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助推教育均衡發展——新縣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紀實

信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康松 通訊員 曹積秉 孫立建

陽春三月, 春風和煦。 4月16日, 走進新縣八裡畈初級中學, 剛剛投入使用的學生宿舍樓格外引人注目。 鮮紅的四層樓在群山環抱中, 像大別山深處的春花綻放著熱烈奔放的時代氣息。 新縣八裡畈初級中學在校生1244人, 寄宿生1091人(寄宿生占比87.7%), 學校擁有標準化床位1200個, 實現了一生一鋪的目標, 而像這樣的鄉村學生宿舍樓在新縣中小學比比皆是, 鄉村學生“擠通鋪、打地鋪”已經成為歷史。

革命老區新縣, 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點縣。

讓山區孩子不用每天在崎嶇山路上奔波, 讓每一個留守兒童分享社會發展福利, 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掉隊, 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成為新縣對“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最好的詮釋。

加大投入, 築牢發展基礎

新縣是全國外派勞務基地縣, 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寄宿制學校29所, 初中12所, 九年一貫制6所, 小學11所(另特殊學校有24名殘疾學生寄宿)。 義務教育階段共有寄宿生9243人, 其中小學1786人, 初中7457人, 分別占在校生比例6.7%和45.05%。 新縣教體局將建設寄宿制學校納入中小學佈局調整規劃, 對接鄉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政府主導, 部門聯動, 統籌資源, 穩妥推進, 鼓勵和引導社會公益組織通過提供資金、專案、服務與培訓等助力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加快落實貧困地區學校辦學改善計畫,

全力推進省、市重點民生實事工程和教育扶貧專項規劃, 加快“全面改薄”、校舍維修改造等教育專案實施進度;牢牢抓住寄宿制學校的宿舍和食堂管理等關鍵環節, 大力實施“明廚亮灶”“互聯網+教育”等工程, 有效保障學生學習生活環境。 在城區建成4所寄宿制學校, 新建、改建29所農村寄宿制學校, 推進留守兒童寄宿制就學。 2017年新縣整合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義務教育現代化、“全面改薄”等教育專案資金1968.5萬元, 爭取社會捐資和縣級財政投入2690萬元, 新建寄宿制學校1所, 改擴建寄宿制學校9所, 重點完善農村寄宿制學校改擴建, 為14所寄宿制學校配置了太陽能熱水洗浴設施,
新增農村寄宿制學位2200個。 2018年, 規劃整合教育項目資金1510萬元, 實施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專案, 新建生活服務用房8460平方米, 配齊生活服務設施, 再新增農村寄宿制學位900個。

新縣全面落實鄉村教師待遇, 保障農村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做到應發盡發, 應補盡補, 切實落實農村教師各項待遇政策, 適當提高寄宿制學校教師補助標準, 鼓勵優秀教師紮根鄉村, 全面提升寄宿制學校教育教學品質。 2017年累計發放鄉村教師“兩項補貼”328萬元;累計發放鄉鎮工作補貼449.5萬元。

落實政策, 確保公平入學

落實中央、省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建設管理政策, 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 是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保障。

新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重點縣, 是河南省教育廳“互聯網+教育”精准扶貧試點縣。 截至目前, 新縣教體局多次召開由全縣中小學校長參加的脫貧攻堅推進會, 緊隨政府扶貧步伐, 直擊教育扶貧領域核心, 做好縣域教育扶貧頂層設計, 推動教育扶貧政策入戶入腦、扶貧措施精准到位、教育扶貧執紀問責從快從重。 各寄宿制學校認真查擺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細節、工作死角, 追蹤到每個教學點, 查擺到每個學生。 2017年新縣投入營養改善專案資金1361.96萬元, 發放各項國家資助資金、減免學費、住宿費1984.81萬元, 發放國家助學貸款1624萬元, 吸納社會愛心助學資金578.5萬元,
受惠學生達3萬人次。 切實保障每一個貧困家庭子女享受公平、優質和就近入學的權利。 新縣完善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補充機制, 實施特崗教師計畫。 2009年以來, 新縣先後招錄的1201名特崗教師全部分配到農村中小學任教, 逐步形成“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 使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實施“縣來縣去”的全科教師定向培養計畫和選派縣城學校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建立健全教育、宣傳、考核、監督與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全面提升農村教師素質與師德水準;大力宣傳表彰長期紮根一線的最美教師、育人楷模, 在評先評模、職稱聘評中向農村寄宿制學校教師適度傾斜, 保障寄宿制師資隊伍穩定。

強化管理,構建溫馨家園

新縣是勞務大縣,寄宿生的管理特別是留守學生的管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縣教體局立足山區點多面廣、留守兒童多的縣情,圍繞全縣脫貧奔小康的實際需要,為貧困兒童配齊必要的生活物品,實行吃、住全免費。在全市率先實現營養餐食堂集中供餐,確保在校留守兒童吃上熱飯熱菜、喝上開水。建成“校內外陽光驛站”48所、少年宮12所、愛心之家60所、心理諮詢衛生保健室48所、託管家園1所,改善農村寄宿制學生課內、課外活動條件,為寄宿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溫馨家園。在學校管理中,一是建立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確保寄宿生在校期間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問,嚴防出現管理盲區和棚架現象。二是建立陪寢陪餐制度,保證每一餐都有值日領導和教師陪、每一晚都有教師陪寢。三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利用互聯網,暢通家校互動管道;建設少年宮,打造學生文藝活動平臺;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通過清明節祭奠英烈、“走紅軍路”實踐活動,拓展德育活動載體;圍繞健康教育,在寄宿制學校大力推進食育計畫,食育成為新縣教育新亮點。四是建立愛心之家和心理諮詢室。配備親情電話116部,親情視頻電腦54台,聘請1200余名愛心人士擔任校外輔導員,常態化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護、自護教育等志願服務活動,做到對留守兒童生活上細心照顧、學習上悉心指導、心理上耐心引導。五是對特困寄宿生實行特別關愛。新縣光彩實驗學校,對全縣特困家庭特困學生進行統一寄宿管理,食宿全免費;完善新縣特教學校建設,對重大殘疾兒童採取特殊照顧和送教服務,進一步拓寬關愛特困生的管道。新縣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規劃到2020年,將建成36所寄宿制學校,使全縣寄宿制標準學位達到14000個,其中小學達到4500個,初級中學達到9500個,為廣大寄宿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

近年來,新縣大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品質得到全面提升,先後獲得“河南省職業教育強縣”“河南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等殊榮。

保障寄宿制師資隊伍穩定。

強化管理,構建溫馨家園

新縣是勞務大縣,寄宿生的管理特別是留守學生的管理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也是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新縣教體局立足山區點多面廣、留守兒童多的縣情,圍繞全縣脫貧奔小康的實際需要,為貧困兒童配齊必要的生活物品,實行吃、住全免費。在全市率先實現營養餐食堂集中供餐,確保在校留守兒童吃上熱飯熱菜、喝上開水。建成“校內外陽光驛站”48所、少年宮12所、愛心之家60所、心理諮詢衛生保健室48所、託管家園1所,改善農村寄宿制學生課內、課外活動條件,為寄宿生營造一個健康向上、快樂成長的溫馨家園。在學校管理中,一是建立寄宿制學校管理制度,確保寄宿生在校期間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問,嚴防出現管理盲區和棚架現象。二是建立陪寢陪餐制度,保證每一餐都有值日領導和教師陪、每一晚都有教師陪寢。三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利用互聯網,暢通家校互動管道;建設少年宮,打造學生文藝活動平臺;利用本土紅色資源,通過清明節祭奠英烈、“走紅軍路”實踐活動,拓展德育活動載體;圍繞健康教育,在寄宿制學校大力推進食育計畫,食育成為新縣教育新亮點。四是建立愛心之家和心理諮詢室。配備親情電話116部,親情視頻電腦54台,聘請1200余名愛心人士擔任校外輔導員,常態化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護、自護教育等志願服務活動,做到對留守兒童生活上細心照顧、學習上悉心指導、心理上耐心引導。五是對特困寄宿生實行特別關愛。新縣光彩實驗學校,對全縣特困家庭特困學生進行統一寄宿管理,食宿全免費;完善新縣特教學校建設,對重大殘疾兒童採取特殊照顧和送教服務,進一步拓寬關愛特困生的管道。新縣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規劃到2020年,將建成36所寄宿制學校,使全縣寄宿制標準學位達到14000個,其中小學達到4500個,初級中學達到9500個,為廣大寄宿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保障。

近年來,新縣大力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品質得到全面提升,先後獲得“河南省職業教育強縣”“河南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等殊榮。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