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豆瓣9.2,這部能救命的國產醫療劇秒殺《實習生格蕾》《心術》!

還記得之前刷屏的國產醫療紀錄片《生門》、《人間世》嗎?

每一部都是9分以上的經典。 小編至今還記得看《生門》, 讓人對分娩的疼痛與艱難有了直觀的瞭解, 簡直是日常恐婚恐育十級教材!

最近這個系列又出了一部高分片——《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

一播出豆瓣就打了8.7分, 隨著劇集播完, 更是飆到了9.2分(此處應有掌聲)!

看片名就能猜到, 這次紀錄片組聚焦的是120緊急救援。

有些人對120的認知可能就是送病人去醫院的計程車, 抬抱病人的專業人士, 更多人甚至覺得這只是一個與110、119並列的電話號碼。

但其實, 這幾個數字背後, 是很多人數年如一日的高強度工作, 是把專業做到極致的敬業精神, 更是無數個與死亡賽跑的緊急救治瞬間。

也是從這部片子中, 小編才被科普了, 原來每三名救護員為一組, 分別為急救醫生、急救車駕駛員和急救員, 他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

既需要醫療知識的儲備, 也需要有超強的待機能力——救護員施行12小時輪班制, 不是在淩晨3點, 從休息房中被叫起來出車, 就是白天忙的連吃飯的功夫都沒有, 只能去便利店買兩隻茶葉蛋對付對付。

像小編這種懶東西, 一聽這樣的工作強度都想辭職的, 但他們中有些人, 在這個崗位上一做就是二三十年——從最初單純的好奇, 到如今將緊急救護作為畢生事業的使命感。

救護員對體力的要求非常高。 影片中拍到吳昕醫生救護組接到任務, 是一位重症肌無力患者心跳暫停, 快不行了。

到了現場, 張星立刻為病人做心臟按壓復蘇,

吳昕醫生推入腎上腺素並電擊除顫, 盡全力挽救病人。

要達到搶救的目的, 心臟按壓每分鐘必須做到100下, 即使是一個年富力強的年輕小夥子, 堅持不到2分鐘就會筋疲力盡。 三人小組互相輪換, 卻堅持了足足20分鐘, 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那種汗如雨下與全力以赴。

然而救護小組還是沒能跑贏死神。 用了8毫克腎上腺素依然沒能見到患者心跳後, 救護小組只能宣佈患者死亡。

剛才在救治場上動作俐落的漢子們, 面對家人殷切的期盼, 只能低聲用上海話說:人沒了。 見慣了生老病死的他們, 卻依然有敏感共情的善良與柔軟,這個點片中沒有明說,卻讓體悟到的人心尖一顫。

是啊,明明是紀錄片,在這一處,卻比任何劇情片都煽情催淚。那是最真實的痛徹心扉,也是最真實的無能為力。

吳昕醫生說,向家屬宣佈死亡往往是最難的一刻,他只能逼著自己去處理一些工作上的後續瑣事,才能緩解那種無力感。

確實,沒能把病人救回來,救護員們難免失落沮喪,但他們只能收拾心情,準備下一次出車,因為這個職業太考驗專注度了。

吳昕醫生組接到的另一個病人,需要轉院去最近的胸痛中心,但在轉院途中隨時會發生室顫,如果不立刻除顫,病人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因此,急救醫生必須時刻盯著監護器。

家屬在一旁哭訴丈夫和別人喝酒才會引發疾病,吳昕醫生在瞭解基本病史後,卻立刻制止了家屬的哭訴,視線始終沒有離開監視器。

這種專業與專心程度,必須給滿分啊!連家屬在後來的採訪中都說:醫生和我們一句廢話都不多說的,就是全力搶救。

在整個行車過程中,吳昕醫生為患者除顫數次,終於平安完成了轉院任務。

即使是旁人看來最簡單的抬抱工作,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困難。有一回,救護組接到了一個位於老弄堂的任務,需要把一位元八十多歲的阿婆抬下濕滑陡峭的樓梯。

樓梯最陡的地方接近70度,抬著頭部的救護醫生只能坐著臺階,一步步往下挪。因為緊張,阿婆扯住了救護員的褲子,如果再用些力將救護員扯倒,那麼阿婆就會非常危險。為了保證安全,救護員只能頂住堅持。

來來來,這個混亂緊張又有條不紊的場面,看動圖瞭解一下?

車行路上,其實也是在死亡的邊線上飛馳。《生命時速》不僅還原了救護員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也用鏡頭語言,向我們展示了與死神搶時間的那種緊迫感。乍一看螢幕上的車速,你會恍惚以為自己在看《速度與激情》。

但當你真的沉浸在劇集中,你會覺得這些“飆車”畫面比美國大片更加令人忐忑,因為在車上的不是尋求刺激的個人英雄、電影主角,而是每個面對生死裁決,將希望寄託在救護車與醫生身上的普通人。

上海是全國救護車最多的城市,但依舊稀缺緊張,每四萬人才能分到一輛車。但因為急救知識不足,總有一些家屬,明明老人只是單純的發燒,也要求救護車在晚高峰時期跨越4個區,將老人送往更高級的三甲醫院救治。

還會有寂寞的獨居老人,一天打三次救護車電話,送去醫院又自行回家,繼續打電話叫急救,從客觀上講確實佔用了緊急救護的資源。

用救護員們的話來講,又好氣又好笑。四萬分之一的希望,還是應該留給最需要它的人。

在生活中,救護員們都是溫柔善良的人。

他們會在成功救治後,去路邊攤小小慶祝一番,舉著礦泉水乾杯,再順便胡吹一番;

調侃體型魁梧的同事,吃兩隻茶葉蛋和你身材不配呀,然後眼巴巴盯著人家手裡的茶葉蛋,我也想吃一個(喂喂剛才你還擔心人家不夠吃的呀);

不出任務的時候,看見車前有只小奶貓,他們會停下來,把它救到安全的地方才放心離開;

在休息的時候,也翻出手機裡存好的拍攝自家寵物的視頻,一邊向同事炫耀一邊寵溺的笑(看來也是個鏟屎的小夥伴)……

他們就是這樣的平凡人啊。

但我在他們一次次與死亡賽跑的過程中,看出了偉大。

聲明:“火八卦”系今日頭條官方簽約頭條號,轉載需申請授權。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訂閱本頭條號,感謝各位粉絲支持!

卻依然有敏感共情的善良與柔軟,這個點片中沒有明說,卻讓體悟到的人心尖一顫。

是啊,明明是紀錄片,在這一處,卻比任何劇情片都煽情催淚。那是最真實的痛徹心扉,也是最真實的無能為力。

吳昕醫生說,向家屬宣佈死亡往往是最難的一刻,他只能逼著自己去處理一些工作上的後續瑣事,才能緩解那種無力感。

確實,沒能把病人救回來,救護員們難免失落沮喪,但他們只能收拾心情,準備下一次出車,因為這個職業太考驗專注度了。

吳昕醫生組接到的另一個病人,需要轉院去最近的胸痛中心,但在轉院途中隨時會發生室顫,如果不立刻除顫,病人的心臟就會停止跳動。因此,急救醫生必須時刻盯著監護器。

家屬在一旁哭訴丈夫和別人喝酒才會引發疾病,吳昕醫生在瞭解基本病史後,卻立刻制止了家屬的哭訴,視線始終沒有離開監視器。

這種專業與專心程度,必須給滿分啊!連家屬在後來的採訪中都說:醫生和我們一句廢話都不多說的,就是全力搶救。

在整個行車過程中,吳昕醫生為患者除顫數次,終於平安完成了轉院任務。

即使是旁人看來最簡單的抬抱工作,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困難。有一回,救護組接到了一個位於老弄堂的任務,需要把一位元八十多歲的阿婆抬下濕滑陡峭的樓梯。

樓梯最陡的地方接近70度,抬著頭部的救護醫生只能坐著臺階,一步步往下挪。因為緊張,阿婆扯住了救護員的褲子,如果再用些力將救護員扯倒,那麼阿婆就會非常危險。為了保證安全,救護員只能頂住堅持。

來來來,這個混亂緊張又有條不紊的場面,看動圖瞭解一下?

車行路上,其實也是在死亡的邊線上飛馳。《生命時速》不僅還原了救護員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也用鏡頭語言,向我們展示了與死神搶時間的那種緊迫感。乍一看螢幕上的車速,你會恍惚以為自己在看《速度與激情》。

但當你真的沉浸在劇集中,你會覺得這些“飆車”畫面比美國大片更加令人忐忑,因為在車上的不是尋求刺激的個人英雄、電影主角,而是每個面對生死裁決,將希望寄託在救護車與醫生身上的普通人。

上海是全國救護車最多的城市,但依舊稀缺緊張,每四萬人才能分到一輛車。但因為急救知識不足,總有一些家屬,明明老人只是單純的發燒,也要求救護車在晚高峰時期跨越4個區,將老人送往更高級的三甲醫院救治。

還會有寂寞的獨居老人,一天打三次救護車電話,送去醫院又自行回家,繼續打電話叫急救,從客觀上講確實佔用了緊急救護的資源。

用救護員們的話來講,又好氣又好笑。四萬分之一的希望,還是應該留給最需要它的人。

在生活中,救護員們都是溫柔善良的人。

他們會在成功救治後,去路邊攤小小慶祝一番,舉著礦泉水乾杯,再順便胡吹一番;

調侃體型魁梧的同事,吃兩隻茶葉蛋和你身材不配呀,然後眼巴巴盯著人家手裡的茶葉蛋,我也想吃一個(喂喂剛才你還擔心人家不夠吃的呀);

不出任務的時候,看見車前有只小奶貓,他們會停下來,把它救到安全的地方才放心離開;

在休息的時候,也翻出手機裡存好的拍攝自家寵物的視頻,一邊向同事炫耀一邊寵溺的笑(看來也是個鏟屎的小夥伴)……

他們就是這樣的平凡人啊。

但我在他們一次次與死亡賽跑的過程中,看出了偉大。

聲明:“火八卦”系今日頭條官方簽約頭條號,轉載需申請授權。歡迎各位讀者朋友訂閱本頭條號,感謝各位粉絲支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