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研學活動中傳承“中國基因”

在新一輪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中,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重點之一。 新課標要求各學科結合自身特點, 豐富充實相關內容。 除語文學科外, 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的教育內容。 “課程大綱”中的中國立場鏗鏘出場, “建設教育強國”“堅持文化自信”也成為課程改革的主題。

課程是育人主陣地, 若離開了家國情懷、政治立場、民族精神、文化認同這些核心素養, 那麼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在此背景下, 新課標聚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

是對課程價值屬性的理性回歸。

就高中而言, 如何在課程實施中傳承“中國基因”?如何給多元價值觀浸潤下的“00後”高中生植下一顆堂堂正正的中國心?我校對此進行的探索是, 結合新課標與教材內容, 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開展研學活動。

主題探究, 串聯鄉土資源

我校所處的上海市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 有革命主題的資源、有抗戰主題的資源、有現代化建設主題的資源, 若能將這些校外資源有效地轉化成課程資源, 無疑對“00後”高中生能形成生動的教育。 在新課標出臺之前, 傳統文化的資源已經成為我校的“課程寶庫”。 在課程設計時, 我校的一個做法便是:以主題串聯鄉土資源, 將研學活動作為實踐路徑,

圍繞主題設計行走路線與任務群, 引導學生完成主題任務探究。

如, 圍繞“抗戰中的上海”這個主題, 利用《上海抗戰地圖》這一資源, 我校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了“淞滬抗戰紀念館—猶太難民紀念館—提籃橋監獄—上海監獄陳列館”的行走路線。 這條線路從中國軍民、猶太難民、日本戰犯三個角度折射上海在抗戰中的地位。 一座座場館, 一處處遺跡, 一幅幅圖像, 一篇篇文獻……這些鮮活而富有感染力的史料, 在學生參觀和閱讀的過程中, 不斷變得生動起來, 彰顯出民族英雄們保家衛國的愛國精神、慷慨救助的人道精神、捍衛正義的公理精神。 通過行走和研究, 學生也感悟到了上海這座城市在民族危難中顯現出的力量,

從一座城多戰場的抗戰歷史折射出它獨特的精神氣質。 由此, 原先稍顯枯燥的意識形態的教育, 如今就有了“大道有形, 育人無痕”的效果。

資源巧用, 實現跨學科教學

每次研學活動開始之前, 教師都會提供研學主題先導課, 讓學生對目的地有一定瞭解。 為使學生的研學活動更有效, 教師還會提供相關背景資料、閱讀清單、研究方法, 説明學生自主形成研學活動方案。 跨學科導師團隊的加入, 則更有助於學生全方位、高品質地完成研學任務。

如, 圍繞“百年工業看上海”這一主題, 學生設計的研學方案是從衣、食、住、行四個角度來管窺上海的工業化進程, 由此確定的行走路線為:上海紡織博物館(衣)—上海梅林食品有限公司(食)—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住)—上海鐵路博物館(行)。

學生選擇的課題涉及多學科知識, 單學科教師以一己之力難以開展有效指導。 因此, 本次研學邀請了語文、歷史、政治等學科教師以及校外教育專家共同指導。 在行走過程中, 師生間易結成亦師亦友、教學相長的研學共同體, 教師轉型為學生“創想”和“創為”的引領者。 在此過程中, 教師也可以適時地將上海的城市精神與民族精神傳遞給學生。

研習發佈, 讓渡課堂給學生

研學活動中, 學生或現場發表主題演說, 或開展任務調研, 或撰寫研學筆記, 教師則跟進點評。 活動結束後, 教師預留時間給學生整合資料, 最終在研習發佈會上展示研學成果。 這種成果發佈形式將課堂時空讓渡給學生,

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研習發佈會, 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綜合展示能力, 而在這一過程中, 就需要教師用心傾聽、誠懇評判並給出建議。

在以“紅色上海”為主題的研學活動中, 學生通過走訪散落在上海各處、為數眾多的紅色教育基地, 對那些被高樓大廈包圍的革命遺址遺跡的處境深感擔憂。 教師因勢利導, 提出“上海紅色資源的出路何在”“如何讓‘00後’新生代拾起紅色記憶”等問題, 引導學生形成“不可忘卻的記憶——關於利用革命資源重拾‘00後’紅色記憶的策論”這一課題。 對於課題結題的呈現形式, 學生提出的方案五花八門, 如, 倡議仿照“詩詞大會”“漢字大會”設計一場“紅色記憶大會”;提出“互聯網+紅色教育”的創想, 以“紅色教育”為主題開發手機遊戲,讓“王者榮耀”轉變為“紅色光輝”,等等。讓“00後”自己嘗試解決“00後”的“中國基因”問題,幫助學生完成精神自育。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各種功課的總目標”是“要立精神”“要滋養學生”,而教學實現的方式是“不教之教”。巧用資源、多方合作、改變形態、因勢利導,讓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既聖潔又快樂,讓有形的大道無痕地落地,恐怕是實現“不教之教”的一條有效路徑。

(作者系上海市控江中學科研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8日第5版

以“紅色教育”為主題開發手機遊戲,讓“王者榮耀”轉變為“紅色光輝”,等等。讓“00後”自己嘗試解決“00後”的“中國基因”問題,幫助學生完成精神自育。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各種功課的總目標”是“要立精神”“要滋養學生”,而教學實現的方式是“不教之教”。巧用資源、多方合作、改變形態、因勢利導,讓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既聖潔又快樂,讓有形的大道無痕地落地,恐怕是實現“不教之教”的一條有效路徑。

(作者系上海市控江中學科研室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8日第5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