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小在天一廣場一片長大,那時的日子過得很慢

僅以此文獻給所有在天一廣場的前生生活過的人們。 望它可以喚醒你們記憶深處最溫暖的感動。

我是一個地道且典型的85後寧波老市區姑娘, 出生在海曙, 成長在海曙, 現在還住在海曙, 希望以後也可以在海曙安家樂業, 似乎對寧波的老市區有著一股強烈依戀的情懷, 因為這塊土地上有太多值得記住與懷念的地方了, 有太多暖心的記憶。

如果我說天一廣場是寧波的市中心, 應該沒有人會反駁, 如果我說在天一廣場前身的那片民居居住過的人們, 都是些地地道道的老寧波的時候, 更不會惹人爭議。

而我, 就是在那邊曾經古老的房屋中, 穿梭了整個童年的幸運兒。 如今, 唯有在夢中, 我仍然會像孩時般行走於那片土地上, 而在一次次歎息與感慨中醒來。

既然今天我們要聊這塊神秘的土地, 請容許我先好好介紹一下她。 天一廣場, 現在是時髦與繁華的代名詞, 可以說所有的寧波人, 包括外地來的遊客都來過這裡參觀遊玩, 而16年前, 她卻不是這般模樣, 褪去現在的繁華, 那時的她是內斂而靜美的。 她整體呈方形, 東至車轎街, 西至開明街, 北至中山東路, 南至藥行街, 以此就可以想像出地域的寬廣。 在這裡有各條可以讓我們記住一輩子的路名, 鹹塘街、碶閘街、大來街、英烈街、東後街、泥橋街、十字井巷、右營巷、紗帽巷、旗杆巷、三彎弄、太平巷弄等等。

在這裡, 有菜場有學校有五花八門的小攤, 更有大型的老字型大小店鋪, 生活氣息十足。 人們在家門口做著家務, 與鄰居聊著天, 穿梭在各條大街小巷裡的也只有自行車, 而我們這群放學了的小孩, 這些大街小巷就成為我們玩鬧的根據地。 老房子的特色, 與現在寬闊的現代都市柏油馬路轟轟作響的汽車遍地相比, 那些個青磚鋪地的小巷子甚至於開不過一輛車的小街, 都成就了她的情懷。

童年似乎都很簡單, 一件玩具, 一塊糖果, 都足以讓我們高興三天三夜, 如果考試得了雙百, 做了班上的班幹部, 更可以驕傲好幾年,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體都還很好, 爸爸媽媽都還很年輕, 商場裡的東西都還很便宜,

那時沒有淘寶沒有外賣, 所有的東西都是出門去買的, 飯菜特別香, 主要品質還是放心安全的, 空氣的味道還是清新的, 夜晚還是可以看見星星的, 拿著望遠鏡好像可以望見月宮中, 真住著一位仙子, 那是奶奶告訴我的故事。 從前很慢, 慢到什麼事情, 都可以是一輩子的。

好了, 現在就請你可以安靜的, 跟隨我的遐想, 重新走入那個讓我們一生惦記的地方, 述說只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

陽光從窗戶穿透進來, 懶洋洋的灑在每個人的臉上, 嶄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媽媽已經買來了早餐, 是一份粢飯糕, 那是我小時候最愛的食物, 金黃酥脆, 只有一個老底子叫叮鐺橋的地方做的最正宗, 奶奶還有爸爸媽媽吃著稀飯就著油條,

早晨的時光總是顯得分外忙碌。 很快, 爸爸就騎上他的那輛28寸梅花自行車趕去上班了, 而媽媽的工作則是三班制, 今天是中班, 她現在要開始忙碌家裡所有的家務了, 我那時還小, 奶奶送我去學校上學, 看著我的背影漸漸消失在她眼中, 才肯離去。 奶奶雖然年高, 但身體健壯, 由於爸爸媽媽工作繁忙, 她還要負責家裡菜品的採購, 當年的菜市場一開始位於我的母校咸塘街小學旁, 後來遷到鹹塘街與碶閘街交匯的那塊空地上, 棚型結構的市場, 顯得尤其高大明亮。 那個年代, 菜場周邊的小路上也會有不少攤販, 安排有序整潔, 也為市民帶來了更多便利。

說到念書, 我的小學初中也算是一次奇特的經歷, 在咸塘街小學讀了四年後,

學校被教育局徵用, 我們為此和十字井巷小學合併, 離開了一部分老同學, 又收穫了一部分新同學, 到現在仍然記得去十字井報導的第一天, 大家眼裡好奇的目光。 初中的東恩中學, 因天一區塊的拆遷, 位於泥橋街的老東恩要提前搬遷了, 就這樣, 我的初一是在那上的學, 初二就來到了教育局臨時安排的聯豐世紀苑裡的一個新學校念書, 而初三就到了現在仍為東恩校址的興寧橋畔。

可以說現在的天一商圈是寧波經濟的核心, 但其實早在二三十年前, 那已經是寧波一塊寸土寸金的CBD了。 周圍的中山東路的各大型商場商鋪, 開明街的集市藥行街的店鋪, 還有城隍廟的古樸商業街, 甚至於稍遠處的和義路夜市, 都已形成氣候,是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茶餘飯後的逛街不二之選,可以說我們從未寂寞,也是早就見過世面,領過時髦的一群人。還記得有一年城隍廟舉行元宵燈會,似乎這片所有的人都出動了,連家門口都是水泄不通的人潮,那是個寒風瑟瑟的日子,但隔壁家小店的冰棒都因人們的熱情脫銷了。還有一次,是位於開明街上的老三進鞋店舉辦老店新開活動,蒞臨的顧客都可以免費領拖鞋一雙,記得那時還小,騎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到人群堵在右營巷口再也出不去,我們也就只能作罷,引來如此多的人圍觀究竟是為了什麼,套用現代的一句話就是,品牌效應啊,當然還有人類本能的好奇心。小時候,最喜歡夏天晚飯後去逛和義路,這應該是寧波市區裡我所知曉的唯一的,前無古人後也無來者的夜市了,那時候,還有玩鐳射槍的,反復叫著十環八環,攤上賣的各式各樣的磁帶,音響裡也在放當時流行的節奏感強強的歌曲,衣服款式特別多關鍵還特別便宜,人們總喜歡討價還價之後的滿足感,其實那時大部分時間根本不會真的買什麼,只是跟著爸爸媽媽身邊,看著眼花繚亂的物品,現在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感覺了。

日子就是這樣,你追逐著夢想,她追隨著你的腳步,時光荏苒,但那些遙遠的模糊的歲月其實一直在我們記憶中。

小時候,隔了兩家的弄堂裡住著我那時最好的夥伴,她叫小霞。她的家在一個牆門裡,還記得牆門裡很深,住著很多人家,到處都堆放著雜物,石階上都長滿了青苔。我們倆和其他的孩子比起來顯得更內向些,我們不留戀於天一那一條條小巷中嬉戲追鬧,更多的時間都在彼此的家中尋找那個年代的童趣。

我們喜歡下棋子,飛行棋是必選項目,五子棋誰贏了一局感覺會很自豪,軍棋是翻著玩的,彈珠跳棋是最傷腦筋的,還有各色各樣的冒險棋,拋骰子或許向前或許退後,還要做不同的任務,看誰先到達終點。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明堂裡跳皮筋,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往上,但始終練不到超然的水準。似乎小時候的課內和課外活動都格外豐富,我們甚至還在家裡排過一曲完整的舞蹈,是趙薇《愛情大魔咒》這首歌,那時候還珠格格真的叫流行,首播的那個晚上,不出意外的萬人空巷。當然我們也會結伴而行,一起在放學後到十字井巷的小店裡買香豆,一起逛城隍廟的小商品市場買可愛的圓珠筆。

在那時,我家的房子是二層小樓,有前屋有後房,和現在整潔明亮的多層商品房相比,一點都不落俗套,每到夕陽,中農信大廈總會折射耀眼的光,剛好照在家門口的馬路上,照在每個匆匆歸家的路人們身上。那時的天一有著各種風格各異的建築,哪怕移到現代,只需稍加修整,相信也會是處亮眼的風景。家門口原本是青石磚鋪地,當時的我們沒有現在的復古思想,覺得不便,就在那鋪上了水泥,窗戶外有塊水泥板,旁邊還有一個水漕,小時候,奶奶和媽媽幾乎輪流在那忙乎,客堂間懸掛著很多有故事的老照片,窗邊的八仙桌抽屜裡還藏著許許多多的小玩意。時常會想起,我住的樓上,屋頂還會有老鼠們飛速躥過的動靜,地板也是會吱吱呀呀作響的,不過那時候的雨季,淅淅瀝瀝的雨滴順著瓦片流下屋簷,卻是極美的。

有時放學以後,爸爸會帶我去鹹塘街菜場的集市裡買份雞排吃,記憶中的味道很香很脆,兩塊錢一份已經足夠一家人品嘗了。有時下課之後,奶奶會給我去買擺在碶閘街口小攤上的炸年糕,外面撒著一層芝麻,澆上一層甜辣醬,一份就足以滿足我的肚子和味蕾。小時候的天空很小,江廈公園和陽光廣場已經是我們遠足的遊玩地了。小時候的想法卻總是天馬行空,夏日的夜晚躺在竹椅上在家門口乘涼,抬頭看天空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星球不一樣的宇宙。童年的生活總是簡單純粹的,一份美食,一份遐想,一個讓人驕傲的成績,都可以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

我們擁有最完美的童年,我們的成長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那些我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已經塵封在泛黃的相片中。猶記得校園清晨中緩緩升起的國旗,和每一個憧憬未來的眼神。記得穿梭在集市裡忙碌的馬大嫂們,和每一個行色匆匆的路人。記得開明街上餛飩店裡小餛飩的味道,還有那碶閘街上蘭州拉麵店的喧囂。

時光如水,開明街口的大招牌梅龍鎮如今也已立足南塘老街延續他的故事,馬路對面的美樂門商城也成為了過往煙雲,歷經二十二年的綠洲珠寶行案件也終究逃不過法網恢恢的懲罰,位於右營巷的天然舞臺飽經滄桑最終來到了甬港南路紮根,當年寧波唯一一家的四明大藥房也發展成了如今連鎖店遍佈寧波市場,回想小時候還隨著爸爸媽媽去那買保齡參,店裡的冷氣開的極大的模樣。

2002年的國慶,天一廣場拉開了新的序幕。周邊的道路竟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廣場上更是人山人海,寧波人的熱情與擁戴更是奠定了她在城市潮流品質上的地位。今年是天一廣場開業第十五個年頭了,繁華依舊,璀璨如星,屹立不倒的寧波最中心為她帶去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與價值,即便是淩晨與深夜,你也可以看到總有人流連在那片興盛的世界裡。

開業的那一年,我們一家人再次來到這個曾經對我們來說無比熟悉的地方,一起尋找心中那舊時的家,爸爸根據咸塘街上藥皇殿的位置,還有小時候那幾年的夏天我們曾坐那門口乘涼享受高樓大風的人保大廈的位置,輕鬆地找到了我家的座標,那剛好是在原為麗池溫泉的一片花壇水池處,我們坐在大樹下,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過往的種種漸漸清晰浮現在眼前。。。。。。

童年的記憶總是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陪伴,離不開長輩辛苦的操持,離不開那些很好吃也有很多已經再買不著的美食,離不開那時曾被我們珍愛如寶如今看著卻很幼稚的小玩意和遊戲,離不開一場場考試後的擔憂和偶爾的驕傲,離不開那群打打鬧鬧結伴上下學的夥伴,離不開除夕夜去看城市大橋上美麗的煙花,離不開春節去每家每戶收壓歲錢和幾天只需簡單享受大餐沒有親戚一大堆問題的快樂,不用只剩下玩手機沉迷網路而找不到其餘的樂趣,不用負擔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複雜思想。但我們終將學會長大,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歲月的腳步也正帶領我們成長為一個更有責任的人。

天一廣場的那些年,是許多人的那些年。如今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但那片留在我們心裡的故土,將永遠是那份不可替代的思念。 東論網友“瓔小秋”/文

都已形成氣候,是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茶餘飯後的逛街不二之選,可以說我們從未寂寞,也是早就見過世面,領過時髦的一群人。還記得有一年城隍廟舉行元宵燈會,似乎這片所有的人都出動了,連家門口都是水泄不通的人潮,那是個寒風瑟瑟的日子,但隔壁家小店的冰棒都因人們的熱情脫銷了。還有一次,是位於開明街上的老三進鞋店舉辦老店新開活動,蒞臨的顧客都可以免費領拖鞋一雙,記得那時還小,騎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到人群堵在右營巷口再也出不去,我們也就只能作罷,引來如此多的人圍觀究竟是為了什麼,套用現代的一句話就是,品牌效應啊,當然還有人類本能的好奇心。小時候,最喜歡夏天晚飯後去逛和義路,這應該是寧波市區裡我所知曉的唯一的,前無古人後也無來者的夜市了,那時候,還有玩鐳射槍的,反復叫著十環八環,攤上賣的各式各樣的磁帶,音響裡也在放當時流行的節奏感強強的歌曲,衣服款式特別多關鍵還特別便宜,人們總喜歡討價還價之後的滿足感,其實那時大部分時間根本不會真的買什麼,只是跟著爸爸媽媽身邊,看著眼花繚亂的物品,現在很難再找到這樣的感覺了。

日子就是這樣,你追逐著夢想,她追隨著你的腳步,時光荏苒,但那些遙遠的模糊的歲月其實一直在我們記憶中。

小時候,隔了兩家的弄堂裡住著我那時最好的夥伴,她叫小霞。她的家在一個牆門裡,還記得牆門裡很深,住著很多人家,到處都堆放著雜物,石階上都長滿了青苔。我們倆和其他的孩子比起來顯得更內向些,我們不留戀於天一那一條條小巷中嬉戲追鬧,更多的時間都在彼此的家中尋找那個年代的童趣。

我們喜歡下棋子,飛行棋是必選項目,五子棋誰贏了一局感覺會很自豪,軍棋是翻著玩的,彈珠跳棋是最傷腦筋的,還有各色各樣的冒險棋,拋骰子或許向前或許退後,還要做不同的任務,看誰先到達終點。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明堂裡跳皮筋,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往上,但始終練不到超然的水準。似乎小時候的課內和課外活動都格外豐富,我們甚至還在家裡排過一曲完整的舞蹈,是趙薇《愛情大魔咒》這首歌,那時候還珠格格真的叫流行,首播的那個晚上,不出意外的萬人空巷。當然我們也會結伴而行,一起在放學後到十字井巷的小店裡買香豆,一起逛城隍廟的小商品市場買可愛的圓珠筆。

在那時,我家的房子是二層小樓,有前屋有後房,和現在整潔明亮的多層商品房相比,一點都不落俗套,每到夕陽,中農信大廈總會折射耀眼的光,剛好照在家門口的馬路上,照在每個匆匆歸家的路人們身上。那時的天一有著各種風格各異的建築,哪怕移到現代,只需稍加修整,相信也會是處亮眼的風景。家門口原本是青石磚鋪地,當時的我們沒有現在的復古思想,覺得不便,就在那鋪上了水泥,窗戶外有塊水泥板,旁邊還有一個水漕,小時候,奶奶和媽媽幾乎輪流在那忙乎,客堂間懸掛著很多有故事的老照片,窗邊的八仙桌抽屜裡還藏著許許多多的小玩意。時常會想起,我住的樓上,屋頂還會有老鼠們飛速躥過的動靜,地板也是會吱吱呀呀作響的,不過那時候的雨季,淅淅瀝瀝的雨滴順著瓦片流下屋簷,卻是極美的。

有時放學以後,爸爸會帶我去鹹塘街菜場的集市裡買份雞排吃,記憶中的味道很香很脆,兩塊錢一份已經足夠一家人品嘗了。有時下課之後,奶奶會給我去買擺在碶閘街口小攤上的炸年糕,外面撒著一層芝麻,澆上一層甜辣醬,一份就足以滿足我的肚子和味蕾。小時候的天空很小,江廈公園和陽光廣場已經是我們遠足的遊玩地了。小時候的想法卻總是天馬行空,夏日的夜晚躺在竹椅上在家門口乘涼,抬頭看天空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星球不一樣的宇宙。童年的生活總是簡單純粹的,一份美食,一份遐想,一個讓人驕傲的成績,都可以成為我們快樂的源泉。

我們擁有最完美的童年,我們的成長也見證了城市的變遷。我們是幸福的一代。

那些我們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已經塵封在泛黃的相片中。猶記得校園清晨中緩緩升起的國旗,和每一個憧憬未來的眼神。記得穿梭在集市裡忙碌的馬大嫂們,和每一個行色匆匆的路人。記得開明街上餛飩店裡小餛飩的味道,還有那碶閘街上蘭州拉麵店的喧囂。

時光如水,開明街口的大招牌梅龍鎮如今也已立足南塘老街延續他的故事,馬路對面的美樂門商城也成為了過往煙雲,歷經二十二年的綠洲珠寶行案件也終究逃不過法網恢恢的懲罰,位於右營巷的天然舞臺飽經滄桑最終來到了甬港南路紮根,當年寧波唯一一家的四明大藥房也發展成了如今連鎖店遍佈寧波市場,回想小時候還隨著爸爸媽媽去那買保齡參,店裡的冷氣開的極大的模樣。

2002年的國慶,天一廣場拉開了新的序幕。周邊的道路竟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廣場上更是人山人海,寧波人的熱情與擁戴更是奠定了她在城市潮流品質上的地位。今年是天一廣場開業第十五個年頭了,繁華依舊,璀璨如星,屹立不倒的寧波最中心為她帶去了源源不斷的客流與價值,即便是淩晨與深夜,你也可以看到總有人流連在那片興盛的世界裡。

開業的那一年,我們一家人再次來到這個曾經對我們來說無比熟悉的地方,一起尋找心中那舊時的家,爸爸根據咸塘街上藥皇殿的位置,還有小時候那幾年的夏天我們曾坐那門口乘涼享受高樓大風的人保大廈的位置,輕鬆地找到了我家的座標,那剛好是在原為麗池溫泉的一片花壇水池處,我們坐在大樹下,望著來來往往的人群,過往的種種漸漸清晰浮現在眼前。。。。。。

童年的記憶總是離不開爸爸媽媽的陪伴,離不開長輩辛苦的操持,離不開那些很好吃也有很多已經再買不著的美食,離不開那時曾被我們珍愛如寶如今看著卻很幼稚的小玩意和遊戲,離不開一場場考試後的擔憂和偶爾的驕傲,離不開那群打打鬧鬧結伴上下學的夥伴,離不開除夕夜去看城市大橋上美麗的煙花,離不開春節去每家每戶收壓歲錢和幾天只需簡單享受大餐沒有親戚一大堆問題的快樂,不用只剩下玩手機沉迷網路而找不到其餘的樂趣,不用負擔成人世界的爾虞我詐、複雜思想。但我們終將學會長大,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歲月的腳步也正帶領我們成長為一個更有責任的人。

天一廣場的那些年,是許多人的那些年。如今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但那片留在我們心裡的故土,將永遠是那份不可替代的思念。 東論網友“瓔小秋”/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