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墓地、城牆、宗教、文化,3000年,也未必讀懂一個耶路撒冷

橄欖山上

這是我第一眼看到耶路撒冷的樣子

“上帝若有十分美

有九分都留給了耶路撒冷”

初見耶路撒冷

我的心被這樣的場景所震撼

悠遠而寧靜的城池

仿佛從來沒被傷害過

而我卻湧出一股欲哭的心酸

老城的城牆圍起一個3000年的故事

所羅門王、古羅馬、拜占庭、奧斯曼土耳其

恍如隔世

遠處, 伊斯蘭教金色的圓頂清真寺特別耀目

一牆之隔, 就是猶太人在哭牆前的禱告

而當年耶穌行刑的苦路就在不遠處

耶路撒冷, 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宗教的衝突、文化的碰撞、歷史的交融

強烈的、衝突的、對比的、傳承的、也是和諧的

字字句句都鐫刻於承載了無數風雨的城牆上

卻, 不容易讀懂

到耶路撒冷看什麼:

1. 看城牆

耶路撒冷3000年的歷史,

都寫在城牆上。

從3000年前開始, 作為世界的中心, 耶路撒冷不斷的被爭奪;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十字軍、奧斯曼土耳其, 一個又一個的大帝國都統治過這個彈丸之地;然而, 這些“改朝換代”的方式, 並不是把前朝的東西都“消滅”光, 而是只是拆掉石頭房子的頂部重新搭建起自己的王朝。

所以, 在耶路撒冷, 你看到的城牆一層層往上是不同時代的石頭;最下面的可能是希臘時代的石頭, 上面是羅馬的石頭, 再上面可能是拜占庭、十字軍和奧斯曼土耳其。 。 。

光看城牆, 就是歷史, 有多少時代, 就有多少層不同的石頭。 。 。 這個非常有趣。

我們中國歷朝歷代都是用木頭建造房子, 所以改朝換代一把火就把前朝的痕跡燒得無影無蹤了!

2. 看墓地

每一個聖城, 似乎都是對死亡的迷戀。

朝聖者熙來攘往, 渴望不死不滅的靈魂, 而唯有死亡, 才是這城市永恆的主人。

從橄欖山的另外一個角度看過去, 有點不寒而慄的是滿眼的墓地。

眾多聖跡、私家住宅、教堂, 都建造在墳墓周圍;而大衛墓、聖母安眠堂、聖墓教堂,

這些安葬著宗教先知的墓地, 更是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信徒前來叩首膜拜。

《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文中這樣寫道:“這裡的死人宛如活人一般, 他們只是在那裡等待。 ”朝聖者為了“末日來臨前的復活”做準備, 希望死在這裡, 藏在聖殿山周圍。

3. 看宗教和歷史

像飛機飛過天際劃出的優美線條,歷史的印記劃過耶路撒冷留下的線條叫“宗教”。

在這裡,你會看到基督徒走過“十四站苦路”跪拜耶穌殉教後躺過的大石頭;在不遠處,是穿著黑長袍帶著黑禮帽的猶太人在哭牆前親吻、祈禱或飲泣;然後是前往聖殿山廣場的阿克薩清真寺朝聖的穆斯林人。

以色列博物館收藏了史前至今各式各樣的文物遺產,以及全球最多的聖經文物。

大屠殺紀念館讓人們瞭解猶太人那段苦難悲哀的歷史。。。

4. 看傳統猶太人

在耶路撒冷,吸引我們的還有那些穿黑袍子留鬍子的傳統猶太人。

現代猶太人分為“傳統猶太人”和“世俗猶太人”。那些穿著黑袍留著小辮的傳統猶太人容易辨認。然而因為猶太民族早在上千年前就散落在世界各地,他們有的與外族通婚,在外貌上喪失了傳統猶太人的基本特徵,但是以色列的《回歸法》界定,猶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傳為標準,凡是母親是猶太人,其子女都會被以色列承認為猶太人,有權移民以色列。

傳統猶太人保留更多猶太教的傳統,他們除了服飾保守以外,安息日絕對不會工作、只能吃一種叫KOSHER的食物;而世俗猶太人更加開放,在安息日可以工作,可以吃所有的食物,也沒有太多傳統猶太人的“規矩”,他們更喜歡像特拉維夫這樣的比較西化和開放的城市。

墓地,是耶路撒冷對死的迷戀

錫安山上大衛墓

▲錫安山在橄欖山的對面。

“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注視著錫安山頂。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錫安和耶路撒冷。”出自以色列國歌《希望》,可見錫安山在猶太人心中的地位,他們的大衛王之墓也躺在錫安山下。

▲歷史的烽煙穿過錫安門,留下了古時候的射箭孔,也留下了無數子彈孔。

留下子彈孔的年份據說是1967年六日之戰時留下的,那一年決定了耶路撒冷的歸屬;

那一年,我的父輩們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耶路撒冷老城中彈著豎琴的大衛塑像,他是一位傑出而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詩人。。。

我第一次認識大衛是撲克牌中黑桃K;第二次見到的大衛,是米開朗基羅的裸體雕塑,保存在弗洛倫薩美術學院;第三次偶遇,就是在耶路撒冷了。

▲大衛王是猶太人心中是永遠的王者,他斬殺哥利亞、打敗非利士人,統一以色列,成為第一位以色列猶太國王。 大衛墓門口的“九叉燭臺”象徵光明。

▲不同於進入教堂或者清真寺需要摘帽,進入猶太聖地永遠需要戴帽,進入大衛墓每位男士被要求帶上一頂猶太小帽子,因為猶太教認為頭頂不能對著上帝;傳統猶太教在任何時候都分男女,大衛墓的覲見,也是男女各一邊的。

▲大衛墓的石棺,墓室很小,裡面有一個寬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塚。這裡是僅次於哭牆的猶太聖所,親吻、禱告、默念,每天來此覲見的猶太教徒擠滿了狹小的墓室。

錫安山另外兩個值得造訪的地方是:耶穌最後的晚餐地點和聖母安眠堂。

聖墓教堂

▲耶穌背負著十字架,沿著苦路艱難前行,最後抵達這裡。耶穌苦路的10站到最後一站第14站都在聖墓教堂,這裡也是耶穌的墳墓所在地,基督教徒最聖神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基督教分離出來的各個派別,對聖墓教堂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

▲很有趣的事情是,希臘東正教派、亞美尼亞教派和羅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聖墓教堂的各個財產,教堂內每一釘子、蠟燭、石頭都登記在案,分歸各個教派所有,還有些是共管區。聖墓二樓窗戶外的木梯子則是亞美尼亞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這一百多年就一直在那裡,沒人動過。

▲各派長年爭鬥的結果就是聖墓教堂大門的鑰匙是掌管在一個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負責打開大門。在耶路撒冷,什麼樣的神奇都有可能。

▲哭泣的聖墓,苦路的第12站:據《聖經》記載,這裡是基督耶穌傳教時,釘在十字架上去世的地方。每天這裡都排著長隊,信徒們就是為了走進去,伸手觸摸一下曾經安置十字架的洞;為了感受他們的聖人耶穌在臨死之前,手放在冰冷的十字架裡,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幅油畫記載了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聖母親吻著耶穌身體的場景。。。

▲聖墓其實是一個石洞,稍為狹小黑暗,不足2米寬;遊客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去,而且要用電筒照明才勉強能看見。

《聖經.新約》裡說,耶穌三日後復活。

▲一進聖墓教堂,就可以看見有無數信徒把信物來擦拭一塊石頭,據說這石頭是人們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接下來安放在這塊塗抹了豬油的大理石上,然後準備安放。

除了擦拭,更多的人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浸透著耶穌鮮血的石頭。

▲走入陰暗而昏黃的聖墓,耳朵在聽以色列導遊解說,心卻在一邊游離著。。。一邊在感受著千年前耶穌的苦痛,也試圖去體味那些虔誠的信徒在聖墓前的心境。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在大昭寺門前磕長頭的藏民,他們有著同樣的信仰與虔誠,他們都相信心中的那個“神”的確存在,並在每天的生活中景仰著、緬懷著。

走在耶路撒冷,冷不丁地你會走入某個墓園,也會突如其來的遇到街上擺著的墓碑,甚至在院落路口,都會不經意的發現某個“先祖”的安息之地。我突然能夠深切體會為什麼說“耶路撒冷有天堂與塵世”兩種維度,那些熙來攘往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渴望不死不滅的靈魂,唯有死亡,才是這城市永恆的主人。。。

有時候覺得生是困難而複雜的,死或許更是簡單而超脫。。。

耶路撒冷,交纏的聖地

耶路撒冷是絕對的猶太教聖地,他們的第一第二聖殿都在這裡;這裡又是基督出生、傳教和去世的地方,所以基督徒把這裡看成聖地;這裡還是默罕默德升天,並與真主聊天的地方,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的象徵,所以耶路撒冷還是穆斯林的聖地。。。

“交纏的聖地”這話是余秋雨先生的書《千年一歎》裡面寫耶路撒冷的標題,這裡看來用得十分貼切。千百年來,這三大宗教就在耶路撒冷爭奪著各自的統治權,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戰勝不了誰,於是他們也就在耶路撒冷的老城裡各自為陣,形成了現在的四個區。

從雅法門進入後按照逆時針順序為:亞美尼亞區、猶太區、穆斯林區和基督教區。所以,走在老城裡,你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人們穿梭往來,各自為陣又融入其中;穿著自己教派的服裝,按照自己教派的生活方式活著,大家相安無事。。。

亞美尼亞區:

▲其他三個區都比較容易理解,這個“亞美尼亞區”要在老城裡顯得有點奇怪。瞭解後才知道,在西元301年亞美尼亞就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從那時候起就有亞美尼亞人來耶路撒冷朝聖,所以在老城的亞美尼亞區裡,他們已經在那裡生活了2000多年了。

▲進入雅法門以後,最明顯的建築就是大衛塔在亞美尼亞區。

▲亞美尼亞區是老城中最小的一個區,整體印象不算太深;只記得街道很狹窄,時常有小轎車在巷子裡穿過,有鳴喇叭,技術不好還容易撞到牆腳。

猶太區:

▲猶太區的古羅馬大道是六世紀拜占庭時期建造的,我驚詫於這些建築在歷經近兩千年的風雨之後,仍然不是風采。

▲不遠處就到了西牆,那是一個對猶太教來說充滿苦難、聖神和眷戀的地方。西牆也叫哭牆,亦有“歎息之壁”之稱。哭牆曾是猶太王國第二聖殿圍牆的一部分,現在他們的聖殿上已經高築起穆斯林的清真寺,猶太人只能居於聖殿一隅的哭牆來追憶他們的過去。

據說到哭牆,大家都會在空白的小紙條上寫下自己的願望,猶太人說那是寄給上帝的密信,那我應該寫點什麼呢?

▲靠近哭牆,男女必須分開,中間有柵欄隔開;左邊是男人去,右邊女人去。傳統猶太人從小就是男女有別的,他們什麼都是分開的。

▲和男性有明顯的衣著特徵不同,從穿衣打扮上,你很難看出哪些是女性的傳統猶太人;但相同的,他們都非常虔誠地用頭抵著石牆,左手握經書右手放於胸前,誦經祈禱,嘴裡念念有詞身體微微擺動。還不時地輕吻牆石,並把事先寫好的小紙條塞於牆縫。

▲也有人奮力往上,希冀把小紙條塞在一個更高更隱秘的位置,好跟近距離地接近上帝。

▲這本翻爛了的書《耶路撒冷三千年》,終於如願地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

▲在去往哭牆的階梯山,我拍下了這樣三個傳統猶太人,看著那個蹣跚的老人扶著欄杆走下階梯,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話“上帝若有十分愁,有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

穆斯林區

▲從哭牆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旁邊穆斯林區的那個高大的金頂清真寺。

▲還有這個灰頂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地位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迪那先知寺。

進入清真寺都需要脫鞋,恭恭敬敬地赤腳進去;金頂清真寺外表華麗,想必裡面也一定有巨大華美的頂穹、金碧輝煌的內飾吧。只是因為這次的行程匆忙,沒進去,只能看著金色圓頂發揮想像。

▲穆斯林區裡有很多售賣商品的小店,阿拉伯人喜歡的香料、金飾blingbling的,雖然顯得有點雜亂,但是這並不妨礙你在這裡體驗獨特的穆斯林情調。

▲最有意思的,耶穌背著十字架走過的“悲哀之路”第一站居然在穆斯林區。再次印證了,在耶路撒冷三教聖地相互交融相互和諧共生。

▲苦路第一站是耶穌被判死刑的地方,那附近有個學校,那天剛好碰到學校裡一個值班的老師,被獲准進入,他帶我們去一個能清楚看到金頂清真寺的地方。。。真的,透過窗戶的鐵柵欄,金頂清真寺格外漂亮。

▲苦路第二站:耶穌背負十字架,建築是亞美尼亞收容所。

▲苦路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建築是一座漂亮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苦路第四站:耶穌遇到母親瑪利亞,建築也是一座可愛的教堂。

苦路的第一站到第四站都是在穆斯林區,從第五站開始直至第十四站就到了基督區。

基督區:

▲苦路第五站是古利奈人西蒙幫耶穌背十字架,建築是一座古利奈人西蒙教堂,教堂外的牆壁上有一個手印,傳說是耶穌走得太累按下的手印。很多人到了這裡,會把自己的手放在上面,像是體會一下聖人的痛苦吧。。。

▲苦路的第六、七、八站分別是:聖婦為耶穌拭面、耶穌第二次跌倒以及耶穌勸告耶路撒冷婦女。

▲苦路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在這個地方放置了一個沉重的十字架,遊客也願意去感受一下背著十字架前行的感受,體會一下上帝留給耶路撒冷的苦和愁。

▲第九站附近有一些賣工藝品的小攤販,售賣的耶路撒冷歷史特色的小禮品也算值得留念。

▲穿過熙熙攘攘的基督區小道,路上遊客、教徒交織在一起。

▲苦路的第十到十四站,就是在這個聖墓教堂裡面。(前面都有提到過)

第十站:耶穌被剝去衣服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站: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卸下

第十四站:耶穌葬於墳墓

耶路撒冷,被猶太人佔領了1000年,被基督徒佔領了約400年,被伊斯蘭教徒佔領了1300年,是人人都想爭奪的”應許之地“,然而每個宗教在這片土地上似乎有充滿了悲情的色彩,承受了巨大的委屈。。。

“結果,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有欲哭無聲”!

傳統猶太人,樸實低調的家庭生活

在耶路撒冷,有個傳統猶太人居住區,路上走過的幾乎都是身著黑色禮服和禮帽的傳統猶太人,他們或步履急促、或手持聖經邊走邊看,或三三兩兩低聲談話;路上也有穿著很有型的校服的猶太男孩。。。於是,你像是走進了某部影片中的場景,是《辛德勒的名單》還是《美麗人生》,很難說清,只是感覺走進了別人的生活!

▲我們很幸運地被邀請去當地一個傳統猶太人Naomi的家,她家從這個大門進去。 看他們這幢樓的外牆,有些斑駁的樣子。

▲Naomi講一口純正的英式英語,原來她和先生都是在英國出生讀書長大的,在英國他們都保持著傳統猶太人的習俗和生活。幾年前,他們一家人包括13個孩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的傳統猶太區買了房子定居下來。

她家的客廳還算大,最顯眼的左邊的一大櫃子書籍。Naomi饒有興趣地拿出大部頭希伯來語的猶太聖經給我們翻看;書櫃裡的書大多是宗教、科學、哲學方面的。我看過一個調查,說猶太人是愛書的名族,每年人均讀書量是64本,而中國人均不到5本。。。他們將讀書作為一種美德,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點從Naomi的書櫃裡,以及在耶路撒冷街頭很多邊走邊看書的猶太人身上略見一斑!

Naomi說,一般的傳統猶太人都會好幾種語言,除了希伯來語,他們至少還會所在國家的語言(比如英文,在德國的猶太人至少會德文)外加一個Yiddish(意第緒語),Yiddish是中東歐猶太人及其在各國的後裔說的一種從高地德語派生的語言。

▲Naomi的先生在一所猶太學校裡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資水準中等;她家的這套房子位置算是比較好的,價格算下來是500-600萬人民幣左右。

她家的裝修和她的一身穿著一樣,很簡單實用,沒有什麼花花哨哨的,就好像猶太人的生活,簡單且絕對以家庭為重。從他們身上,便可以知道為什麼Facebook的老大紮克伯格那麼有錢,開的車還是幾萬美元的,住的房子也是相當一般。

▲Naomi忙著在廚房裡給我們做飯,所以我們也跟進去看了下她家的廚房。冰箱裡面長這樣,和普通的家庭沒有區別。

▲Naomi給我們演示了一下冰箱邊上的這個小開關的作用,在安息日的時候可以自動控制廚房的設備開關等。安息日是工作了六天以後腦力和體力的休息日,通常是每週五傍晚到週六晚上;傳統猶太人會恪守從安息日不工作、不購物、不燒煮、不寫字、不開關燈、不按電鈕、不接電話等規定。所以,Naomi家那個自控開關,還蠻有用的呢!

安息日不僅是猶太人工作後體力上的休息,更是精神上的淨化和陶冶。點蠟燭、誦讀經文、全家一起享用豐盛晚餐等,是他們在安息日的全部。

傳統猶太人深信,遵守安息日的誡命比生命還重要。

▲話說Naomi家是個大家庭,她生養了13個孩子,她自己的全部重心也都在家庭,家裡的收入就靠先生一人,不過她自從回到以色列,也是過得很開心。

我們正說著話,她最小的兒子放學回來了,看見一大波外國人在他家,做了一個“驚呀”的表情。就像中國家庭的父母要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一樣,Naomi也拉著他的兒子來和我們聊天,不過小朋友開始還是比較羞澀。

他戴著小氊帽戴著黑框眼睛,眼睛大而有神,一看就是個特聰明的孩子;我們注意到他耳後的長髮,那是傳統猶太男性從不會剪掉的頭髮,因為兩鬢的智慧自上帝。

▲Naomi還給我們看小男孩的衣角上編制的流蘇,這是用來提醒自己牢記戒律。在女性的披肩四角,也會有同樣的流蘇。

▲這是Naomi親手做的晚餐。

▲主菜就是這碗燉了幾個小時的雞肉,裡面加了豆子、土豆、南瓜等,味道還是挺不錯的,可以配麵包吃。

▲Naomi還給我們講了傳統猶太人從小男女分開,到了適婚年齡,都是通過媒人來牽線搭橋,如果約會後感覺好,基本上見4-5面,就可以訂婚結婚了;即使這樣,猶太人的離婚率也相當低,因為他們太看重家庭,而且娛樂活動甚少,婚後就是以家庭和書籍為伴。。。說道這裡,我不禁對傳統猶太人多了一份崇敬。

最後,衷心祝福Naomi和她這個簡單樸實的家幸福開心。。。

吃過,超級推薦耶路撒冷的幾家餐廳:

Brasserie 餐廳

從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去了這家叫“Brasserie ”的地中海餐廳,餐廳裡迷醉這的地中海小情調讓人喜歡。小兩層的房子,還有個大露臺可供發呆。

關鍵是餐廳有帥哥,而且菜也超級好吃,雖然我都記不住菜名,但是說起味道還是記憶猶新的。

餐廳地址:15 Ha-Ma'ayan | Ein Kerem, Jerusalem 9590315, Israel

Satya餐廳

到達Satya餐廳的時間比較晚了,事先點好的菜很快就上來,也是挺有特色的地中海菜式和以色列的本地菜,最值得稱道的是鵝肝,小夥伴們吃了一份又加了一份。

餐廳地址: 36 Keren ha-Yesod, Jerusalem 9214914, Israel

上面這兩家餐廳都刷新了我對以色列菜的印象,其實以色列人聰明,在菜的做法和口味上,也能夠相容並蓄且有所創新。

住過,超級推薦耶路撒冷的這家酒店:

耶路撒冷丹精品酒店Dan Boutique Hotel 最大的特點就是離老城近,而且視野極佳,可遠觀老城城牆、聖母安眠堂、橄欖山等。我們在耶路撒冷住了4晚都在這家店,性價比不錯的。

酒店地址:31 Hebron Road, 耶路撒冷

不容錯過:大衛塔燈光秀

在離開耶路撒冷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去看了大衛塔Tower of David的燈光秀。。。

高科技的燈光以大衛塔做背景牆,從古迦南人進入耶路撒冷地區開始一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在45分鐘時間裡將猶太民族的歷史一一展現。整場燈光秀畫面精美絕倫,古代人物、動物、景致完美地融合于大衛塔充滿歷史滄桑的牆裙上。在這片“留著奶和蜜的地方”,數千載的辛酸風雨何足為外人道也!

離開耶路撒冷的時候,春天的陽光灑在老城的城牆,在斑駁的光影之下我仿佛看見:

圓頂清真寺迎來朝拜的穆斯林,猶太人正走向哭牆傾訴滿滿的心事,聖墓教堂裡基督徒正在跪拜耶穌血石。。。

此時此刻,不論阿拉伯人、猶太人、還是基督徒,他們所擁有的都是:三千年,陽光下的耶路撒冷!

像飛機飛過天際劃出的優美線條,歷史的印記劃過耶路撒冷留下的線條叫“宗教”。

在這裡,你會看到基督徒走過“十四站苦路”跪拜耶穌殉教後躺過的大石頭;在不遠處,是穿著黑長袍帶著黑禮帽的猶太人在哭牆前親吻、祈禱或飲泣;然後是前往聖殿山廣場的阿克薩清真寺朝聖的穆斯林人。

以色列博物館收藏了史前至今各式各樣的文物遺產,以及全球最多的聖經文物。

大屠殺紀念館讓人們瞭解猶太人那段苦難悲哀的歷史。。。

4. 看傳統猶太人

在耶路撒冷,吸引我們的還有那些穿黑袍子留鬍子的傳統猶太人。

現代猶太人分為“傳統猶太人”和“世俗猶太人”。那些穿著黑袍留著小辮的傳統猶太人容易辨認。然而因為猶太民族早在上千年前就散落在世界各地,他們有的與外族通婚,在外貌上喪失了傳統猶太人的基本特徵,但是以色列的《回歸法》界定,猶太人的身份是按母系相傳為標準,凡是母親是猶太人,其子女都會被以色列承認為猶太人,有權移民以色列。

傳統猶太人保留更多猶太教的傳統,他們除了服飾保守以外,安息日絕對不會工作、只能吃一種叫KOSHER的食物;而世俗猶太人更加開放,在安息日可以工作,可以吃所有的食物,也沒有太多傳統猶太人的“規矩”,他們更喜歡像特拉維夫這樣的比較西化和開放的城市。

墓地,是耶路撒冷對死的迷戀

錫安山上大衛墓

▲錫安山在橄欖山的對面。

“只要我們心中還藏著猶太人的靈魂,朝著東方的眼睛還注視著錫安山頂。兩千年的希望,不會化為泡影,我們將成為自由的人民。立足在錫安和耶路撒冷。”出自以色列國歌《希望》,可見錫安山在猶太人心中的地位,他們的大衛王之墓也躺在錫安山下。

▲歷史的烽煙穿過錫安門,留下了古時候的射箭孔,也留下了無數子彈孔。

留下子彈孔的年份據說是1967年六日之戰時留下的,那一年決定了耶路撒冷的歸屬;

那一年,我的父輩們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耶路撒冷老城中彈著豎琴的大衛塑像,他是一位傑出而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詩人。。。

我第一次認識大衛是撲克牌中黑桃K;第二次見到的大衛,是米開朗基羅的裸體雕塑,保存在弗洛倫薩美術學院;第三次偶遇,就是在耶路撒冷了。

▲大衛王是猶太人心中是永遠的王者,他斬殺哥利亞、打敗非利士人,統一以色列,成為第一位以色列猶太國王。 大衛墓門口的“九叉燭臺”象徵光明。

▲不同於進入教堂或者清真寺需要摘帽,進入猶太聖地永遠需要戴帽,進入大衛墓每位男士被要求帶上一頂猶太小帽子,因為猶太教認為頭頂不能對著上帝;傳統猶太教在任何時候都分男女,大衛墓的覲見,也是男女各一邊的。

▲大衛墓的石棺,墓室很小,裡面有一個寬2.48米、高2.44米的衣冠塚。這裡是僅次於哭牆的猶太聖所,親吻、禱告、默念,每天來此覲見的猶太教徒擠滿了狹小的墓室。

錫安山另外兩個值得造訪的地方是:耶穌最後的晚餐地點和聖母安眠堂。

聖墓教堂

▲耶穌背負著十字架,沿著苦路艱難前行,最後抵達這裡。耶穌苦路的10站到最後一站第14站都在聖墓教堂,這裡也是耶穌的墳墓所在地,基督教徒最聖神的地方。也正因如此,基督教分離出來的各個派別,對聖墓教堂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止。

▲很有趣的事情是,希臘東正教派、亞美尼亞教派和羅馬天主教主要瓜分了聖墓教堂的各個財產,教堂內每一釘子、蠟燭、石頭都登記在案,分歸各個教派所有,還有些是共管區。聖墓二樓窗戶外的木梯子則是亞美尼亞教派近150年前放置的,這一百多年就一直在那裡,沒人動過。

▲各派長年爭鬥的結果就是聖墓教堂大門的鑰匙是掌管在一個阿拉伯望族手中,每天早晨由阿拉伯少年負責打開大門。在耶路撒冷,什麼樣的神奇都有可能。

▲哭泣的聖墓,苦路的第12站:據《聖經》記載,這裡是基督耶穌傳教時,釘在十字架上去世的地方。每天這裡都排著長隊,信徒們就是為了走進去,伸手觸摸一下曾經安置十字架的洞;為了感受他們的聖人耶穌在臨死之前,手放在冰冷的十字架裡,是怎樣一種體驗。

▲這幅油畫記載了耶穌從十字架上下來,聖母親吻著耶穌身體的場景。。。

▲聖墓其實是一個石洞,稍為狹小黑暗,不足2米寬;遊客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去,而且要用電筒照明才勉強能看見。

《聖經.新約》裡說,耶穌三日後復活。

▲一進聖墓教堂,就可以看見有無數信徒把信物來擦拭一塊石頭,據說這石頭是人們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接下來安放在這塊塗抹了豬油的大理石上,然後準備安放。

除了擦拭,更多的人則是長時間跪下親吻這塊浸透著耶穌鮮血的石頭。

▲走入陰暗而昏黃的聖墓,耳朵在聽以色列導遊解說,心卻在一邊游離著。。。一邊在感受著千年前耶穌的苦痛,也試圖去體味那些虔誠的信徒在聖墓前的心境。此情此景,讓我想起在大昭寺門前磕長頭的藏民,他們有著同樣的信仰與虔誠,他們都相信心中的那個“神”的確存在,並在每天的生活中景仰著、緬懷著。

走在耶路撒冷,冷不丁地你會走入某個墓園,也會突如其來的遇到街上擺著的墓碑,甚至在院落路口,都會不經意的發現某個“先祖”的安息之地。我突然能夠深切體會為什麼說“耶路撒冷有天堂與塵世”兩種維度,那些熙來攘往到耶路撒冷的朝聖者,渴望不死不滅的靈魂,唯有死亡,才是這城市永恆的主人。。。

有時候覺得生是困難而複雜的,死或許更是簡單而超脫。。。

耶路撒冷,交纏的聖地

耶路撒冷是絕對的猶太教聖地,他們的第一第二聖殿都在這裡;這裡又是基督出生、傳教和去世的地方,所以基督徒把這裡看成聖地;這裡還是默罕默德升天,並與真主聊天的地方,阿克薩清真寺是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的象徵,所以耶路撒冷還是穆斯林的聖地。。。

“交纏的聖地”這話是余秋雨先生的書《千年一歎》裡面寫耶路撒冷的標題,這裡看來用得十分貼切。千百年來,這三大宗教就在耶路撒冷爭奪著各自的統治權,可是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戰勝不了誰,於是他們也就在耶路撒冷的老城裡各自為陣,形成了現在的四個區。

從雅法門進入後按照逆時針順序為:亞美尼亞區、猶太區、穆斯林區和基督教區。所以,走在老城裡,你可以看到不同教派的人們穿梭往來,各自為陣又融入其中;穿著自己教派的服裝,按照自己教派的生活方式活著,大家相安無事。。。

亞美尼亞區:

▲其他三個區都比較容易理解,這個“亞美尼亞區”要在老城裡顯得有點奇怪。瞭解後才知道,在西元301年亞美尼亞就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從那時候起就有亞美尼亞人來耶路撒冷朝聖,所以在老城的亞美尼亞區裡,他們已經在那裡生活了2000多年了。

▲進入雅法門以後,最明顯的建築就是大衛塔在亞美尼亞區。

▲亞美尼亞區是老城中最小的一個區,整體印象不算太深;只記得街道很狹窄,時常有小轎車在巷子裡穿過,有鳴喇叭,技術不好還容易撞到牆腳。

猶太區:

▲猶太區的古羅馬大道是六世紀拜占庭時期建造的,我驚詫於這些建築在歷經近兩千年的風雨之後,仍然不是風采。

▲不遠處就到了西牆,那是一個對猶太教來說充滿苦難、聖神和眷戀的地方。西牆也叫哭牆,亦有“歎息之壁”之稱。哭牆曾是猶太王國第二聖殿圍牆的一部分,現在他們的聖殿上已經高築起穆斯林的清真寺,猶太人只能居於聖殿一隅的哭牆來追憶他們的過去。

據說到哭牆,大家都會在空白的小紙條上寫下自己的願望,猶太人說那是寄給上帝的密信,那我應該寫點什麼呢?

▲靠近哭牆,男女必須分開,中間有柵欄隔開;左邊是男人去,右邊女人去。傳統猶太人從小就是男女有別的,他們什麼都是分開的。

▲和男性有明顯的衣著特徵不同,從穿衣打扮上,你很難看出哪些是女性的傳統猶太人;但相同的,他們都非常虔誠地用頭抵著石牆,左手握經書右手放於胸前,誦經祈禱,嘴裡念念有詞身體微微擺動。還不時地輕吻牆石,並把事先寫好的小紙條塞於牆縫。

▲也有人奮力往上,希冀把小紙條塞在一個更高更隱秘的位置,好跟近距離地接近上帝。

▲這本翻爛了的書《耶路撒冷三千年》,終於如願地回到了它應該在的地方。。。

▲在去往哭牆的階梯山,我拍下了這樣三個傳統猶太人,看著那個蹣跚的老人扶著欄杆走下階梯,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話“上帝若有十分愁,有九分留在了耶路撒冷”。

穆斯林區

▲從哭牆的位置,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旁邊穆斯林區的那個高大的金頂清真寺。

▲還有這個灰頂的伊斯蘭教第三大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地位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迪那先知寺。

進入清真寺都需要脫鞋,恭恭敬敬地赤腳進去;金頂清真寺外表華麗,想必裡面也一定有巨大華美的頂穹、金碧輝煌的內飾吧。只是因為這次的行程匆忙,沒進去,只能看著金色圓頂發揮想像。

▲穆斯林區裡有很多售賣商品的小店,阿拉伯人喜歡的香料、金飾blingbling的,雖然顯得有點雜亂,但是這並不妨礙你在這裡體驗獨特的穆斯林情調。

▲最有意思的,耶穌背著十字架走過的“悲哀之路”第一站居然在穆斯林區。再次印證了,在耶路撒冷三教聖地相互交融相互和諧共生。

▲苦路第一站是耶穌被判死刑的地方,那附近有個學校,那天剛好碰到學校裡一個值班的老師,被獲准進入,他帶我們去一個能清楚看到金頂清真寺的地方。。。真的,透過窗戶的鐵柵欄,金頂清真寺格外漂亮。

▲苦路第二站:耶穌背負十字架,建築是亞美尼亞收容所。

▲苦路第三站:耶穌第一次跌倒,建築是一座漂亮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堂。

▲苦路第四站:耶穌遇到母親瑪利亞,建築也是一座可愛的教堂。

苦路的第一站到第四站都是在穆斯林區,從第五站開始直至第十四站就到了基督區。

基督區:

▲苦路第五站是古利奈人西蒙幫耶穌背十字架,建築是一座古利奈人西蒙教堂,教堂外的牆壁上有一個手印,傳說是耶穌走得太累按下的手印。很多人到了這裡,會把自己的手放在上面,像是體會一下聖人的痛苦吧。。。

▲苦路的第六、七、八站分別是:聖婦為耶穌拭面、耶穌第二次跌倒以及耶穌勸告耶路撒冷婦女。

▲苦路第九站耶穌第三次跌倒,在這個地方放置了一個沉重的十字架,遊客也願意去感受一下背著十字架前行的感受,體會一下上帝留給耶路撒冷的苦和愁。

▲第九站附近有一些賣工藝品的小攤販,售賣的耶路撒冷歷史特色的小禮品也算值得留念。

▲穿過熙熙攘攘的基督區小道,路上遊客、教徒交織在一起。

▲苦路的第十到十四站,就是在這個聖墓教堂裡面。(前面都有提到過)

第十站:耶穌被剝去衣服

第十一站: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第十三站:耶穌的身體從十字架上卸下

第十四站:耶穌葬於墳墓

耶路撒冷,被猶太人佔領了1000年,被基督徒佔領了約400年,被伊斯蘭教徒佔領了1300年,是人人都想爭奪的”應許之地“,然而每個宗教在這片土地上似乎有充滿了悲情的色彩,承受了巨大的委屈。。。

“結果,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有欲哭無聲”!

傳統猶太人,樸實低調的家庭生活

在耶路撒冷,有個傳統猶太人居住區,路上走過的幾乎都是身著黑色禮服和禮帽的傳統猶太人,他們或步履急促、或手持聖經邊走邊看,或三三兩兩低聲談話;路上也有穿著很有型的校服的猶太男孩。。。於是,你像是走進了某部影片中的場景,是《辛德勒的名單》還是《美麗人生》,很難說清,只是感覺走進了別人的生活!

▲我們很幸運地被邀請去當地一個傳統猶太人Naomi的家,她家從這個大門進去。 看他們這幢樓的外牆,有些斑駁的樣子。

▲Naomi講一口純正的英式英語,原來她和先生都是在英國出生讀書長大的,在英國他們都保持著傳統猶太人的習俗和生活。幾年前,他們一家人包括13個孩子一起回到了自己的祖國---以色列,並在耶路撒冷的傳統猶太區買了房子定居下來。

她家的客廳還算大,最顯眼的左邊的一大櫃子書籍。Naomi饒有興趣地拿出大部頭希伯來語的猶太聖經給我們翻看;書櫃裡的書大多是宗教、科學、哲學方面的。我看過一個調查,說猶太人是愛書的名族,每年人均讀書量是64本,而中國人均不到5本。。。他們將讀書作為一種美德,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點從Naomi的書櫃裡,以及在耶路撒冷街頭很多邊走邊看書的猶太人身上略見一斑!

Naomi說,一般的傳統猶太人都會好幾種語言,除了希伯來語,他們至少還會所在國家的語言(比如英文,在德國的猶太人至少會德文)外加一個Yiddish(意第緒語),Yiddish是中東歐猶太人及其在各國的後裔說的一種從高地德語派生的語言。

▲Naomi的先生在一所猶太學校裡做行政方面的工作,工資水準中等;她家的這套房子位置算是比較好的,價格算下來是500-600萬人民幣左右。

她家的裝修和她的一身穿著一樣,很簡單實用,沒有什麼花花哨哨的,就好像猶太人的生活,簡單且絕對以家庭為重。從他們身上,便可以知道為什麼Facebook的老大紮克伯格那麼有錢,開的車還是幾萬美元的,住的房子也是相當一般。

▲Naomi忙著在廚房裡給我們做飯,所以我們也跟進去看了下她家的廚房。冰箱裡面長這樣,和普通的家庭沒有區別。

▲Naomi給我們演示了一下冰箱邊上的這個小開關的作用,在安息日的時候可以自動控制廚房的設備開關等。安息日是工作了六天以後腦力和體力的休息日,通常是每週五傍晚到週六晚上;傳統猶太人會恪守從安息日不工作、不購物、不燒煮、不寫字、不開關燈、不按電鈕、不接電話等規定。所以,Naomi家那個自控開關,還蠻有用的呢!

安息日不僅是猶太人工作後體力上的休息,更是精神上的淨化和陶冶。點蠟燭、誦讀經文、全家一起享用豐盛晚餐等,是他們在安息日的全部。

傳統猶太人深信,遵守安息日的誡命比生命還重要。

▲話說Naomi家是個大家庭,她生養了13個孩子,她自己的全部重心也都在家庭,家裡的收入就靠先生一人,不過她自從回到以色列,也是過得很開心。

我們正說著話,她最小的兒子放學回來了,看見一大波外國人在他家,做了一個“驚呀”的表情。就像中國家庭的父母要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一樣,Naomi也拉著他的兒子來和我們聊天,不過小朋友開始還是比較羞澀。

他戴著小氊帽戴著黑框眼睛,眼睛大而有神,一看就是個特聰明的孩子;我們注意到他耳後的長髮,那是傳統猶太男性從不會剪掉的頭髮,因為兩鬢的智慧自上帝。

▲Naomi還給我們看小男孩的衣角上編制的流蘇,這是用來提醒自己牢記戒律。在女性的披肩四角,也會有同樣的流蘇。

▲這是Naomi親手做的晚餐。

▲主菜就是這碗燉了幾個小時的雞肉,裡面加了豆子、土豆、南瓜等,味道還是挺不錯的,可以配麵包吃。

▲Naomi還給我們講了傳統猶太人從小男女分開,到了適婚年齡,都是通過媒人來牽線搭橋,如果約會後感覺好,基本上見4-5面,就可以訂婚結婚了;即使這樣,猶太人的離婚率也相當低,因為他們太看重家庭,而且娛樂活動甚少,婚後就是以家庭和書籍為伴。。。說道這裡,我不禁對傳統猶太人多了一份崇敬。

最後,衷心祝福Naomi和她這個簡單樸實的家幸福開心。。。

吃過,超級推薦耶路撒冷的幾家餐廳:

Brasserie 餐廳

從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去了這家叫“Brasserie ”的地中海餐廳,餐廳裡迷醉這的地中海小情調讓人喜歡。小兩層的房子,還有個大露臺可供發呆。

關鍵是餐廳有帥哥,而且菜也超級好吃,雖然我都記不住菜名,但是說起味道還是記憶猶新的。

餐廳地址:15 Ha-Ma'ayan | Ein Kerem, Jerusalem 9590315, Israel

Satya餐廳

到達Satya餐廳的時間比較晚了,事先點好的菜很快就上來,也是挺有特色的地中海菜式和以色列的本地菜,最值得稱道的是鵝肝,小夥伴們吃了一份又加了一份。

餐廳地址: 36 Keren ha-Yesod, Jerusalem 9214914, Israel

上面這兩家餐廳都刷新了我對以色列菜的印象,其實以色列人聰明,在菜的做法和口味上,也能夠相容並蓄且有所創新。

住過,超級推薦耶路撒冷的這家酒店:

耶路撒冷丹精品酒店Dan Boutique Hotel 最大的特點就是離老城近,而且視野極佳,可遠觀老城城牆、聖母安眠堂、橄欖山等。我們在耶路撒冷住了4晚都在這家店,性價比不錯的。

酒店地址:31 Hebron Road, 耶路撒冷

不容錯過:大衛塔燈光秀

在離開耶路撒冷的前一天晚上,我們去看了大衛塔Tower of David的燈光秀。。。

高科技的燈光以大衛塔做背景牆,從古迦南人進入耶路撒冷地區開始一直至1948年以色列建國,在45分鐘時間裡將猶太民族的歷史一一展現。整場燈光秀畫面精美絕倫,古代人物、動物、景致完美地融合于大衛塔充滿歷史滄桑的牆裙上。在這片“留著奶和蜜的地方”,數千載的辛酸風雨何足為外人道也!

離開耶路撒冷的時候,春天的陽光灑在老城的城牆,在斑駁的光影之下我仿佛看見:

圓頂清真寺迎來朝拜的穆斯林,猶太人正走向哭牆傾訴滿滿的心事,聖墓教堂裡基督徒正在跪拜耶穌血石。。。

此時此刻,不論阿拉伯人、猶太人、還是基督徒,他們所擁有的都是:三千年,陽光下的耶路撒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