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穴居者而言,墓地就是他們的社區

當有人面色凝重的在墓前緬懷故友, 卻驚覺不遠處投來饑渴的目光。 不要害怕, 可能這些人是你亡親的“活鄰居”。

穴居者

斯托亞諾維奇,

以前是塞維利亞的建築工人, 社保之類的這輩子就沒見過。 年輕時今朝有酒今朝醉, 沒想到人到老年欠了一屁股外債失去房子, 於是便執杖擎碗“流浪”去了。

因為乞丐行業競爭激烈, 天橋底和公園長椅也算是緊俏資源。 而像諾維奇這樣無力與年輕“從業者”爭奪住宿資源的老人家, 只能另闢蹊徑。

這時候墓地便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每塊墓地總些空著的墓穴, 就算不空, 這些“狠角色”也不介意挖開那些早就無人祭奠的舊墳。

這些墓穴冬冷夏熱, 但好在風景優美全景天窗, 最關鍵是沒人敢來要房租。

諾維奇表示:

“它雖然不是一座宮殿, 但也算乾燥溫暖, 最起碼比睡大街強百倍。 ”

不過生活總是不盡人意, 對“穴居者”來說也是一樣。

剛住進墓地, 光是克服內心恐懼就耗費很長一段時間。 之後自力更生的問題又擺在了眼前。

要知道靠拾荒只能看天吃飯, 而堅信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他們在挨過無數次餓之後, 最終把眼光投向了“亡人鄰居”們的貢品。

雖然在電影裡, 歪國人祭奠親友只會捧花, 但現實中跟中國一樣給地下親友“送吃送喝”的也大有人在。 而具有反封建精神的“穴居者們”會讓這些貢品繼續散發餘熱。

不過屋漏偏逢連夜雨, 城市管理者認識到給死者“送吃送喝”有點浪費, 於是便下令禁止了這種行為......

從那以後, 吃不到貢品的穴居者們又回歸了拾荒度日。 可能這就是生活在教人“勿忘初心”吧。

“辛苦奮鬥三十年, 一夜回到解放前。 ”

不過雖然生活艱辛, 但穴居者知足常樂:

“比起那些死去的鄰居們, 我們無疑是幸運兒。 而且人們扔掉的東西太棒了, 比如蠟燭能幫助我們在寒冷的夜晚保持溫暖, 破舊的衣物能幫我們禦寒。 ”

“而且住在這裡足夠安靜, 沒人敢來此處放肆, 就是小偷也不敢。 不過我們每次進入墓穴的時候還是會關顧四周, 不是害怕襲擊者, 而是怕嚇到其他人。 ”

墓穴內景

其實放眼望去,穴居者並不是塞爾維亞的特產。這部分群體早前就有很多不同國家的媒體報導。

2017年,有記者在伊朗發現了一群生活在墓地中的流浪漢,他們中間不僅有小孩和婦女。甚至還有癮君子,他們的錢從哪來至今都是未解之謎......

伊朗墓地

這所墓地住所就在首都德黑蘭郊外,被人發現的時候甚至還有很多人不敢相信。感到臉上無光的政府還曾主動表示要救助他們,但沒想到被拒絕了......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菲律賓。在被稱為“亞洲紐約”的馬尼拉,有一片住著5萬人的墓地。據傳自1884年諾特墓地開闢以來,生者和死者就開始同時入住了。

菲律賓墓地,神似集裝箱

菲律賓的人多地少,許多普通平民的墓地只好像集裝箱一樣摞在一起。而窮人們則在這些集裝箱上的“安營紮寨”。

與其他國家的穴居者不同的是,菲律賓這片墓地明顯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在這裡隨處可見小孩們自己搭的籃球架和私拉的電線,夜幕下的墓地就像人們記憶中的九龍齋一樣詭異......

綜合來看,不管哪個國家的穴居者都是窮鬧的。面對生存的壓力,你根本不知道人類會被逼成啥樣。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就是在國外,要知道國內那堪比房價的墓地戒備甚至比社區還要森嚴......

(完)

墓穴內景

其實放眼望去,穴居者並不是塞爾維亞的特產。這部分群體早前就有很多不同國家的媒體報導。

2017年,有記者在伊朗發現了一群生活在墓地中的流浪漢,他們中間不僅有小孩和婦女。甚至還有癮君子,他們的錢從哪來至今都是未解之謎......

伊朗墓地

這所墓地住所就在首都德黑蘭郊外,被人發現的時候甚至還有很多人不敢相信。感到臉上無光的政府還曾主動表示要救助他們,但沒想到被拒絕了......

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菲律賓。在被稱為“亞洲紐約”的馬尼拉,有一片住著5萬人的墓地。據傳自1884年諾特墓地開闢以來,生者和死者就開始同時入住了。

菲律賓墓地,神似集裝箱

菲律賓的人多地少,許多普通平民的墓地只好像集裝箱一樣摞在一起。而窮人們則在這些集裝箱上的“安營紮寨”。

與其他國家的穴居者不同的是,菲律賓這片墓地明顯已經成為了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區。在這裡隨處可見小孩們自己搭的籃球架和私拉的電線,夜幕下的墓地就像人們記憶中的九龍齋一樣詭異......

綜合來看,不管哪個國家的穴居者都是窮鬧的。面對生存的壓力,你根本不知道人類會被逼成啥樣。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就是在國外,要知道國內那堪比房價的墓地戒備甚至比社區還要森嚴......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