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網路慈善風生水起,但應避免行銷過度

文/東方亦落

移動互聯網方便了我們的生活, 許多資訊都可以從網路中獲知, 許多事情都可以通過網路實現。 在這樣的環境下, 網路募捐成為了慈善的重要方式, 各類慈善捐款平臺相繼出現, 改變了人們的慈善方式, 動動手指就能將愛心傳遞。

前些年, 郭美美等慈善領域的負面事件給慈善事業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 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眾做慈善的意願。 而隨著慈善事業管理機制日趨完善, 慈善事業的流程也變得公開和透明, “互聯網+慈善”的形式使得公眾對慈善的熱情進一步高漲。

這種形式的優越之處在於“便捷”。 “指尖慈善”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因為它能夠打通受助者與捐贈者之間的壁壘。 在傳統的慈善體系中, 如果使用者瞭解到某一物件需要幫助, 想要捐贈還需通過相關的慈善機構, 此時程式的繁瑣就成為了小額捐贈的最大障礙。

而在網路中則不同, 互聯網能夠憑藉多樣化的傳播手段, 刺激線民的情感, 而移動支付又如此發達, 所以用戶從“感動”到“行動”只需一瞬。

與傳統慈善流程相比, 網路募捐具備成本低、效率高、傳播迅速等特點, 大幅度簡化了捐款程式。 過去提到慈善, 總會感覺是富豪、明星的專利, 而“互聯網+募捐”的形式, 使慈善事業更為普及,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奉獻愛心, 這對慈善事業與社會風氣產生了極大的正面效應。

然而, 隨著網路募捐的發展, 許多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在互聯網中, 許多資訊真偽難辨, 於是詐捐現象時有發生, 主要問題是偽造募捐資訊和善款未能專款專用。

比如去年刷屏的“一元購畫”項目, 不少“自閉症兒童”的“優秀畫作”激發了眾多網友的愛心, 不到一天時間該項目就籌集到善款1500萬元。 但對於這一專案的善款如何運作, 卻無十分精准的說明。 也就是說平臺究竟把錢用在哪了, 其實網友並不能非常精准的跟蹤和監管, 這就極易造成公眾的信任危機。

網路募捐的確解決了許多難題, 但其過快的發展, 引來了許多居心不良之人的關注。 在一些平臺中, 不乏冒用他人資訊求助的詐騙案例, 而由於法規和監管制度尚未成熟, 相關平臺也難以有效遏制此種現象。 長此以往, 募捐平臺失去的是整個社會在互聯網當中的相互信任, 也會減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所得到的機會。

實際上, “互聯網+慈善”最大的風險在於, 人們只能看到網路中真假難辨的資訊, 如果沒有有效的監管, 那麼善心就極易被利用。 許多不法分子擅長打法律的“擦邊球”, 這一系列問題透支著社會的善心, 也對網路募捐平臺的監管提出了挑戰。

目前, 中國在互聯網慈善方面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定。 去年7月, 民政部公佈《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臺基本技術規範》、《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資訊平臺基本管理規範》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

對募捐的主體、資訊、安全管理及評價退出機制等作出了明確規定, 於去年8月1日開始實行。

人們常說“好人難做”, 確實,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論做出何種行動都免不了收到不同的評價,而做慈善更是如此,並且還要面臨詐騙的風險和監管的漏洞。雖然目前有相應的法律約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和監管的作用,但短時間內仍難以避免詐捐或濫用善款之類的事件發生。

誠然,慈善與愛心需要通過一些行銷手段加以刺激,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度。而這個“度”的把握就需要依靠法律與監管加以控制,提升善款使用的透明度。不然“互聯網+慈善”普及的越廣泛,埋下的潛在危機也就越大。

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中,不論做出何種行動都免不了收到不同的評價,而做慈善更是如此,並且還要面臨詐騙的風險和監管的漏洞。雖然目前有相應的法律約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規範和監管的作用,但短時間內仍難以避免詐捐或濫用善款之類的事件發生。

誠然,慈善與愛心需要通過一些行銷手段加以刺激,但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把握好度。而這個“度”的把握就需要依靠法律與監管加以控制,提升善款使用的透明度。不然“互聯網+慈善”普及的越廣泛,埋下的潛在危機也就越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