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化肥、農藥難兄難弟!下好農資這盤棋,還應這麼做······

同為農資行業, 農藥行業與化肥行業所面臨的壓力存在諸多相似之處, 在市場競爭和產品同質化等問題上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生產壓力如此巨大的當下, 農藥企業與化肥企業都是如何應對的?化肥企業又能夠從農藥企業的發展中得到哪些啟發?未來農資行業的發展趨勢究竟如何?農藥企業與化肥企業又面臨著哪些機遇呢?

精細化是行業發展必由之路

產品同質化一直是困擾著農藥和化肥行業的一大痛點, 這也對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相較而言, 農藥行業對產品創新研發的力度要求更高,

產品更新換代的頻率也更加頻繁。 那麼, 在市場競爭逐漸白熱化的當下, 農藥企業是如何應對產品同質化的問題呢?相對粗放化的化肥行業又將如何發展呢?

“相較於化肥行業而言, 農藥行業一直以來承受的壓力都要更大一些。 ”合肥星宇化學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何普泉表示, 農藥產品具有滯後性, 同時其所適用的物件也極易產生抗藥性, 這兩者使農藥產品的使用週期大大減短。 同時, 農藥產品的針對性要更加強, 也就要求其對區域、時間及適用物件的劃分更加精細化, 這些都是化肥所不具備的, 這些因素都對農藥產品的創新研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是農藥生產大國, 卻並非強國。

想要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下生存、在國際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必須在創新研發上下苦工。

“植保的各方面要求更高, 農藥行業的精細化管理比化肥行業要強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安徽六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行銷公司總經理徐東奎表示, 從一定層面來講, 化肥與農藥行業的處境相同, 同樣面臨著國內環保政策的巨大壓力, 同樣與國外企業在一定領域有所差距, 同樣具有產品同質化的問題。 儘管相較於農藥行業而言, 化肥行業的管理顯得較為粗放化, 但這些因素也為化肥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化肥行業正在向精細化管理轉變, 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他還表示, 以六國化工為例, 針對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營養需求,

已形成了10多個全程營養解決方案, 產品的種類越來越豐富, 而支撐這一轉變的便是六國化工身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具有的強大的創新研發能力。 精細化的管理也為市場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 有實力的企業只要願意創新, 肯定可以找到能夠施展拳腳的領域。

追溯體系建設是大勢所趨

2017年, 新的《農藥管理條例》正式實施, 新《條例》要求, 可追溯電子資訊碼應當以二維碼等形式標注, 能夠掃描識別農藥名稱、農藥登記證持有人名稱等資訊。 在調研中記者發現, 各個農藥企業都已經建立並實施了二維碼追溯系統, 所有產品按照要求打上了二維碼。

“大資料時代已經來臨, 追溯體系的建立既是行業發展需要,

也是企業建立產品資訊資料庫所必須的經歷的過程。 ”安徽眾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自雲表示, 追溯體系的建設對企業建立自身產品資訊資料庫具有重要意義, 也是智慧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 未來, 通過對產品數量、流向等資料收集, 能夠為企業提供一手的終端資料回饋, 有利於企業對市場的把控。 同時, 追溯體系的建立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為肅清市場秩序提供了助力。

與農藥行業的強制規定不同, 化肥行業雖然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中提出了推進肥料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追溯體系建設, 建立電子追溯碼標識制度的要求,

但並沒有強制規定。 然而, 化肥行業也已經意識到追溯體系建設的重要性, 行業協會與企業已自發進行追溯體系建設。 據瞭解, 深圳芭田、山東魯西、金正大、史坦萊、施可豐等企業已經先行建立了化肥產品追溯系統, 並取得初步成效。

據悉,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受工業和資訊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委託, 也已會同中國磷複肥工業協會、國家工業資訊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化肥行業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方案研究, 遴選了14家化肥生產企業作為第一批試點單位, 開發了“全國化肥電子防偽追溯服務平臺”。 目前, 平臺已具備接入條件, 近期將正式發佈。 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理事長顧宗勤表示, 建立化肥產品追溯體系, 實現化肥來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詢、風險可防範、責任可追究,保障化肥的品質安全,不僅是國家的要求,也是企業需求。

服務帶動行銷是未來方向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得外界對農藥行業產生了諸多誤解,而化肥行業也受到同樣待遇,土壤問題受到關注的同時,化肥行業也成了眾多人口中的罪魁禍首。農資行業的這對難兄難弟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卻落得如此境地,難免令人唏噓。不可否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與土壤污染問題的出現與農藥與化肥的不科學使用息息相關,但絕非農藥與化肥本身造成的,不科學的使用才是元兇。如何做好農技服務工作,科學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是未來企業服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會長孫叔寶表示,農藥使用是農藥產業各環節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施藥人用藥水平的高低,科學合理地用藥與否,在農藥使用的最終結果上都會千差萬別。引導農民科學用藥,做好農技推廣服務不僅是行業的事情,也與企業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

魯西集團氮肥銷售部經理趙子深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引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用藥是未來農資企業服務中一個重要的版塊,也是符合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重要舉措。當前國家要求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企業從科研創新方面下功夫,也需要從服務中對農民進行引導。畢竟,農民使用化肥農藥具有盲目性,一味地認為“多用肥料多打糧,多用農藥少生蟲”,改變農民這種固有的錯誤觀念是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雙減的重要一環。

徐東奎表示,農業形勢和農民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競爭已有原來的產品競爭升級為以圍繞核心產品構建服務體系的競爭。提高農民科學用肥用藥意識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農民對化肥和農藥的認知程度,從而改變化肥農藥在農民心中“妖魔化”的形象。企業通過對附加值較高的高效產品的研發,在減少用量的同時也能夠保證足夠的盈利空間。而隨著農民認知程度和種植水準的提高,其消費意識也會得以提升。但是,改變農民的用肥習慣並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企業牽頭就能夠成功的。引導農民科學用肥用藥習慣,需要更多的政府參與,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和權威性,才能快速推動農民素質的提升。

記者手記

農業新形勢為農資行業提供更多可能

化肥和農藥同屬農資行業,可謂一對難兄難弟。近幾年,我國的農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需求也有了極大改變,這為農資行業提供了新挑戰,同時也提供更多可能。

隨著管理的精細化,越來越多的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呈現到農戶的面前,越來越多的貫穿全產業鏈的綜合化服務平臺也將搭建而成,作為農業生產兩大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化肥和農藥也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據瞭解,當前已有一些化肥和農藥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也有企業通過整合自身資源,打造出了“種、藥、肥一體化”的產業模式。

《中國農資》特別策劃

實現化肥來源可追溯、流向可查詢、風險可防範、責任可追究,保障化肥的品質安全,不僅是國家的要求,也是企業需求。

服務帶動行銷是未來方向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得外界對農藥行業產生了諸多誤解,而化肥行業也受到同樣待遇,土壤問題受到關注的同時,化肥行業也成了眾多人口中的罪魁禍首。農資行業的這對難兄難弟為我國糧食生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卻落得如此境地,難免令人唏噓。不可否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與土壤污染問題的出現與農藥與化肥的不科學使用息息相關,但絕非農藥與化肥本身造成的,不科學的使用才是元兇。如何做好農技服務工作,科學引導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是未來企業服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會長孫叔寶表示,農藥使用是農藥產業各環節中最為關鍵的環節,施藥人用藥水平的高低,科學合理地用藥與否,在農藥使用的最終結果上都會千差萬別。引導農民科學用藥,做好農技推廣服務不僅是行業的事情,也與企業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

魯西集團氮肥銷售部經理趙子深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引導農民合理施肥、科學用藥是未來農資企業服務中一個重要的版塊,也是符合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方案的重要舉措。當前國家要求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企業從科研創新方面下功夫,也需要從服務中對農民進行引導。畢竟,農民使用化肥農藥具有盲目性,一味地認為“多用肥料多打糧,多用農藥少生蟲”,改變農民這種固有的錯誤觀念是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雙減的重要一環。

徐東奎表示,農業形勢和農民需求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競爭已有原來的產品競爭升級為以圍繞核心產品構建服務體系的競爭。提高農民科學用肥用藥意識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農民對化肥和農藥的認知程度,從而改變化肥農藥在農民心中“妖魔化”的形象。企業通過對附加值較高的高效產品的研發,在減少用量的同時也能夠保證足夠的盈利空間。而隨著農民認知程度和種植水準的提高,其消費意識也會得以提升。但是,改變農民的用肥習慣並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企業牽頭就能夠成功的。引導農民科學用肥用藥習慣,需要更多的政府參與,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和權威性,才能快速推動農民素質的提升。

記者手記

農業新形勢為農資行業提供更多可能

化肥和農藥同屬農資行業,可謂一對難兄難弟。近幾年,我國的農業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業需求也有了極大改變,這為農資行業提供了新挑戰,同時也提供更多可能。

隨著管理的精細化,越來越多的作物全程解決方案呈現到農戶的面前,越來越多的貫穿全產業鏈的綜合化服務平臺也將搭建而成,作為農業生產兩大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化肥和農藥也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據瞭解,當前已有一些化肥和農藥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也有企業通過整合自身資源,打造出了“種、藥、肥一體化”的產業模式。

《中國農資》特別策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