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鷲田清一:關於幸福的兩種聲音

“想一個人來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 ”

寺山修司①指出:“以往的幸福論由於與歷史的理性在不同的地平線上, 因此可以說‘幸福論缺席了歷史的課堂’。

”關於幸福的思想或印象, 離開了“歷史”, 離開了與他人共同生活的過去、未來, 就只能描述“自我”的小小的幸福……或許這是因為人類為了幸福而創造出來的生產設備及社會組織的運轉已經超出了個人的想像力, 以至於人們變得已經無法用自己的想像力來把握自己應有的生活形態了。 因此, 幸福變成了幸運。 只是我還無法判斷對於視幸福為幸運的那些人來說, 幸福是縮水成偶然得到的物品還是在感覺上讓幸福與好運相連的古代幸福觀復蘇了。

“現代的思想無法為道德戒律提供難以觸犯的基礎, 這是我們陷入的危機的第一特徵。 ”上述觀點是喬治·巴塔耶②的箴言, 人們對此體會得過於深刻, 以至於只能用完成時來思考這一問題。

讓“倫理”具有約束力需要有個前提, 那就是人們要對“美好生活”有共同的嚮往。 但是, 這首先需要對“生存”給予肯定。 在人們失去生存的理由(不是動機)時, 為什麼還要活下去並持續地活下去將成為疑問。 一個人在無論如何也找不到生存的理由時, 讓自己信服自己值得活下去是很艱難的。 在這種情況下, 即使對死亡的恐懼有助於讓人活下去, 倫理也很難奏效。 如果沒有生存是快樂的幸福體驗, 沒有這樣的對人生的肯定, 人們則不能對活下去給予認同。 在浮游的孤立的生命中, 對生的肯定是不可能的。 “這樣就好, 你無需改變。 ”——希望他人對自己給予無需改變的認同的人們, 或許渴望著他人通過對自己無條件的肯定來獲得“存在”這一贈與。
這個自我存在的不可替代性, 並非體現於時間序列的因果必然性(線性的同一性)之中, 而是作為被他人召回的“我”或作為他者之中的“我”而存在。 以志願者身份站在他人面前的人們, 也許充滿了把自己的存在嵌入與他人的關聯中的願望吧。

在此, 如果我們將個人置換成在現代社會的“寬容”理念下共存的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們, 則不難看出, 讓社會朝著珍視相互間的寬容的方向發展十分必要。 在那樣的社會裡, 社會成員互利互敬, 避免對抗與犧牲, 使寬容成為社會的原理和共同生活的技法。 為了避免讓寬容在現實中僅僅停留在理念上, 或許我們應當推進社會觀念的基礎完成一個轉換, 使其從公平交換的“平衡”原理(亨利·伯格森稱之為“天平”原理)走向“贈與”原理。 一位政治學家指出, 商家由市場原理而驅動, 國家以民主主義原理來運作, 非營利組織依贈與原理而運營。 在這一闡述中, 估計有馬塞爾·莫斯贈與論的結束語的回音。

馬塞爾·莫斯曾不惜筆墨地對贈與進行了論述。 他指出:“給予和回報是基於‘敬意’的相互交換。 不僅如此, 在給予物品時, 人們其實也是自身的給予, 因為人們將自己及其自己的財產‘置於他人一邊’。 ”(《社會學與人類學》Ⅰ, 日文版譯者有地亨、伊藤昌司、山口俊夫)可見, 幸福論和所有論的銷聲匿跡出現在同一歷史階段並非偶然。

“幸福”與“運氣”這種“偶然”重疊出現。

對上述“偶然”進行歸納整理時, 我們可以參考九鬼周造③的《偶然性的問題》。 他認為“偶然”的性質可歸納為三類:(一)可能出現或不出現的事物(稱為骰子是否出現3的偶然, 可表述為“事物的刹那”);(二)一個事物與另一事物的相遇, 而且相遇和不相遇都有可能(漫無計畫、遭遇、僥倖、歪打正著等偶然);(三)特別罕見的事情(很偶然地出現, 被稱為“邂逅”、“不巧”)。九鬼認為,“必然”是“不可抗拒的事情”,換言之就是在自我之中有著不可抗拒的事情的存在理由,使自我與其共存,並具有了自我同一性。相反,“偶然”則是對必然性的否定,某事物在自我之中沒有足夠的存在理由,不具有自我同一性。當偶然對於一個人的生存具有決定意義時,偶然就會內在化,這就是“宿命”。

“莫讓邂逅空流逝”,九鬼周造用這句短歌來作為其作品《偶然性的問題》的結束語,或許那時他腦海中浮現出了“生命的刹那”的意境,那是他在自己的短歌作品中描述過的意境。“刹那”這一偶然,在作為事物的偶然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雙向運動,在這種運動中,偶然化為必然,必然成為偶然。所謂偶然化為必然,如前所述,是指九鬼論述的“宿命”這一偶然的內在化狀態,我們也可以將此假想為用必然性的線條編織出的自我存在。所謂必然成為偶然,是指一個人把自己追溯到比自己作為“我”而出生的更加遙遠的地方,在那裡“可能本身還僅僅處於初始的可能狀態”,也就是說,追溯到自己尚未存在的狀態,從自我同一的強迫中走出。在此,九鬼還將必然和偶然的轉換置於與他人相遇、相識之中。上述關於偶然與必然雙向轉換的觀點令我想起關於“幸福”的兩種聲音。

這兩種聲音是寺山修司在《幸福論》中引用的。第一種聲音來自蒂博代④。他認為:“如果明天發生什麼在今天就已經知曉,則活到明天的快樂就會減半。”第二種聲音來自從業於風俗店的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性,她悲歎道:“想一個人來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寺山引用的這來自相反方向的聲音,哪一個聲音都讓我們痛楚。

在這關於“幸福”的兩種聲音之上,我們又聽到了“歷史”的聲音。看來試圖從幸福論來尋求“活下去的理由”,還有遙遠的路程。

①寺山修司(1935—1983),日本的劇作家、歌人、詩人、電影導演及賽馬評論家,在不同領域皆有活躍的表現。

②喬治•巴塔耶(1897—1962),法國著名哲學家、評論家、小說家。本文引自其作品《詛咒道德的軍事勝利與破綻》,日文版譯者山本功。

③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哲學家,為京都學派成員之一。

④蒂博代(1874—1936),法國文學評論家,他從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說明文學的聯繫和發展,擴大了文學批評的範圍。

原載《世界文學》2018年第2期

雷靖霄 譯

《世界文學》,社科文獻出版社發行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本文作者

鷲田清一(1949—)日本著名哲學家(臨床哲學、倫理學)、思想家、隨筆家,歷任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大阪大學校長等職務,現為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理事長、校長、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為《朝日新聞》頭版連載專欄作家,讀賣文學獎、桑原武夫學藝獎、三得利學藝獎等重要獎項得主,2004年獲得紫綬褒章。有《活下去的理由》《想像的課程》等多部隨筆集。

鷲田氏擅長從哲學家的視點透視分析時尚、流行等社會現象,對生命、家庭形態、人體自身等等思考透徹、感悟獨特,讀他的隨筆可以隨時感受到哲學之美思考之趣。他還喜歡以自己深邃的洞察與思考為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開出哲學處方。

被稱為“邂逅”、“不巧”)。九鬼認為,“必然”是“不可抗拒的事情”,換言之就是在自我之中有著不可抗拒的事情的存在理由,使自我與其共存,並具有了自我同一性。相反,“偶然”則是對必然性的否定,某事物在自我之中沒有足夠的存在理由,不具有自我同一性。當偶然對於一個人的生存具有決定意義時,偶然就會內在化,這就是“宿命”。

“莫讓邂逅空流逝”,九鬼周造用這句短歌來作為其作品《偶然性的問題》的結束語,或許那時他腦海中浮現出了“生命的刹那”的意境,那是他在自己的短歌作品中描述過的意境。“刹那”這一偶然,在作為事物的偶然的同時,還可以進行雙向運動,在這種運動中,偶然化為必然,必然成為偶然。所謂偶然化為必然,如前所述,是指九鬼論述的“宿命”這一偶然的內在化狀態,我們也可以將此假想為用必然性的線條編織出的自我存在。所謂必然成為偶然,是指一個人把自己追溯到比自己作為“我”而出生的更加遙遠的地方,在那裡“可能本身還僅僅處於初始的可能狀態”,也就是說,追溯到自己尚未存在的狀態,從自我同一的強迫中走出。在此,九鬼還將必然和偶然的轉換置於與他人相遇、相識之中。上述關於偶然與必然雙向轉換的觀點令我想起關於“幸福”的兩種聲音。

這兩種聲音是寺山修司在《幸福論》中引用的。第一種聲音來自蒂博代④。他認為:“如果明天發生什麼在今天就已經知曉,則活到明天的快樂就會減半。”第二種聲音來自從業於風俗店的一位上了年紀的女性,她悲歎道:“想一個人來得到幸福是不可能的。”寺山引用的這來自相反方向的聲音,哪一個聲音都讓我們痛楚。

在這關於“幸福”的兩種聲音之上,我們又聽到了“歷史”的聲音。看來試圖從幸福論來尋求“活下去的理由”,還有遙遠的路程。

①寺山修司(1935—1983),日本的劇作家、歌人、詩人、電影導演及賽馬評論家,在不同領域皆有活躍的表現。

②喬治•巴塔耶(1897—1962),法國著名哲學家、評論家、小說家。本文引自其作品《詛咒道德的軍事勝利與破綻》,日文版譯者山本功。

③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哲學家,為京都學派成員之一。

④蒂博代(1874—1936),法國文學評論家,他從哲學、歷史、地理、政治等方面說明文學的聯繫和發展,擴大了文學批評的範圍。

原載《世界文學》2018年第2期

雷靖霄 譯

《世界文學》,社科文獻出版社發行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訂購

本文作者

鷲田清一(1949—)日本著名哲學家(臨床哲學、倫理學)、思想家、隨筆家,歷任關西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大阪大學校長等職務,現為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理事長、校長、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為《朝日新聞》頭版連載專欄作家,讀賣文學獎、桑原武夫學藝獎、三得利學藝獎等重要獎項得主,2004年獲得紫綬褒章。有《活下去的理由》《想像的課程》等多部隨筆集。

鷲田氏擅長從哲學家的視點透視分析時尚、流行等社會現象,對生命、家庭形態、人體自身等等思考透徹、感悟獨特,讀他的隨筆可以隨時感受到哲學之美思考之趣。他還喜歡以自己深邃的洞察與思考為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開出哲學處方。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