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很殘酷,但可以幫你看清親密關係的真相

昨天的平地一聲雷, “喬喬”和“許遜”一下子刷屏了各大媒體平臺。 細思極恐, 不論當事人還是狗仔, 整件事看上去像是預謀了很久的“陰謀”。 關於美好青春的那些日子, 因為才華橫溢的音樂人羽凡和漂亮女大學生白百合之間的婚姻危機, 一下子崩盤了。

這是一個有可能發生在任何有親密關係的夫妻之間的插曲。 因為涉及了誰先對婚姻不忠的出軌問題, 而雙方當事人至今沒有任何一人就事件發聲, 吃瓜群眾實在不應該替正主操心, 在這裡搬弄是非。 不過從以往對飯盒(凡合)夫妻的採訪中, 我們可以發現一些雙方自己流露出來的蛛絲馬跡。

白百合當年是中戲02級的“雙生姐妹花”之一, 但和其他在讀時就有很多作品的女明星不同, 百合姑娘直到大學畢業那年才出演了《和青春有關的日子》, 也是在這部作品中碰到了當時在國內樂壇爆紅的羽泉組合中的陳羽凡。

姑娘在採訪中說, 自己就是想找個愛的人嫁了, 做個家庭主婦照顧他, 這個他又是彼時華語樂壇的領軍人物, 郎有情妹有意, 簡直是天作之合。

親密關係之初, 總是熱血沸騰、滿心溫暖, 那種要展現自己美好的一切, 又想愛對方愛到骨頭裡的激情, 猶如飛蛾撲火。 但激情總有褪去的那一天, 無論明星還是普通百姓, 生活總是平淡地過日子, 當你發現對方身上那些一直都在的, 當初令自己陶醉其中的所謂優點, 突然變成了不可忍受的缺點。

百合姑娘年紀輕輕生了孩子, 但後來的機遇, 讓她沒有一直沉淪在家庭, 反而事業漸漸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反觀他的音樂才子丈夫, 過了事業黃金期, 鮮有好作品問世,

只好靠參加真人秀保持知名度。 白百合在採訪中說到,"希望丈夫改掉夜晚工作、白天睡覺的習慣“, 當時羽凡臉上滿是愧疚神色, 也許, 他們真實生活中的不合拍, 遠不止這些。

每對夫妻, 歷經了親密關係之初的”月暈假像“之後, 都會步入之後的“幻滅”階段。

所有妄圖改變對方的企圖, 大多數最後都會失敗。 當你發現自己對於現狀充滿抱怨甚至憤恨時, 恭喜你, 不再被錯覺迷惑的渴望, 讓我們開始去尋求真相, 開始思考——向外尋求快樂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平靜和滿足, 這才是對“幻滅”這個看上去很負面的詞的正解。

幻滅之初的偏差

幻滅階段之初, 我們往往會出現如下幾種偏差行為:

☂ 引起注意(吸引對方注意力, 尋求自我的歸屬感);

☂ 權力鬥爭(爭奪衝突的控制權, 改變對方的想法、話語和行為, 尋求自 我的價值感);

☂ 報復心理(刻意傷害對方, 減輕自己的痛苦, 得到很冷漠的快感, 互相傷害);

☂ 自我放逐(失去信心, 不再努力, 甚至放棄這段關係)。

看看以上的幾種行為, 是不是都把注意力放在對方,

失去了對自己的覺察和內省。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 往往是更深的傷害、憤怒、痛苦, 當我們放下對另一半的期望和需求, 而關注自我的內心療愈, 就會回歸到”幻滅“階段的正途上。

(以上內容可以回顧上篇親密關係的文章:想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快樂嗎?秘訣竟然是......)

所有痛苦都來自我們的內心

所有親密關係之間的痛苦感受,不在於對方給予我們的反應,而在於我們自己心底的舊傷復發。大部分的負面感受帶來的憤恨,都來自於我們小時候在同樣情況下感到的沮喪。我們期望改變對方、爭吵、冷戰,其實下意識地不願意去面對表像背後的事實,控制對方遠比面對傷痛要簡單得多。

我們對事實的感受,不在於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深埋”過去魅影“的儲藏室,在那裡,有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令人心碎的痛苦、沒有被治癒的創傷。我們以為深埋它,遺忘它,就會遠離它,而實際上,這些沒有得到正面和解決的魅影,會形成之後我們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的局限性信念,大部分時候,是反應在和我們最親密關係的生活伴侶上,所有負面的感受和反應。

所以,想要獲得徹底的快樂和平靜,是深埋痛苦去改變對方,還是全力以赴去療愈自我心底的傷口呢?

在哪裡受傷,在哪裡治癒

如果讓我們躲在角落裡獨自舔舐傷口,似乎聽起來很殘酷。當我們在和伴侶的爭吵、嫌棄、厭煩中覺得再不想看到這個人時,其實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個讓你心力交瘁的親密關係,才是治癒我們心底舊傷的絕好機會。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否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所有不好和醜陋,這決定了揭露自我痛苦的"幻滅“階段中的”內省“是多麼難得和神聖。

為什麼說需求背後藏著真愛之光,愛意能給痛苦帶來轉機?首先,需要愛自己,不讓自己繼續受過往痛苦的束縛和擺佈,用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它、處理它。可悲的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沒有學習過怎麼去處理,相比之下,抱怨和逃避問題,似乎要容易得多。


意向是成功的關鍵,溝通是應對的方式。具體來說,需要在溝通前思考、溝通中表達這些問題:

☂ 我想要什麼?(解決問題 or 控制對方 );

☂ 有沒有誤會要澄清? (誤會會影響思考的方向);

☂ 要表達的情緒? (情緒由自己對衝突的看法決定,而不是對方帶給你 的);

☂ 觀察雙方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過往的局限性信念會在問題發生之前就給你戴上了看待這個問題的”有色眼鏡“);

☂ 情緒怎麼來的?(信念是由自己之前的人生經歷決定的);

☂ 怎麼回應情緒? (直覺帶來的是反應——憤怒、放縱、批判對方,思考帶來的是回應——不做帶由情緒的評判,內省情緒背後的需求);

☂ 情緒背後的感覺? (只有思考能走到這一步,負面情緒由沒被滿足的需求帶來的”空虛感“帶來);

☂ 能否用愛來回應? (找到”空虛感“的源頭後,才能關照彼此雙方的需求,滿足需求的愛意才能浮現)。

別忘了,愛意存在於所有”權力鬥爭“中。

勇敢面對痛苦,才能走到”幻滅“階段的中心,發現痛苦的本質是什麼。所有親密關係帶來的互相傷害,都是企圖把自己深埋的痛苦強加于對方去承擔,而自己卻選擇了放縱或逃避。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所有伴侶,只能給我們帶來啟示和靈感,溝通的方法只有自己能夠體會,但有一條卻是亙古適用的——溝通的關鍵在於臣服,是對真理的臣服。”態度決定一切“,是否能夠抱有對尋求真相的臣服態度去溝通,決定是否能在親密關係中取得雙贏。

下次,我們會再深扒前文提到的痛苦源自何處,這是處理親密關係的第三階段——內省。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授權請聯繫作者“六個牛牛”

本文作者犇犇媽,北京土著,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研究生。曾經的工程師,現在的全職媽。持有幼教資格證,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美國雙向養育踐行導師。愛好多,不閑著,人在廚房,心在江湖,願和你共用生活每一面。

所有痛苦都來自我們的內心

所有親密關係之間的痛苦感受,不在於對方給予我們的反應,而在於我們自己心底的舊傷復發。大部分的負面感受帶來的憤恨,都來自於我們小時候在同樣情況下感到的沮喪。我們期望改變對方、爭吵、冷戰,其實下意識地不願意去面對表像背後的事實,控制對方遠比面對傷痛要簡單得多。

我們對事實的感受,不在於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深埋”過去魅影“的儲藏室,在那裡,有我們曾經經歷過的令人心碎的痛苦、沒有被治癒的創傷。我們以為深埋它,遺忘它,就會遠離它,而實際上,這些沒有得到正面和解決的魅影,會形成之後我們對世界和人際關係的局限性信念,大部分時候,是反應在和我們最親密關係的生活伴侶上,所有負面的感受和反應。

所以,想要獲得徹底的快樂和平靜,是深埋痛苦去改變對方,還是全力以赴去療愈自我心底的傷口呢?

在哪裡受傷,在哪裡治癒

如果讓我們躲在角落裡獨自舔舐傷口,似乎聽起來很殘酷。當我們在和伴侶的爭吵、嫌棄、厭煩中覺得再不想看到這個人時,其實沒有意識到,正是這個讓你心力交瘁的親密關係,才是治癒我們心底舊傷的絕好機會。關鍵的問題是,我們能否用健康的態度來面對所有不好和醜陋,這決定了揭露自我痛苦的"幻滅“階段中的”內省“是多麼難得和神聖。

為什麼說需求背後藏著真愛之光,愛意能給痛苦帶來轉機?首先,需要愛自己,不讓自己繼續受過往痛苦的束縛和擺佈,用負責任的態度去面對它、處理它。可悲的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沒有學習過怎麼去處理,相比之下,抱怨和逃避問題,似乎要容易得多。


意向是成功的關鍵,溝通是應對的方式。具體來說,需要在溝通前思考、溝通中表達這些問題:

☂ 我想要什麼?(解決問題 or 控制對方 );

☂ 有沒有誤會要澄清? (誤會會影響思考的方向);

☂ 要表達的情緒? (情緒由自己對衝突的看法決定,而不是對方帶給你 的);

☂ 觀察雙方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過往的局限性信念會在問題發生之前就給你戴上了看待這個問題的”有色眼鏡“);

☂ 情緒怎麼來的?(信念是由自己之前的人生經歷決定的);

☂ 怎麼回應情緒? (直覺帶來的是反應——憤怒、放縱、批判對方,思考帶來的是回應——不做帶由情緒的評判,內省情緒背後的需求);

☂ 情緒背後的感覺? (只有思考能走到這一步,負面情緒由沒被滿足的需求帶來的”空虛感“帶來);

☂ 能否用愛來回應? (找到”空虛感“的源頭後,才能關照彼此雙方的需求,滿足需求的愛意才能浮現)。

別忘了,愛意存在於所有”權力鬥爭“中。

勇敢面對痛苦,才能走到”幻滅“階段的中心,發現痛苦的本質是什麼。所有親密關係帶來的互相傷害,都是企圖把自己深埋的痛苦強加于對方去承擔,而自己卻選擇了放縱或逃避。所有解決問題的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所有伴侶,只能給我們帶來啟示和靈感,溝通的方法只有自己能夠體會,但有一條卻是亙古適用的——溝通的關鍵在於臣服,是對真理的臣服。”態度決定一切“,是否能夠抱有對尋求真相的臣服態度去溝通,決定是否能在親密關係中取得雙贏。

下次,我們會再深扒前文提到的痛苦源自何處,這是處理親密關係的第三階段——內省。

本文原創,禁止轉載,授權請聯繫作者“六個牛牛”

本文作者犇犇媽,北京土著,畢業于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碩士研究生。曾經的工程師,現在的全職媽。持有幼教資格證,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美國雙向養育踐行導師。愛好多,不閑著,人在廚房,心在江湖,願和你共用生活每一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