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比敘利亞男童更令人揪心的是00後墮落的一代

敘利亞遭遇空襲, 一個5歲男童從戰火中死裡逃生後, 坐在救護車上。 小男孩滿身灰塵, 猩紅的血順著一側臉頰可怖地流下, 表情茫然無措。

他伸手去擦額頭的灰塵, 竟然發現自己流血了, 卻不哭不鬧, 在座位上擦了擦手, 隨後把手放回膝蓋, 靜靜地看著醫護人員去救其他小朋友。

絕望的眼神刺痛了世界。

這是一張令人揪心的照片。 小男孩的衣服和臉幾乎已經成為了同一種顏色, 灰塌塌的, 被塵埃和硝煙覆蓋著。 而灰塵覆蓋不住的, 是從頭部和臉上不斷汩湧而出的血。

小男孩只有5歲, 他少不經事, 還什麼都不懂, 但戰爭卻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恐慌和悲慟填滿了他的瞳孔。 想像一下, 如果他是你的孩子。

你會不會像魯迅先生一樣發出振聾發聵而又痛徹心扉的呐喊:“救救孩子!”

多願這世界, 再無戰爭, 只有和平。

可是, 戰爭到底有多淩厲多殘酷, 生活在和平國度的我們, 和我們的孩子, 可能永遠也無法體會。

我突然想起, 一件最近我幹過一件十分無恥的事。 我要懺悔, 深深地懺悔。

儘管為了家長和學生, 我每天在微信公眾號上, 堅持寫作, 筆耕硯田, 飽墨橫姿。

一天一文志躊躇, 個中滋味情思長。

而且這個暑假, 大班課和一對一連續地、交錯地上課, 忙得碌碌然。 下班坐地鐵回家經常睡過站, 一次醒來, 惺惺松松的, 居然睡到了花都機場南。 但是, 我還是見縫插針、一點一滴、錙銖積累地讀完了閻連科老師的“荒誕現實主義”作品《受活》和剛剛獲得第六屆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首獎的《日熄》。

目前廣州南國書香節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 以是之故, 每當教學生做閱讀理解, 抑或家長向我要推薦書目, 我都會說:“嘿!我和閻連科老師很熟悉, 他的《受活》和《日熄》簡直就是中國的《百年孤獨》和《戰爭與和平》!”家長莫不肅然起敬, 學生莫不聳然膜拜, 紛紛表示要去購書中心買一本回家埋頭苦讀。

可是, 問題是, 讀書失間的我, 只看過瑪律克斯《百年孤獨》大約三分之一的部分, 而且我只看過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 我根本就沒看過《戰爭與和平》。

枉被人視作“作家名師”, 沒有讀完《百年孤獨》, 沒有讀過《戰爭與和平》, 難道不是一件十分羞赧的事嗎?更羞赧的是, 我還有意無意地散佈一種“其實我讀過”, 甚至“我很有才, 一副才華橫溢, 十分博學”的樣子。

既然我沒看過它, 我又怎麼可能談論它呢?這不是談空說幻嗎?

說起來, 這竟是孩提時讀壞書的惡果。 小時候, 我也曾看過不少“世界經典名著大全”和“一生必讀的百本名著”之類的“惡籍盈指”的、談霏玉屑的雞湯書。

一開始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囫圇吞棗先圖個大概,提綱挈領什麼的,知道什麼國家什麼作家什麼年代什麼地方有些什麼書,再像做功課一樣好好地潛心無旁騖地讀下來。

可是你也知道,世上有多少人能在一輩子生前死後真正讀遍那百本名標青史的巨著?又有多少人真會為了讀不完它們,遺芬剩馥而死不瞑目呢?

再加上我上學心野,野調無腔,野馬無韁,連學校課業都從不按時完成,又怎麼會乖乖地按著名單把那些嚇人的大薄頭經典看完呢?

虛廢詞說、虛嘴掠舌、虛舟飄瓦的雞湯書看多了,會有一個很要人命的害處,就是它能產生幻覺,讓你以為自己看了很多經典名著,其實你只不過是略略知道了一點浮皮潦草。

就如一個病骨支離的天天吃大量維他命藥丸的人,一粒小眼薄皮的紅藥丸就“能提供每日人體所需”來填補你“身體被掏空的感覺”,他慢慢就會覺得日常飲食裡的蔬果是不必要的了,甚至忘記了小黃瓜的香脆和豆苗的甜嫩。

當幾百頁的內容被濃縮為兩三頁的精要,每一本書看起來都會變得很像,像形奪名,千人一面,面目模糊,所以看與不看的分別就不重要了。

我當年就是如此,知道了《戰爭與和平》粗線條的梗概,也知道了瑪律克斯《百年孤獨》裡描寫的馬孔多鎮和主要情節,我就志得意滿了。

然而,我卻無法具體細膩地描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漸行漸遠漸漸無書,它們全都幻化成了一團煙霏霧集、迷迷糊糊的“世界必讀經典名著”和煙霏雨散、朦朦朧朧的“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就像那粒藥廠生產的過期的紅色小丸泥一樣。

書單代替了書籍,藥丸代替了食物。

我以為自己得到了和平,暫時止住了虛榮心發動的求知欲,換回的卻是更多的戰爭,所導致的虛無、淺薄、貧瘠。它們比戰爭還令人發怵,簡直餓殍遍野,滿目蒼夷。

不過,只有戰爭沒有和平的,似乎並不止我一個人,似乎也並不止敘利亞那個可憐而茫然的5歲小男孩。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一群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們,我問他們有沒有讀過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

結果,所有的500多個學生,沒有誰不知道“黛玉葬花”?沒有誰不曉得“豹子頭林沖”?沒有誰不明白“草船借箭”?沒有誰不清楚“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然而,究竟有多少學生真正讀完四大名著呢?我很懷疑。

結果,我調查了一下,僅有9人學生說,他們“翻”完了。

還有491個孩子,整整491個孩子,他們深處未形之患的戰爭之中。

不止491個孩子,全中國有多少孩子?!

他們深處戰爭之中,卻自以為得到了和平。

比敘利亞那個從慘烈的戰火中死裡逃生的惶惶栗栗的5歲男童,更加令人揪心悲哀的是,中國在粉糜的和平年代裡慢慢空虛和墮落下去的孩子。

一開始我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囫圇吞棗先圖個大概,提綱挈領什麼的,知道什麼國家什麼作家什麼年代什麼地方有些什麼書,再像做功課一樣好好地潛心無旁騖地讀下來。

可是你也知道,世上有多少人能在一輩子生前死後真正讀遍那百本名標青史的巨著?又有多少人真會為了讀不完它們,遺芬剩馥而死不瞑目呢?

再加上我上學心野,野調無腔,野馬無韁,連學校課業都從不按時完成,又怎麼會乖乖地按著名單把那些嚇人的大薄頭經典看完呢?

虛廢詞說、虛嘴掠舌、虛舟飄瓦的雞湯書看多了,會有一個很要人命的害處,就是它能產生幻覺,讓你以為自己看了很多經典名著,其實你只不過是略略知道了一點浮皮潦草。

就如一個病骨支離的天天吃大量維他命藥丸的人,一粒小眼薄皮的紅藥丸就“能提供每日人體所需”來填補你“身體被掏空的感覺”,他慢慢就會覺得日常飲食裡的蔬果是不必要的了,甚至忘記了小黃瓜的香脆和豆苗的甜嫩。

當幾百頁的內容被濃縮為兩三頁的精要,每一本書看起來都會變得很像,像形奪名,千人一面,面目模糊,所以看與不看的分別就不重要了。

我當年就是如此,知道了《戰爭與和平》粗線條的梗概,也知道了瑪律克斯《百年孤獨》裡描寫的馬孔多鎮和主要情節,我就志得意滿了。

然而,我卻無法具體細膩地描繪出它們各自的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漸行漸遠漸漸無書,它們全都幻化成了一團煙霏霧集、迷迷糊糊的“世界必讀經典名著”和煙霏雨散、朦朦朧朧的“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就像那粒藥廠生產的過期的紅色小丸泥一樣。

書單代替了書籍,藥丸代替了食物。

我以為自己得到了和平,暫時止住了虛榮心發動的求知欲,換回的卻是更多的戰爭,所導致的虛無、淺薄、貧瘠。它們比戰爭還令人發怵,簡直餓殍遍野,滿目蒼夷。

不過,只有戰爭沒有和平的,似乎並不止我一個人,似乎也並不止敘利亞那個可憐而茫然的5歲小男孩。

我曾經問過我的學生,一群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的孩子們,我問他們有沒有讀過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

結果,所有的500多個學生,沒有誰不知道“黛玉葬花”?沒有誰不曉得“豹子頭林沖”?沒有誰不明白“草船借箭”?沒有誰不清楚“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然而,究竟有多少學生真正讀完四大名著呢?我很懷疑。

結果,我調查了一下,僅有9人學生說,他們“翻”完了。

還有491個孩子,整整491個孩子,他們深處未形之患的戰爭之中。

不止491個孩子,全中國有多少孩子?!

他們深處戰爭之中,卻自以為得到了和平。

比敘利亞那個從慘烈的戰火中死裡逃生的惶惶栗栗的5歲男童,更加令人揪心悲哀的是,中國在粉糜的和平年代裡慢慢空虛和墮落下去的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