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資深護士長提醒:護理臥床病人應“六勤十避免”

導 語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護理部於2016年末成立了由神內科、骨外科、泌外科、門診注射室、普外科及壓瘡高發科室的30名聯絡員組成的“壓瘡, 傷口、造口”護理小組。 兩年來, 該小組在護理部吳麗潔主任的指導下, 在組長孫春彥護士長的帶領下, 為壓瘡患者帶來了新生。

68歲的張師傅腦梗後一直臥床。 出院兩個月後, 由於家人護理不當, 他的骶尾部出現了乒乓球大小的四度壓瘡, 肌肉腐爛, 深可見骨。 隨著張師傅的情況不斷惡化, 家人把他送到了哈爾濱市第一醫院神經一科。 我們用了好多方法都不行, 看著他痛苦, 我們更難過, 張師傅妻子哽咽的說。 市一院“壓瘡, 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組長、神經內一科孫春彥護士長一邊接待病人一邊安慰家屬說:“別難過了, 通過專業的護理和治療, 相信張師傅一定能度過難關。 ”

針對張師傅的情況, 壓瘡護理小組成員通過一系列科學護理舉措,

經過62天的努力, 張師傅終於康復出院了。 張師傅一家人高興地說:“本來入院的時候, 我們作了最壞的打算, 沒想到真的能康復, 而且這次護士們還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護理, 很多錯誤都不能再犯了。 ”

孫春彥護士長介紹,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血液迴圈障礙, 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 易發生在骨隆突部位, 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足跟部位等。 壓瘡的發生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 在治療過程中給患者與家屬造成很大的經濟負擔, 而且常因久治不愈, 給醫療護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根據多年的護理經驗, 孫春彥護士長提醒, 在護理病人時要做到“六勤十避免”。

“六勤”:

勤擦洗, 汗多及大小便失禁時要隨時清理, 擦洗時動作要輕柔;勤翻身, 通常情況下, 照護者至少應每2小時為患者更換一次體位, 並在骨隆突處放置軟枕等支撐物, 以減少局部受壓;勤觀察, 經常查看皮膚有無壓紅、水泡、破潰等現象, 使壓瘡能儘早得到治療與護理, 以免進一步惡化;勤整理:保證床單、衣物平整, 以免皺褶處損傷皮膚;勤鍛煉:對於長期臥床、無自主活動能力的患者, 照護者應每日對其進行肢體被動鍛煉。 盡可能維持關節的活動性和肌肉張力, 促進肢體和皮膚的血液迴圈, 減少壓瘡的發生;勤更換,

保持床單元、被罩及衣物的清潔乾燥是預防壓瘡的重要措施, 要做到隨濕隨換。

十避免:

避免過度按摩受壓部位

孫春彥說, 因按摩力度或時間掌握不當, 可能會加重損傷、造成皮膚破潰。 對於臥床患者應給予肢體的被動鍛煉, 而不是按摩患處皮膚。 如果患者受壓部位已出現發紅或水泡,這樣部位更不能進行按摩。

避免過度清潔皮膚

“很多患者家屬為了防止壓瘡發生,過度清潔皮膚,會降低皮膚的防禦能力。”孫春彥說。她建議清洗皮膚使用32~34℃溫水;如需使用皂液,建議選擇弱酸性或中性皂液,每天使用一次即可。因其會使皮膚外層的保護性角化組織脫落,降低皮膚的防禦能力。

避免使用粉劑使皮膚乾燥

很多患者家屬給患者清潔後,用爽身粉塗滿患者全身。就此孫護士長表示,爽身粉等粉劑、酒精等消毒劑擦拭皮膚會堵塞毛孔,對皮膚健康不利,不建議使用。

避免用環形防護墊“減壓”

“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使足跟懸空,就可以預防壓瘡。”孫春彥指出,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枕頭或泡沫墊放在小腿下,使足跟抬起。令整條腿部的重量沿小腿分散,完全解除足跟部的壓力,以免出現高壓區域,特別是跟腱處。

避免重局部輕全身

在臨床上,部分患者以為局部使用好的藥物就能促進癒合。孫護士長說;“實際壓瘡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需要綜合調理、整體干預,只有全身狀態好了,壓瘡才能更快癒合。”

避免患處自行塗藥

很多壓瘡患者就診時,傷口上常佈滿了各種草藥或藥粉等異物。不僅不利於觀察傷口情況,也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

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部分患者家屬以為可以抗感染,實際用藥不當可能導致細菌耐藥,增加治療難度。孫護士長說,如需使用抗生素,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避免暴露傷口使其結痂

孫護士長說,很多人認為壓瘡結痂即是癒合,實際上痂下癒合,很容易形成痂下積液感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傷口進行清創並包紮,使其濕性癒合。

避免使用烤燈

使用烤燈,是很多患者家屬促進傷口癒合的方法,孫春彥說,真正的結果並非如此,烤燈可增加局部組織的耗氧量,加速組織壞死,壓瘡患者應避免使用。

避免翻身拖拽病人

護理臥床患者是個長期的工作,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家屬照護,對此孫護士長說“單人翻身時,應先將身體抬起,再挪動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防皮膚損傷。照護者最好制定翻身時間表,並做好記錄,以避免忘記。”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壓瘡,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的護理師強調,預防壓瘡發生才是最經濟的、最有效的舉措。

如果患者受壓部位已出現發紅或水泡,這樣部位更不能進行按摩。

避免過度清潔皮膚

“很多患者家屬為了防止壓瘡發生,過度清潔皮膚,會降低皮膚的防禦能力。”孫春彥說。她建議清洗皮膚使用32~34℃溫水;如需使用皂液,建議選擇弱酸性或中性皂液,每天使用一次即可。因其會使皮膚外層的保護性角化組織脫落,降低皮膚的防禦能力。

避免使用粉劑使皮膚乾燥

很多患者家屬給患者清潔後,用爽身粉塗滿患者全身。就此孫護士長表示,爽身粉等粉劑、酒精等消毒劑擦拭皮膚會堵塞毛孔,對皮膚健康不利,不建議使用。

避免用環形防護墊“減壓”

“很多人錯誤的以為使足跟懸空,就可以預防壓瘡。”孫春彥指出,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將枕頭或泡沫墊放在小腿下,使足跟抬起。令整條腿部的重量沿小腿分散,完全解除足跟部的壓力,以免出現高壓區域,特別是跟腱處。

避免重局部輕全身

在臨床上,部分患者以為局部使用好的藥物就能促進癒合。孫護士長說;“實際壓瘡的治療是一個系統工程,這需要綜合調理、整體干預,只有全身狀態好了,壓瘡才能更快癒合。”

避免患處自行塗藥

很多壓瘡患者就診時,傷口上常佈滿了各種草藥或藥粉等異物。不僅不利於觀察傷口情況,也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

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

部分患者家屬以為可以抗感染,實際用藥不當可能導致細菌耐藥,增加治療難度。孫護士長說,如需使用抗生素,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避免暴露傷口使其結痂

孫護士長說,很多人認為壓瘡結痂即是癒合,實際上痂下癒合,很容易形成痂下積液感染。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傷口進行清創並包紮,使其濕性癒合。

避免使用烤燈

使用烤燈,是很多患者家屬促進傷口癒合的方法,孫春彥說,真正的結果並非如此,烤燈可增加局部組織的耗氧量,加速組織壞死,壓瘡患者應避免使用。

避免翻身拖拽病人

護理臥床患者是個長期的工作,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家屬照護,對此孫護士長說“單人翻身時,應先將身體抬起,再挪動位置,避免拖、拉、推等動作,以防皮膚損傷。照護者最好制定翻身時間表,並做好記錄,以避免忘記。”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壓瘡,傷口、造口”護理小組的護理師強調,預防壓瘡發生才是最經濟的、最有效的舉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