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美國幼稚園Science是這麼玩的

上個月, 果寶幼稚園開家長會, 約家長們一對一面談。 這是果寶學校召開的第二次家長會, 第一次還是半年前剛入學時的家長介紹會, 而這一次應該算是教學評估會了。 果不其然, 老師針對娃們的“期末考試”情況, 跟家長們進行了約談溝通。 我因為在坐月子沒法參加, 就果爸全權代理出席。

這份期末“考試卷”, 包括字母辨認(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數位辨認(0--10)、形狀辨認(6種基本形狀)、顏色辨認(11種基本顏色)、寫名字(包括tracing)、自由畫作(果寶畫了全家福, 居然還有妹妹, 哈哈)。

老師給的“成績單”和評估結果是這樣的:

總結下來, 果寶的優勢是:

1.Fine manner(有禮貌)

2.Alphabet/ Shapes/Color recognition(能辨認字母/形狀/顏色)

3.Social emotional (社會情感)

欠缺或需要討論加強的:

1.Language(語言)

2.Number Recognition(數字辨認)

3.Science(科學)

需要家長配合進一步説明孩子的有:

1.鼓勵她繼續在教室裡說英文(果寶有時候在學校還是會冒中文)

2. 練習認數字(1-10)

家長會前, 我們也不知道老師要談什麼, 為了更好地瞭解娃在學校的情況, 我給老師提了8個問題, 包括:她的英文水準有多大的進步?能否理解和執行老師的指令?她跟小朋友的互動怎麼樣?她在課堂上的表現如何?她的學習能力怎麼樣?她能否跟小朋友合作完成某些事情,

是否樂於分享與幫助別人?您怎麼評價她的性格?您覺得她有哪些優勢和弱點?家長如何配合老師幫助她?

通過交談和老師的“評估”, 確實解答了我們關心的一些問題, 比如她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情況、以及她性格中的優缺點(小孩在學校呈現出來的, 可能跟在家裡是不一樣的)。

除了字母、數位、顏色之類的知識考察外, 其實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 關於Science(科學)的部分, 因為我完全沒想到幼稚園居然還有Science?!

據果爸的回饋, 老師說我家娃的Science弱在“生命迴圈(植物從種子到結果的過程)、事物分類(比如蔬菜和水果)、動物習性(哪些生活在陸地上, 哪些生活在水裡等)、顏色混合(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變成另外一種顏色), 這些都是他們平時在學校裡學過的, 但果寶顯然沒理解。

我記得我是初中才有“科學”的概念, 那時才開始學地理、生物、化學這些“科學”學科, 但我是一個純文科生的腦子, 高中最討厭的兩門課就是物理和化學, 我永遠記不住那些浮力啊、摩擦力啊、能量守恆什麼的公式。

那美國幼稚園的Science是什麼“概念”呢?他們都是怎麼玩的呢?在我們的印象中, “科學”應該是實驗室裡的物理或化學實驗, 有標準的公式。 但對幼稚園的孩子來說, “科學”就是發現、探索和培養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 是通過“現象”來認知世界。 如此看來, Science可玩的東西太多了, 網上一搜, 幼稚園的科學實驗也是五花八門, 豐富多彩, 對我來說也仿佛發現了一片新的“玩樂天地”。

比如最近我跟果寶玩的兩個“科學實驗”:

(一)哪一個重?

材料:兩個紙杯、一個晾衣架、需要比較重量的物品, 比如我隨手選擇是的彩蛋、樂高、顏料瓶、橡皮泥、硬幣(一分的和25分的)等。

實驗過程:我對這些物品進行了分組,先讓果寶用手“稱”一下哪一個重(用感覺來感知),然後再用紙杯來“驗證”是否正確。通過觀察,重的物品紙杯會下降,而輕的物品紙杯會升高。這樣,果寶對所有物品進行了稱重,而且她打亂了我給她設置好的分組,進行了自由組合。當她把兩個小貓咪一邊放一個時,發現兩個紙杯的高度是一樣的,開心不已,這表明兩個貓咪的重量是一樣的。當重量相同時,衣架就是平衡的。

小啟發:我覺得做這種科學小遊戲的目的,不是讓她知道或記住多高深的數學或物理公式,而是通過觀察現象,來類比生活中的常識。比如這個“稱重”的實驗,特別像他們在公園裡玩的“蹺蹺板”。後來我問她,如果玩蹺蹺板的時候,一頭坐著我,一頭坐著她,那麼誰會把蹺蹺板壓下去,誰會升起來。如果我一直坐著,她能不能把我壓起來?如果換一個跟她差不多重的小朋友,蹺蹺板是不是就可以玩起來了?

(二)神奇的漂浮彩蛋

材料:一盆水、幾個彩蛋、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等。

實驗過程:先把彩蛋上的鏤空用膠帶粘住,然後把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等裝進每個彩蛋中。把裝好的彩蛋丟進水中,但他們的狀態?是浮起來的?還是沉下去的?顯然,無論是輕的Pasta,還是重的小石頭,在彩蛋的裝載下,他們都浮起來了。但是直接把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丟進水裡,他們就都沉到水底去了。這是為什麼呢?

小啟發:其實我也解釋不了這個原理(抱歉,這個浮力定律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只告訴她這是因為浮力(好簡單粗暴,哈哈哈)。然後我跟她聊起在泳池游泳的事,如果你不會游泳,就會沉到水底去,但是你有一個浮力板,你趴在浮力板上就不會沉下去。如果有一天我掉到河裡了,但是我不會游泳啊,怎麼辦?剛好有一根木頭漂在那裡,那我抓著木頭,趴在木頭上就不會淹死了。同樣的道理,因為木頭是有浮力的。我只能通過這種類比的方式,讓她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而果寶玩得不亦樂乎。

我覺得,對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科學”最重要的是觀察現象,是發現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並通過現象來類比生活中的“常識”。科學,就是這麼玩的!

實驗過程:我對這些物品進行了分組,先讓果寶用手“稱”一下哪一個重(用感覺來感知),然後再用紙杯來“驗證”是否正確。通過觀察,重的物品紙杯會下降,而輕的物品紙杯會升高。這樣,果寶對所有物品進行了稱重,而且她打亂了我給她設置好的分組,進行了自由組合。當她把兩個小貓咪一邊放一個時,發現兩個紙杯的高度是一樣的,開心不已,這表明兩個貓咪的重量是一樣的。當重量相同時,衣架就是平衡的。

小啟發:我覺得做這種科學小遊戲的目的,不是讓她知道或記住多高深的數學或物理公式,而是通過觀察現象,來類比生活中的常識。比如這個“稱重”的實驗,特別像他們在公園裡玩的“蹺蹺板”。後來我問她,如果玩蹺蹺板的時候,一頭坐著我,一頭坐著她,那麼誰會把蹺蹺板壓下去,誰會升起來。如果我一直坐著,她能不能把我壓起來?如果換一個跟她差不多重的小朋友,蹺蹺板是不是就可以玩起來了?

(二)神奇的漂浮彩蛋

材料:一盆水、幾個彩蛋、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等。

實驗過程:先把彩蛋上的鏤空用膠帶粘住,然後把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等裝進每個彩蛋中。把裝好的彩蛋丟進水中,但他們的狀態?是浮起來的?還是沉下去的?顯然,無論是輕的Pasta,還是重的小石頭,在彩蛋的裝載下,他們都浮起來了。但是直接把小石頭、硬幣、Pasta、彈力球丟進水裡,他們就都沉到水底去了。這是為什麼呢?

小啟發:其實我也解釋不了這個原理(抱歉,這個浮力定律早就還給老師了),我只告訴她這是因為浮力(好簡單粗暴,哈哈哈)。然後我跟她聊起在泳池游泳的事,如果你不會游泳,就會沉到水底去,但是你有一個浮力板,你趴在浮力板上就不會沉下去。如果有一天我掉到河裡了,但是我不會游泳啊,怎麼辦?剛好有一根木頭漂在那裡,那我抓著木頭,趴在木頭上就不會淹死了。同樣的道理,因為木頭是有浮力的。我只能通過這種類比的方式,讓她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而果寶玩得不亦樂乎。

我覺得,對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科學”最重要的是觀察現象,是發現一種“神奇”的魔力,讓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並通過現象來類比生活中的“常識”。科學,就是這麼玩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