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偶像養成商業模式仍在探索

培養偶像的同時, 商業化運作也不可缺少。

以偶像練習生為例, 對於粉絲經濟的挖掘方面, 不僅僅是在節目中的投票環節最大化的對於節目以及偶像的經濟化直接變現, 更是通過多種線下模式進行了粉絲經濟最大化的挖掘, 據稱, 偶像練習生決賽門票日前已經炒至萬元以上, 更有粉絲圈集資2000萬元力捧自己喜歡的選手。

偶像養成模式風靡背後的粉絲經濟也正在迅速變化。

AKB48(China)總裁沈志君表示:“粉絲經濟已經從最原始的‘快速消費偶像’產生了巨大變化。 最初的偶像與粉絲的關係很單一, 但隨著近年互聯網和經濟的快速發展, 偶像與粉絲的關係變得越來越近, 越來越直接。 偶像產業的經濟模式也變得更加多種多樣。 偶像發展成為一個大IP的孵化和運營, 這個IP的形成又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產業鏈和粉絲經濟。 而我們在培養AKB48 TeamSH時, 希望能夠從優質的音樂文化作品切入,

讓更多的人瞭解偶像文化、瞭解音樂行業, 進而形成更好的文化消費習慣。 ”

此外, 對養成的偶像持續深入開發也很關鍵。

CIC灼識諮詢執行董事朱悅表示, 目前中國的偶像養成和日韓十分大的區別之一, 就是現在的偶像養成模式在中國仍舊以捧紅人為關注重點, 引起了流量便已經算是成功。 反觀日韓, 出道的偶像在一開始就已經定下了發展方向, 無論是演員、歌手還是綜藝人, 都在確定發展方向的前提下重點培養, 這也是許多日韓練習生更容易在養成後期成功轉型的關鍵。 國內的偶像養成節目在節目播完後想要繼續深度開發偶像團體價值, 則必須同樣定下發展方向, 用作品為偶像繼續帶來熱度,

長期地吸引到粉絲。

當然, 偶像養成在中國畢竟還在發展起步階段, 未來還有漫長道路要走。 針對消費者需求的不同, 在國內發展肯定還是需要克服社會、文化等差異。 遵循國內娛樂和文化市場的發展趨勢, 結合自身優勢, 因地制宜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沈志君強調, 對於經紀公司而言, 除了深耕市場, 堅持運營的創新, 精品內容的搭建、粉絲文化的培養和沉澱之外, 培養偶像有正確的價值觀。 因為真誠努力和保持初心不斷學習, 是偶像走向成功, 以及在成功以後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條件。 對此,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也表示, 偶像的價值觀很重要, 畢竟這些偶像與粉絲有著很深的黏性,

有著正確的價值觀, 避免過度娛樂化才可以儘量降低運營風險。

沈志君表示:“包括我們在內的偶像團體養成類經紀公司不能急功近利, 偶像團體的養成目前在國內還是一條需要摸索的道路, 只有保持初心, 一步一個腳印, 才能真正孵化出符合市場需求, 經得住市場考驗, 擁有持續生命力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偶像團體。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