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行原副行長王永利:貨幣金融要積極應用新技術

來源: 王永利 · 當代金融家

金融發展的三大階段

隨著人類交換的發展, 需要有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及價值儲備, 從而催生出了貨幣。

但是貨幣從最原始的各種實物貨幣到逐步集中的貴金屬, 到法定的規制化的金屬貨幣, 到貴金屬本位制化的紙幣, 最後到信用貨幣體系下的紙幣, 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整個過程裡都是適應貿易不斷的發展、技術不斷的進步及相關材質的出現在不斷的進步。 貨幣經過幾千年的變化, 就算到了紙幣的階段也並未停止進步, 只是現在社會對於貨幣的概念或認知還停留在紙幣的階段。

本人把貨幣發展過程劃分成了兩大階段:到紙幣為止稱為“有形貨幣”, 儘管經歷了將近三千年的歷史, 變化很大, 但是仍為有形的狀態。 隨著技術的進步、清算方式的變化, 貨幣進入無形的狀態, 貨幣的數位化在快速的進步, 可稱為“無形貨幣”。

貨幣金融

從有形貨幣轉向無形貨幣,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技術進步推動清算方式在快速的變革。 當貨幣流通清算的方式是用現金來清算時, 貨幣的流動主要是依託在貿易往來的基礎上, 貨幣的流通是以商品的交換, 經濟的運動為主導或者基礎, 可能在此基礎上也會出現部分現金的借貸, 但是影響力相對較弱。 金融建立在貨幣基礎上, 貨幣的產生、運行及後期一系列的發展催生了金融。 如果從貨幣的產生和流通使用就作為金融活動開始的話, 那麼一開始主要是圍繞貨幣的印製、投放、檢驗、清算、支付等功能開展, 這種以貨幣印製和流通為主體功能的階段, 可以叫“貨幣金融”, 是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

資本金融

隨著貨幣的演變, 特別是從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後, 不管是金屬本位下的紙幣, 還是信用體系下的紙幣, 都開始逐步跟承載貨幣價值的實體物質分離, 並進一步催生了貨幣向資本或者資金的轉換。 貨幣在流通時, 不再完全是以商品的流動為主導或者為依託, 而更多的是以貨幣融通為主導, 不管股權投融資, 還是債權投融資, 抑或是可轉換的結構化的投融資為主導, 都推動貨幣金融的發展邁上新的階段, 貨幣轉化為資本或資金, 貨幣不只是簡單的價值尺度、交換媒介了, 已經是投融資的核心內容。 這種以資本或資金融通為主體功能的金融, 可以叫“資本金融”, 是金融的成熟階段。 因為“金融”主要就是資金融通的概念。

交易金融

當貨幣和價值載體逐步分離後, 就推動資產的實物流動和其價值的流動發生分離, 所以實踐中就出現了所謂的資產貨幣化、證券化和交易化。 可以把資產的權益或者未來的現金流剝離出來, 形成一個資產證券化的產品, 不管叫ABS還是MBS、REITS等, 通過這種證券化產品可以更加靈活配置和買賣, 更加充分地發揮貨幣金融功能。 金融的本質或者宗旨就是將社會閒置資源通過金融的運作進行合理配置, 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金融會從新創造的價值裡分得部分利潤, 這就是之所以產生金融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根本所在。 金融會把社會的資源更高效、更便宜、更安全、更合理的進行配置, 最終創造更大的價值。

當金融更多地以資產證券化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實現直接的投融資, 或者實現資產負債的靈活配置與調節, 以及風險的分散與控制, 金融進一步轉化為以交易為主體功能時, 可以叫“交易金融”, 這是金融的高級階段。

伴隨貨幣金融的發展, 與其始終相伴相生不斷發展的就是風險。 從最早期的貨幣產生開始, 就有貨幣的假冒偽劣、被搶被盜被騙等風險。 上升到資本金融時, 信用風險等一系列的風險隨之出現。 再上升到交易金融的階段, 市場化的風險會瞬間爆發, 傳播性更大。 所以金融要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 創造出更大價值, 前提是必須控制住風險。 風險識別和控制的能力實際上是金融發揮好作用和壞作用的分水嶺。 能真正的做到識別風險,控制風險,才能使資源得以合理配置,產生良好的結果,反之則不然。如果金融的利潤不是從新增價值裡獲得,而是通過金融運作在重新瓜分現有的財富,甚至把資源配置錯了,不僅沒有創造出新的財富,反而把現有財富都給損失了,那將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金融就變成“壞金融”了。2017年後中央國務院特別強調金融要回歸本原,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道理就在於此,金融不能過分脫實向虛、侵佔實體經濟利益。

支付清算是貨幣金融的重要環節

貨幣金融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支付清算。這是所有新技術推動貨幣金融發展的關鍵點。貨幣不斷的演變是為了更方便、更高效、更便宜的去解決交付的問題。貨幣支付的發展從效率低的郵匯、電匯到銀行卡、電子銀行再到現階段高效率的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等,一直在改變。支付清算裡體系性的變化,從現金清算(直接的現金收付)轉到記帳清算後,貨幣金融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如今直接用現金收付的越來越少,貨幣收付總額中99%左右使用轉帳支付的方法。

關於轉帳支付

關於轉帳支付、記帳清算,第一,需要有仲介機構,收付雙方需要在仲介機構開立清算帳戶,保留必要的備付金存款。當發生經濟往來時,不是直接用現金去支付,而是通過仲介來給轉帳。仲介先是從付款方帳戶減記其存款,進而轉入收款方帳戶增加其存款進行清算,沒有實際動用現金,而是直接用債權債務關係增減來解決收付清算。比如A和B,A要把錢付給B,兩人均在銀行開有個人帳戶,仲介根據A的收款指令直接從A的帳戶裡扣掉相關款項,轉到B的帳戶,並發出收付款記帳通知。由此,可以大大減少現金的印製和流通,原來現金清算的那套成本可以大大節省,效率大大提高,全程記帳清算,還可以增強資金流通的監管,增強反洗錢、反偷稅、反恐怖輸送等的管控力度。

第二,貨幣從一開始就更多地聚集到仲介處,使社會閒置資源高效的聚集,仲介可以拿出其中穩定的部分發放貸款,大大提升貨幣(資源)利用的效率,降低收付清算的成本。

第三,更重要的是,這使貨幣的形態發生了重大改變,從有形貨幣更多地轉變成無形貨幣,從現金更多地轉變為存款。比如2017年底我國近168萬億元的貨幣總量中,真正的流通中的現金只有7萬億元,而且未來現金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還會加快縮小。隨著記帳清算的發展,貨幣的數位化、無形化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

關於貨幣投放

技術改變貨幣金融

記帳清算的基本原理

如何用技術改變貨幣金融,特別是支付?這需要把握記帳清算的基本原理。第一,記帳清算首先要有帳戶,該帳戶需要索取開戶人的資訊,記錄收付款事項和餘額,建立身份驗證機制(如密碼)等。其次,需要有帳戶的資訊載體,帳戶所有人在異地存取款或辦理支付清算時就需要有一個帳戶載體,就是資訊的載體,如支票、匯票、銀行卡等。有了帳戶載體後,到異地辦理支付還要有資訊介面和資訊傳送管道。早期的銀行卡要在POS機上刷卡後,將資訊迅速傳給髮卡中心,髮卡中心馬上驗證資訊,檢查持卡人資訊是否準確、金額是不是在存款或授信範圍內等,如果沒有問題就會迅速回饋回去,POS機打出單據,持卡人完成簽字確認即可。清算中心再從付款方帳戶扣款,支付給收款方帳戶。其實銀行卡只是資訊的載體,所有資訊都存放在晶片裡,其具體的形狀、材質等並不重要,只要有資訊載體就可以。所以,當移動互聯網發展成熟後,銀行卡和POS機就可能被手機取代了,銀行卡的資訊可以直接裝在手機上進行連接,通過密碼進行確認。

第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將成為網路社會裡最集中的一個互聯網的入口和終端。未來所有的有形的卡、證、單、票等,統統都可以用手機解決。前提是相關的資訊中心一定放開。比如身份證,騰訊已經在跟公安部合作,將身份證資訊安裝到手機上,用手機取代身份證,只要公安部能在當事人許可情況下把身份證的資訊對外開放(這同樣要有安全保護措施),資訊能完成傳遞。

技術催生變革

用技術去改變貨幣金融,最重要的節點就是支付清算。現階段的技術已經在快速發展,隨著寬頻傳輸、移動互聯、雲計算及生物識別、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廣泛應用和突破,互聯網開始互聯互通、跨界融合,打破了原來的各種束縛,突破邊界,帶來人類社會組織形式、運作方式等方面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比如原來受到資訊不充分對稱的限制,形成不同的產業鏈條,每個產業鏈條又形成很多專業環節或仲介等,一個產品從生產到終端的消費,中間無數個環節,凡是有環節有操作的過程,就有成本、損耗、風險。但是如今通過互聯網,供需雙方可以直接交流,省去中間環節,可以大大拉近供需雙方的交互距離,實現供求的直接對接。過去需要資源時,是以所有權為核心的,要取得所有權才能隨時使用,反之則不然。互聯網快速發展後,資源的使用從所有權為核心變成了以使用權為核心,可以隨時租用,所以共用經濟在快速的出現。

貨幣金融與比特幣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金融也必然受到衝擊,因為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血脈,是資源配置的核心,所有事物變化最後終會落到金融上,特別是支付清算一定會變化。從貨幣出現到金融的出現,貨幣金融一直朝著專業化、獨立化的方向在推進,而且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開始相對獨立的運行,形成了一個“虛擬經濟”的概念,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金融功能開始回歸,直接融入了經濟運行的流程裡,形成所謂的流程化、一體化、自助化、智慧化的運行,金融開始改變長期以來的發展軌跡,由“脫實向虛”轉為“脫虛向實”。

技術是否會顛覆貨幣金融?

重大改變意味著新的問題也將層出不窮。比如貨幣、帳簿、運行體系,是否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特別是區塊鏈、“數字貨幣”的發展是否會顛覆貨幣金融?

個人認為,貨幣金融有其本質屬性、發展邏輯、發展規律、風險底線,可以用新技術來改變表現形態、運行方式、管理體系,但是最本質的內在的邏輯是不能輕易去變的。比如當貨幣出現問題了,因為沒有金屬本位的嚴格約束,完全是貨幣當局按照自我意願進行貨幣的印發,貨幣就很容易超發,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可能會被打破,甚至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有人於是嘗試建立去中心化的貨幣,完全由電腦系統控制,高度模仿黃金,不僅預先核定總量,而且核定每個時段具體發出的數量,形成網路內生的加密“數位貨幣”——比特幣,經過幾年的運行,現在比特幣以及類似的網路數位貨幣產生了很多的社會衝擊力。

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

那麼,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個人認為,首先比特幣不符合貨幣發展的本質和邏輯。因為貨幣從產生開始,一定是價值的尺度、價值的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都是跟價值有關的。所以能做貨幣的,一定是社會裡公認、尊崇的物品,而且是有價值的。比如,早期的貴金屬貨幣,金屬本位下的紙幣(其實是代幣),都有貴金屬的價值做支撐。脫離金屬本位後的紙幣,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實際的價值做支撐,實際上仍有一定比例的貨幣儲備物,如黃金、外匯等的價值做支撐,貨幣儲備物的品質和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決定著貨幣的品質,信用貨幣體系下的貨幣,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做支撐的,否則,貨幣的信用就會受到很大威脅。有價值作為支撐,仍是貨幣的本質屬性和根本特徵。而比特幣則不同,完全是在發幣的網路環境中,通過“挖礦”產生的系統內置的“加密數位貨幣”,是一種數位加字碼的特殊符號,沒有像黃金一樣真實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同時,從設計原理上,高度模仿黃金,不僅總量控制在2100萬個,而且一定時段產生的貨幣數量都有明確規定,根本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根本沒有弄明白為什麼黃金會退出貨幣的舞臺,實際上是貨幣設計思路上的一種倒退。為“挖礦”產生比特幣,還要大量消耗電力等資源,但如果不能與現行的法定貨幣兌換,其價值就難以實現,其依託的區塊鏈也無法解決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比特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也不可能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體系。

當然,比特幣也不一定毫無價值,完全可能成為互聯網平臺或社區內專用的網路“社區幣”或“商圈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平臺特別是部分跨境發展的平臺,可能在支付清算過程中會涉及到一系列問題,比如身份的驗證,同時涉及到很多國家的身份資訊,如果每筆都這樣去核實,成本是很高的。同時貨幣也是一樣,涉及不同國家不同的貨幣,如果每筆都去驗證,成本和分析也是很大的。再比如,如今不光是身份證的資訊,還加了生物識別(臉譜、虹膜、指紋等),如果每筆都核實,資訊存儲和運算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跟比特幣所運用的雜湊值字元或者加字母的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在新的網路世界裡,不能完全照搬線下傳統的做法,完全可以線上下採集使用者的身份和密碼資訊,而在網路平臺上創新賦予每個用戶新的統一的身份代碼,並保持與線下法定身份資訊的一一對應。同時,在網路平臺上設計一種統一的代幣體系,法定貨幣只能兌換成專用的平臺貨幣後在平臺上使用。這樣,即使網路平臺在全球跨境運行,但其上只運行統一的身份資訊、統一的貨幣,其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成本和風險可以大大降低。這時候所運行的貨幣實際上只是一種網路“商圈幣”,可以作為特殊環境中具有特殊用途的清算貨幣,是與法定貨幣不矛盾的。在法定貨幣統一運行的情況下,在人民幣是法定貨幣情況下,不代表就沒有商圈代幣。比如每個單位的飯卡,很多種的購物券或卡,甚至現在平臺上的積分等都是賦予了特殊的權益,在授權內是可以作為“幣”來使用的。

如何管理“商圈幣”

定位于“商圈幣”時,管理上就有幾點要求需要明確:第一,要明確使用和運行範圍,不可出圈隨便兌換和流通使用。若只是將比特幣定位為一個特殊的虛擬商品,就可以隨便買賣,貨幣金融無需或無法監管,但其已經在行使很多“幣”的功能了,只是定位於“虛擬商品”顯然不合適,必須受到貨幣金融的監管。第二,若定位于商圈幣,只能在一定商圈或某個平臺使用,那麼監管也就清晰了。

現在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監管好像很難把握尺度,監管顯得畏手畏腳,是因為到現在為止,做幣的人對貨幣金融沒有充分的認知,沒有足夠的尊重,想顛覆它,運用了很多新技術,提出了很多新理念,甚至認為區塊鏈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是互聯網跨時代發展的核心技術,是重新建立社會信任和秩序、發展價值互聯網的意義重大的技術等,令人不得不對此充滿敬畏。而做貨幣金融的人,又對新技術、對區塊鏈等非常陌生,缺乏進一步的瞭解,不敢輕易干預,唯恐擔負阻礙時代進步的駡名。

其實,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把比特幣等定位于網路商圈幣,那就按照“商圈幣”的一般要求進行監管,而且只要把住其與法定貨幣的兌換環節就行了:商圈幣可以與法定貨幣兌換,但超出一定規模,法定貨幣兌換平臺或機構必須實行實名制,滿足法定貨幣監管的基本要求,商圈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必須滿足“原幣種、原帳戶、原戶主”進出的要求,防範洗錢、轉移資產等不法活動的發生。類似比特幣一類的數字幣不跟法定貨幣兌換,那麼其價值幾乎實現不了。只要嚴格控制兌換環節,不允許投機行為出現,其問題自然會變少。

應用互聯網技術需理性

互聯網的發展範圍越來越大,聚集的資源越來越多,但是並不代表互聯網技術平臺性公司就能無所不能、包攬天下。技術的發展是在推動社會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的分工與合作,所以,未來,儘管組織結構、商業模式在變,但分工會更加明確,更加強調專業分工、合作共用。現階段可能很多人都想去做互聯網大平臺、大資料、大征信等,其實是不現實的。只有找准自己獨特的優勢,對外開放、相互合作才是未來發展的真正方向。至於現在火熱的區塊鏈,其技術還不穩定。區塊鏈是很多技術的集成,現在唯一應用成功的是“幣圈”,就是比特幣這一類內生幣,比特幣算是區塊鏈封閉運行比較成功的案例。很多人由此認為區塊鏈是價值的互聯網、信任的互聯網、秩序再造的互聯網等,個人認為其實不然,比特幣所運用的區塊鏈,完全是封閉的體系,運行的是內生的資產,從源頭上就能保證資產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但這種封閉的體系能解決現實世界真實資產的轉移嗎?如果從源頭上推送的資產就是虛假的、非法的,運用區塊鏈就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區塊鏈到底有多大的實際價值?所以,對區塊鏈、數字幣等,必須理性對待,準確把握。目前,除“幣圈”應用外,區塊鏈應用基本上都還是實驗室,在實驗過程裡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極其罕見。

總之,貨幣金融一定要積極應用新技術,同時又必須理性的、準確的去應用。

能真正的做到識別風險,控制風險,才能使資源得以合理配置,產生良好的結果,反之則不然。如果金融的利潤不是從新增價值裡獲得,而是通過金融運作在重新瓜分現有的財富,甚至把資源配置錯了,不僅沒有創造出新的財富,反而把現有財富都給損失了,那將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金融就變成“壞金融”了。2017年後中央國務院特別強調金融要回歸本原,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道理就在於此,金融不能過分脫實向虛、侵佔實體經濟利益。

支付清算是貨幣金融的重要環節

貨幣金融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支付清算。這是所有新技術推動貨幣金融發展的關鍵點。貨幣不斷的演變是為了更方便、更高效、更便宜的去解決交付的問題。貨幣支付的發展從效率低的郵匯、電匯到銀行卡、電子銀行再到現階段高效率的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等,一直在改變。支付清算裡體系性的變化,從現金清算(直接的現金收付)轉到記帳清算後,貨幣金融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如今直接用現金收付的越來越少,貨幣收付總額中99%左右使用轉帳支付的方法。

關於轉帳支付

關於轉帳支付、記帳清算,第一,需要有仲介機構,收付雙方需要在仲介機構開立清算帳戶,保留必要的備付金存款。當發生經濟往來時,不是直接用現金去支付,而是通過仲介來給轉帳。仲介先是從付款方帳戶減記其存款,進而轉入收款方帳戶增加其存款進行清算,沒有實際動用現金,而是直接用債權債務關係增減來解決收付清算。比如A和B,A要把錢付給B,兩人均在銀行開有個人帳戶,仲介根據A的收款指令直接從A的帳戶裡扣掉相關款項,轉到B的帳戶,並發出收付款記帳通知。由此,可以大大減少現金的印製和流通,原來現金清算的那套成本可以大大節省,效率大大提高,全程記帳清算,還可以增強資金流通的監管,增強反洗錢、反偷稅、反恐怖輸送等的管控力度。

第二,貨幣從一開始就更多地聚集到仲介處,使社會閒置資源高效的聚集,仲介可以拿出其中穩定的部分發放貸款,大大提升貨幣(資源)利用的效率,降低收付清算的成本。

第三,更重要的是,這使貨幣的形態發生了重大改變,從有形貨幣更多地轉變成無形貨幣,從現金更多地轉變為存款。比如2017年底我國近168萬億元的貨幣總量中,真正的流通中的現金只有7萬億元,而且未來現金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還會加快縮小。隨著記帳清算的發展,貨幣的數位化、無形化是一個必然的發展方向。

關於貨幣投放

技術改變貨幣金融

記帳清算的基本原理

如何用技術改變貨幣金融,特別是支付?這需要把握記帳清算的基本原理。第一,記帳清算首先要有帳戶,該帳戶需要索取開戶人的資訊,記錄收付款事項和餘額,建立身份驗證機制(如密碼)等。其次,需要有帳戶的資訊載體,帳戶所有人在異地存取款或辦理支付清算時就需要有一個帳戶載體,就是資訊的載體,如支票、匯票、銀行卡等。有了帳戶載體後,到異地辦理支付還要有資訊介面和資訊傳送管道。早期的銀行卡要在POS機上刷卡後,將資訊迅速傳給髮卡中心,髮卡中心馬上驗證資訊,檢查持卡人資訊是否準確、金額是不是在存款或授信範圍內等,如果沒有問題就會迅速回饋回去,POS機打出單據,持卡人完成簽字確認即可。清算中心再從付款方帳戶扣款,支付給收款方帳戶。其實銀行卡只是資訊的載體,所有資訊都存放在晶片裡,其具體的形狀、材質等並不重要,只要有資訊載體就可以。所以,當移動互聯網發展成熟後,銀行卡和POS機就可能被手機取代了,銀行卡的資訊可以直接裝在手機上進行連接,通過密碼進行確認。

第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手機將成為網路社會裡最集中的一個互聯網的入口和終端。未來所有的有形的卡、證、單、票等,統統都可以用手機解決。前提是相關的資訊中心一定放開。比如身份證,騰訊已經在跟公安部合作,將身份證資訊安裝到手機上,用手機取代身份證,只要公安部能在當事人許可情況下把身份證的資訊對外開放(這同樣要有安全保護措施),資訊能完成傳遞。

技術催生變革

用技術去改變貨幣金融,最重要的節點就是支付清算。現階段的技術已經在快速發展,隨著寬頻傳輸、移動互聯、雲計算及生物識別、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廣泛應用和突破,互聯網開始互聯互通、跨界融合,打破了原來的各種束縛,突破邊界,帶來人類社會組織形式、運作方式等方面一系列深刻的變化。比如原來受到資訊不充分對稱的限制,形成不同的產業鏈條,每個產業鏈條又形成很多專業環節或仲介等,一個產品從生產到終端的消費,中間無數個環節,凡是有環節有操作的過程,就有成本、損耗、風險。但是如今通過互聯網,供需雙方可以直接交流,省去中間環節,可以大大拉近供需雙方的交互距離,實現供求的直接對接。過去需要資源時,是以所有權為核心的,要取得所有權才能隨時使用,反之則不然。互聯網快速發展後,資源的使用從所有權為核心變成了以使用權為核心,可以隨時租用,所以共用經濟在快速的出現。

貨幣金融與比特幣

互聯網的發展,不僅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金融也必然受到衝擊,因為金融是現代經濟運行的血脈,是資源配置的核心,所有事物變化最後終會落到金融上,特別是支付清算一定會變化。從貨幣出現到金融的出現,貨幣金融一直朝著專業化、獨立化的方向在推進,而且越來越脫離實體經濟,開始相對獨立的運行,形成了一個“虛擬經濟”的概念,與實體經濟相對應。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金融功能開始回歸,直接融入了經濟運行的流程裡,形成所謂的流程化、一體化、自助化、智慧化的運行,金融開始改變長期以來的發展軌跡,由“脫實向虛”轉為“脫虛向實”。

技術是否會顛覆貨幣金融?

重大改變意味著新的問題也將層出不窮。比如貨幣、帳簿、運行體系,是否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特別是區塊鏈、“數字貨幣”的發展是否會顛覆貨幣金融?

個人認為,貨幣金融有其本質屬性、發展邏輯、發展規律、風險底線,可以用新技術來改變表現形態、運行方式、管理體系,但是最本質的內在的邏輯是不能輕易去變的。比如當貨幣出現問題了,因為沒有金屬本位的嚴格約束,完全是貨幣當局按照自我意願進行貨幣的印發,貨幣就很容易超發,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可能會被打破,甚至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有人於是嘗試建立去中心化的貨幣,完全由電腦系統控制,高度模仿黃金,不僅預先核定總量,而且核定每個時段具體發出的數量,形成網路內生的加密“數位貨幣”——比特幣,經過幾年的運行,現在比特幣以及類似的網路數位貨幣產生了很多的社會衝擊力。

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

那麼,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個人認為,首先比特幣不符合貨幣發展的本質和邏輯。因為貨幣從產生開始,一定是價值的尺度、價值的媒介和價值儲藏手段,都是跟價值有關的。所以能做貨幣的,一定是社會裡公認、尊崇的物品,而且是有價值的。比如,早期的貴金屬貨幣,金屬本位下的紙幣(其實是代幣),都有貴金屬的價值做支撐。脫離金屬本位後的紙幣,表面上看似乎沒有實際的價值做支撐,實際上仍有一定比例的貨幣儲備物,如黃金、外匯等的價值做支撐,貨幣儲備物的品質和在貨幣總量中的比重,決定著貨幣的品質,信用貨幣體系下的貨幣,也不是完全沒有價值做支撐的,否則,貨幣的信用就會受到很大威脅。有價值作為支撐,仍是貨幣的本質屬性和根本特徵。而比特幣則不同,完全是在發幣的網路環境中,通過“挖礦”產生的系統內置的“加密數位貨幣”,是一種數位加字碼的特殊符號,沒有像黃金一樣真實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同時,從設計原理上,高度模仿黃金,不僅總量控制在2100萬個,而且一定時段產生的貨幣數量都有明確規定,根本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根本沒有弄明白為什麼黃金會退出貨幣的舞臺,實際上是貨幣設計思路上的一種倒退。為“挖礦”產生比特幣,還要大量消耗電力等資源,但如果不能與現行的法定貨幣兌換,其價值就難以實現,其依託的區塊鏈也無法解決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比特幣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貨幣,也不可能顛覆或取代法定貨幣體系。

當然,比特幣也不一定毫無價值,完全可能成為互聯網平臺或社區內專用的網路“社區幣”或“商圈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平臺特別是部分跨境發展的平臺,可能在支付清算過程中會涉及到一系列問題,比如身份的驗證,同時涉及到很多國家的身份資訊,如果每筆都這樣去核實,成本是很高的。同時貨幣也是一樣,涉及不同國家不同的貨幣,如果每筆都去驗證,成本和分析也是很大的。再比如,如今不光是身份證的資訊,還加了生物識別(臉譜、虹膜、指紋等),如果每筆都核實,資訊存儲和運算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跟比特幣所運用的雜湊值字元或者加字母的量根本不可同日而語。實際上,在新的網路世界裡,不能完全照搬線下傳統的做法,完全可以線上下採集使用者的身份和密碼資訊,而在網路平臺上創新賦予每個用戶新的統一的身份代碼,並保持與線下法定身份資訊的一一對應。同時,在網路平臺上設計一種統一的代幣體系,法定貨幣只能兌換成專用的平臺貨幣後在平臺上使用。這樣,即使網路平臺在全球跨境運行,但其上只運行統一的身份資訊、統一的貨幣,其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成本和風險可以大大降低。這時候所運行的貨幣實際上只是一種網路“商圈幣”,可以作為特殊環境中具有特殊用途的清算貨幣,是與法定貨幣不矛盾的。在法定貨幣統一運行的情況下,在人民幣是法定貨幣情況下,不代表就沒有商圈代幣。比如每個單位的飯卡,很多種的購物券或卡,甚至現在平臺上的積分等都是賦予了特殊的權益,在授權內是可以作為“幣”來使用的。

如何管理“商圈幣”

定位于“商圈幣”時,管理上就有幾點要求需要明確:第一,要明確使用和運行範圍,不可出圈隨便兌換和流通使用。若只是將比特幣定位為一個特殊的虛擬商品,就可以隨便買賣,貨幣金融無需或無法監管,但其已經在行使很多“幣”的功能了,只是定位於“虛擬商品”顯然不合適,必須受到貨幣金融的監管。第二,若定位于商圈幣,只能在一定商圈或某個平臺使用,那麼監管也就清晰了。

現在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監管好像很難把握尺度,監管顯得畏手畏腳,是因為到現在為止,做幣的人對貨幣金融沒有充分的認知,沒有足夠的尊重,想顛覆它,運用了很多新技術,提出了很多新理念,甚至認為區塊鏈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技術,是互聯網跨時代發展的核心技術,是重新建立社會信任和秩序、發展價值互聯網的意義重大的技術等,令人不得不對此充滿敬畏。而做貨幣金融的人,又對新技術、對區塊鏈等非常陌生,缺乏進一步的瞭解,不敢輕易干預,唯恐擔負阻礙時代進步的駡名。

其實,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只要把比特幣等定位于網路商圈幣,那就按照“商圈幣”的一般要求進行監管,而且只要把住其與法定貨幣的兌換環節就行了:商圈幣可以與法定貨幣兌換,但超出一定規模,法定貨幣兌換平臺或機構必須實行實名制,滿足法定貨幣監管的基本要求,商圈幣與法定貨幣的兌換,必須滿足“原幣種、原帳戶、原戶主”進出的要求,防範洗錢、轉移資產等不法活動的發生。類似比特幣一類的數字幣不跟法定貨幣兌換,那麼其價值幾乎實現不了。只要嚴格控制兌換環節,不允許投機行為出現,其問題自然會變少。

應用互聯網技術需理性

互聯網的發展範圍越來越大,聚集的資源越來越多,但是並不代表互聯網技術平臺性公司就能無所不能、包攬天下。技術的發展是在推動社會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的分工與合作,所以,未來,儘管組織結構、商業模式在變,但分工會更加明確,更加強調專業分工、合作共用。現階段可能很多人都想去做互聯網大平臺、大資料、大征信等,其實是不現實的。只有找准自己獨特的優勢,對外開放、相互合作才是未來發展的真正方向。至於現在火熱的區塊鏈,其技術還不穩定。區塊鏈是很多技術的集成,現在唯一應用成功的是“幣圈”,就是比特幣這一類內生幣,比特幣算是區塊鏈封閉運行比較成功的案例。很多人由此認為區塊鏈是價值的互聯網、信任的互聯網、秩序再造的互聯網等,個人認為其實不然,比特幣所運用的區塊鏈,完全是封閉的體系,運行的是內生的資產,從源頭上就能保證資產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但這種封閉的體系能解決現實世界真實資產的轉移嗎?如果從源頭上推送的資產就是虛假的、非法的,運用區塊鏈就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現實問題,這樣的區塊鏈到底有多大的實際價值?所以,對區塊鏈、數字幣等,必須理性對待,準確把握。目前,除“幣圈”應用外,區塊鏈應用基本上都還是實驗室,在實驗過程裡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極其罕見。

總之,貨幣金融一定要積極應用新技術,同時又必須理性的、準確的去應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