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該怎樣讓我們的“經驗”價值最大化?

在企業中, 我們想要突破, 想要晉升, 對於個人來說, 就是要不斷的學習, 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經驗。 有經驗才會有反思, 有體會, 那如何利用自己的實踐, 並不斷學習加工呢?今天, 給大家介紹3個經典的學習理論方法: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ID:mbalibwiki)

01

符號學習理論

符號學習理論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的一種早期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即認為學習是對情境所形成的完整認知地圖中符號與符號之間關係的認知過程。 他根據一系列動物實驗的結果, 證明動物在迷津中行為是受一定目的指導的。 最後,

把這些特點作為力求達到目的的“符號”, 並表現出有所期待的狀態, 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符號—完形—期待”。 故托爾曼認為, 學習者所學的東西並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 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意義。

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 學習者是在遵循著指向目標的一些符號, 是在弄清他的通路, 是在遵循著一種地圖, 即他不是在那裡學會動作, 而是在學會意義。 期待獎賞、位置學習、潛在學習三種情境有力支持這一學說。

托爾曼做了個實驗:迷宮有一個出發點、一個食物箱和三條長度不等的從出發點到達食物箱的通道。 實驗開始時, 將白鼠置於出發點, 然後讓它們自由地在迷宮內探索。 一段時間後, 檢驗它們的學習結果。

檢驗時, 再將它們置於出發點, 並對各通道做一些處理, 觀察它們的行為。 結果是, 若三條通道暢通, 白鼠選擇第一條通道到達食物箱;若A處堵塞, 白鼠選擇第二條通道;若B處堵塞, 白鼠選擇第三條通道。

根據這一實驗以及許多類似的實驗, 托爾曼認為:

①學習是有目的的行為, 而不是盲目的。

②學習是對“符號—完形”的認知。 白鼠在學習方位迷宮圖時, 並非學習一連串的刺激與反應, 而是在頭腦中形成一幅“認知地圖”, 即“目標—物件—手段”三者聯繫在一起的認知結構。 學習不是簡單的機械的運動反應, 而是學習“達到目的的符號”及其所代表的意義。

③在外部刺激(S)和行為反應(R)之間存在仲介變數(O)。 主張將行為主義S—R公式改為S—O—R公式, O代表機體的內部變化。

此外, 托爾曼根據潛伏學習的實驗認為, 外在的強化並不是學習產生的必要因素, 不強化也會出現學習。 在此實驗中, 動物在未獲得強化前學習已出現, 只不過未表現出來, 托爾曼稱之為潛伏學習。 潛伏學習的事實也證明學習並不是S—R之間的直接聯結。

在未受獎勵的學習期間, 認知結構也發生了變化。

對此結果, 托爾曼解釋為, 白鼠在走迷宮時根據對情景的感知, 在頭腦裡有一種預期(或者假設)。 動物的行為受其預期的指導, 因此動物的行為是有目的的行為。 在多次嘗試中, 有的預期被證實, 有的未被證實。 預期的證實是一種強化, 這就是所謂的內在強化, 即由學習活動本身所帶來的強化。

02

加涅累積學習理論

加涅提出了累積學習的模式, 一般稱之為學習的層次理論。 他的基本論點是, 學習任何一種新的知識技能, 都是以已經習得的、從屬於它們的知識技能為基礎的。

加涅認為, 學習的模式是用來識別學習的結構與過程的, 它對於理解教學和教學過程,

以及如何安排教學事件具有極大的應用意義。 最典型的學習模式是資訊加工的模式:

學習者從環境中接受刺激, 刺激推動感受器, 並轉變為神經資訊。

被感覺登記了的資訊很快進入短時記憶。

資訊經過編碼過程, 進入長時記憶;當需要使用資訊時, 需經過檢索提取資訊。

被提取出來的資訊可以直接通向反應發生器, 從而產生反應;也可以再回到短時記憶, 對該資訊的合適性作進一步考慮, 結果可能是進一步尋找資訊, 也可能是通過反應器作出反應。

學習的過程體現在九個階段:

1.動機階段。 學習者的學習是受動機推動的, 形成動機或期望, 是整個學習過程的預備階段。

2.領會階段。 首先必須接受刺激即必須注意與學習有關的刺激。 最初的注意往往是因刺激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因此,可以採用許多手段來引起學習者的注意。當學習者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徵從其他刺激中分化出來時,這些刺激特徵就被進行知覺編碼,貯存在短時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加涅所講的選擇性知覺。

3.習得階段。習得階段涉及到對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知覺編碼後貯存在短時記憶中,然後再把它們進一步編碼加工後轉入長時記憶中。當資訊進入長時記憶時,資訊又要經歷一次轉換。這一編碼過程的目的是為了便於保持資訊。如用某種方式把刺激組織起來,或根據已經習得的概念對刺激進行分類,或把刺激簡化成一些基本原理,這些都會有助於資訊的保持。

4.保持階段。學習者習得的資訊經過編碼過程後,即進入長時記憶貯存階段。一,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其強度並不因時間遞增而減弱。二,有些資訊因長期失用而逐漸消退。三,記憶貯存可能會受干擾的影響。

5.回憶階段。學習者習得的資訊要通過作業表現出來,資訊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環。

6.概括階段。加涅所說的概括,就是指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的遷移。

7.作業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幾次作業才能對學習者的成績作出推斷。

8.回饋階段。加涅所講的資訊回饋,類似於其他心理學家所講的強化。強化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學習者在動機階段形成的期望在回饋階段得到了肯定。動機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在強化過程中又一次得到了強調。回饋階段顯然是受外部事件影響的,而且,資訊回饋也並不定要使用“對”、“錯”、“正確”或“不正確”這類詞彙。

03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是指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于1946年寫了一本書:《視聽教學法》中提出的理論,這是當時具有權威性的視聽教育著作。

他對經驗的由來,即經驗是怎樣得來的這個問題,認為經驗有的是由直接方式得來的,有的是由間接方式得來的。各種經驗,大致可以依照它的抽象程度,分為十個階層(如圖所示):

1、有目的的直接的經驗。戴爾認為,塔的底層是直接的經驗,是直接地與真實事物本身接觸的經驗。是最豐滿的具體經驗。也就是通過對真實事物看、聽、嘗、嗅、做取得的經驗。

2、設計的經驗。是“真實的改編”,這種改編,可以使人們對真實更易理解。如製作模型,模型比原物大小和複雜程度有所不同,但通過製作模型,可以比用實物教學效果更好些。

3、參與演戲。有許多事我們是不能直接經驗到的,如已經過去的事,我們便無法直接經歷。有些觀念形態的東西.也不能把它改編成設計經驗狀態。參與演戲,可以使我們儘量做到近似真實,參與演戲與看演戲大有區別。它可以使人們參與重複的經驗,它比看演戲更接近於直接經驗。以上三個階層的經驗,都包含有親自的動作。這三種方式中,各個人都不能是旁觀者,而是參與活動者。

4、觀摩示範。看別人怎麼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樣做的,以後,他可以自己動手去做。

5、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實事物和各種景象。

6、參觀展覽。也就是看,而不參與動作。

7、電影與電視。電影與電視是把實在的事情,用抽象方法轉移到螢幕上來。通過看電影、電視,我們得不到直接經驗,得到的是代替的經驗。電影、電視雖使我們失去了直接性。但從另一方面,讓我們獲得補償。因為,電影、電視選擇的是典型的材料,使我們能夠集中觀察重要的地方。

8、廣播、錄音、照片、幻燈。這一階層的經驗.有人稱它為“一種感覺”的經驗。因為它著重去加強視覺或聽覺一方面的經驗。

9、視覺符號。主要指的圖表、地圖等。到寶塔的這一層,再看不到事物的實在的形態;只是一個抽象的代表。圖表、地圖不是用文字來說明事物,而是用有人稱之為新語文的視覺符號來表達。

10、言語符號。言語,指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和思維的活動。分為口頭言語,書面言語、(文字),內部言語(無聲言語)。這一層是寶塔的頂層。在這裡,已把任何事物的原形都變成抽象,除了意思未變,文字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觀念之間毫無類似之處。言語符號可以是實詞或觀念、概念、原理、公式等,最重要的是這種符號是純粹的抽象。

經驗之塔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趨抽象。並不是說,求取任何經驗,都必須經過從底層到頂層的階梯。並不是說,下一層的經驗比上一層的經驗更有用。劃分階層,只是在說明各種經驗的具體或抽象的程度。教育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進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必須充滿具體經驗。教育最大的失敗,在使學生記住許多普通法則和概念,而沒有具體經驗作它們的支柱。教育不能止於具體經驗,而要向抽象普遍發展,要養成概念。概念可以供我們作推理之用,是最經濟的思想工具。它把我們探求知識的智力大為簡單化經濟化。

後臺回復圖“布魯納學習理論”,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最初的注意往往是因刺激的突然變化引起的,因此,可以採用許多手段來引起學習者的注意。當學習者把所注意的刺激特徵從其他刺激中分化出來時,這些刺激特徵就被進行知覺編碼,貯存在短時記憶中。這個過程就是加涅所講的選擇性知覺。

3.習得階段。習得階段涉及到對新獲得的刺激進行知覺編碼後貯存在短時記憶中,然後再把它們進一步編碼加工後轉入長時記憶中。當資訊進入長時記憶時,資訊又要經歷一次轉換。這一編碼過程的目的是為了便於保持資訊。如用某種方式把刺激組織起來,或根據已經習得的概念對刺激進行分類,或把刺激簡化成一些基本原理,這些都會有助於資訊的保持。

4.保持階段。學習者習得的資訊經過編碼過程後,即進入長時記憶貯存階段。一,貯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其強度並不因時間遞增而減弱。二,有些資訊因長期失用而逐漸消退。三,記憶貯存可能會受干擾的影響。

5.回憶階段。學習者習得的資訊要通過作業表現出來,資訊的提取是其中必需的一環。

6.概括階段。加涅所說的概括,就是指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的遷移。

7.作業階段。教師需要根據幾次作業才能對學習者的成績作出推斷。

8.回饋階段。加涅所講的資訊回饋,類似於其他心理學家所講的強化。強化在學習過程中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學習者在動機階段形成的期望在回饋階段得到了肯定。動機階段對學習的重要性,在強化過程中又一次得到了強調。回饋階段顯然是受外部事件影響的,而且,資訊回饋也並不定要使用“對”、“錯”、“正確”或“不正確”這類詞彙。

03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是指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于1946年寫了一本書:《視聽教學法》中提出的理論,這是當時具有權威性的視聽教育著作。

他對經驗的由來,即經驗是怎樣得來的這個問題,認為經驗有的是由直接方式得來的,有的是由間接方式得來的。各種經驗,大致可以依照它的抽象程度,分為十個階層(如圖所示):

1、有目的的直接的經驗。戴爾認為,塔的底層是直接的經驗,是直接地與真實事物本身接觸的經驗。是最豐滿的具體經驗。也就是通過對真實事物看、聽、嘗、嗅、做取得的經驗。

2、設計的經驗。是“真實的改編”,這種改編,可以使人們對真實更易理解。如製作模型,模型比原物大小和複雜程度有所不同,但通過製作模型,可以比用實物教學效果更好些。

3、參與演戲。有許多事我們是不能直接經驗到的,如已經過去的事,我們便無法直接經歷。有些觀念形態的東西.也不能把它改編成設計經驗狀態。參與演戲,可以使我們儘量做到近似真實,參與演戲與看演戲大有區別。它可以使人們參與重複的經驗,它比看演戲更接近於直接經驗。以上三個階層的經驗,都包含有親自的動作。這三種方式中,各個人都不能是旁觀者,而是參與活動者。

4、觀摩示範。看別人怎麼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樣做的,以後,他可以自己動手去做。

5、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實事物和各種景象。

6、參觀展覽。也就是看,而不參與動作。

7、電影與電視。電影與電視是把實在的事情,用抽象方法轉移到螢幕上來。通過看電影、電視,我們得不到直接經驗,得到的是代替的經驗。電影、電視雖使我們失去了直接性。但從另一方面,讓我們獲得補償。因為,電影、電視選擇的是典型的材料,使我們能夠集中觀察重要的地方。

8、廣播、錄音、照片、幻燈。這一階層的經驗.有人稱它為“一種感覺”的經驗。因為它著重去加強視覺或聽覺一方面的經驗。

9、視覺符號。主要指的圖表、地圖等。到寶塔的這一層,再看不到事物的實在的形態;只是一個抽象的代表。圖表、地圖不是用文字來說明事物,而是用有人稱之為新語文的視覺符號來表達。

10、言語符號。言語,指運用語言進行交際和思維的活動。分為口頭言語,書面言語、(文字),內部言語(無聲言語)。這一層是寶塔的頂層。在這裡,已把任何事物的原形都變成抽象,除了意思未變,文字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觀念之間毫無類似之處。言語符號可以是實詞或觀念、概念、原理、公式等,最重要的是這種符號是純粹的抽象。

經驗之塔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趨抽象。並不是說,求取任何經驗,都必須經過從底層到頂層的階梯。並不是說,下一層的經驗比上一層的經驗更有用。劃分階層,只是在說明各種經驗的具體或抽象的程度。教育應從具體經驗人手。逐步進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必須充滿具體經驗。教育最大的失敗,在使學生記住許多普通法則和概念,而沒有具體經驗作它們的支柱。教育不能止於具體經驗,而要向抽象普遍發展,要養成概念。概念可以供我們作推理之用,是最經濟的思想工具。它把我們探求知識的智力大為簡單化經濟化。

後臺回復圖“布魯納學習理論”,有驚喜!

友情提示:底部是留言區,查詢關鍵字請先返回公眾號介面!

綜合整理/MBA智庫百科

近期熱門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瞭解“MBA智庫智匯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