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從“獎勵減肥”看高校健康教育之痛

“四月不減肥, 五月徒傷悲”, 這句流傳在網上的段子, 讓重慶大學的學生想到了一個點子。 12日, 重慶大學“健康人生”活動開幕, 學生們只要減肥, 就有機會賺千元獎金!

“一個月減掉了32斤”“最高一斤可獲得56元獎金”……“獎勵減肥”咋一聽像是美容行業的虛假宣傳, 實則是重慶大學學生體育協會“健康人生”活動的“傳統動作”。 據悉, 三年來有3000多位師生參與其中, 尤其是“獎勵減肥”備受師生青睞。

從鼓勵師生關注健康、積極運動的角度來看, 由學生組織發起的“獎勵減肥”, 雖然與“錢”掛鉤, 但“部分獎金捐贈給志願服務專案”,

善意且有愛, 值得點贊。 然而, 作為學生群團組織活動, 畢竟參與人數不多、影響範圍不大, 哪怕短期內有“噱頭”效應, 但對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習慣卻並非治本之策。

不得不承認, 雖然胖瘦並不是衡量人健康與否的唯一標準, 但肥胖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是全世界僅次於吸煙的“健康隱形殺手”。 據2017年《中國學生體質監測發展歷程》顯示, 我國大學生體質依然呈下降趨勢, 肥胖率持續上升, 每5年提高2%到3%, 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 且不論肥胖對身材形象有何影響, 關鍵是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等肥胖併發症呈現年輕化態勢, 慢慢已成為少數大學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因此, 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

如何加強高校健康教育, 是社會高度關切的一道必答題。

按理說, 隨著物質條件的極大改善, 追求健康漸成全民共識和具體行動, 年輕人身體素質應該越來越好, 但“大學生體質下滑最嚴重”卻是不爭的事實。 應該說, 大學生體質下滑、肥胖加劇等, 原因肯定是林林總總的, 但“罪魁禍首”無外乎集中在兩點:一是習慣性熬夜成常態。 據騰訊教育-麥可思2017大學生睡眠情況調查資料顯示, 七成大學生入睡時間集中在23點到淩晨1點之間, 其中65%平均睡眠時間為6到8小時, 睡眠不足6小時的占21%。 “睡得晚”直接結果是“醒不來”, 如此惡性循環, 逐漸導致精神狀態差、身材走形大。 成年人睡眠品質與肥胖之間的匯總分析證實, 實際睡著時間不到5小時的人發生肥胖的危險,

和睡眠七八小時的正常人相比, 女性是2.3倍, 男性則是3.7倍。 二是沉溺式上網很常見。 大學生活離不開一個“網”字, 據統計90%以上大學生平均每天消耗在電子產品上時間超過2小時。 男生開黑打遊戲, “只需一條網線, 與君戰到天明”。 女生追劇開直播, “過去下課擠飯堂, 現在零食搬上床”, 長期“葛優躺”, 脂肪“身上長”。 甚至有“死宅”戲稱, 大學獲得感取決於“被子厚度、充電線長度和WiFi強度”, 竊以為“我的青春我做主”, 殊不知“安不將息病時悔”。 凡此種種, 雖然不是全部, 但也絕對不在少數, 著實令人憂心。

平心而論, 當前很多高校在推進健康教育、提升學生健康方面都“用心良苦”, 做了很多有意義的探索。 比如, 清華大學本科採取“422”體育課程體系,

將體育課貫穿大學4年, 且每年進行男生3000米和女生1500米長跑測試;武漢大學本科生環跑核算通過APP打卡;中山大學給每個學生校園卡附加500元專款, 僅限本人在校內體育場館運動消費, 等等。 儘管學校“軟硬兼施”, 但整體而言學生身體素質仍然“一屆不如一屆”。

探本究源, 一方面是少數學生自律能力差、生活方式不健康特別是“懶惰放縱”, 另一方面是部分高校健康教育覆蓋面不廣、針對性不強甚至是“隔靴搔癢”, 雙方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良性互動是問題所在。 這在一定程度上, 也暴露出當前我國高校健康教育供需錯位的“尷尬”。

高校健康教育涉及方方面面, 要從根本上提升高校學生健康意識和身體素質,

還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一來, 高校應該進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力度, 切實把健康教育作為“必修課”貫穿至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因校制宜創新一批讓學生喜聞樂見、終身受益的優秀健康課程, 使學生在生活理念培育、良好習慣養成、健康體魄塑造等方面有多重參照、多元選擇。 二來, 學生要自覺培養健康意識, 學會算人生賬、長遠賬, 不斷豐富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 如定期鍛煉、規律作息、合理膳食、調節情緒等, 絕不能讓美好的大學時光變為養成生活陋習、埋下健康隱患的“溫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