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幹部調研重“行至”更需重“心至”

4月13日上午,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視察時強調, 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 不是喊口號, 要經過深入調研, 結合當地的實際, 形成符合黨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體舉措。 基層調研作為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關鍵一環, 其成效的好壞, 直接影響到中央的好政策能否在基層得到好落實。

當下, 有些幹部在下基層調研時, 還存在“蜻蜓點水”“到此一遊”的形式主義表現。 拍照“留痕”、資訊報送做的十分“到位”, 但有圖不一定有真相, 這種“行至”卻“心不至”的調研, 實際成果往往十分有限。 要想摸清基層實際情況, 並據此制定出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具備可行性的具體決策,

調研重“行至”更重“心至”。

要有“肯調研”的初心。 調研的根本目的, 在於瞭解基層實情, 為制定具體決策“打前站”, 是為了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曾說過, 幹部調研要“放下架子、撲下身子, 接地氣、通下情, ‘身入’更要‘心至’”。 在調研過程中, 秉承一顆為民服務的初心, 才能有動力從“車裡頭”走向“田間地頭”, 才能深入基層群眾, 做群眾的“貼心人”、“家裡人”, 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訪中, 瞭解基層的情況;在一次又一次交流中, 聽取群眾的意見。

要有“善調研”的用心。 調研要講究方法, “鬍子眉毛一把抓”, 不分主次、沒有重點地走訪調查, 然後機械地將調研筆記拼湊成一篇調研文章,

無疑是對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走訪調研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將重點放在那些對工作影響大、群眾關注度高的方面, 找准短板弱項, 解決實際問題。 走訪結束後, 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將有代表性的、反映本質的情況, 認真總結、科學歸納, 撰寫出既反映客觀事實, 又有分析、有見地的高品質報告, 才能讓決策者“對症下藥”, 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具體措施。

要有“能調研”的決心。 調研是一個過程, 簡單的“走一走”“瞧一瞧”可能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尤其是涉及鄉村振興、精准扶貧等重大且長期性工作, 更需要參與調研的幹部, 拿出“不達目的不甘休”的勇氣和決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的將調查研究比作“十月懷胎”,

決策比作“一朝分娩”。 越是困難較多、情況複雜、矛盾尖銳的地方, 越需要沉下心來, 以釘釘子的精神, “慢工出細活”。 調查研究隔層紙, 政策執行就隔座山, 克服不了調研過程中的困難, 只會讓科學決策的過程更是難上加難。

幹部肯調研、善調研、能調研, 定能摸清基層底數、瞭解民情民意, 讓中央的各項好政策, 在基層這片廣袤的大地開花結果。

作者:張小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