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張掖,馬文化的故鄉

張掖, 天馬的故鄉。 如若不是, 聞名遐邇的馬蹄寺怎能留下天馬的神跡?

張掖, 演繹了許多寶馬配英雄的動人故事。 如若不是, 馬蹄寺風景名勝區怎會擁有格薩爾王殿?山丹馬場又怎能成就了世代皇家馬場的雄霸威名?

所有的這些馬文化元素, 奠定了金張掖“馬文化故鄉”的基礎地位。

4A級景區馬蹄寺

位於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坐落於臨松山下的馬蹄寺, 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身的旅遊風景名勝區。 寺內馬蹄殿的青石板上, 就留有兩個明顯的馬蹄印跡。 民間傳說, 是一匹天馬下凡飲水時蹄子踩落在了這裡的一塊岩石上, 遂留下了天馬的神跡蹄印, 地名、寺名由此而得名。

馬蹄寺大殿裡保存的天馬足印

馬蹄寺之所以香客如雲, 遊人絡繹不絕, 香火日盛日隆, 就是因為馬蹄神跡之極富傳奇色彩的動人故事和迷人景觀。 筆者也曾在馬蹄大殿裡親眼目睹了天馬留下的神跡, 只見青石板上的天馬神跡足有七八寸大小, 虔誠修法的喇嘛用玻璃罩子將馬蹄神跡罩了個嚴實, 罩子裡面安裝有照明燈, 在昏黃的燈光下, 天馬神跡也就顯得愈加清晰可辨。 嫋嫋蒸騰的縷縷香煙籠罩下,

一位上了年歲的喇嘛雙手合掌, 十指靠攏, 雙眼半開半閉, 口中念念有詞, 正兒八經地做著誦經說法的功課。 就在誦經聲間歇的當兒, 他時不時還拖著甕聲甕氣的腔音, 極其熱情地告訴香客和友人說:“這個就是天馬留下的蹄印, 你們仔細看看吧。 ”老喇嘛的虔誠之情, 由此可見一斑。

坐落在馬蹄寺景區內的格薩爾王殿

就在這擁有天馬神跡的馬蹄寺, 在一座平緩的臥龍山下還臥藏著規模壯觀的格薩爾王殿。 傳說中的格薩爾王, 名字叫覺如, 在藏族的傳說裡是蓮花生大士的化身。 他自幼家境貧寒, 靠放牧為生。 由於遭受叔父離間, 母子不得不在外漂泊, 輾轉流離, 相依為命。 但偏偏天公垂青作美, 他16歲賽馬選王並登位, 遂進住嶺國都城森周達澤宗, 並娶珠姆為妻。 登上王位後, 威武剛強的格薩爾一生降妖伏魔, 除暴安良, 南征北戰, 統一了周遭150多個部落, 終於使嶺國領土歸於一統。 因故, 格薩爾王是古代藏族人民心目中引以為榮的曠世大英雄。 他降魔驅害、造福藏族人民的豐功偉業,

早在十至十一世紀就在我國西藏的雪域高原、風光旖旎的青海湖邊、巍峨蜿蜒的日月山下、絲綢古道的隴原大地、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美麗的孔雀之鄉雲南等地的民間廣泛流傳, 至今人民依然懷念歌頌著這位民族英雄。

馬蹄寺地區是藏族和裕固族牧民世代放牧、繁衍生息的天然牧場, 信奉藏傳佛教的牧民, 崇拜和敬仰居功至偉的格薩爾王, 並依靠臥龍山勢而開鑿通道、建設王殿、塑造英雄群像。 馬蹄寺的格薩爾王殿, 就坐落在臥龍山龍鼻子的洞窟裡, 窟長約70余米, 寬約12米, 高約3米多。 正面窟內塑造的是格薩爾身跨神駿, 持刀負箭, 妻子珠姆手捧哈達恭送格薩爾出征的場面, 窟左側甬道中塑有格薩爾嶺國以總管賈擦協尕爾為首的36位將領。 進入狹長的王殿內,能工巧匠們塑就的眾英雄身跨駿馬,手持各種刀劍武器,神態各異,豪氣干雲,儼然出征前一樣威武雄壯。如此眾多的英雄塑像,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見到的。

自古寶馬配英雄,眾多善解人意的寶馬也成就了無數英雄的威名。諸如西楚霸王之烏騅,蜀主劉備之的盧,呂布、關羽之赤兔,秦瓊之黃驃馬等等,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人間美談。鑒於此,馬蹄大殿裡留下的馬蹄神跡,難道它就不可能是格薩爾王的坐騎所踩踏下的嗎?況且,人世間原本就沒有所謂的天馬。淳樸而厚道的世代人民心目中的天馬,僅僅是人們在冥冥之中的一種幻化而成的崇拜偶像而已。

一處傳奇的馬蹄神跡,興隆了一座寺廟,興旺了一處旅遊勝地,同時也給蹲踞在河西走廊上的張掖鍍上了一層厚實而靚麗的金色佛光,使大美的金張掖走出了甘肅,走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白雪皚皚的祁連山雄踞於西,蒼翠蔥綠的焉支山雄踞於東,堪稱是張掖境內的兩座名山。按照傳統的習慣稱呼,它們就是匈奴人心目中的父親山和母親山。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蹄踏遍河西走廊,盤踞在這裡的匈奴民族不得不含恨逃遁,棲棲惶惶地仰天泣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婦無顏色。”這流傳甚廣的匈奴歌謠,就是其有力的見證。而令無數匈奴人仰天長歎的致命緣由,就是夾在這兩山之間的大馬營草灘,也就是現今聞名遐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山丹軍馬場。

美麗的山丹軍馬場

秀麗迷人的山丹軍馬場,仰臥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地跨甘、青兩省,毗鄰兩省的三市州六縣,總面積約300多萬畝,其中草原180多萬畝,林地80萬畝,海拔2420-4933米之間。

馬場的悠久歷史,古代的史志典籍多有記載。據《汲塚周節·王會解》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蓄養良馬。《五涼志·沿革》載:“漢陽大草灘即指古之大馬營草灘,東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樂永固堡,南屏祁連,而大馬營草灘正處祁連、胭脂兩山間”。《資治通鑒·漢記十一》載:“(元狩二年)霍去病為驃騎將軍,過焉支山千餘裡”驅逐匈奴後,漢朝即在漢陽大草灘(即今山丹軍馬場)屯兵養馬。況且,馬場境內的扁都口、平羌口等要隘,控扼甘、青兩省交通,歷朝歷代大都在這裡設立皇家馬場,修築城堡,添置墩標烽燧,大規模地屯兵戍邊,牧養備戰軍馬。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還“夢駿馬生渥窪水中”,並從卜卦中指示“神馬當從西北來”。便命朝中大臣司馬相如等人作天馬歌獻上:“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等得到烏孫馬、大宛馬後,武帝劉徹認為它們就是夢中的天馬。於是心馳神往的武帝即刻下詔,在中央王朝設立苑馬司,專門負責馬政。又在大草灘設置牧師苑,專門負責牧馬事宜。從此,憑藉天然大草場和豐盛的水源地理優勢,大草灘理所當然地成了歷朝王師大軍開疆拓土補充軍馬的重要基地。

西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的混亂局面,消滅了北燕、北涼、西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此後的十數年,大草灘牧養戰馬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養馬的極盛時期,大草灘的馬匹逾越70多萬。西元1271年,元世祖又在宋朝、西夏統治期間廢棄了200多年的大草灘上重新設置了皇家馬場,並派遣一名千戶鎮守大草灘。西元1504年,明王朝重新整治修繕大草灘馬場公署、住房、倉庫及馬廄。此時的大草灘,草場面積300多萬畝,養馬4萬多匹。

西元1662年,康熙時期的靖逆侯張勇率軍驅逐盤踞在大草灘的羌奴,在大草灘重設永固營(今民樂縣永固鎮),修築八寨嚴加守護大草灘。西元1664年,祁連山南部羌人貴族首領達蘭太的兒子懷阿爾賴及其兄弟擁兵自重,強行要求大清朝廷允許他在洪水開市。清廷官員雖多次與之協商,但懷阿爾賴態度蠻橫,不聽勸告。時任甘肅提督軍門的張勇委派得力助手王進寶率部在草灘周邊部署精兵和火力,令兵士發大炮進攻。懷阿爾賴的牧馬、戰馬等受隆隆炮聲的驚嚇,頓時狂奔大亂,加之王進寶騎步兵的猛烈衝擊,懷阿爾賴不得不率親信倉皇逃奔。智勇善戰的王進寶指揮大軍乘勝追擊敵人,收復了大草灘,這就是民樂歷史上廣為流傳的“王進寶鞭掃大草灘”的故事。西元1667年,清廷在永固城設立“永固城協”,提升王進寶為副將,統轄永固周邊的大馬營、黑城營、馬營墩營等地,並加固永固營城池,加強了對大草灘牧馬事業的管理,大草灘從此也就固若金湯平安無事了。西元1801年(嘉慶六年),大草灘尚繁殖馬1.8萬多匹。到了晚清,由於時局動盪不安,大草灘的牧馬業恰似當時腐朽不堪的清廷一樣,早已顯得暮氣沉沉,每況愈下了。以至於民國18年又淪落為匪首馬步青、馬步芳的私人牧場。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接管大草灘,並成立了山丹軍牧馬場。50多年來,馬場的發展猶如大草原上競相爭豔的萬花一樣,步入了發展繁榮的快車道。數代馬場人宜牧則牧,宜耕則耕,耕牧結合,兼收並重,逐步將馬場打造成了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全軍較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每年向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主戰場輸送大批的駿馬良驥。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山丹馬場出場馬騾13萬餘匹,其中軍用5萬餘匹,民用8萬餘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後,馬場科研單位通過當地馬和西域馬、蒙古馬、頓河馬等雜交而培養出來的阿丹、頓丹、英丹、奧丹、汗丹等品種的“山丹馬”,體格健碩,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剽悍,速度和持久力絕佳,容易飼養,是我國少有的騎、乘、馱綜合型良馬,為國家的良馬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山丹馬”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作為一個軍馬新品種,“山丹馬”被寫進《中國大百科全書》及多種養馬學專著。軍馬場歷史性和豐碑性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史冊。

位於軍馬場的鸞鳥湖

舉世聞名的山丹軍馬場,于筆者家鄉民樂而言,近在咫尺,相距50多公里,並不遙遠。在孩童時的印象中,由於迫于生計,身材高大的父親經常往返于馬場和家鄉之間奔波勞碌著。入秋草肥時節,正值旱獺長膘滾圓的絕佳機會,父親便約上本家兄弟和侄子,驅趕驢車到一場東面的草原上抓捕旱獺,賺錢養家糊口,並結識了好多牧馬的兄弟朋友,以至於多年來都相互走動探視來往著。每當冬季生產隊的牲畜缺少飼草的饑荒時節,父親又驅趕著生產隊的膠輪皮車,深更半夜到靠近民樂地盤的馬場耕地上與同伴們偷拉青割飼草。據說在人民生活極其貧困的年月裡,與馬場接壤的山丹人和民樂人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就在深秋油菜籽熟黃時節,驅趕驢車,帶上大塊的篷布,趁著月色到馬場的菜籽地裡,偷偷摸摸地、動作麻利地搓揉熟透了的油菜籽。半夜的功夫,就會有整麻袋、整口袋的可觀收入。也正如上了年歲的牧馬人張懷林所言,廣袤的馬場不僅僅是給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過去生活資料相對匱乏的年月裡,使大批的農戶依靠馬場的飼草和糧食度過了饑荒年,擺脫了餓死的困境,給周邊的廣大老百姓同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事實也正是如此,只要是過來人,十分清楚這一點,並毫不遮掩地贊同和認可牧馬人的這種說法,都承認馬場養活了全家人,甚至是救了全家人的命啊!

無情的光陰恰似白駒過隙,任憑你耗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是無法阻擋它悄悄流逝的腳步的。伴隨著歲月的猛長,筆者告別了孩童時代,時刻企盼著要尋找機會探訪自己早已心馳神往的、自認為神秘莫測的軍馬場了。於是在包產到戶後一年的暑假,便跟著父親,夥同四人,或乘坐騾車,或騎年邁的黃驃馬,或徒步跋涉,自由自在地向軍馬一場進發了。餓了隨便吃點乾糧,夜晚走累了就地蜷伏在大草原上打盹歇息,兩天時日就趕到了軍馬一場的東山上。而後就選擇合適的地形立馬搭建簡易帳篷,生爐火做飯,開始了十余天的牧民生活。此行的目的,一則是體驗牧民生活,飽覽大草原的旖旎風光;二則是布下鋼絲扣子抓捕旱獺,體察父親過往大半輩子的艱辛和酸苦。近半月的光景,算是對大草灘有了大致的瞭解,借用北朝民歌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形容它,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後來自己步入了作家的行列,有幸參加了山丹舉辦的幾屆“焉支山筆會”,每次准會遊覽大草原上的平羌口、窟窿峽、西大河水庫等風景名勝區。加之自己對攝影的嗜好,也時常陪嘉賓約朋友到馬場深處拍攝大美風景,定格瞬間美麗,欣賞萬馬奔騰的壯觀場景。不厭其煩的多次探訪,愈加增添了自己對馬場大美風光的喜愛和眷戀。

正如艾青詩句所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大美的軍馬場,面積廣袤無垠,地勢平坦寬敞,水草豐茂肥美,一年四季美景無限,別有天地。春季淺草泛黃,成群的馬匹牛羊星羅棋佈,悠閒地吃草,盡情地遊蕩,清晰可辨,一覽無餘。夏季蒼松挺拔,翠柏生輝,灌木叢生,綠草如茵,山丹花、粉團花、金露梅、銀露梅等知名和不知名的花朵次第開放,競相綻放嬌豔,煞是豔麗迷人。秋季連天的油菜花兒拼命地爛漫,無休止地芬芳,一會兒蝴蝶連隊翩翩起舞,轉瞬間是蜜蜂團隊嚶嚶嗡嗡,旋即又是啁啾的山雀和鳴叫的飛鳥從半空中劃過一道道動感極強的弧線,簡直就是金黃靚麗的熱鬧境界。冬季祁連雪山皚皚茫茫,峰巒疊嶂如粉妝玉砌般明淨瓷實;原始森林裡,松柏周身披掛瑞雪,猶如濃密的白塔叢林,顯得格外亮堂耀眼,時不時還會有豺、狼、狐狸、馬鹿、青羊、獐子、雪雞等異獸和珍禽撒歡覓食的好景致呢;廣袤的大草原上,單薄的雪花斑駁地附著在泛黃的牧草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鋪就了白中透黃、黃白相間的大地毯。灑滿珍珠般的群羊,悠閒遊動的犛牛,追逐嬉戲的棗紅大群馬,都在這黃白相間的大地毯上激情地舞蹈表演著各自的動作和姿勢。就是這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相互交織、相映成趣的四季馬場,猶如壯觀闊達、斑斕豔麗的巨幅山水畫卷一樣,釋放出了攝人魂魄的無窮魅力,曾招引得古今遊客慕名前來光顧流連,仰天高歌。不信請看:

唐朝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詞句不僅僅拘泥于對迷路胡馬的描寫,意在襯托馬場草原無邊無際的壯觀風景。從表面上看是在詠物寫景,但仔細品味,卻處處蘊含著飽滿的生活情趣。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雲:“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詩句讚美了焉支山下的匈奴婦女們既能耐得住嚴寒和清苦,又擅長于騎射征戰的壯美形象。其言外之意是匈奴女子尚且如此威風八面,那麼匈奴男子之勇敢神武,也就不言而喻了。

據馬場的朋友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時,由多家新聞媒體聯合制作的《馬場新聞》已接近尾聲,負責創作影視插曲的同志遲遲拿不出合適上口的歌曲,急得夜不能寐。一日,創作者出去散步,忽然聽到從一個普通職工家中傳來了西北三弦子的聲音。他們循聲走近一看,許多人正圍坐在火爐旁自彈自唱著自編自創的風土小調。後來,一位老者彈唱起他新近編寫的河西小調,其中有兩句歌詞“我愛家鄉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深深地觸動了創作者。於是,他們靈感猛生,立即著手編寫,終於完成了歌曲《馬場就是我的家》的創作。電影公映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這首歌,早已蜚聲國內外了。歌曲如下:

“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輪紅日升。草原北京萬里遠,牧工和毛主席心連心。 我愛馬場哎,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牧工最聽毛主席的話,為保國防養軍馬。”

就是這些激情飛揚的詩詞歌曲,讓人們不厭其煩地吟誦唱響在西部廣袤的大草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該是何等的豪放和嘹亮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們唱出了牧馬人的心聲,唱響了山丹軍馬場的赫赫威名。

山丹軍馬場盛開的油菜花海

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是極其悠久遙遠的,一代代牧馬人所走過的艱辛歷程也是極其動盪漫長的。從馬場的時間跨度、地理面積、養馬數量、馬匹品種、飼馬基礎、管理範圍、科研技術等方面來衡量,山丹馬場以其絕佳的資源優勢雄踞于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峰式寶座。正是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才積澱了馬場豐富的“馬文化”底蘊,孕育了我國獨一無二的“軍馬文化”。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批批解放軍戰士、投誠官兵、轉業軍官、支邊青年、復員軍人和知識青年,從四面八方彙聚到空曠荒涼的大草原上,風餐露宿,爬冰臥雪,頑強拼搏,用汗水、熱血、青春和生命,馳而不息地養育軍馬、耕耘沃野、奉獻力量、傳遞薪火,培育和鍛造出了牧馬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雄風和傲骨,用熱血和真情奏響了當代牧馬人的最強音。電影《蒙根花》《牧馬人》,電視劇《和平年代》《王昭君》,旅遊風光片《焉支風流》《絲綢之路》《牧馬人之戀》等,相繼在馬場拍攝並在全國展播,奠定了馬場塞上影視基地的地位,提升了軍馬場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賽馬大會、馬術表演隆重舉行,熱鬧非凡,引人注目。修葺一新的馬場博物館,珍藏著山丹軍馬場的輝煌歷史,訴說著世代牧馬人的動人故事和生活趣聞,展示了“軍馬文化”的新內涵,承載了“軍馬文化”的新使命。

古人雲:“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簡短的幾句話,道出了人們對馬的推崇。其高昂的馬頭,頎長的脖頸,飄逸的鬃毛,健壯的四肢,灑脫的馬尾,光滑的馬皮,高大的身軀,充分展示出一種氣勢強勁、彪悍雄武的精神和氣質。況且,自古至今,山丹馬以性情溫馴、任勞任怨、赤膽忠心之特性,始終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但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如今的山丹馬基本喪失了交通工具的職能,多數時候僅僅充當了旅遊景點供遊客休閒拍照的道具而已。伴隨著山丹馬之征戰、騎乘、馱運等主體功能的喪失和弱化,軍馬場的體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於2001年9月整體移交給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單位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成為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

遼闊大草原,千里好牧場,駿馬賓士牛羊壯,歷來都是如詩如畫、可歌可唱的好題材。無論是《駿馬賓士保邊疆》,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也無論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是《套馬杆》,都足以帶給無數人民以無窮的追戀和嚮往。正如這首歌詞所言:“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白鳥兒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雲朵,牛羊好似珍珠灑。 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愛它。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氈包就像白蓮花。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

但願山丹軍馬場這個“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能真正實現“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這樣的美好願望,山丹軍馬場必將再展雄風,再鑄輝煌。舉世矚目的軍馬場一定會以嶄新的嬌顏,再次屹立在這塊空曠美麗、廣袤遼遠的沃土上。

進入狹長的王殿內,能工巧匠們塑就的眾英雄身跨駿馬,手持各種刀劍武器,神態各異,豪氣干雲,儼然出征前一樣威武雄壯。如此眾多的英雄塑像,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見到的。

自古寶馬配英雄,眾多善解人意的寶馬也成就了無數英雄的威名。諸如西楚霸王之烏騅,蜀主劉備之的盧,呂布、關羽之赤兔,秦瓊之黃驃馬等等,這是中國數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人間美談。鑒於此,馬蹄大殿裡留下的馬蹄神跡,難道它就不可能是格薩爾王的坐騎所踩踏下的嗎?況且,人世間原本就沒有所謂的天馬。淳樸而厚道的世代人民心目中的天馬,僅僅是人們在冥冥之中的一種幻化而成的崇拜偶像而已。

一處傳奇的馬蹄神跡,興隆了一座寺廟,興旺了一處旅遊勝地,同時也給蹲踞在河西走廊上的張掖鍍上了一層厚實而靚麗的金色佛光,使大美的金張掖走出了甘肅,走遍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白雪皚皚的祁連山雄踞於西,蒼翠蔥綠的焉支山雄踞於東,堪稱是張掖境內的兩座名山。按照傳統的習慣稱呼,它們就是匈奴人心目中的父親山和母親山。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的鐵蹄踏遍河西走廊,盤踞在這裡的匈奴民族不得不含恨逃遁,棲棲惶惶地仰天泣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嫁婦無顏色。”這流傳甚廣的匈奴歌謠,就是其有力的見證。而令無數匈奴人仰天長歎的致命緣由,就是夾在這兩山之間的大馬營草灘,也就是現今聞名遐邇,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山丹軍馬場。

美麗的山丹軍馬場

秀麗迷人的山丹軍馬場,仰臥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地跨甘、青兩省,毗鄰兩省的三市州六縣,總面積約300多萬畝,其中草原180多萬畝,林地80萬畝,海拔2420-4933米之間。

馬場的悠久歷史,古代的史志典籍多有記載。據《汲塚周節·王會解》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廣袤無垠的大草原上蓄養良馬。《五涼志·沿革》載:“漢陽大草灘即指古之大馬營草灘,東自永昌高古城堡,西至民樂永固堡,南屏祁連,而大馬營草灘正處祁連、胭脂兩山間”。《資治通鑒·漢記十一》載:“(元狩二年)霍去病為驃騎將軍,過焉支山千餘裡”驅逐匈奴後,漢朝即在漢陽大草灘(即今山丹軍馬場)屯兵養馬。況且,馬場境內的扁都口、平羌口等要隘,控扼甘、青兩省交通,歷朝歷代大都在這裡設立皇家馬場,修築城堡,添置墩標烽燧,大規模地屯兵戍邊,牧養備戰軍馬。西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還“夢駿馬生渥窪水中”,並從卜卦中指示“神馬當從西北來”。便命朝中大臣司馬相如等人作天馬歌獻上:“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等得到烏孫馬、大宛馬後,武帝劉徹認為它們就是夢中的天馬。於是心馳神往的武帝即刻下詔,在中央王朝設立苑馬司,專門負責馬政。又在大草灘設置牧師苑,專門負責牧馬事宜。從此,憑藉天然大草場和豐盛的水源地理優勢,大草灘理所當然地成了歷朝王師大軍開疆拓土補充軍馬的重要基地。

西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結束了河西“五涼紛爭”的混亂局面,消滅了北燕、北涼、西涼等割據政權,統一了北方。此後的十數年,大草灘牧養戰馬200萬匹,駱駝100萬峰,牛羊無數。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命太僕張景順主持牧馬事業24年,養馬的極盛時期,大草灘的馬匹逾越70多萬。西元1271年,元世祖又在宋朝、西夏統治期間廢棄了200多年的大草灘上重新設置了皇家馬場,並派遣一名千戶鎮守大草灘。西元1504年,明王朝重新整治修繕大草灘馬場公署、住房、倉庫及馬廄。此時的大草灘,草場面積300多萬畝,養馬4萬多匹。

西元1662年,康熙時期的靖逆侯張勇率軍驅逐盤踞在大草灘的羌奴,在大草灘重設永固營(今民樂縣永固鎮),修築八寨嚴加守護大草灘。西元1664年,祁連山南部羌人貴族首領達蘭太的兒子懷阿爾賴及其兄弟擁兵自重,強行要求大清朝廷允許他在洪水開市。清廷官員雖多次與之協商,但懷阿爾賴態度蠻橫,不聽勸告。時任甘肅提督軍門的張勇委派得力助手王進寶率部在草灘周邊部署精兵和火力,令兵士發大炮進攻。懷阿爾賴的牧馬、戰馬等受隆隆炮聲的驚嚇,頓時狂奔大亂,加之王進寶騎步兵的猛烈衝擊,懷阿爾賴不得不率親信倉皇逃奔。智勇善戰的王進寶指揮大軍乘勝追擊敵人,收復了大草灘,這就是民樂歷史上廣為流傳的“王進寶鞭掃大草灘”的故事。西元1667年,清廷在永固城設立“永固城協”,提升王進寶為副將,統轄永固周邊的大馬營、黑城營、馬營墩營等地,並加固永固營城池,加強了對大草灘牧馬事業的管理,大草灘從此也就固若金湯平安無事了。西元1801年(嘉慶六年),大草灘尚繁殖馬1.8萬多匹。到了晚清,由於時局動盪不安,大草灘的牧馬業恰似當時腐朽不堪的清廷一樣,早已顯得暮氣沉沉,每況愈下了。以至於民國18年又淪落為匪首馬步青、馬步芳的私人牧場。

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接管大草灘,並成立了山丹軍牧馬場。50多年來,馬場的發展猶如大草原上競相爭豔的萬花一樣,步入了發展繁榮的快車道。數代馬場人宜牧則牧,宜耕則耕,耕牧結合,兼收並重,逐步將馬場打造成了全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全軍較大的糧油肉生產基地,每年向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主戰場輸送大批的駿馬良驥。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山丹馬場出場馬騾13萬餘匹,其中軍用5萬餘匹,民用8萬餘匹。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後,馬場科研單位通過當地馬和西域馬、蒙古馬、頓河馬等雜交而培養出來的阿丹、頓丹、英丹、奧丹、汗丹等品種的“山丹馬”,體格健碩,體形勻稱,粗壯結實,雄健剽悍,速度和持久力絕佳,容易飼養,是我國少有的騎、乘、馱綜合型良馬,為國家的良馬培養做出了重大貢獻。1985年,“山丹馬”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作為一個軍馬新品種,“山丹馬”被寫進《中國大百科全書》及多種養馬學專著。軍馬場歷史性和豐碑性的貢獻,將永遠載入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史冊。

位於軍馬場的鸞鳥湖

舉世聞名的山丹軍馬場,于筆者家鄉民樂而言,近在咫尺,相距50多公里,並不遙遠。在孩童時的印象中,由於迫于生計,身材高大的父親經常往返于馬場和家鄉之間奔波勞碌著。入秋草肥時節,正值旱獺長膘滾圓的絕佳機會,父親便約上本家兄弟和侄子,驅趕驢車到一場東面的草原上抓捕旱獺,賺錢養家糊口,並結識了好多牧馬的兄弟朋友,以至於多年來都相互走動探視來往著。每當冬季生產隊的牲畜缺少飼草的饑荒時節,父親又驅趕著生產隊的膠輪皮車,深更半夜到靠近民樂地盤的馬場耕地上與同伴們偷拉青割飼草。據說在人民生活極其貧困的年月裡,與馬場接壤的山丹人和民樂人為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就在深秋油菜籽熟黃時節,驅趕驢車,帶上大塊的篷布,趁著月色到馬場的菜籽地裡,偷偷摸摸地、動作麻利地搓揉熟透了的油菜籽。半夜的功夫,就會有整麻袋、整口袋的可觀收入。也正如上了年歲的牧馬人張懷林所言,廣袤的馬場不僅僅是給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過去生活資料相對匱乏的年月裡,使大批的農戶依靠馬場的飼草和糧食度過了饑荒年,擺脫了餓死的困境,給周邊的廣大老百姓同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事實也正是如此,只要是過來人,十分清楚這一點,並毫不遮掩地贊同和認可牧馬人的這種說法,都承認馬場養活了全家人,甚至是救了全家人的命啊!

無情的光陰恰似白駒過隙,任憑你耗用九牛二虎之力也是無法阻擋它悄悄流逝的腳步的。伴隨著歲月的猛長,筆者告別了孩童時代,時刻企盼著要尋找機會探訪自己早已心馳神往的、自認為神秘莫測的軍馬場了。於是在包產到戶後一年的暑假,便跟著父親,夥同四人,或乘坐騾車,或騎年邁的黃驃馬,或徒步跋涉,自由自在地向軍馬一場進發了。餓了隨便吃點乾糧,夜晚走累了就地蜷伏在大草原上打盹歇息,兩天時日就趕到了軍馬一場的東山上。而後就選擇合適的地形立馬搭建簡易帳篷,生爐火做飯,開始了十余天的牧民生活。此行的目的,一則是體驗牧民生活,飽覽大草原的旖旎風光;二則是布下鋼絲扣子抓捕旱獺,體察父親過往大半輩子的艱辛和酸苦。近半月的光景,算是對大草灘有了大致的瞭解,借用北朝民歌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形容它,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後來自己步入了作家的行列,有幸參加了山丹舉辦的幾屆“焉支山筆會”,每次准會遊覽大草原上的平羌口、窟窿峽、西大河水庫等風景名勝區。加之自己對攝影的嗜好,也時常陪嘉賓約朋友到馬場深處拍攝大美風景,定格瞬間美麗,欣賞萬馬奔騰的壯觀場景。不厭其煩的多次探訪,愈加增添了自己對馬場大美風光的喜愛和眷戀。

正如艾青詩句所言:“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大美的軍馬場,面積廣袤無垠,地勢平坦寬敞,水草豐茂肥美,一年四季美景無限,別有天地。春季淺草泛黃,成群的馬匹牛羊星羅棋佈,悠閒地吃草,盡情地遊蕩,清晰可辨,一覽無餘。夏季蒼松挺拔,翠柏生輝,灌木叢生,綠草如茵,山丹花、粉團花、金露梅、銀露梅等知名和不知名的花朵次第開放,競相綻放嬌豔,煞是豔麗迷人。秋季連天的油菜花兒拼命地爛漫,無休止地芬芳,一會兒蝴蝶連隊翩翩起舞,轉瞬間是蜜蜂團隊嚶嚶嗡嗡,旋即又是啁啾的山雀和鳴叫的飛鳥從半空中劃過一道道動感極強的弧線,簡直就是金黃靚麗的熱鬧境界。冬季祁連雪山皚皚茫茫,峰巒疊嶂如粉妝玉砌般明淨瓷實;原始森林裡,松柏周身披掛瑞雪,猶如濃密的白塔叢林,顯得格外亮堂耀眼,時不時還會有豺、狼、狐狸、馬鹿、青羊、獐子、雪雞等異獸和珍禽撒歡覓食的好景致呢;廣袤的大草原上,單薄的雪花斑駁地附著在泛黃的牧草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鋪就了白中透黃、黃白相間的大地毯。灑滿珍珠般的群羊,悠閒遊動的犛牛,追逐嬉戲的棗紅大群馬,都在這黃白相間的大地毯上激情地舞蹈表演著各自的動作和姿勢。就是這靜態之美和動態之美相互交織、相映成趣的四季馬場,猶如壯觀闊達、斑斕豔麗的巨幅山水畫卷一樣,釋放出了攝人魂魄的無窮魅力,曾招引得古今遊客慕名前來光顧流連,仰天高歌。不信請看:

唐朝韋應物的《調笑令》:“胡馬,胡馬,遠放焉支山下。跑沙跑雪獨嘶,東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邊草無窮日暮。”詞句不僅僅拘泥于對迷路胡馬的描寫,意在襯托馬場草原無邊無際的壯觀風景。從表面上看是在詠物寫景,但仔細品味,卻處處蘊含著飽滿的生活情趣。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雲:“雖居焉支山,不道朔雪寒。婦女馬上笑,顏如赬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詩句讚美了焉支山下的匈奴婦女們既能耐得住嚴寒和清苦,又擅長于騎射征戰的壯美形象。其言外之意是匈奴女子尚且如此威風八面,那麼匈奴男子之勇敢神武,也就不言而喻了。

據馬場的朋友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時,由多家新聞媒體聯合制作的《馬場新聞》已接近尾聲,負責創作影視插曲的同志遲遲拿不出合適上口的歌曲,急得夜不能寐。一日,創作者出去散步,忽然聽到從一個普通職工家中傳來了西北三弦子的聲音。他們循聲走近一看,許多人正圍坐在火爐旁自彈自唱著自編自創的風土小調。後來,一位老者彈唱起他新近編寫的河西小調,其中有兩句歌詞“我愛家鄉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深深地觸動了創作者。於是,他們靈感猛生,立即著手編寫,終於完成了歌曲《馬場就是我的家》的創作。電影公映後,立刻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這首歌,早已蜚聲國內外了。歌曲如下:

“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輪紅日升。草原北京萬里遠,牧工和毛主席心連心。 我愛馬場哎,我愛馬,馬場就是我的家。牧工最聽毛主席的話,為保國防養軍馬。”

就是這些激情飛揚的詩詞歌曲,讓人們不厭其煩地吟誦唱響在西部廣袤的大草原上,唱遍了大江南北和長城內外,該是何等的豪放和嘹亮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們唱出了牧馬人的心聲,唱響了山丹軍馬場的赫赫威名。

山丹軍馬場盛開的油菜花海

山丹軍馬場的歷史是極其悠久遙遠的,一代代牧馬人所走過的艱辛歷程也是極其動盪漫長的。從馬場的時間跨度、地理面積、養馬數量、馬匹品種、飼馬基礎、管理範圍、科研技術等方面來衡量,山丹馬場以其絕佳的資源優勢雄踞于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峰式寶座。正是這些獨特的資源優勢,才積澱了馬場豐富的“馬文化”底蘊,孕育了我國獨一無二的“軍馬文化”。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批批解放軍戰士、投誠官兵、轉業軍官、支邊青年、復員軍人和知識青年,從四面八方彙聚到空曠荒涼的大草原上,風餐露宿,爬冰臥雪,頑強拼搏,用汗水、熱血、青春和生命,馳而不息地養育軍馬、耕耘沃野、奉獻力量、傳遞薪火,培育和鍛造出了牧馬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雄風和傲骨,用熱血和真情奏響了當代牧馬人的最強音。電影《蒙根花》《牧馬人》,電視劇《和平年代》《王昭君》,旅遊風光片《焉支風流》《絲綢之路》《牧馬人之戀》等,相繼在馬場拍攝並在全國展播,奠定了馬場塞上影視基地的地位,提升了軍馬場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賽馬大會、馬術表演隆重舉行,熱鬧非凡,引人注目。修葺一新的馬場博物館,珍藏著山丹軍馬場的輝煌歷史,訴說著世代牧馬人的動人故事和生活趣聞,展示了“軍馬文化”的新內涵,承載了“軍馬文化”的新使命。

古人雲:“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簡短的幾句話,道出了人們對馬的推崇。其高昂的馬頭,頎長的脖頸,飄逸的鬃毛,健壯的四肢,灑脫的馬尾,光滑的馬皮,高大的身軀,充分展示出一種氣勢強勁、彪悍雄武的精神和氣質。況且,自古至今,山丹馬以性情溫馴、任勞任怨、赤膽忠心之特性,始終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

但隨著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如今的山丹馬基本喪失了交通工具的職能,多數時候僅僅充當了旅遊景點供遊客休閒拍照的道具而已。伴隨著山丹馬之征戰、騎乘、馱運等主體功能的喪失和弱化,軍馬場的體制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於2001年9月整體移交給中國牧工商(集團)總公司管理,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單位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成為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

遼闊大草原,千里好牧場,駿馬賓士牛羊壯,歷來都是如詩如畫、可歌可唱的好題材。無論是《駿馬賓士保邊疆》,還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也無論是《在那遙遠的地方》,還是《套馬杆》,都足以帶給無數人民以無窮的追戀和嚮往。正如這首歌詞所言:“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綠草遍地花。彩蝶紛飛白鳥兒唱,一灣碧水映晚霞。駿馬好似彩雲朵,牛羊好似珍珠灑。 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愛它。草原就像綠色的海,氈包就像白蓮花。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

但願山丹軍馬場這個“張掖市規模最大的中央駐地方企業”,能真正實現“牧民描繪幸福景,春光萬里美如畫。牧羊姑娘放聲唱,愉快的歌聲滿天涯”這樣的美好願望,山丹軍馬場必將再展雄風,再鑄輝煌。舉世矚目的軍馬場一定會以嶄新的嬌顏,再次屹立在這塊空曠美麗、廣袤遼遠的沃土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