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專訪著名作家白先勇:為何一生癡迷紅樓夢與牡丹亭

著名作家白先勇近照。 受訪者供圖

1937年, 白先勇出生于廣西桂林, 之後在戰亂中輾轉於上海、香港等地, 最終全家遷往臺灣定居。

他非常聰明, 成績很好, 在台大外文系就讀時還跟同學們一起合辦雜誌《現代文學》, 擔任發行人。 當時16歲的作家三毛, 就是在《現代文學》上發表第一篇小說《惑》。

白先勇也在寫作。 《金大奶奶》《奔月》《玉卿嫂》……大學還沒畢業, 他已經發表了為數不少的作品。 1965年, 他從享譽盛名的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取得藝術創作碩士學位, 同年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任教。 直至1994年退休前, 白先勇一直以教師、作家、學者的身份活躍著。

白先勇初上臺大時留影。 受訪者供圖

在文學方面, 他還出版了大量短篇小說集、中長篇小說、劇本以及評論文章, 其中以小說《臺北人》《紐約客》等最為知名, 多部小說被改編為影視劇、舞臺劇, 還被譯成英、法、德等多種文字。

或許是因為經歷時代不遠, 或許是都對人物描寫得很精巧, 白先勇的小說常被認為與張愛玲的作品有相似之處。 他說, 那可能因為自己和張愛玲有一個師父——曹雪芹, “她看《紅樓夢》看得非常深, 我們都從《紅樓夢》那兒過來的。 當然也有很多不同的人生觀”。

白先勇喜歡《紅樓夢》, 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一說起《紅樓夢》, 他會立刻來了精神, 流露出孩子一般天真的神情, “哎呀, 寫得那麼美, 那麼好, 架構和視野也是極好……所以我叫它‘天下第一書’”。

在台大就讀時, 白先勇等人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 受訪者供圖

在大學執教期間, 白先勇就在講《紅樓夢》, 也是一堂非常熱門的課。 退休後, 他拿出很多時間來推廣這部巨著, 主要是版本問題。 在白先勇看來, 之前作為通行本《紅樓夢》底本的庚辰本, 作為研究本很珍貴, 但作為普及本卻存在一些問題, “程乙本是個非常好的版本, 有著文字精確、人物性格統一等優點。 然而, 現在卻有些被‘邊緣化’。 我想要做的, 就是儘量推廣程乙本”。

如前所述, 除《紅樓夢》外, 昆曲則是他另外一個心頭好。 白先勇與昆曲結緣很早, 1945年年底, 他在上海看到了梅蘭芳與俞振飛連袂出演的《牡丹亭》, 覺得曲調美不可言, “假如那天唱的不是《遊園驚夢》, 可能錯過了也不一定。 人生奇怪得很”。

昆曲雖好, 但怎麼才能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2002年,

白先勇受邀來到香港, 為為一千多名十幾歲的學生講昆曲。 這對他來說, 算是教書生涯的一次大挑戰, “要學生們認真聽我說兩個鐘頭, 怎麼做?於是我想辦法, 邊講邊示範演出, 果然他們聽得很入迷, 這給了我很大啟發”。

80歲時的白先勇, 仍然致力於推廣《紅樓夢》和昆曲。 受訪者供圖

於是,白先勇開始挑選年輕演員來出演《牡丹亭》,同時做出一些必要改編,努力使其更接近年輕人的審美。他覺得,老師父們的《牡丹亭》當然是好,但也要以年輕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那是我的初衷。昆曲是有過危機的,要快點訓練一群年輕演員接班,快把一大批大學生召喚到戲院來看”。

在各方努力下,2004年,由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表演藝術家改編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世界巡演,獲得成功。他開始四處奔波、接受採訪,著魔一樣推廣昆曲。

不以為然者亦有。京劇演員裴豔玲認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旁門左道,“如果你家有人學戲,你願意用他這個版本開蒙,還是願意用梅蘭芳的開蒙?道理很簡單嘛”。

由理想國策劃出版的《白先勇細說》書封。

白先勇似乎並沒因此氣餒。2017年,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與白先勇合作的昆劇新版《白羅衫》首次亮相香港舞臺,吸引了大批觀眾;2018年4月,已經81歲的白先勇與其他嘉賓一起,為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昆曲)傳承基地揭牌,由他擔任總製作人的校園傳承版《牡丹亭》亦順利首演。

喜歡一人一事,一時容易,一世卻難。經常有人驚訝于白先勇對昆曲幾十年來的執著熱愛,他自己形容為“念念不忘”,在他眼中,昆曲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江南韻味,特別能打動人,“一聽到《遊園驚夢》的曲子,真是心一下子動了”。

無論是談昆曲,還是講《紅樓夢》,在白先勇心裡,最終目的是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時光流逝,母親、父親早已離他遠去。他說,晚年有兩大心願:推廣昆曲《牡丹亭》和《紅樓夢》。此外,還想為父親寫傳記,“第三本正在寫。寫完了,我的心願也就了了”。(完)

受訪者供圖

於是,白先勇開始挑選年輕演員來出演《牡丹亭》,同時做出一些必要改編,努力使其更接近年輕人的審美。他覺得,老師父們的《牡丹亭》當然是好,但也要以年輕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那是我的初衷。昆曲是有過危機的,要快點訓練一群年輕演員接班,快把一大批大學生召喚到戲院來看”。

在各方努力下,2004年,由白先勇和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表演藝術家改編創作的青春版《牡丹亭》開始世界巡演,獲得成功。他開始四處奔波、接受採訪,著魔一樣推廣昆曲。

不以為然者亦有。京劇演員裴豔玲認為,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是旁門左道,“如果你家有人學戲,你願意用他這個版本開蒙,還是願意用梅蘭芳的開蒙?道理很簡單嘛”。

由理想國策劃出版的《白先勇細說》書封。

白先勇似乎並沒因此氣餒。2017年,由江蘇省蘇州昆劇院與白先勇合作的昆劇新版《白羅衫》首次亮相香港舞臺,吸引了大批觀眾;2018年4月,已經81歲的白先勇與其他嘉賓一起,為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昆曲)傳承基地揭牌,由他擔任總製作人的校園傳承版《牡丹亭》亦順利首演。

喜歡一人一事,一時容易,一世卻難。經常有人驚訝于白先勇對昆曲幾十年來的執著熱愛,他自己形容為“念念不忘”,在他眼中,昆曲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江南韻味,特別能打動人,“一聽到《遊園驚夢》的曲子,真是心一下子動了”。

無論是談昆曲,還是講《紅樓夢》,在白先勇心裡,最終目的是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時光流逝,母親、父親早已離他遠去。他說,晚年有兩大心願:推廣昆曲《牡丹亭》和《紅樓夢》。此外,還想為父親寫傳記,“第三本正在寫。寫完了,我的心願也就了了”。(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