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微觀脈學中醫脈學三字訣》

【浮脈】【脈象歌】輕取有, 重按無, 飄飄然, 肉上游。 【主病歌】浮為陽, 表證候, 秋常見, 久病愁;表風熱, 有力浮, 若血虛, 無力浮。 【分部主病歌】左寸浮,

是傷風, 或風痰, 聚在胸;左關浮, 腹膨膨, 脅脹滿, 並噁心;左尺浮, 膀胱風, 尿色赤, 痛不通;右寸浮, 肺受寒, 胸中滿, 咳而喘;右關浮, 脾虛甚, 中焦滿, 食難進;右尺浮, 下焦風, 二便閉, 或濁淋。 【脈象】浮脈浮于皮表, 輕取即得, 重按時則不足。 如《脈經》中曰:“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難經·第十八難》中曰:“浮者, 脈在肉上行也。 ”《瀕湖脈學》中曰:“舉之有餘, 按之不足, 如微風吹鳥背上毛, 厭厭聶聶, 如循榆莢, 如水漂木, 如撚蔥葉。 ”《脈理求真》中曰:“其有所雲浮者, 下指即顯浮象, 舉之汛汛而流利, 按之稍減而不空。 ”【相類脈】(1)芤脈:浮而大, 中間空虛, 兩邊實。 《瀕湖脈學》中曰:“浮大中空乃是芤”。 《脈理求真》中曰:“芤則如指著蔥, 浮取得上面之蔥皮, 卻顯弦大, 中取減小空中, 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而有根據。
”(2)洪脈:浮而大且來時有力, 去時則無力。 如《瀕湖脈學》中曰:“拍拍而浮是洪脈, 來時雖盛去悠悠”。 《四診抉微》中曰:“浮而盛大為洪”。 《脈理求真》中曰:“洪則既大且數, 累累珠聯, 如循琅玕。 來則極盛, 去則稍衰”。 (3)虛脈:浮而無力, 中間空虛, 緩慢且大。 如《瀕湖脈學》中曰:“虛來遲大豁然空”。 《四診抉微》中曰:“浮而軟大為虛”。 《診宗三昧》中曰:“虛則豁然浮大而軟, 按之不振, 如尋雞羽, 久按根底不乏不散。 ”(4)濡脈:濡即軟也。 浮而無力且細小。 如《瀕湖脈學》中曰:“浮而柔細方為濡”。 《四診抉微》中曰:“濡脈細軟, 見於浮分, 舉之乃見, 按之即空。 ”《診宗三昧》中曰:“濡則虛軟少力, 應指虛細, 如絮浮水, 輕手乍來, 重手乍去。 ”(5)散脈:浮而無力, 脈形散漫, 至數不拘, 似風吹楊花飛舞,
飄浮不定。 《瀕湖脈學》中曰:“散似楊花無定蹤”。 《四診抉微》中曰:“浮而無根內散”。 《脈理求真》中曰:“散則舉之散漫, 按之無有, 或如吹毛, 或如散葉, 或如懸雍, 或如羹上肥, 或如火薪然, 來去不明, 根蒂無有。 ”(6)革脈:浮而弦硬, 如按鼓皮, 沉取即無, 外堅中空。 《瀕湖脈學》中曰:“革脈形如按鼓皮”。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篇》中曰:“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搏, 此名曰革。 ”《四診抉微》中曰:“浮而弦芤為革”。 《脈理求真》中曰:“革則弦大而數, 浮取強直, 而按則中空。 ”【主證】浮脈多主表證, 如外感、發熱、惡寒等。 有力則為表實, 無力則為表虛。 血虛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亦可出現浮脈。 (1)表證:頭痛、發熱、惡寒等表證多見浮脈。 如《瀕湖脈學》中日:“浮脈為陽表病居”,
又曰:“浮而有力多風熱”。 《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曰:“寸口脈浮而盛者, 日病在外。 ”《傷寒論》中曰:“脈浮者, 病在表可發汗, 宜麻黃湯。 ”若表邪未清, 熱不得泄, 小便不利而渴, 脈亦見浮。 如《金匱要略·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並治篇》中曰:“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消渴者, 宜利小便發汗, 五苓散主之。 ”(2)虛證:血虛、裡虛亦可以出現浮脈。 如《瀕湖脈學》中曰:“無力而浮是血虛”,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篇》中曰:“男子面色薄, 主渴及亡血, 卒喘悸, 脈浮者, 裡虛也。 ”又曰:“勞之為病, 其脈浮大。 ”所以, 慢性消耗性疾病, 體溫外散耗熱, 自汗盜汗等多出現浮脈。 《瀕湖脈學》中曰:“久病逢之卻可驚”。 《三指禪》中曰:“裡虛而浮精氣脫”。 (3)分部主病:《四診抉微》中曰:“左寸風眩鼻塞雍,
虛遲氣少心煩忡, 關中腹脹促胸滿, 怒氣傷肝尺溺紅, 肺浮風痰體倦勞, 涕清自汗嗽叨叨, 關脾虛滿何能食, 尺有風邪容下焦。 ”《瀕湖脈學》中亦曰:“寸浮頭痛眩生風, 或有風痰聚在胸, 關上土衰兼木旺, 尺中溲便不流通。 ”《脈學闡微》浮脈分部主病表:左寸浮:傷風發熱, 頭痛目眩。 左關浮:脘滿脅脹, 噁心, 煩悶, 厭食。 左尺浮:膀胱風熱, 便赤澀淋痛, 下肢腫痛等。 右寸浮:感冒風邪, 咳嗽痰多, 胸滿氣短。 右關浮:腹脹脘滿, 不能食, 灼心胃痛等。 右尺浮:淋濁便血, 關節腫痛, 風熱客于下焦。 (4)正常脈:四季平脈應秋季之正常脈。 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中曰:“秋胃微毛曰平”。 《瀕湖脈學》中曰:“三秋得令知無恙”。 (5)兼脈主病:《四診抉微》中曰:“浮脈主表, 有力表實, 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又主宿食,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浮澀傷血,浮濡陰虛,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浮數不熱,瘡疽之證。”【治療法則】表證的治療法則應當是發汗解表,禁止攻下之法。但是,傷寒發汗之後,如果出現了自汗出、心煩、小便數、腳攣急等症狀,就不適宜再用發汗解表法了。因為汗後傷津,不可以一損再損,更傷其津液,否則,就會出現全身厥冷的逆證。如《傷寒論》中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又曰:“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因為浮脈不單主表證,它還可以出現於血虛、裡虛等一些津液不足等證候。所以,對於出現浮脈的虛證,切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下之劑。【脈解】表證所以能夠出現浮脈,即是體內自然功能集於體表抵抗外邪之現象。如《診宗三昧》中曰:“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傷寒論》中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若脈象浮緊、發熱、惡寒、體痛、呃逆的傷寒證,即是體內自然功能集於體表抵抗外邪而引起的皮膚、血管收縮的激戰狀態。因為“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具有營養全身各部器官的作用,“衛”具有保衛身體功能以抵抗外邪侵入的功能。所以,傷寒證所見到的浮緊脈,即是病邪在衛分,故脈氣鼓動於外而出現浮脈。由於寒邪侵入衛分,引起脈管收縮的自衛現象而出現浮緊之脈。由此可見,脈象浮緊即為風寒襲表所致,此為順證;若慢性虛證而脈見浮大,屬體溫外散,便為逆證。如《診宗三昧》中曰:“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虛證血脫,脈氣不能內守而浮散於外,故脈見浮大而無力為宜。

無力表虛,浮遲中風,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浮滑風痰,又主宿食,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熱,浮散勞極,浮澀傷血,浮濡陰虛,浮短氣病,浮弦痰飲,浮滑痰熱,浮數不熱,瘡疽之證。”【治療法則】表證的治療法則應當是發汗解表,禁止攻下之法。但是,傷寒發汗之後,如果出現了自汗出、心煩、小便數、腳攣急等症狀,就不適宜再用發汗解表法了。因為汗後傷津,不可以一損再損,更傷其津液,否則,就會出現全身厥冷的逆證。如《傷寒論》中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又曰:“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因為浮脈不單主表證,它還可以出現於血虛、裡虛等一些津液不足等證候。所以,對於出現浮脈的虛證,切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下之劑。【脈解】表證所以能夠出現浮脈,即是體內自然功能集於體表抵抗外邪之現象。如《診宗三昧》中曰:“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搏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傷寒論》中曰:“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若脈象浮緊、發熱、惡寒、體痛、呃逆的傷寒證,即是體內自然功能集於體表抵抗外邪而引起的皮膚、血管收縮的激戰狀態。因為“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具有營養全身各部器官的作用,“衛”具有保衛身體功能以抵抗外邪侵入的功能。所以,傷寒證所見到的浮緊脈,即是病邪在衛分,故脈氣鼓動於外而出現浮脈。由於寒邪侵入衛分,引起脈管收縮的自衛現象而出現浮緊之脈。由此可見,脈象浮緊即為風寒襲表所致,此為順證;若慢性虛證而脈見浮大,屬體溫外散,便為逆證。如《診宗三昧》中曰:“病久而脈反浮者,此中氣虧乏,不能內守。”虛證血脫,脈氣不能內守而浮散於外,故脈見浮大而無力為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