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支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解讀中國經濟運行態勢

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 題:“支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利條件積累增多”——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解讀中國經濟運行態勢

新華社記者陳煒偉

中國經濟一季度資料近日新鮮出爐。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 中國經濟實現6.8%的增長, 繼續充當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首季開局看大勢。 2018年, 中國經濟能否保持穩中向好態勢?如何看待外部環境挑戰?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進行了全方位解讀。

經濟運行“穩、新、優、好”

今年一季度, 我國經濟延續了穩中向好態勢,

實現良好開局。 在邢志宏看來, 一季度經濟運行的特點, 可以用“穩、新、優、好”四個字來概括:

“穩”:一季度我國經濟運行整體態勢穩, 呈現了增長平穩、就業擴大、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的良好運行格局。

“新”:創新驅動效應明顯,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新動能持續增強。

“優”: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 發展協調性提高。 從產業結構看, 服務業的主導作用繼續增強;從需求結構看, 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繼續增強;從投資結構看, 投資加力補短板、強弱項、增後勁, 投資結構優化。

“好”:企業效益持續改善,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 綠色發展積極推進。 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2%, 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提升。

“我國經濟呈現了平穩運行和品質效益提升互促並進的局面,

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為全年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邢志宏說。

春節因素導致指標短期波動

一季度資料中, 工業增加值增速、投資增速等指標出現短期回落。 中國經濟增長能否保持穩健態勢, 外界高度關注。

邢志巨集分析, 3月份部分指標出現波動, 主要是春節因素影響。 但是剔除季節性因素, 相關領域市場向好、生產增長的趨勢性特徵沒有改變。

短期波動不改中國經濟向好勢頭。 邢志巨集分析, 從供給來看, 實體經濟活力增強, 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提升, 經濟發展基礎更加夯實。 一季度, 工業產能利用率提高, 先進製造業的帶動作用也在增強。

服務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態勢,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增勢強勁。

從需求來看, 消費的基礎性作用突出, 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不斷顯現。 內外需共同發力, 推動了供求關係繼續向動態平衡和良性迴圈方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 民間投資活力增強, 一季度同比增長8.9%, 增速高於全部投資增速。

從預期來看, 改革開放、創新驅動力度不斷加大, 一系列政策紅利不斷釋放, 市場主體預期較好, 信心明顯增強。 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回升, 特別是大中小三類企業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都進入了擴張區間。

“經濟內生動力在增強, 這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支撐。 ”邢志宏說, 當前, 支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因素在積累增多。

外部挑戰不改經濟向好態勢

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邢志宏說,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 穩定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增強, 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 中美貿易摩擦難不倒中國經濟, 更改變不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邢志宏看來, 中國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轉向工業和服務業共同帶動, 從主要依靠投資拉動轉向投資和消費一起拉動, 從出口大國轉向出口和進口並重, 這些結構的變化大大增強了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韌性。

統計部門測算顯示, 2008年到2017年, 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105.7%, 我國通過內需對沖了外需減弱的影響。

邢志宏說, 中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 中國是個大國, 無論是從發展空間還是從產業體系、宏觀調控的空間來看, 都有很大的迴旋餘地。

展望未來, 中國經濟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邢志宏說, 目前來看最大的困難還是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影響, 國內方面主要還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 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 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帶來的一些外溢效應, 以及金融市場的動盪, 可能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些衝擊。

“但是, 中國經濟實力強、潛力足、韌性好, 迴旋餘地大, 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 ”邢志宏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