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詩愈:給光纖裝上中國“芯” 走到現在一切靠自己

央廣網武漢4月18日消息“沒有核心技術, 就會受制於人”, 這是李詩愈在接受採訪時反復提到的一句話。 成長於中國第一根光纖誕生地武漢, 他在20多年的科研中, 突破國外技術壁壘, 為光纖裝上了一顆中國“芯”。

李詩愈是烽火集團線纜產出線領頭人, 先後擔任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畫專案、國防安全重大專案的技術專家。 面對著我國光纖技術面臨的壁壘, 曾帶領團隊自主研發光纖拉絲塔, 提升我國光纖產業生產效率40%;曾作為第一發明人提出兩項關鍵的光纖設計發明, 比國外領先企業的類似技術早5年,

扭轉了我國光纖行業面臨的智慧財產權困局。

李詩愈手中拿著光纖

採訪中, 這位元在光纖領域“摸爬滾打”了20多年的老光纖人卻很少提到自己, 每次說起成績, 他總是會說“這是一代代光纖人努力的結果”。

艱難起步:“走到現在, 一切靠自己”

平整地草地、現代化廠房、數位化設備、寬闊倉庫……記者走進烽火科技集團時,

很難與李詩愈口中20年前他畢業剛到這裡時, 滿目荒涼、野雞野兔滿院子跑的“小工廠”聯繫在一起。

當時, 中國的光纖行業發展較國外發展滯後, 沒有設備、沒有原材料、沒有技術指導……李詩愈說, 光纖產業從“一張白紙”走到現在, 一切靠自己。

30年前, 外國大部分光纖生產設備對中國禁運。 剛大學畢業來到烽火的李詩愈為了一個生產所需的塑膠管, 到上海找了半個月都沒有找到。 “對於中國沒有開發出來的產品, 外國對我們就是禁運和開天價”。

李詩愈剛入行時, 光纖的發展在中國處於低谷, 一方面國內的發展基礎不好;另一方面還要不斷追趕由外國制定的國際標準,

承受著國際市場的壓榨。 “那段時間, 我們因為沒有核心技術過得非常艱辛, 生產發展舉步維艱”。

年輕時的李詩愈

為了研究摻餌光纖, 李詩愈所在的小組每天研究僅有的幾張外國圖紙, 結合現有的實際情況, 幾千次、幾萬次進行實驗。 “過去車間沒有現在這樣的條件”,

李詩愈說, 夏天生產溫度能達到40攝氏度, 工人們穿著嚴嚴實實的工裝服, 每次出車間全身都濕透了。

國產摻餌光纖從無到有共花了2年時間, “很多時候需要堅持, 認准目標不放棄”。

“現在我們的光纖不管是80攝氏度高溫, 還是零下60攝氏度, 不管是拉在高空, 還是埋在地下、甚至海底都沒有問題”, 李詩愈自豪的說著。 經過了十幾年努力, 疲於追趕國外的中國光纖產業突破了早期歐美日壟斷, 在國際市場上有了更強地話語權。 “光纖包層直徑國際標準是125加減1微米, 我們現在能做到加減0.1微米。 國際市場一直都是用核心技術說話”。

逆境發展:“天塌下來又能怎麼樣?”

烽火集團生產園區正中心最高的一座樓房, 是生產光纖最核心的設備拉絲塔,

它負責把一根半米粗的玻璃棒, 經過高溫、塑性等工序拉成幾微米的光纖。 廠房內機器轟鳴, 這台拉絲速度達3000米/分鐘、全球最高速的拉絲生產設備, 365天24小時轉動著。

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 光通信市場不斷擴大, 短短十年間, 國內市場需求就從百萬級增長至上億級。 90年代的積累雖然讓我國光纖行業有了一定發展, 但還存在缺乏成套核心技術和高精尖設備的痛點。 “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我們的光纖產業將永遠受制於人”, 已經逐漸成長為中堅力量的李詩愈比誰都清楚地知道, 核心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意義。

李詩愈介紹拉絲塔車間情況

拉絲塔作為生產光纖最核心的設備,長久以來,都被外國企業壟斷,不僅價格昂貴,後續維護、改造成本更是非常高。“要掌握未來主動權,拉絲塔核心部件必須國產化”。

“你們有信心做成嗎?”李詩愈當時的拉絲塔研發報告受到了董事們質疑。

“給我們18個月,一定能做到”,已經籌備了兩年多,進行過無數次推算的李詩愈同時表示,產品一定不比外國差。

克服了焊接、高精度零件等問題,幾百噸的送棒梁與塔架如期完工,順利吊裝進入車間。但是安裝後的送棒梁測試數值一直不穩定,“師傅已經調試到極限了,數值還是差一點點”,調試了兩個月,後面的工期都因此被耽擱,負責的兩個年輕人坐不住了。

如果返場調試加工至少要4個月時間,誰也無法預知這中間會出現什麼問題。“投入了幾千萬,如果誤差不能在規定範圍內,所有努力就要付諸東流”, 沒有人能夠承擔失敗帶來的後果,“大家都快要崩潰了,我必須給他們打氣”。

“天塌下來沒有?塌下來又怎麼樣呢?” 直到現在,李詩愈當時對團隊說的這句話仍然讓所有的烽火員工記憶深刻。“無畏、無懼、給人力量”,他們對這位可能並不熟悉的領導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這句話。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把握好產品時效性和精細加工的問題”,與團隊一起複盤了整個過程,李詩愈心裡有了方向,“時間和經費問題交給我,你們就盡全力解決技術問題”。

光纖生產車間

2012年11月,拉絲塔自主開發專案提前半年通過驗收。隨著中國自主設備的研製成功,國外對中國的禁運也逐漸解除。“這裡所有的零件都是中國製造的”,李詩愈拍著拉絲塔塔身對記者說著,效率較國際最高水準高18%,提升我國光纖產業生產效率40%,使我國成為掌握光纖製造高性能成套裝備技術的4個大國之一。

精神傳承:“光纖國家隊”的責任擔當

幾個月前的春節,李詩愈按照慣例,組織光纖光纜業務板塊的同事們和已經離退休的老光纖人進行座談。看著已經80多歲、頭髮花白的前輩坐在那裡,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年輕一輩彙報的工作,李詩愈總是會控制不住感懷情緒,“他們從不允許我們在業務上有任何不如人的地方”。

老一輩光纖人研究光纖技術

本科學習材料出身的李詩愈說自己進入到光纖行業時還是一個“白丁”。懵懂青年時期來到郵科院工作,那時不管科研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每天前輩們都去宿舍看望我們,微笑著問我們吃不吃得慣、穿不穿得暖,就這樣關懷著每一個後輩”,思維理性、遇事冷靜的李詩愈說到這裡聲音哽咽。

“每次給老前輩們的報告,回饋回來時會發現每一個標點符號和斷句都被修改的一絲不苟”。有好幾次,李詩愈找老領導請教問題,發現他們在做第二天演講時需要的ppt,“每一個演講稿都是自己來做,從來沒有假手於人”。

現在已經成長為團隊中堅力量的李詩愈,仍然延續著前輩們所走的路,即使市場上有太多的公司拿著豐厚利益想挖他跳槽。“中國光纖產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作為‘國家隊’應該有所擔當”,身為“第三代光纖人”的李詩愈說,在郵科院的20餘年,他身受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責任感。

李詩愈介紹拉絲塔車間情況

拉絲塔作為生產光纖最核心的設備,長久以來,都被外國企業壟斷,不僅價格昂貴,後續維護、改造成本更是非常高。“要掌握未來主動權,拉絲塔核心部件必須國產化”。

“你們有信心做成嗎?”李詩愈當時的拉絲塔研發報告受到了董事們質疑。

“給我們18個月,一定能做到”,已經籌備了兩年多,進行過無數次推算的李詩愈同時表示,產品一定不比外國差。

克服了焊接、高精度零件等問題,幾百噸的送棒梁與塔架如期完工,順利吊裝進入車間。但是安裝後的送棒梁測試數值一直不穩定,“師傅已經調試到極限了,數值還是差一點點”,調試了兩個月,後面的工期都因此被耽擱,負責的兩個年輕人坐不住了。

如果返場調試加工至少要4個月時間,誰也無法預知這中間會出現什麼問題。“投入了幾千萬,如果誤差不能在規定範圍內,所有努力就要付諸東流”, 沒有人能夠承擔失敗帶來的後果,“大家都快要崩潰了,我必須給他們打氣”。

“天塌下來沒有?塌下來又怎麼樣呢?” 直到現在,李詩愈當時對團隊說的這句話仍然讓所有的烽火員工記憶深刻。“無畏、無懼、給人力量”,他們對這位可能並不熟悉的領導的印象,大多來自於這句話。

“現在的問題主要是把握好產品時效性和精細加工的問題”,與團隊一起複盤了整個過程,李詩愈心裡有了方向,“時間和經費問題交給我,你們就盡全力解決技術問題”。

光纖生產車間

2012年11月,拉絲塔自主開發專案提前半年通過驗收。隨著中國自主設備的研製成功,國外對中國的禁運也逐漸解除。“這裡所有的零件都是中國製造的”,李詩愈拍著拉絲塔塔身對記者說著,效率較國際最高水準高18%,提升我國光纖產業生產效率40%,使我國成為掌握光纖製造高性能成套裝備技術的4個大國之一。

精神傳承:“光纖國家隊”的責任擔當

幾個月前的春節,李詩愈按照慣例,組織光纖光纜業務板塊的同事們和已經離退休的老光纖人進行座談。看著已經80多歲、頭髮花白的前輩坐在那裡,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年輕一輩彙報的工作,李詩愈總是會控制不住感懷情緒,“他們從不允許我們在業務上有任何不如人的地方”。

老一輩光纖人研究光纖技術

本科學習材料出身的李詩愈說自己進入到光纖行業時還是一個“白丁”。懵懂青年時期來到郵科院工作,那時不管科研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每天前輩們都去宿舍看望我們,微笑著問我們吃不吃得慣、穿不穿得暖,就這樣關懷著每一個後輩”,思維理性、遇事冷靜的李詩愈說到這裡聲音哽咽。

“每次給老前輩們的報告,回饋回來時會發現每一個標點符號和斷句都被修改的一絲不苟”。有好幾次,李詩愈找老領導請教問題,發現他們在做第二天演講時需要的ppt,“每一個演講稿都是自己來做,從來沒有假手於人”。

現在已經成長為團隊中堅力量的李詩愈,仍然延續著前輩們所走的路,即使市場上有太多的公司拿著豐厚利益想挖他跳槽。“中國光纖產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作為‘國家隊’應該有所擔當”,身為“第三代光纖人”的李詩愈說,在郵科院的20餘年,他身受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責任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