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樣鄉愁 他自掏腰包建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劉映升老師教小學生編草把龍。 受訪者供圖

在重慶, 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三十年如一日, 憑一己之力, 打造了一座農耕文化博物館,

大到織布機、水車, 小到水煙斗、私章, 但凡巴渝大地上有過的生產生活器具, 幾乎在這裡都能找到。

他用腳步丈量老北碚最有特色的歷史文化, 一條條老街, 一個個老店, 一間間老茶館, 在他的手繪地圖上變得鮮活起來, 還原當年的繁華。

他, 就是劉映升老人。 3月, 在“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整理農具時, 劉映生老人突然倒地, 後經西南醫院確診為“肝衰竭”……

病床上, 仍記掛農耕文化

75歲的劉映升是北碚區蔡家崗鎮的一位退休鄉村教師, 從1986年起收集巴渝傳統農耕生活與生產器具。 2006年, 他拿出退休的所有積蓄, 賣掉家裡上千隻雞鴨, 在蔡家崗天印村的一處農家院落裡, 建起了免費開放的“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

女兒劉宏將城裡的房產做了抵押,

支持父親收集農具文物、佈置展館和整修環境。

“巴渝農耕文化陳列館”收集農耕器物上千件, 至今已接待中外參觀者數萬人次。 身為語文老師的劉映升, 更是熬更守夜, 用巴渝方言為那些老物件配上了逾千首生動形象的詩歌。 為了留住城市記憶, 他歷時十餘年, 走遍山山水水, 手繪了四幅1949年前家鄉的地圖……

“父親住院前, 還擔任陳列館的義務講解員, 10多年來不曾間斷。 ”劉映升的兒子劉剛趕到內疚的是, 每天和父親生活在一起, 看著父親一直不辭辛勞, 卻沒有覺察到父親身體的變化。

劉剛說, 這幾天, 父親躺在病床上, 有時候連說話都有些困難, 但半閉著眼睛, 都還在向他說著他創作的《巴渝農耕文化圖典·詩歌集》,

問出版的事情。

為傳承, 喚起人們的鄉愁

劉映升仍記得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院長何慧麗說過的一段話:鄉村的地方性文化和傳統性智慧, 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生命之根。 從鄉村、從歷史去發掘整個社會、民族和國家的道德、倫理之源泉;從基層和歷史的根底上, 系統地去啟動鄉土社會支撐體系的積極因素, 發掘出中華民族的深度智慧和生命力出來!

劉映升為他的藏品創作歌謠是從2008年開始的, 一件展品一首打油詩, 一共1000餘首, 沒有生命的老物件變成了有生命的歷史。

第一首《犁》, 劉映升這樣寫的:老水牛拉老犁頭, 退出歷史使人惆。 養我華夏五千年, 農耕文化深悠悠。

沒有修飾, 人們一讀就懂。

劉映升寫順口溜其實還有個故事。

上世紀60年代, 劉映升辦起了掃盲識字班, 村裡一個姓張的中年婦女, 一連幾天學不會寫“張”字。 後來, 劉映升編了一個順口溜:“豎起兩塊柴, 橫起兩塊柴, 一個風車鉸鉸穿過來。 ”就是那個從草書演化來的“張”字, 她記住了。 50多年過去了, 她已80歲, 還記得那件事。

腳丈量, 希望子孫記住老地方

劉映升繪製的四幅手繪地圖, 分別是《蔡家場(農耕)地圖》、《蔡家石板路圖》、《蔡家街道店鋪圖》、《悅來場店鋪圖》。 哪裡是農耕地, 哪裡是石板路, 古鎮店鋪都賣些什麼……劉映升前後花了十餘年, 讓老城最有特色的文化在他筆下鮮活起來。 那些街道石板的寬度, 都是他用腳一步步丈量的。 城市發展後, 這些東西都不在了, 劉映升希望把它們記錄下來,

“只為子子孫孫還能記得這個地方, 只為給專家們提供更多有用的歷史參考資訊。

比如《悅來場店鋪圖》, 張登武的茶館、李興順的麵館、王恒豐的大茶館, 還有針線活店鋪、稀飯店鋪、油館、火炮店鋪、木匠店鋪、煙攤、香燭店鋪、庫房……老地圖一下子將人們帶回到當年的悅來場, 人來人往, 商販吆喝中, 生活在蓋碗茶和老故事間流淌開來。

幫助老人渡過難關

上個月, 劉映升老人突然罹患肝疾, 並發展為肝臟衰竭, 急需救治和幫助。 因為敬這一份三十年的堅守, 西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學院發出倡議, 願朋友們一起伸出援手, 幫助劉映生老人渡過難關。 也願劉老師早日康復!

1.通過銀行卡轉帳捐款(開戶行:建設銀行重慶北碚支行碚峽路分理處, 6217 0037 6003 3330 366 劉剛)

2.掃描下方二維碼,通過支付寶捐款。

記者 顧小娟

6217 0037 6003 3330 366 劉剛)

2.掃描下方二維碼,通過支付寶捐款。

記者 顧小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