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餓了麼、摩拜相繼賣身,背後卻是騰訊阿裡之戰,它們在爭什麼?

最近, 兩位互聯網大佬的"剁手"令人咂舌。

馬雲點了一份史上最貴"外賣"——阿裡巴巴以95億美元對餓了麼完成了全資收購。

王興買了一輛史上最貴"單車"——美團斥資37億美元全面收購摩拜。

比這兩單大手筆收購更奪人眼球的, 則是互聯網外賣圈和打車界的混戰。

滴滴出行在無錫上線滴滴外賣, 以對抗美團打車;高德地圖、攜程也不甘寂寞, 一個推出順風車, 一個宣佈拿下了"網約車牌照"……

互聯網版"美蘇爭霸"

群雄並起, 互聯網仿佛一夜之間進入戰國時代。

但稍一觀察, 戰爭背後是騰訊、阿裡的影子:摩拜賣身美團, 背後離不開騰訊從中牽線;網約車市場大亂鬥由騰訊系的美團和阿裡系的滴滴率先挑起。

百度風光不再, 騰訊和阿裡一路狂飆, 互聯網BAT三足鼎立的局面變為了兩大帝國的爭鋒。 在帝國陰影下, 不管餓了麼、美團們在各自領域實力有多強, 終究只是任人擺佈的棋子。 收購可看作大國吞併小國, 獨角獸們大亂鬥則可視為代理人戰爭。

就像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 雙方幹架, 並不需要直接交火, 指使小弟動手, 再給予支援就可以。 贏了能壯大己方勢力, 輸了也能避免戰火燒到自己身上, 何樂而不為?

王興就說過"過去幾十年, 中國在美蘇兩個超級霸主中間的關係, 有點像今天美團點評在騰訊、阿裡之間。 "

騰訊阿裡開啟"剁手模式"

其實, 騰訊和阿裡的明爭暗鬥又何止外賣和出行這兩個領域, 最近幾年, 它們把觸角伸向社交、電商、娛樂、出行、文化等等行業,

不斷把錢投向新崛起的科技企業。

相關報告顯示:騰訊和阿裡在過去5年一共已經在全球投資了1000億美元。

騰訊過去5年總並購投資額為625億美元, 其中2016年投資213億美元, 即1400億人民幣, 相當於拿其當年總收入的97%做了投資;

阿裡過去5年總並購投資額達419億美元, 2016年投資135億美元, 即900億人民幣, 相當於其當年總收入的56%被拿來做了投資。

是什麼讓騰訊阿裡鐵下心來"買買買"呢?

1.廣撒網多撈魚

"燒錢"現象在互聯網中屢見不鮮, 錢是獨角獸跑馬圈地的基礎, 由於回報高, 投資家也從來不會吝嗇向互聯網砸錢。

騰訊和阿裡做大做強後, 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到這場金融遊戲中, 實現"錢生錢"。

比如, 2017年, 騰訊全年營收2377.6億元。 而這其中, 騰訊投資眾安、閱文、易鑫、搜狗4家公司, 助推它們上市, 投資收益就達到了760多億元。

2.未雨綢繆,預防"後來居上"

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太快了,很難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下一波風口可能會創造出什麼新的巨頭。即便強大如騰訊阿裡,也有被趕超被顛覆的焦慮。怎麼辦呢?

打壓是下下策,招安才是最穩妥的策略——把未來的敵人全部變成自家人,又能獲得"扶持新技術"的美名。

互聯網巨頭寧願高溢價,也不願意別人做強成為潛在威脅。為了扼殺人們對"巨頭被顛覆"的所有想像,它們瘋狂跨行業投資,招安可能超過自己的平臺。

3.流量戰爭

沒有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就像沒有客人的實體店,裝修再好、產品再多、服務再到位也沒用。用戶增長和使用時長是所有互聯網平臺最關注的點。

但放眼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中國的互聯網人口數量經過幾年的狂飆突進,增長放緩;另一方,隨著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傳統互聯網平臺的日活率不斷下滑,比如微信公眾號文章平均打開率就從 10%下降到了5% 以下。

於是,為了搶奪流量,騰訊和阿裡通過收購、聯合等方式,導入新興平臺的用戶,增加自身平臺的業務應用場景,讓客戶留存在自己平臺上的時間變長。

然而,無論再怎麼整合平臺,不可避免的事實是——線上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以天貓和京東為例,2015年一季度,兩家的獲客成本分別為171元與97.8元,而到2017年二季度的獲客成本均已超過200元,漲幅分別高達59.65%與164.11%。

既然線上流量越來越難獲取,兩大巨頭就把觸手伸向了線下,共用經濟、無人超市、生鮮電商等等都是在向線下找流量,這次收購餓了麼、摩拜,也是看中兩個平臺的線下發展空間。

"新"戰場——新零售、新消費

餓了麼正式被收購後,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餓了麼領先的外賣服務將與口碑的到店服務一起,為阿裡生態拓展全新的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完成從新零售走向新消費的重要一步。"

什麼是新零售、新消費?

2016 年馬雲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說,"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後來,阿裡研究院把"新零售"定義為: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資料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簡單點講,就是借助新技術,讓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2017年王健林又提出了"新消費"的概念,需要線上線下融合的絕不僅僅是零售,還有大消費,也就是包括各種體驗業態和服務在內的消費。相比"零售","消費"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機會更多。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眾多互聯網平臺開始由純互聯網的輕模式向"線上線下結合的重模式"轉變,新零售、新消費應運而生,騰訊和阿裡也在這條新賽道上展開激烈角逐。

2017年,阿裡完成私有化銀泰,之後簽約了上海百聯集團、入股上海聯華超市、福建新華聯、入股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投資居然之家。

騰訊也不甘落後,快速出手:先是通過正式入股永輝,攜永輝入股家樂福中國;接下來又攜手京東、蘇寧、融創入股萬達商業,投資海瀾之家。

一邊是騰訊、京東、唯品會、永輝、沃爾瑪;

一邊是阿裡、蘇甯雲商、高鑫零售、盒馬鮮生。

兩大陣營勢均力敵,惡戰在所難免。與此同時,其他勢力也虎視眈眈,瞄準了新零售、新消費這兩塊大蛋糕。

最新估值超千億美元的小米,在過去的1年多時間已經開了149家線下實體店——小米之家線下零售店,開一家火一家,讓小米在遭遇銷量下滑後成功逆襲。

曾經的老大哥百度雖然宣佈All in AI,但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積極試水AI技術與新零售的結合:百度與武漢本土便利店品牌Today推出了"鮮食代、零浪費"的倡議,更在連鎖便利店內進行嘗試,用人工智慧減少浪費,降低損耗。

習慣於"低頭做爆款,悶聲賺大錢"的網易,最近高調宣傳雲音樂酒店開業,讓網友大呼"好想去睡你"。其實在此之前,網易已經和酒店品牌亞朵合作,推出嚴選酒店,開創"電商+酒店"的奇妙結合,探索新零售的更多可能性。

兩大巨頭領頭,列強環伺,在"新"戰場上,誰能笑到最後還是未知數。

但在這場變革中,商家和消費者的聯結將更緊密,消費效率、體驗將有質的提升,產業結構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我們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都是幸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處互聯網熱潮的驕傲。

2.未雨綢繆,預防"後來居上"

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速度太快了,很難預測明天會發生什麼,也不知道下一波風口可能會創造出什麼新的巨頭。即便強大如騰訊阿裡,也有被趕超被顛覆的焦慮。怎麼辦呢?

打壓是下下策,招安才是最穩妥的策略——把未來的敵人全部變成自家人,又能獲得"扶持新技術"的美名。

互聯網巨頭寧願高溢價,也不願意別人做強成為潛在威脅。為了扼殺人們對"巨頭被顛覆"的所有想像,它們瘋狂跨行業投資,招安可能超過自己的平臺。

3.流量戰爭

沒有流量的互聯網平臺就像沒有客人的實體店,裝修再好、產品再多、服務再到位也沒用。用戶增長和使用時長是所有互聯網平臺最關注的點。

但放眼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中國的互聯網人口數量經過幾年的狂飆突進,增長放緩;另一方,隨著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崛起,傳統互聯網平臺的日活率不斷下滑,比如微信公眾號文章平均打開率就從 10%下降到了5% 以下。

於是,為了搶奪流量,騰訊和阿裡通過收購、聯合等方式,導入新興平臺的用戶,增加自身平臺的業務應用場景,讓客戶留存在自己平臺上的時間變長。

然而,無論再怎麼整合平臺,不可避免的事實是——線上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以天貓和京東為例,2015年一季度,兩家的獲客成本分別為171元與97.8元,而到2017年二季度的獲客成本均已超過200元,漲幅分別高達59.65%與164.11%。

既然線上流量越來越難獲取,兩大巨頭就把觸手伸向了線下,共用經濟、無人超市、生鮮電商等等都是在向線下找流量,這次收購餓了麼、摩拜,也是看中兩個平臺的線下發展空間。

"新"戰場——新零售、新消費

餓了麼正式被收購後,阿裡巴巴集團CEO張勇表示:"餓了麼領先的外賣服務將與口碑的到店服務一起,為阿裡生態拓展全新的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完成從新零售走向新消費的重要一步。"

什麼是新零售、新消費?

2016 年馬雲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說,"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 後來,阿裡研究院把"新零售"定義為: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的資料驅動的泛零售形態。

簡單點講,就是借助新技術,讓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2017年王健林又提出了"新消費"的概念,需要線上線下融合的絕不僅僅是零售,還有大消費,也就是包括各種體驗業態和服務在內的消費。相比"零售","消費"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機會更多。

線上流量越來越貴,眾多互聯網平臺開始由純互聯網的輕模式向"線上線下結合的重模式"轉變,新零售、新消費應運而生,騰訊和阿裡也在這條新賽道上展開激烈角逐。

2017年,阿裡完成私有化銀泰,之後簽約了上海百聯集團、入股上海聯華超市、福建新華聯、入股高鑫零售(大潤發、歐尚)、投資居然之家。

騰訊也不甘落後,快速出手:先是通過正式入股永輝,攜永輝入股家樂福中國;接下來又攜手京東、蘇寧、融創入股萬達商業,投資海瀾之家。

一邊是騰訊、京東、唯品會、永輝、沃爾瑪;

一邊是阿裡、蘇甯雲商、高鑫零售、盒馬鮮生。

兩大陣營勢均力敵,惡戰在所難免。與此同時,其他勢力也虎視眈眈,瞄準了新零售、新消費這兩塊大蛋糕。

最新估值超千億美元的小米,在過去的1年多時間已經開了149家線下實體店——小米之家線下零售店,開一家火一家,讓小米在遭遇銷量下滑後成功逆襲。

曾經的老大哥百度雖然宣佈All in AI,但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積極試水AI技術與新零售的結合:百度與武漢本土便利店品牌Today推出了"鮮食代、零浪費"的倡議,更在連鎖便利店內進行嘗試,用人工智慧減少浪費,降低損耗。

習慣於"低頭做爆款,悶聲賺大錢"的網易,最近高調宣傳雲音樂酒店開業,讓網友大呼"好想去睡你"。其實在此之前,網易已經和酒店品牌亞朵合作,推出嚴選酒店,開創"電商+酒店"的奇妙結合,探索新零售的更多可能性。

兩大巨頭領頭,列強環伺,在"新"戰場上,誰能笑到最後還是未知數。

但在這場變革中,商家和消費者的聯結將更緊密,消費效率、體驗將有質的提升,產業結構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對我們每一個消費者來說都是幸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處互聯網熱潮的驕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