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大腸癌與飲食、微生態不得不說的關係

近年來腫瘤發病率不斷上升, 《2013-2014年廣州市惡性腫瘤流行特徵》報告顯示, 廣州市2013年-2014年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56.22/10萬, 也就是說廣州市每1000人中就有2.6人患有癌症, 其中結直腸癌排第三位,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發病年齡75%在31-60歲。

有些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大腸癌病因與遺傳、飲食因素、腸道菌群等關係密切。 遺傳因素是我們不能改變的, 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其他因素, 例如飲食、腸道微生態等。

飲食因素在大腸癌發病中有重要作用。

根據調查資料顯示, 大腸癌高發的國家每人每日進食的脂肪量平均在120克以上, 而在大腸癌低發的國家每人每日的脂肪消耗量只有20~60克。 在多進食脂肪和肉類的高危地區人群中, 糞便排出的膽汁酸比大腸癌低發病率地區人群高好幾倍, 膽汁酸既有利於消化酶的作用, 也有利於脂類的吸收, 它的化學結構與致癌的多環芳香烴相似。

高膽固醇飲食可促進膽汁酸的合成。

諸位可知道什麼叫高膽固醇飲食呢?

膽固醇只存在於動物中, 植物是沒有膽固醇的, 可想而知, 肉類比例較多的飲食叫高膽固醇飲食。 而食物纖維可以促使膽汁酸的多酯化而成為生物失活型,

食物纖維還能降低對結腸癌具有危險性的某些細菌的酶活性。

什麼是食物纖維呢?

食物纖維是指不能被人體消化道酶分解的, 且不被人體吸收利用的多糖, 這類多糖主要來自植物細胞壁的複合碳水化合物。 就是說應該進食低膽固醇、多膳食纖維的食物, 就是少吃動物性食品, 多吃植物性食品。

腸道內多種細菌相互共生、相互拮抗共同構成腸道微生態平衡。 國內有學者發現大腸癌、大腸腺瘤性息肉及絨毛狀息肉(兩者均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患者腸道膜菌群雙岐桿菌與乳腺桿菌數量減少, 同時腸球菌、腸桿菌與酵母菌數量增加, 其中大腸癌患者上述的變化更為顯著, 尤以雙岐桿菌的減少更為明顯,

而增生性息肉與炎性息肉患者腸道膜菌群則無明顯變化。 雙岐桿菌是機體腸道內最重要的生理性細菌, 它能調節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動, 降低具有致癌性的細菌酶的活性, 啟動機體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和NK細胞, 因此雙岐桿菌亦能防治多種腫瘤的發生與發展。

新生兒出生時, 腸道是無菌的, 在出生後2小時, 在胎便內就可找到雙岐桿菌, 而且腸內雙岐桿菌在出生後第3天開始迅速增加。 雙岐桿菌在進食普通飲食的人群較多, 而在進食高脂肪、肉類的人群中減少, 雙岐桿菌減少, 其它腐敗菌增多, 被認為是大腸癌高發的一個原因, 西方近年來大腸癌急劇上升正好與脂肪和肉類消耗量增加相對應, 其原因已確定與腐敗菌增加並大量產生葡萄糖醛酸酶、硝基還原酶和偶氮還原酶有關,

這些酶可使前致癌物質轉變成致癌物質。 如何能夠選擇性地促進正常生理菌群的生長, 抑制非生理性細菌, 現在應用最多最廣泛的是各種低聚糖, 除了利用化工手段生產低聚糖以外, 低聚糖廣泛存在于天然的水果、蔬菜中, 是一種不被消化的糖類, 只能被人體內少數幾種細菌利用(如雙岐桿菌或乳腺桿菌), 使腸道內雙岐桿菌增殖, 保持良好的腸道環境。

大腸癌的病程進展比較緩慢。定期體檢,進行電子腸鏡、血液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誌物檢查能早期發現息肉或早期癌變。瞭解什麼是有益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方能有效防病,提高生命品質。

大腸癌的病程進展比較緩慢。定期體檢,進行電子腸鏡、血液癌胚抗原等腫瘤標誌物檢查能早期發現息肉或早期癌變。瞭解什麼是有益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方能有效防病,提高生命品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