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怎樣三頭六臂,才能在美國大學裡GPA,社交和實習都不落下?

在美國讀大學有多累?雖說“哈佛圖書館淩晨四點半”的故事是假的, 但對美國大學教育稍作瞭解之後, 我們都清楚留學生不得不熬夜看書寫作業準備考試絕對是家常便飯。

可讓人嫉妒的是, 就在咱們忙學業都忙得焦頭爛額時, 總有些學霸居然還有時間參加社團、堅持健身、搞Party、去實習, GPA還一樣很高, 人家到底是咋做到的啊?

天生智商超群?天才確實有, 比如兩百多年前的莫札特, 3歲就展現出音樂才華, 6歲就能作曲, 幾乎不用打草稿一氣呵成傳世經典, 再比如9歲上大學的沈詩鈞, 18歲就被聘為UCLA的助理教授。

可是, 我們也得承認, 神童和天才畢竟稀有, 絕大多數人都只是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 論起天賦來說, 差距真心沒有那麼大。 誰笑傲江湖, 誰碌碌無為, 有時或許不只在於智商。

比如人們常說的: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 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細究起來, 我們身邊很多人其實都算不得真正努力。 那些沉迷於電子遊戲、控制不住總是刷微信的學生固然談不上努力, 但表面上看起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挑燈夜讀, 因為在學習中缺乏思考和反省, 一味使蠻力地堅持坐在桌前也不過僅僅是一出自己感動自己的表演罷了。

再比如 “排名在前1%的學生既不靠天賦也不靠努力”, 而是靠那些藏在細節中的學習習慣。 就像知乎熱門回答中提到的,

歸納能力再高也敵不過熱愛閱讀習慣下積累的經驗, 反應速度再快也敵不過強意志力習慣下認真聽講的專注。

而正是在一天天積土成山的力量之下, 天賦退居二線,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卻越拉越大。

1

下面的場景, 別說青少年, 估計我們成年人也感到十分熟悉吧。

美好的新一天開始啦, 心中鬥志昂揚, 有種征服世界的豪情, 想著一定要全身心紮進知識的海洋, 狠狠地遨遊它一整天!嗯, 先制定個學習計畫, 還有啥好安排的, 目標只有一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鐘, 學習學習再學習。

把打算學習的書全部找出來, 高高地摞起來特別有成就感, Pose擺好來張自拍, 這麼積極要求上進的行為咱可得第一時間昭告天下啊。 然後, 像模像樣地端坐於桌前, 全神貫注地讀起書來。 可是, 讀了不過幾頁書, 卻已經感到身心俱疲, 抬頭一看時間, 啥, 才過了10分鐘?這真算得上度日如年啊, 再想埋下頭去已然心猿意馬。

索性心一橫, 把書一合站起身來。 老祖宗的智慧咱可不能忘, 磨刀不誤砍柴工, 我這會兒先好好放鬆一下, 明天肯定就可以心無旁騖高效率地學它一整天!洗個熱水澡, 出門吃個飯, 騎車逛個街, 完全把之前的“學習計畫”拋之腦後。 或者, 即便身未動, 心卻已遠, 人坐在桌前, 腦中想的卻是詩和遠方。

或多或少,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吧。 一天一天, 周而復始, 差距便是如此越來越大。 成年人在職場中尚且如此, 何況心智還未成熟的孩子?

那該怎麼辦呢?虛一點兒講, 有個概念叫意志力, 應用得當就可以把人牢牢地拴在桌前, 自發產生不完成學習任務絕不甘休的衝勁。 當然,操作性不太強,畢竟我們普通人的意志力往往是行蹤莫測捉摸不定的。這個時候,還是來點兒實用性強的方法策略才最有效。

2

風靡美國的SMART“聰明”學習法,就是這樣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大學生們在用,連好多大公司在員工培訓中也特意加上了這麼一課。

SMART實際上是五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pecific:詳細具體

Measurable:可衡量

Attainable:能實現

Relevant:與目標相關

Time Based:與時間綁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看看如何在SMART“聰明”學習法的框架下來制定計劃。

學習計畫第一版:我要拿個好分數。

學習計畫第二版:這門數學課,我要在考試時至少拿個B,平時作業和小測試則至少要拿A-。

學習計畫第三版:這學期的這門數學課,我要在考試時至少拿個B,平時作業和小測試則至少要拿A-。每次準備數學考試時,至少在兩天之前,我要先好好複習做詳細的筆記,這樣在考試之前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把那些不懂的問題向老師一一請教。每次做作業,原則是一定要先做完作業再跟朋友出去玩兒。平時作業和小測試中做錯的部分,一定要問老師或同學,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解題思路。

這裡,只有第三版才能稱得上SMART計畫,細化的執行策略也因此更有可能説明孩子實現既定目標。可惜,我們常常只停留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並沒有思考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計畫半道夭折也是難免的了。

3

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看看SMART方法是如何在咱們日常學習計畫中應用的。

第一步,先把日程表中已經確定的時間寫進計畫,可以既包括學習,也包括事先約好的社交活動、鍛煉項目和休息時間。

比如,上面圖中藍色的是每學期課程表中固定的上課時間;棕黑色的是小組學習和考試時間;淺綠色的是鍛煉時間,週一早上7點-8點游泳,週二晚上7點-8點攀岩,週四下午2點-3點半去健身房做器械;明黃色的是娛樂時間,週四晚上參加派對,週六晚上跟朋友吃大餐,周日下午去看電影;綠色的是自由放鬆時間,可以彈性安排,睡個懶覺啊,打個電動遊戲啊。

第二步,將剩下的時間定義為自己學習時間,確定好始終點和具體學習內容。

接下來就按照SMART“聰明”學習法開始一項項檢驗。

Specific:詳細到要清楚what,who,where,why,how這幾項內容。比如閱讀書中的哪個章節的哪幾頁,跟朋友一起還是獨自一人,在哪兒學習,是家還是學校,圖書館還是咖啡店,有什麼材料是需要事先準備好的。

Measurable:假設確定的學習內容是2個小時讀15頁書,那怎麼才能衡量是否完成任務了呢?僅僅翻完這些頁書,不一定代表真正理解讀懂了,還需要有些可以量化的標準,比如一邊讀書一邊用思維導圖做筆記,或者完成網上找到的一些相關小測試。

Attainable:設定的任務目標得是能實現的,可以稍微有一點兒挑戰性,但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如果任務難度太大而完成不了,不僅讓人產生挫敗感,還極容易導致半途而廢。比如,明知道這周生病狀態不佳,學習效率會降低,就不要安排太多工了。

Relevant:要明確目標是什麼,然後做出的計畫也要跟自己期待達成的最終目標相關。比如,為了讓這學期的數學成績有所提高,在制定計劃時就要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無論是複習記筆記,還是請教老師和同學,都是相關的,但讀本暢銷小說就顯然不相關了。這也需要我們分析清楚各項學習任務的優先程度。

Time Based:儘量按照時間表安排嚴格執行計畫,所以在計畫時最好預留出彈性時間。比如,在兩個小時的學習任務中可以適當安排十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現在來回顧一下,看看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計畫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使用SMART“聰明”學習法之前:過於空泛,很容易放棄,導致半途而廢

使用SMART“聰明”學習法之後:非常詳細,很容易執行,最終順利完成計畫

最後,一句箴言與大家共勉,希望目前正在與繁重課業作戰的大學生和即將邁入大學校園的准大學生都能突破自身天賦的局限,利用好方法養成好習慣,擁有受益終生的真正財富。

當然,操作性不太強,畢竟我們普通人的意志力往往是行蹤莫測捉摸不定的。這個時候,還是來點兒實用性強的方法策略才最有效。

2

風靡美國的SMART“聰明”學習法,就是這樣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不僅大學生們在用,連好多大公司在員工培訓中也特意加上了這麼一課。

SMART實際上是五個英文單詞的縮寫:

Specific:詳細具體

Measurable:可衡量

Attainable:能實現

Relevant:與目標相關

Time Based:與時間綁定

舉個簡單的例子,看看如何在SMART“聰明”學習法的框架下來制定計劃。

學習計畫第一版:我要拿個好分數。

學習計畫第二版:這門數學課,我要在考試時至少拿個B,平時作業和小測試則至少要拿A-。

學習計畫第三版:這學期的這門數學課,我要在考試時至少拿個B,平時作業和小測試則至少要拿A-。每次準備數學考試時,至少在兩天之前,我要先好好複習做詳細的筆記,這樣在考試之前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把那些不懂的問題向老師一一請教。每次做作業,原則是一定要先做完作業再跟朋友出去玩兒。平時作業和小測試中做錯的部分,一定要問老師或同學,搞清楚什麼才是正確的解題思路。

這裡,只有第三版才能稱得上SMART計畫,細化的執行策略也因此更有可能説明孩子實現既定目標。可惜,我們常常只停留在第一版和第二版,並沒有思考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計畫半道夭折也是難免的了。

3

下面我們再來詳細看看SMART方法是如何在咱們日常學習計畫中應用的。

第一步,先把日程表中已經確定的時間寫進計畫,可以既包括學習,也包括事先約好的社交活動、鍛煉項目和休息時間。

比如,上面圖中藍色的是每學期課程表中固定的上課時間;棕黑色的是小組學習和考試時間;淺綠色的是鍛煉時間,週一早上7點-8點游泳,週二晚上7點-8點攀岩,週四下午2點-3點半去健身房做器械;明黃色的是娛樂時間,週四晚上參加派對,週六晚上跟朋友吃大餐,周日下午去看電影;綠色的是自由放鬆時間,可以彈性安排,睡個懶覺啊,打個電動遊戲啊。

第二步,將剩下的時間定義為自己學習時間,確定好始終點和具體學習內容。

接下來就按照SMART“聰明”學習法開始一項項檢驗。

Specific:詳細到要清楚what,who,where,why,how這幾項內容。比如閱讀書中的哪個章節的哪幾頁,跟朋友一起還是獨自一人,在哪兒學習,是家還是學校,圖書館還是咖啡店,有什麼材料是需要事先準備好的。

Measurable:假設確定的學習內容是2個小時讀15頁書,那怎麼才能衡量是否完成任務了呢?僅僅翻完這些頁書,不一定代表真正理解讀懂了,還需要有些可以量化的標準,比如一邊讀書一邊用思維導圖做筆記,或者完成網上找到的一些相關小測試。

Attainable:設定的任務目標得是能實現的,可以稍微有一點兒挑戰性,但千萬不要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如果任務難度太大而完成不了,不僅讓人產生挫敗感,還極容易導致半途而廢。比如,明知道這周生病狀態不佳,學習效率會降低,就不要安排太多工了。

Relevant:要明確目標是什麼,然後做出的計畫也要跟自己期待達成的最終目標相關。比如,為了讓這學期的數學成績有所提高,在制定計劃時就要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無論是複習記筆記,還是請教老師和同學,都是相關的,但讀本暢銷小說就顯然不相關了。這也需要我們分析清楚各項學習任務的優先程度。

Time Based:儘量按照時間表安排嚴格執行計畫,所以在計畫時最好預留出彈性時間。比如,在兩個小時的學習任務中可以適當安排十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現在來回顧一下,看看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計畫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使用SMART“聰明”學習法之前:過於空泛,很容易放棄,導致半途而廢

使用SMART“聰明”學習法之後:非常詳細,很容易執行,最終順利完成計畫

最後,一句箴言與大家共勉,希望目前正在與繁重課業作戰的大學生和即將邁入大學校園的准大學生都能突破自身天賦的局限,利用好方法養成好習慣,擁有受益終生的真正財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