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瀲灩大東湖|東湖——名因學士傳

圖 | 大美鳳翔攝影團隊

東湖——名因學士傳

如果要問“東湖是什麼?”估計所有的鳳翔人都會說:“東湖是我們鳳翔的名片”, 因為我們一直將“東湖柳、西鳳酒、女人手”稱為鳳翔三寶。 如果再問一句:“東湖為什麼能夠入選鳳翔三寶?”我想人們會不假思索地說它風景優美, 說它是北方園林的典範, 說它是關中平原上的明珠。 我的一位愛好攝影的朋友就曾感歎:“東湖太美了, 無論在什麼季節,

在什麼樣的天氣裡, 無論站在什麼位置, 從哪個角度去欣賞, 都會被它的美感動。 ”

當你走近東湖, 深入地瞭解東湖, 用心去體察東湖的時候, 你會發現, 東湖除過優美的風景, 還有更為引人入勝的一面, 那就是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而真正使它歷經數千年風雨而不竭的,

不是大自然遺贈給它的那方水土, 而是歷代文人雅士賦予它的文化內涵。 其實, 這不是我的發現, 清初詩壇領袖王士楨就曾用“湖似郎官好, 名因學士傳”的詩句說出了東湖內在的美。

王士楨的這兩句詩, 在清代以前人的眼裡, 也許意境優美,

通暢直白。 但讓現在的人如我者讀來, 就覺得有點費解:郎官是官職啊, 是古人對侍郎、中郎、議郎、郎中等帶郎字的官職的統稱, 怎麼能用來比喻東湖呢?詩疑還向詩中求, 讀李白的詩, 發現有一首《泛沔州城南郎官湖(並序)》的詩:“張公多逸興, 共泛沔城隅。 當時秋月好, 不減武昌都。 四座醉清光, 為歡古來無。 郎官愛此水, 因號郎官湖。 風流若未減, 名與此山俱。 ”不但有詩, 還有一段不算短的序。 沔城在今天湖北的仙桃縣, 而郎官湖就在武漢三鎮的漢陽。

原來, 唐代的時候漢陽有一個小湖, 名字叫做“南湖”。 李白和故友尚書郎張謂等同游, 張郎官覺得南湖雖然不大, 卻風景優美, 只是名字太過俗氣, 就讓李白另起名字。 李白也有同感, 不但給湖改了名字, 還寫下了這首帶長序的詩, 以序的形式記下了命名的原委。 正是李白的這一首詩, 使郎官湖這一池靜水從武漢這塊擁有水波浩淼的東湖和物產豐富的梁子湖的水鄉眾多的湖泊中脫穎而出, 成為文人雅士的最愛。 郎官湖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經乾涸, “郎官湖”這一名字卻因了李白的詩句流傳了下來。正如李白當年預測的那樣:“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只要還有人喜歡李白的詩,郎官湖也就會和大別山一同享名千古了。

鳳翔東湖和漢陽郎官湖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郎官湖因李白得名,鳳翔東湖因蘇軾而獲譽。郎官湖在明清之間逐漸乾涸,鳳翔東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水源斷絕。如果不是政府人力干預,引水濟湖,恐怕現在也已“滄海桑田”,成了無水的幹湖了。可見,自然景物的變化,並不以人們的好惡為轉移,正象蘇軾在《淩虛台記》中所說:“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淩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複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最初的東湖,因為“注水不盈”而被名為橐泉,埋沒于荒草野田之中。傳說到了商朝末年,忽然有一日,鳳凰下飲橐泉。周人把這事當成祥瑞之兆而大加宣傳,橐泉也被周人名之為“飲鳳池”。

在周朝統治的數百年間,飲鳳池也就享盡了尊榮,成為當時的名勝。到了周朝衰亡秦人興起,周人的“祥瑞”在秦人眼裡也就成了明日黃花,飲鳳池又淪落成了北園中供王公世族達官貴人們游棲飲馬的大池塘,還原成了注水不盈的橐泉。唯有湖畔越長越粗的梧桐,還在頑強地述說著周時的興盛。漢朝奪取了秦的天下,竟也認可了秦人的觀點,自兩漢直至宋初的千餘年間,東湖的境遇竟然沒有大的變化,歷代官府充其量也就是對原有的設施修修補補,沒有增加新的建築。

鳳凰棲於梧桐,總有沖天而起的時候。宋仁宗嘉祐六年,在朝野詩名鵲起的蘇軾剛走上仕途就來到鳳翔府,一下子被橐泉清甘的湖水和合抱的梧桐樹所吸引,寫下了《鳳翔八觀之五東湖》的長詩,寄給了遠在汴京的胞弟蘇轍。蘇轍看後又寫下了同樣體量的長詩《和子瞻鳳翔八觀之五東湖》,這才使東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像郎官湖因李白的詩句流傳後世一樣,東湖也因為蘇軾的詩成為世人皆知的名勝。

蘇軾和蘇轍昆仲的詩句,使鳳翔東湖在北宋時的文人圈子裡聲名大噪,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名湖,這一點也像極了郎官湖。王士楨用五個字總結了這一現象:“名因學士傳”。

有了名並不足以恃,當年的飲鳳池就是例子。好在宋代之後,歷代文人都推崇蘇軾的人品文章,把蘇軾初入仕途的鳳翔府認定成了蘇軾事業的起點,蘇軾歌贊過的東湖,更是成了紀念蘇軾的勝地。這對東湖是一次從文化觀念上的轉變,也是對東湖本身文化底蘊的提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千餘年間,人們將與蘇軾有關的亭台都遷入了東湖,歷代還不斷地增景擴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更是對東湖青眼有加,不斷地葺修美化,增加景點。就是在水源枯竭的情況下,也引水濟湖,使之永葆青春。自二零一五年開始的這次擴修,政府更是將重點放在東湖文化底蘊的培育上,在新增加的景點周遭,鐫刻上了介紹蘇軾和鳳翔歷史文化的文字,使東湖在傳承蘇軾文化精神的同時,具備了鳳翔文化視窗的作用。東湖自此終於脫出了“湖似郎官好,名因學士傳”的藩籬,在擁有蘇軾文化的基礎上,具有了自己的“東湖文化”。

我想由此以降,東湖就再也不會淪落到郎官湖的地步。正如蘇軾在《淩虛台記》中所說:“蓋世有足以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東湖足以恃的,就是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魯旭

陝西鳳翔縣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民俗學會理事,鳳翔縣作協主席。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風流街》、《下鄉紀事》等小說作品,《二娃審案》等戲劇作品,《鳳翔民俗》(上下卷)等。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郎官湖”這一名字卻因了李白的詩句流傳了下來。正如李白當年預測的那樣:“風流若未減,名與此山俱”,只要還有人喜歡李白的詩,郎官湖也就會和大別山一同享名千古了。

鳳翔東湖和漢陽郎官湖有著太多的相同之處,郎官湖因李白得名,鳳翔東湖因蘇軾而獲譽。郎官湖在明清之間逐漸乾涸,鳳翔東湖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水源斷絕。如果不是政府人力干預,引水濟湖,恐怕現在也已“滄海桑田”,成了無水的幹湖了。可見,自然景物的變化,並不以人們的好惡為轉移,正象蘇軾在《淩虛台記》中所說:“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竄伏。方是時,豈知有淩虛台耶?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則台之複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最初的東湖,因為“注水不盈”而被名為橐泉,埋沒于荒草野田之中。傳說到了商朝末年,忽然有一日,鳳凰下飲橐泉。周人把這事當成祥瑞之兆而大加宣傳,橐泉也被周人名之為“飲鳳池”。

在周朝統治的數百年間,飲鳳池也就享盡了尊榮,成為當時的名勝。到了周朝衰亡秦人興起,周人的“祥瑞”在秦人眼裡也就成了明日黃花,飲鳳池又淪落成了北園中供王公世族達官貴人們游棲飲馬的大池塘,還原成了注水不盈的橐泉。唯有湖畔越長越粗的梧桐,還在頑強地述說著周時的興盛。漢朝奪取了秦的天下,竟也認可了秦人的觀點,自兩漢直至宋初的千餘年間,東湖的境遇竟然沒有大的變化,歷代官府充其量也就是對原有的設施修修補補,沒有增加新的建築。

鳳凰棲於梧桐,總有沖天而起的時候。宋仁宗嘉祐六年,在朝野詩名鵲起的蘇軾剛走上仕途就來到鳳翔府,一下子被橐泉清甘的湖水和合抱的梧桐樹所吸引,寫下了《鳳翔八觀之五東湖》的長詩,寄給了遠在汴京的胞弟蘇轍。蘇轍看後又寫下了同樣體量的長詩《和子瞻鳳翔八觀之五東湖》,這才使東湖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正像郎官湖因李白的詩句流傳後世一樣,東湖也因為蘇軾的詩成為世人皆知的名勝。

蘇軾和蘇轍昆仲的詩句,使鳳翔東湖在北宋時的文人圈子裡聲名大噪,一躍成為了當時的名湖,這一點也像極了郎官湖。王士楨用五個字總結了這一現象:“名因學士傳”。

有了名並不足以恃,當年的飲鳳池就是例子。好在宋代之後,歷代文人都推崇蘇軾的人品文章,把蘇軾初入仕途的鳳翔府認定成了蘇軾事業的起點,蘇軾歌贊過的東湖,更是成了紀念蘇軾的勝地。這對東湖是一次從文化觀念上的轉變,也是對東湖本身文化底蘊的提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千餘年間,人們將與蘇軾有關的亭台都遷入了東湖,歷代還不斷地增景擴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更是對東湖青眼有加,不斷地葺修美化,增加景點。就是在水源枯竭的情況下,也引水濟湖,使之永葆青春。自二零一五年開始的這次擴修,政府更是將重點放在東湖文化底蘊的培育上,在新增加的景點周遭,鐫刻上了介紹蘇軾和鳳翔歷史文化的文字,使東湖在傳承蘇軾文化精神的同時,具備了鳳翔文化視窗的作用。東湖自此終於脫出了“湖似郎官好,名因學士傳”的藩籬,在擁有蘇軾文化的基礎上,具有了自己的“東湖文化”。

我想由此以降,東湖就再也不會淪落到郎官湖的地步。正如蘇軾在《淩虛台記》中所說:“蓋世有足以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東湖足以恃的,就是它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者:魯旭

陝西鳳翔縣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民俗學會理事,鳳翔縣作協主席。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風流街》、《下鄉紀事》等小說作品,《二娃審案》等戲劇作品,《鳳翔民俗》(上下卷)等。

投稿請發至縣委宣傳部資訊與傳媒組郵箱

fxscbjb@126.com

點擊查看往期文章精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