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面對產科醫生不許結婚生子的無理規定,她說:那我就一輩子不嫁!

廈門鼓浪嶼的毓園, 有一座雕像面朝大海, 面部露出了慈祥的微笑。

它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前來觀望與緬懷。

這塊碑紀念的正是那位平凡又偉大, 被世人稱為“萬嬰之母”的醫生林巧稚。

她是中國現代產婦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可她本人卻一直說:“我只是一個醫生, 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 ”

是的, 她一生中沒有什麼流芳百世的發明, 更沒有獲得什麼舉世矚目的大獎。

只有親手接生過的5萬多個新生兒,

親手救治的無數婦女。

為了事業, 她毅然放棄了自己的生活, 選擇終身未婚。

彌留之際, 她最牽掛的還是她的產鉗和她的病人。

林巧稚, 1901年出生在廈門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裡。

父親是歸國華僑, 字典裡從未有過“重男輕女”這些字眼。

她從小就跟著父親學了一口流利的英語, 接受良好的教育。

才5歲, 她的母親因宮頸癌離開了人世。 長大後, 林巧稚就拼命念書, 立志當一名醫生。

林巧稚一家

在那個年代, 人們普遍地認為女孩子不用讀太多書, 越早嫁人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 當林巧稚中學畢業後決定去報考協和時, 家裡一下子炸開了鍋。

協和醫學院要讀8年啊, 在她的家鄉, 20歲的女孩子早就已經是好幾個孩子的媽媽了。

幸好, 開明的父親十分支持她的決定, 還幫她籌集了去考試的費用。

當年的夏天, 她與同伴余瓊英一起來到了上海, 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

考試時, 一位女考生中暑暈倒了, 因為男老師不方便實施救治, 林巧稚果斷放下未完成的試卷去照顧她。

上海協和醫學院考場舊址

然而, 當她回到考場時, 考試已經結束, 她最擅長的英語試卷沒有做完。

林巧稚只好心灰意冷地離去, 對考試結果也不抱什麼希望了。

大概一個月後她意外收到了協和醫學院的錄取通知。

據說當時的監考老師專門為林巧稚給協和醫學院寫了一份報告, 稱讚了她的品行和流利的英語。

眾所周知,醫學生的大學天天過得跟高考衝刺一樣緊張。

他們得整日上課、背書、做實驗,才有辦法通過考試。

而那時協和醫學院的制度比如今還要嚴格許多,分數要達到75分以上才算是及格。

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則會被直接退學除名。

所以,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林巧稚就發奮讀書。

讀書時的林巧稚(中間)

經過8年苦讀之後,原本25人的班級也只剩下了16個人。

林巧稚的成績則一直高居榜首,還獲得協和的最高獎學金即文海獎學金,成為了首位獲得該獎的女學生。

畢業後,幾乎協和醫院每一個科室的負責人都向林巧稚拋出了橄欖枝。

可她偏偏選擇了當時尚在起步階段,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婦產科。

林巧稚(中排右二)與協和醫學院同事合影

原來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產婦都是在接生婆不夠科學的方式下助產。

這使得生孩子成為十分危險的事情。

據估算,產婦的死亡率達1.5%,新生兒的死亡率更是高達16%。

林巧稚於心不忍,她希望能讓自己的同胞姐妹們都意識到科學生產的重要性。

工作沒多久,她就遇上了人生中第一個大考驗。

深夜,一位年輕的婦女子宮破裂,流血不止。

可當時林巧稚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樣的病人,只好迅速向科主任報告危急情況。

眼看著病床上的婦女臉色越發蒼白,眼神也處於渙散邊緣,林巧稚著急得心眼都快跳出來了。

此時,科主任做了一個決定,讓林巧稚自己處置患者,為其進行緊急手術。

征得家屬同意後,林巧稚毫不怯場,立即通知了手術室,果斷站上了手術臺,完成了醫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術。

林巧稚書寫的分娩記錄

不久之後,林巧稚正式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的住院醫生。

這位喜歡穿旗袍,走路飛快的瘦小女醫生,成了協和醫院最忙碌的一個人。

面對診室外排著長隊的病人,她也從不以“時間差不多了”為藉口溜掉。

而是耐心地聽她們描述病情,一定要將所有的病人都看完。

每當林巧稚在門診的時候,她都會把當天掛號的所有病人看完才下班。

此外,林巧稚時刻替病人著想:能治療的就立刻治療,吃藥、敷藥就能治的病,絕不給她們打針。

她總是一邊檢查、治療,一邊輕聲細語地告訴她們一些自我護理與防護的方法。

許多女人這輩子也沒得到過如此體貼的關心,就連她們的母親,也從沒有這樣教過她們。

僅半年後,她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生。

換做是別人,在協和這樣的晉升起碼得拼搏三到五年。

她卻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用半年就走完了。

而她,也成了當時協和醫院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女性。

可即便職位高了,但她的工作方式絲毫沒有改變,仍每天工作到深夜。

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幾天能正常回家吃飯,有時就只吃一個護士給她帶回來的烤白薯。

她常常跟同事笑稱,自己可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那時,她住在協和醫院宿舍區裡那間離小院門口最近的職工宿舍,這一住就是30多年。

在她的床頭,擺著一台老式的電話,上面已經略顯鏽跡。

它見證了林巧稚的後半生,見證了她無數的不眠之夜。

無論何時,只要是寇里的醫生打電話來詢問建議,林巧稚總是耐心地指導值班的醫生,沒有絲毫的敷衍。

有時她覺得電話裡說不太清楚,又會披上外衣立刻去到醫院裡。

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表現,1939年林巧稚被協和派去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

林巧稚(右一)去美國進修

僅一年後,她謝絕了當時導師的挽留,回到了正處在炮火連天的祖國。

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愈演愈烈,協和醫院被迫關閉。

可林巧稚,卻仍然沒有離開已經淪陷的北平。

她選擇在現在的北京東堂子胡同10號開辦了一個私人診所,為苦難中的同胞服務。

林巧稚私人診所舊址,現北京東堂子胡同10號

前往她的診所看病的,大多是沒有錢看病的窮苦人,有些甚至連掛號費都交不起。

但林巧稚卻從沒有因此而拒絕過任何一個病人。

她不僅不收分文藥費,還給予她們經濟上的資助。因為在她心裡,愛病人勝過愛自己。

在日寇踐踏的土地上,她苦苦堅持了6年,留下了8887份病歷檔案。

想必大家對字跡潦草猶如天書的病歷習以為常了,但是林巧稚醫生寫的病歷是這樣的:

抗戰勝利後,協和醫院準備重新開門,收治病人。

經過戰火的焚燒,整間醫院只剩下了幾張孤零零的病床。

林巧稚就關閉了自己的私人診所,全心投入了協和複院的工作。

除此之外,她還忙於推進宮頸癌等婦科疾病早預防早發現的普查工作。

可當時婦女們還受傳統思想禁錮,認為無緣無故去醫院做婦科檢查是不光彩的事兒。

無奈之下,林巧稚只好帶著助手們去挨家逐戶動員,苦口婆心地講解普查的重要性。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北京的婦女們漸漸瞭解了普查的好處,開始前往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

緊接著,全國十幾個省市也紛紛開展大規模的醫療普查,一度轟動了國際醫學界。

不久之後,林巧稚再次完成一項醫學上的重大突破——成功治療了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的症狀之一是黃疸

就這樣,林巧稚在當時非常落後的醫學研究條件下,逐項攻破現代婦產科學的難題。

她先後在“胎兒宮內呼吸”、“滋養細胞腫瘤“、“婦科腫瘤”等方面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

而林巧稚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可是她還是最喜歡別人叫她“林大夫”。

圖左為林巧稚,圖右為王淑貞,均是中國婦產科的開創者

和所有的醫生一樣,林巧稚每天早上去到醫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房。

就是這再普通不過的查房,到了林巧稚這裡,卻成了臨床教學師範。

跟著她進行查房的醫生、實習生經常擠滿了病房。

甚至其他醫院的醫生也會過來參觀,跟著林巧稚一起進行查房。

每當林巧稚帶學生的時候,也會將自己愛病人精神傳遞給他們。

一次,她帶著學生觀察產婦分娩,並要求他們寫觀察報告。

最後,她只給了一個學生的作業評了“好”字。只因為他的報告上多了一行字:“產婦的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為此,學生們很不以為然,林巧稚卻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要以為這句話無關緊要,只有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才會懂得怎樣去觀察產婦,從而發現產婦種種預料不到的變化。”

可等到她自己生了病,卻常常因為沒時間去看,而自己苦熬著。

不幸的是,她在1978年得了腦血栓,從此一病不起。

病榻之上的她,卻開始了一部大書的寫作——《婦科腫瘤》。

無論是在輪椅上,還是病床上,她幾乎沒有留給自己一點點好好休息的時間。

她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部五十萬字的專著。

這,是她一生奮鬥的最後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一直昏睡的林巧稚發出了囈語。

她急促地叫喊著,“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身邊的護士急忙拿了個東西塞在她手裡,她才慢慢地平靜下來。

不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林巧稚終生未婚,82年的生命,她悉數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

實際上她並不是一個獨身主義者,她也對生活有過美好的嚮往。

可她知道,她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勢必要照顧家庭,未必能一心一意投入自己的事業。

雖說當時協和的規定是,住院醫生在職期間不能結婚、生孩子,但當協和取消這項規定後,林巧稚仍然自願選擇了奉獻自己的一切給產婦和孩子。

她沒有過自己的孩子,可她的手上,卻接生過5萬多個孩子。

在那個時代,人們叫她“活菩薩”,現在,人們給了她一個名字——“萬嬰之母”。

她懷著非凡的愛,做了一輩子平凡的事。

*參考資料

林巧稚小傳[J].今日科苑,2016(07):44-45.

桂克全.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科之“母”[J].中國衛生產業,2009,6(11):30-31.

紀錄片《大師:林巧稚》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眾所周知,醫學生的大學天天過得跟高考衝刺一樣緊張。

他們得整日上課、背書、做實驗,才有辦法通過考試。

而那時協和醫學院的制度比如今還要嚴格許多,分數要達到75分以上才算是及格。

一門主課不及格就要留級,兩門主課不及格則會被直接退學除名。

所以,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林巧稚就發奮讀書。

讀書時的林巧稚(中間)

經過8年苦讀之後,原本25人的班級也只剩下了16個人。

林巧稚的成績則一直高居榜首,還獲得協和的最高獎學金即文海獎學金,成為了首位獲得該獎的女學生。

畢業後,幾乎協和醫院每一個科室的負責人都向林巧稚拋出了橄欖枝。

可她偏偏選擇了當時尚在起步階段,被人們普遍認為是“沒有什麼發展前景”的婦產科。

林巧稚(中排右二)與協和醫學院同事合影

原來在那個年代,大多數產婦都是在接生婆不夠科學的方式下助產。

這使得生孩子成為十分危險的事情。

據估算,產婦的死亡率達1.5%,新生兒的死亡率更是高達16%。

林巧稚於心不忍,她希望能讓自己的同胞姐妹們都意識到科學生產的重要性。

工作沒多久,她就遇上了人生中第一個大考驗。

深夜,一位年輕的婦女子宮破裂,流血不止。

可當時林巧稚還是助理醫生,無權處置這樣的病人,只好迅速向科主任報告危急情況。

眼看著病床上的婦女臉色越發蒼白,眼神也處於渙散邊緣,林巧稚著急得心眼都快跳出來了。

此時,科主任做了一個決定,讓林巧稚自己處置患者,為其進行緊急手術。

征得家屬同意後,林巧稚毫不怯場,立即通知了手術室,果斷站上了手術臺,完成了醫生生涯中的第一例大手術。

林巧稚書寫的分娩記錄

不久之後,林巧稚正式成為了協和醫院婦產科的住院醫生。

這位喜歡穿旗袍,走路飛快的瘦小女醫生,成了協和醫院最忙碌的一個人。

面對診室外排著長隊的病人,她也從不以“時間差不多了”為藉口溜掉。

而是耐心地聽她們描述病情,一定要將所有的病人都看完。

每當林巧稚在門診的時候,她都會把當天掛號的所有病人看完才下班。

此外,林巧稚時刻替病人著想:能治療的就立刻治療,吃藥、敷藥就能治的病,絕不給她們打針。

她總是一邊檢查、治療,一邊輕聲細語地告訴她們一些自我護理與防護的方法。

許多女人這輩子也沒得到過如此體貼的關心,就連她們的母親,也從沒有這樣教過她們。

僅半年後,她被破格提升為協和醫院住院總醫生。

換做是別人,在協和這樣的晉升起碼得拼搏三到五年。

她卻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精湛的醫術用半年就走完了。

而她,也成了當時協和醫院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女性。

可即便職位高了,但她的工作方式絲毫沒有改變,仍每天工作到深夜。

一年到頭,幾乎沒有幾天能正常回家吃飯,有時就只吃一個護士給她帶回來的烤白薯。

她常常跟同事笑稱,自己可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

那時,她住在協和醫院宿舍區裡那間離小院門口最近的職工宿舍,這一住就是30多年。

在她的床頭,擺著一台老式的電話,上面已經略顯鏽跡。

它見證了林巧稚的後半生,見證了她無數的不眠之夜。

無論何時,只要是寇里的醫生打電話來詢問建議,林巧稚總是耐心地指導值班的醫生,沒有絲毫的敷衍。

有時她覺得電話裡說不太清楚,又會披上外衣立刻去到醫院裡。

憑藉著出色的工作表現,1939年林巧稚被協和派去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

林巧稚(右一)去美國進修

僅一年後,她謝絕了當時導師的挽留,回到了正處在炮火連天的祖國。

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愈演愈烈,協和醫院被迫關閉。

可林巧稚,卻仍然沒有離開已經淪陷的北平。

她選擇在現在的北京東堂子胡同10號開辦了一個私人診所,為苦難中的同胞服務。

林巧稚私人診所舊址,現北京東堂子胡同10號

前往她的診所看病的,大多是沒有錢看病的窮苦人,有些甚至連掛號費都交不起。

但林巧稚卻從沒有因此而拒絕過任何一個病人。

她不僅不收分文藥費,還給予她們經濟上的資助。因為在她心裡,愛病人勝過愛自己。

在日寇踐踏的土地上,她苦苦堅持了6年,留下了8887份病歷檔案。

想必大家對字跡潦草猶如天書的病歷習以為常了,但是林巧稚醫生寫的病歷是這樣的:

抗戰勝利後,協和醫院準備重新開門,收治病人。

經過戰火的焚燒,整間醫院只剩下了幾張孤零零的病床。

林巧稚就關閉了自己的私人診所,全心投入了協和複院的工作。

除此之外,她還忙於推進宮頸癌等婦科疾病早預防早發現的普查工作。

可當時婦女們還受傳統思想禁錮,認為無緣無故去醫院做婦科檢查是不光彩的事兒。

無奈之下,林巧稚只好帶著助手們去挨家逐戶動員,苦口婆心地講解普查的重要性。

經過一番努力之後,北京的婦女們漸漸瞭解了普查的好處,開始前往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健康檢查。

緊接著,全國十幾個省市也紛紛開展大規模的醫療普查,一度轟動了國際醫學界。

不久之後,林巧稚再次完成一項醫學上的重大突破——成功治療了新生兒溶血症。

新生兒溶血症的症狀之一是黃疸

就這樣,林巧稚在當時非常落後的醫學研究條件下,逐項攻破現代婦產科學的難題。

她先後在“胎兒宮內呼吸”、“滋養細胞腫瘤“、“婦科腫瘤”等方面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

而林巧稚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可是她還是最喜歡別人叫她“林大夫”。

圖左為林巧稚,圖右為王淑貞,均是中國婦產科的開創者

和所有的醫生一樣,林巧稚每天早上去到醫院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房。

就是這再普通不過的查房,到了林巧稚這裡,卻成了臨床教學師範。

跟著她進行查房的醫生、實習生經常擠滿了病房。

甚至其他醫院的醫生也會過來參觀,跟著林巧稚一起進行查房。

每當林巧稚帶學生的時候,也會將自己愛病人精神傳遞給他們。

一次,她帶著學生觀察產婦分娩,並要求他們寫觀察報告。

最後,她只給了一個學生的作業評了“好”字。只因為他的報告上多了一行字:“產婦的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

為此,學生們很不以為然,林巧稚卻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要以為這句話無關緊要,只有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才會懂得怎樣去觀察產婦,從而發現產婦種種預料不到的變化。”

可等到她自己生了病,卻常常因為沒時間去看,而自己苦熬著。

不幸的是,她在1978年得了腦血栓,從此一病不起。

病榻之上的她,卻開始了一部大書的寫作——《婦科腫瘤》。

無論是在輪椅上,還是病床上,她幾乎沒有留給自己一點點好好休息的時間。

她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完成了這一部五十萬字的專著。

這,是她一生奮鬥的最後努力。

1983年4月22日清晨,一直昏睡的林巧稚發出了囈語。

她急促地叫喊著,“產鉗!產鉗!快拿產鉗來!”

身邊的護士急忙拿了個東西塞在她手裡,她才慢慢地平靜下來。

不一會兒,她的臉上露出了微笑,“又是一個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個,真好…”

這是林巧稚留下的最後一句話。

林巧稚終生未婚,82年的生命,她悉數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

實際上她並不是一個獨身主義者,她也對生活有過美好的嚮往。

可她知道,她一旦結了婚,有了孩子,勢必要照顧家庭,未必能一心一意投入自己的事業。

雖說當時協和的規定是,住院醫生在職期間不能結婚、生孩子,但當協和取消這項規定後,林巧稚仍然自願選擇了奉獻自己的一切給產婦和孩子。

她沒有過自己的孩子,可她的手上,卻接生過5萬多個孩子。

在那個時代,人們叫她“活菩薩”,現在,人們給了她一個名字——“萬嬰之母”。

她懷著非凡的愛,做了一輩子平凡的事。

*參考資料

林巧稚小傳[J].今日科苑,2016(07):44-45.

桂克全.林巧稚:中國現代婦科之“母”[J].中國衛生產業,2009,6(11):30-31.

紀錄片《大師:林巧稚》

____________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後臺「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