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寺”和“廟”有什麼區別?99%的人不知道!

人們常常會看到寺、廟、祠、觀、庵這些建築, 有些人把這些建築物統稱為宗教建築, 這是錯誤的。 又比如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其實這也是錯的, 和尚並不是住在廟裡。 那麼, 寺、廟、祠、觀、庵有什麼區別呢?

寺, 在古代專指皇帝的行政機構,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大理寺”, 大理寺是幹什麼的呢?大理寺在古代是掌管審讞平反刑獄的官署。 最早是從北齊開始設立, 此後歷代王朝都沿用其制, 直至清朝。

“寺”在古代漢語裡還有“持續, 相續”的意思。 意思是說, 皇帝設立的這個機構是個永久性的機構, 不是臨時性的機構, 是要國祚綿綿、代代延續下去的。

因此中國的皇帝把教授佛法並且供僧團居住、學習、修行的場所稱為“寺”, 希望這個場所能夠永久的存在下去。 所以寺是辦事的機關、教育的機構。 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 因寺內的經書是用白馬馱來的,

朝廷便將其命名為“白馬寺”。 隋唐以後, 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 而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 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

那時, 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 漢代以後, 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 蛻變為陰曹地府控轄江山河瀆、地望城池之神社。 “人死曰鬼”, 廟作為祭鬼神的場所, 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 如孔子廟、關羽廟……隨著佛教的傳入, 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廟字的俗稱。

祠, 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 這點與廟有些相似, 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 東漢末, 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 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 由此, 祠堂日漸增多。

《釋名》有雲:“觀者, 於上觀望也”。 觀就是古代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觀察台”。 史載漢武帝在甘泉造“延壽觀”, 此後, 建“觀”迎仙, 蔚然成風。 相傳, 最早住進皇家“觀”中的道士是漢朝的汪仲都。 他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的“昆明觀”, 從此, 道教徒感激皇恩, 把道教建築稱之為“觀”。

道教從道家“天人合一”、“身國同治”的思維模式出發, 認為瞭解天象有助於求道證道, 得道成仙。 所以稱為“觀”, 取觀星望月之意, 所以常建於山頂。

庵, 古時是一種小草屋, 即所謂“結草為庵”。 舊時文人的書齋亦稱“庵”, 如“老學庵”、“影梅庵”。 漢以後建了一些專供佛教比丘尼居住的庵堂, 於是“庵”也就成了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專用建築名稱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