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還沒來得及消費升級,第一批90後就已悄然開始“消費降級”了

繼佛系、養生之後, 第一批90後已經悄然開始“消費降級”了
來源: 蘇胡沙撈越

下午茶沒有了, 當減肥。 出門公交+共用自行車, 再也不任性地計程車或滴滴了。 沒買新衣服, 畢竟上班有工作服。 新出了蘋果也沒買, 舊的還能湊合。 給家裡人配置了保險, 平均每年就要交一萬多了, 小病靠社保, 大病靠商保。 好久沒去吃日料了, 一頓500多可以買好多包尿不濕了。 護膚品也不再追求大牌了, 芙麗芳絲的深水+雅頓粉膠+薇諾娜的保濕乳。 化妝品舊的還能用, 反正我素顏, 偶爾塗個口紅顯氣色。 健身卡也不辦了, 自己在家用keep。

——知乎答主@徐小胖要減肥

消費降級, 首先從吃開始。 晚飯吃意面?別了, 還是重慶小面吧。 聽說公司旁邊新開了一家地中海風格的餐廳?看了下價格, 還是回家叫外賣吧。

其次是交通。 早晨睜開眼, 八點了!胡亂地穿衣, 狂奔下樓, 心急如焚, 不然打車?這個念頭立馬就被拍了下去:萬一遲到了還得被扣錢,

居然還想打車?於是開始埋頭在手機地圖裡規劃“地鐵plus小黃車plus奔跑”的最優路線。

然後是個人形象與生活管理。 週末約老同學逛街, 到了shopping mall, 想到已經被自己刷爆的信用卡和負債累累的花唄, 默默地飄過蒂芙尼、無印良品和雅詩蘭黛, 直奔樓上的名創優品、優衣庫和ZARA。 在樓下的Ole超市逛了逛, 一想到有什麼缺的日用品就打開手機裡的拼多多尋找低價同款:9.9元包郵的卷紙, 9.6元的20支裝衣架……

而摸透了年輕人心思的卻是商家。 拼多多(團購平臺)、名創優品(低價日用品店)和閑魚(二手貨交易平臺), 逐漸成為年輕一代的網購“新寵兒”。 據統計, 拼多多的月流水超過200億元。 在該平臺, 一支5.9元的眼線筆半年賣出了14萬支;9.6元的20支裝衣架四個月賣出110萬個;13.9元10包的抽紙一年賣出358萬件。

在餐飲行業, “呷哺呷哺”將行業客單價100塊以上的火鍋生意, 做到客單價50元以下, 卻實現了高達13.3%的淨利潤率, 遠高於味千拉麵(6.6%)、翠華餐廳(4.9%)和小南國(1.7%)。 同時;各大外賣app逐漸取代裝潢精緻的餐廳, 成為年輕人覓食的首選。

消費還沒有成功升級就漸見頹勢。 這一屆年輕人, 你們怎麼不行了呢?

窮就一個字, 我只說一次

為什麼會出現“消費降級”?大家一定會不假思索地說出那個字:窮。

可是,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不懂了。 他們當年靠那幾十塊錢養活了一家老小, 你拿著四五位數的月薪卻緊巴巴。 為啥???

通過隨機採訪和資料收集, 我們梳理了一下讓在北上廣深漂著的年輕人向金錢低頭的N座大山。

1、傷不起的房租

在很多人看來, 如果不用付房租, 生活可以直接提高一個檔次。

碩士畢業三年的小姚租住在北京, 三年換了兩次地方, 隨著北京房價不斷上漲, 自己的租房租金費用每年都在攀升。 “最開始是在六裡橋,

現在是六裡橋東。 每年都在漲, 開始我合租2000多, 後來我一個人一居, 4000多元, 每年還要再漲10%。 本人在事業單位上班, 一個月的工資除去日常必要的開銷之後, 剩下的部分有一半多都給了房東和仲介。 ”——央廣網《50城房租收入比報告:北上深人均房租超2000元》

小姚並非特例。 2017年年中, 上海易居研究院發佈的《50城房租收入比研究》報告顯示, 全國50個城市超七成房租相對收入較高, 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三亞等4個城市房租收入比高於45%, 也就是說, 在這四個城市, 租房者要拿出將近一半的收入支付房租。 為了不風餐露宿, 能省的還是省省吧。

2、人際包袱就是經濟負擔

小魚是一枚北漂, 從事獵頭工作, 月薪到手5K+。 工作第一年, 同事們都穿戴講究, 對各種品牌的討論等同於社交貨幣,剛出社會的她為了融入職場環境開始化妝、買包包;另外,據說見客戶時打扮得美美噠可以增加成單幾率。因此,打扮光鮮成為日常。這樣一來,她只能打車上班——精緻妝容和一身名牌哪裡經得起公交、地鐵的蹂躪。為了拓展自己的人際圈,少不了掏錢請客吃喝玩樂。消費開始全方位升級。

小魚慶倖自己是個單身狗。她的室友阿蓮每個月要和自己的男票一起出去看電影、吃飯,過節過生日動輒就是要買大幾百的禮物。某大型婚戀網站發現,國內的90後平均每月戀愛花費在2k左右。要知道,這年頭如果想在七夕給女友送個不太貴的禮物,是會被群嘲的——“送200元的禮物,不如送她一個自由”……這年頭想要談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戀愛,自個兒不省吃儉用能行嗎?

3、最大的碎鈔機:結婚、生子、育兒

挨過了房租,躲過了人情,一旦想到要建立家庭,還是要勒緊褲腰帶。

小H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今年是本科畢業後工作的第三年,年薪18w,在同齡人中並不算差。但是半年前,他的前女友卻因為嫌棄他的收入而跟他分手了,理由是:以這樣水準的工資,在深圳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這讓“一個女孩很沒有安全感”。於是,小H現在在公司旁邊租了一個1.4K的隔斷無窗小房間,一切以節儉為主。存錢是他目前經濟上的第一要義,連電話費也省著用。他希望再次戀愛時,這筆存款能夠讓自己不要再那麼尷尬。

而在北京的白領小靈深知,結婚才是降低個人消費的開始。和老公結婚3年,自從開始還房貸,給家裡購置各種必需品,她就開始不斷壓低個人支出。“結婚前,我的衣服都是大幾百上千的,包包、鞋子不是大牌子都會覺得品質沒保障。結婚以後,直接降到H&M;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備孕,但是真的很猶豫,我現在已經夠不講究的了。養娃貴啊,估計以後就是地攤貨了。”

在N座大山之下,一些年輕人開始轉變為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他們痛恨人情世故,試著對一切品牌光環視而不見;他們為未來精打細算,在當下追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他們恐懼疾病和意外,對一切可能帶來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的事情避而遠之。

日本的今天,中國的明天?

你以為你的生活已經夠悲慘夠“佛系”了?日本年輕人在一旁拈花微笑。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描繪了日本的經濟“慘”狀:2014年,日本的實質GDP增長率為-0.03%。這十年來,日本不管是哪個階層,實際年收入都減少了大約100萬日元。

政府使出十八般武藝降低物價,仍舊無法刺激消費。年輕人喪失物欲、性欲、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日本汽車工業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59%無車的日本年輕人表示“不想買車”;在年輕人中“宅”文化盛行,他們遠離了父輩所熱衷的高爾夫,高爾夫消費者從1300萬人銳減至760萬人;年輕人的一日三餐也因陋就簡。居酒屋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但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在家喝酒,畢竟更加實惠。

在經濟下滑的影響下,日本傳統的“買房安家”觀念正在被年輕人拋棄,選擇租房生活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的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從1983-2008年,30-39歲年齡層的住宅自有率從53.3%下滑至39%,而未滿30歲者的住宅自有率則從17.0%下滑至7.5%。儘管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還款年限相比中國更加寬鬆,但30歲前的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實際上,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日本國民收入水準又遠超中國。但日本人在買房上面依然沒啥興趣,這是為什麼?

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首先來源於社會經濟的低迷。在上世紀中後期的經濟繁榮後,日本人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20年”。日本年輕人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這對他們的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通貨緊縮、市場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更何況日本政府負債累累,借款金額高達其GDP的兩倍。倘若國債暴跌,個人儲蓄將灰飛煙滅。

高額的教育支出等負擔也減少了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調查,2014年日本教育經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遠遠低於其組織成員國平均占比4.4%,在過去的8年中,有7年是墊底。公共教育經費過低,個人需要承擔的教育成本也就相應高昂,學業貸款令日本大學生過早背上還貸的壓力。打工在日本大學生中極為普遍。有報告顯示,參與打工的大學生比例高達72%,其平均每週打工12.5小時。

同時,父母們的消費觀也淪為了年輕人的負面教材。在他們看來,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佔有欲和想出人頭地的願望,鉚足全力拼命工作。雖然表面上過著看似幸福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現實生活裡並不開心。只埋頭工作的父親,為了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並不關心家庭。許多年輕人目睹了這一切,對父輩自我犧牲尋求富裕中產階級生活的價值觀產生厭惡,他們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物質攀比。

總的來說,正是經濟不景氣而帶來的各種不穩定、無保障,讓這一代的日本青年一頭栽進了“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國,年輕人的消費降級還剛見勢頭,年輕人們似乎也漸漸從自己變得不忍卒讀的生活中,瞥見了一絲端倪。日本的低欲望或許就是我們的未來。

對各種品牌的討論等同於社交貨幣,剛出社會的她為了融入職場環境開始化妝、買包包;另外,據說見客戶時打扮得美美噠可以增加成單幾率。因此,打扮光鮮成為日常。這樣一來,她只能打車上班——精緻妝容和一身名牌哪裡經得起公交、地鐵的蹂躪。為了拓展自己的人際圈,少不了掏錢請客吃喝玩樂。消費開始全方位升級。

小魚慶倖自己是個單身狗。她的室友阿蓮每個月要和自己的男票一起出去看電影、吃飯,過節過生日動輒就是要買大幾百的禮物。某大型婚戀網站發現,國內的90後平均每月戀愛花費在2k左右。要知道,這年頭如果想在七夕給女友送個不太貴的禮物,是會被群嘲的——“送200元的禮物,不如送她一個自由”……這年頭想要談個符合大眾期待的戀愛,自個兒不省吃儉用能行嗎?

3、最大的碎鈔機:結婚、生子、育兒

挨過了房租,躲過了人情,一旦想到要建立家庭,還是要勒緊褲腰帶。

小H在深圳一家銀行工作,今年是本科畢業後工作的第三年,年薪18w,在同齡人中並不算差。但是半年前,他的前女友卻因為嫌棄他的收入而跟他分手了,理由是:以這樣水準的工資,在深圳根本沒有辦法擁有一個自己的家,這讓“一個女孩很沒有安全感”。於是,小H現在在公司旁邊租了一個1.4K的隔斷無窗小房間,一切以節儉為主。存錢是他目前經濟上的第一要義,連電話費也省著用。他希望再次戀愛時,這筆存款能夠讓自己不要再那麼尷尬。

而在北京的白領小靈深知,結婚才是降低個人消費的開始。和老公結婚3年,自從開始還房貸,給家裡購置各種必需品,她就開始不斷壓低個人支出。“結婚前,我的衣服都是大幾百上千的,包包、鞋子不是大牌子都會覺得品質沒保障。結婚以後,直接降到H&M;現在我們正在考慮備孕,但是真的很猶豫,我現在已經夠不講究的了。養娃貴啊,估計以後就是地攤貨了。”

在N座大山之下,一些年輕人開始轉變為徹底的實用主義者。他們痛恨人情世故,試著對一切品牌光環視而不見;他們為未來精打細算,在當下追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生活方式;他們恐懼疾病和意外,對一切可能帶來經濟損失和安全風險的事情避而遠之。

日本的今天,中國的明天?

你以為你的生活已經夠悲慘夠“佛系”了?日本年輕人在一旁拈花微笑。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欲望社會》中描繪了日本的經濟“慘”狀:2014年,日本的實質GDP增長率為-0.03%。這十年來,日本不管是哪個階層,實際年收入都減少了大約100萬日元。

政府使出十八般武藝降低物價,仍舊無法刺激消費。年輕人喪失物欲、性欲、成功欲,對於車和奢侈品嗤之以鼻。日本汽車工業會2015年的調查顯示,59%無車的日本年輕人表示“不想買車”;在年輕人中“宅”文化盛行,他們遠離了父輩所熱衷的高爾夫,高爾夫消費者從1300萬人銳減至760萬人;年輕人的一日三餐也因陋就簡。居酒屋是日本文化的象徵,但日本的年輕人越來越傾向于在家喝酒,畢竟更加實惠。

在經濟下滑的影響下,日本傳統的“買房安家”觀念正在被年輕人拋棄,選擇租房生活的人越來越多。2015年的調查顯示,約四分之一的日本人認為不買房也無所謂。這一比例在20歲至40歲的年輕人中更高。從1983-2008年,30-39歲年齡層的住宅自有率從53.3%下滑至39%,而未滿30歲者的住宅自有率則從17.0%下滑至7.5%。儘管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還款年限相比中國更加寬鬆,但30歲前的購房人數依然逐年下降。

實際上,日本房價並不比現在的中國房價高,日本國民收入水準又遠超中國。但日本人在買房上面依然沒啥興趣,這是為什麼?

日本年輕人的“低欲望”首先來源於社會經濟的低迷。在上世紀中後期的經濟繁榮後,日本人經歷了泡沫經濟破滅後“失落的20年”。日本年輕人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年輕人不曾經歷過的、曠日持久的經濟停滯。這對他們的消費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經歷過通貨緊縮、市場不景氣的黑暗時代,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背負房貸或結婚生子。更何況日本政府負債累累,借款金額高達其GDP的兩倍。倘若國債暴跌,個人儲蓄將灰飛煙滅。

高額的教育支出等負擔也減少了年輕人的消費能力。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調查,2014年日本教育經費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2%——遠遠低於其組織成員國平均占比4.4%,在過去的8年中,有7年是墊底。公共教育經費過低,個人需要承擔的教育成本也就相應高昂,學業貸款令日本大學生過早背上還貸的壓力。打工在日本大學生中極為普遍。有報告顯示,參與打工的大學生比例高達72%,其平均每週打工12.5小時。

同時,父母們的消費觀也淪為了年輕人的負面教材。在他們看來,父母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佔有欲和想出人頭地的願望,鉚足全力拼命工作。雖然表面上過著看似幸福的生活,實際上卻被房貸壓得喘不過氣來,他們現實生活裡並不開心。只埋頭工作的父親,為了在公司出人頭地,每天汲汲營營,並不關心家庭。許多年輕人目睹了這一切,對父輩自我犧牲尋求富裕中產階級生活的價值觀產生厭惡,他們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非物質攀比。

總的來說,正是經濟不景氣而帶來的各種不穩定、無保障,讓這一代的日本青年一頭栽進了“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而在中國,年輕人的消費降級還剛見勢頭,年輕人們似乎也漸漸從自己變得不忍卒讀的生活中,瞥見了一絲端倪。日本的低欲望或許就是我們的未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