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子《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欲”,可人沒有欲望會怎麼樣?

現代管理學對於員工的激勵都是從員工的動機和需求角度進行研究, 比如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 給企業如何進行員工激勵提出了重要的參考。 那麼, 按照老子《道德經》中所提出的觀點“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讓員工無知無欲, 那員工該如何管理, 員工該如何激勵?

在老子的《道德經》第二章中, 有這麼一句話: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很多人以為這裡說的無知是要讓民眾沒有知識, 是愚民政策;無欲是要壓抑民眾的欲望, 讓民眾都去當和尚。 這只是對老子觀念的粗淺認識, 沒有窺見其本質!

什麼是“知”?知識, 是人類對有限的一些事物的歸納, 總結出來的宇宙法則或人性法則。 老子開章就告訴我們:自然法則可生出無限的表像, 而人類只能處理有限的資訊, 歸納有限的事物, 人總結出的法則就一定會有局限性, 一定會是有局限性的自然或人性法則的。 人接受這些有局限性的自然或人性法則的 知識, 就會產生局限於自身認知的意念。 古人把這種, 人因為有了知識, 導致人難以接受其他的觀念, 叫做知見障。 佛教所講得:清空你的茶杯, 才能倒進新的水, 就是叫人拋開他的知見障,

嘗試接受其他類別的見解和知識。 讓民眾放下知見障, 就叫“使民無知”。

同理, 衣食住行都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 合理的需求應該得到鼓勵。 但是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 就偏離了自然法則和人性法則, 導致人難以接受的行為, 這在佛教李叫做欲念障。

具體表現在事物上就是, 酒池肉林, 人為財死, 精盡人亡等等有失天道, 有失人道的事情。 讓民眾放下欲念障, 就是老子所說的“使民無欲”, 老子並不是要人都去做和尚的。

那麼, 無知無欲的人是不是真的最難管理呢?確實, 管理者會利用人的知見障和欲念障進行管理。

舉例說明, 比如老闆想要員工拼命加班, 老闆就從知識上給你灌輸知見障:比如提倡奉獻精神的企業文化。 老闆也可以從欲望上給你灌輸欲念障:比如給你頒發一個最努力工作獎的帶來榮譽, 比如加班可以多拿工資, 不加班就吃不飽飯。 在某些企業, 比如在xx糠工作的員工可能對這點深有體會吧。 再舉個例子:比如古代某些禮學家, 非常提倡婦女要守貞潔這種觀念。 民眾被智者灌輸這樣的知識和觀念, 就會做出失潔尋死這樣有失天道, 有失人道的事情。 所以聖人使民眾無知無欲, 是要去除民眾的知見障和欲念障, 而不是要讓民沒有知識, 或做叫民眾做和尚。

無知無欲的人,從管理者,統治者的角度來講可能是最難管理的。但是從聖人的角度看,無知無欲是要去除人的知見障和欲念障,而不被管理者玩於鼓掌之中。這和佛家所講的無欲則剛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真是一部奇書,每次讀來都會有新的感悟,當然一陰一陽之謂道,換個視角看問題,我說的可能就是錯的。道友們,你們是怎麼看待老子所說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的呢?

/完/

無知無欲的人,從管理者,統治者的角度來講可能是最難管理的。但是從聖人的角度看,無知無欲是要去除人的知見障和欲念障,而不被管理者玩於鼓掌之中。這和佛家所講的無欲則剛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道德經》真是一部奇書,每次讀來都會有新的感悟,當然一陰一陽之謂道,換個視角看問題,我說的可能就是錯的。道友們,你們是怎麼看待老子所說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的呢?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