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興文裡| 丟了七八千元的iPhone,酬謝一兩百元,過分嗎?

說說“好人”和“好報”

前些日子, 在朋友圈裡看到一位不甚相熟的童鞋發圖曬出自己失而復得的iPhone手機, 配文講述手機丟失後, 被一位“好心人”拾到並送回,

當他為遇到“好人”而感覺無比幸運時, 不料對方詢問他能否回報一兩百元“意思意思”。

這條朋友圈的“好心人”三字被打上了雙引號, 字裡行間透露著因情感被欺騙而受到傷害的不忿之感。 不由想, 理性上看, 七八千元的手機回歸了, 酬謝一兩百稱得上非常划算, 重要的是將手機送回的人是在歸還手機後提出要求, 表明並無要脅之意, 那人或許還為做這件好事花費了時間和金錢不是?本想留個言, 但當看到好幾位熟人已在底下點贊, 還有人附和表示此事“實在不該”, 忽覺沒意思, 遂將打好的字全刪去了。 畢竟一個看法若已有多人意見達成統一形成同盟, 幾乎就成了難以撼動的了。

大家的不忿之感從何而來?大約還是因自己心中對於好人的期望落了空吧。

我想起在旅行時曾看到過的一個視頻新聞。 事件發生在西方, 大意是一名十五六歲的少年在車輪前救下一名騎腳踏車摔倒的小女孩, 事後獲得小女孩父親的重金酬謝。 少年用酬金給自己買了一雙渴望已久的喬丹鞋,

其餘交給父母支配。 猶記得視頻中, 少年一手拎著鞋子, 一手給自己比大拇指, 神情無比得意, 就像在說“這是我英雄事蹟的戰利品”。

這樣的畫面在我們的新聞報導中似乎並不多見。 取而代之的, 是救人犧牲、是為事業奉獻、是“好人們”一口回絕當事人的酬謝, 並稱“我做好事並不是為了錢”云云。

當然, 新聞裡的高風亮節的好人們, 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 是我們應該向之學習, 廣為宣傳, 立為榜樣的道德楷模。 然而, 施善的好人隊伍中, 大多人也都是會為利益而喜、為損失而憂的普通人, 如當事人提出回報, 而這份回報正是自己需要的時候, 不拒絕也無可厚非吧?退一步說, 當施善者在事後提出並不過分的補償要求時,

此前的善行也不該被全盤抹煞吧?

我曾想, 視頻中的白人少年, 為何會在鏡頭前表露如此驕傲的神情?他肯定知道, 周圍的人對他的做法定是認同的。 反觀我們看到的有關好人好事的報導中, 為何會出現統一“範本式”的回答呢?

回過頭看, 自童年起, 我們在文字上對好人好事最初的認知範本, 不就是課本上“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鋒”和“救火犧牲的少年賴甯”嗎?今天, 我們的媒體, 捫心自問, 當將鏡頭和麥克風對準好人們時, 自己內心是否也期待著“塑造”一座不求回報的“範本式”的道德豐碑?

常言道, 好人有好報。 好人獲得好報, 本該是一件值得慶倖的事情, 社會上多一些好人有好報的新聞, 讓做好事在大眾認知裡成為一件愉悅的事情,

起到的效果, 不會比只報導“悲情英雄”式好人來得差。

徵集令

新聞報導現象, 言論體現溫度。

興文裡, 是溫州老城區的一條小巷, 就在溫州日報報業集團新聞大樓對過, 有很多故事。 取“興文裡”為專欄名, 是希望面對新聞裡的各種社會現象, 通過對“新聞裡子”的發掘發聲, 給這座古城的發展, 帶來一點啟示和助力。

社會發展, 事關你我;你我助力, 共建共用。 《興文裡》欄目面向社會徵集小言論文章, 歡迎社會各界向我們投稿, 剖析新聞背後的啟示, 反映對世事百態的看法, 為溫州的發展建言獻策。

投稿信箱:2834135480@qq.com

作者 程瀟瀟

編輯 吳翼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