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追念揚州師院原黨委書記陳超

在揚州高校歷任領導中, 陳超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好書記, 他有很高的寫作、演講水準、極強的感召力, 他的領導風範, 讓人敬仰。 在我國經濟困難的歲月, 他和院黨委、院領導一班人, 倍加關懷師生, 讓全院師生感受到黨的溫暖、家的溫馨。

說明:後排由左至右分別是劉傳桂(時任師院中文系教師黨支部書記、後任江蘇商專校長)、陸以和(時任中文系團總支書記、後任揚州醫學院黨委書記)、陳超(時任師院黨委書記, 後任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祝元(時任中文系學生年級黨支部書記, 後任江蘇省商業廳人事處處長)、陳同高(時任中文系黨總支副書記、後任江蘇商專黨委書記)。 前排左一即為作者。 ——編者 注

眾所周知, 1959年至1961年, 我國遭遇少有的三年自然災害, 加上北方那個大國的逼債, 還有我們自身政策上的失誤, 造成建國以後的嚴重經濟困難。 國人一度在饑餓、溫飽的生命線上掙扎。

面對如此困境, 陳超書記同他的一班人, 克服重重困難, 千方百計, 將揚州師院大學生的伙食搞得極為出色。 學兄李永平在他的《思念陳超書記》一文中, 這樣回憶當年的生活:“陳超書記三個月不吃肉, 可是為了改善我們師生的伙食, 一方面動員全校師生種十邊, 辦農場, 另一方面組織後勤人員到各處採購魚啊鵝啊、罐頭肉啊。 儘管當時副食品供應緊張, 可我們揚州師院學生的餐桌上, 每週有魚有肉, 伙食好得很呐。 陳超書記就是這樣, 心裡時時裝著廣大師生。 ”

在那個年月, 就連我們吃的稀飯, 也是厚厚的、粘稠的, 一勺子上來, 形成一個饅頭勢。 遠不像當年有人笑稱稀飯是“洪湖水, 浪打浪。 ”印象很深的是我班女生、從射陽八大家來到師院求學的張萍同學,

最不適應的竟是食堂的厚稀飯, 多次同我們講, 她每天要喝許多水, 她說得有趣, 我們聽得開心。 那時, 我們學生普遍沒有飲水的習慣。 張萍同學出身于革命家庭, 家裡並不困難。 很薄的稀飯當是我國許多地區、勤勞的人民因貧困而節衣縮食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

(生氣勃勃的揚州師院大學生們)

為了保護大家的健康, 防止過度消耗體力和能量, 根據上級有關指示精神, 有一段時間, 體育課一律停止高強度訓練, 教學內容調整為學習和練習簡化太極拳, 讓我們養生靜氣。 我們掌握的基本太極拳法, 就是那時訓練出來的。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 糧食短缺, 副食品短缺, 幾乎是全民體驗的饑餓年代。 高等學校師生也都有切身體會, 記憶猶新。 筆者閱讀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劉冰所作的《蔣南翔與清華黃金一代》一文(《博覽群書》2017.9), 在“從點滴做起關心學子成長”一節, 有如下記述:“三年困難時期……學校一度連蔬菜都沒有了,

只有醬油湯, 主食80%都是玉米麵做的窩窩頭, 其餘的以麵粉為主, 偶爾吃一頓大米飯。 即使是這樣, 因為缺油少副食, 主食仍然很緊張。 學校一方面採取措施, 如把自修時間從22點提前到21點結束、熄燈, 增加一小時的睡眠時間, 還給因身體不適出現水腫的學生每月發放3斤黃豆粉, 以補充營養;另一方面學校組織各班同學自己動手, 在東大操場和現新體育館所在地種了一大片紅薯, 收穫時不僅把紅薯都吃了, 連紅薯秧也煮熟拌些醬油全吃了。 ……1961年10月13日, 周總理陪緬甸總理吳努來清華參觀, 同學們都自發地在大禮堂前的草坪上夾道歡迎。 此後不久, 南翔在全校大會上說:‘總理發覺同學們普遍臉色不太好, 要教育部提高伙食標準……’。 ”今天,誰也不敢想像,當年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竟是如此的營養狀況。對比清華,伙食搞得好一些的高等學校的學生,應該是幸運的。

(陳超曾創作長篇小說《淮河兩岸》)

以陳超書記為首的師範學院領導,不僅僅對學生在生活上關懷備至,陪伴大家度過經濟困難時期,更在政治上引領開導,鼓舞鬥志,迎難而上。當時學生生活區西南方建有一座風雨操場,實際為室內體育場。其特色是全部為竹架構,毛竹作骨架,四周多層級看臺,全部用竹片鋪設,上面用茅草蓋屋頂,雨天作室內操場,集會作學校禮堂。

我們在那裡上過室內體育課,開展過體育活動,觀摩過省級乒乓球隊表演賽,還有其他文體活動。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陳超書記對全院師生所作的激動人心、鼓舞鬥志的報告。每一場報告,操場地面和四周看臺全院師生員工集中一起,滿滿當當,聆聽陳超書記動人的演講。很多校友都會回憶在揚州師院求學的幾年裡,最難忘的是陳超書記給我們做的一次次報告和風雨操場內響起的一陣陣經久不息的掌聲。陳超書記做報告有稿卻不念稿,常常是興之所至,妙語連珠,神采飛揚,鞭辟入裡又極富文采。聽了他的報告,全院師生不僅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發,還倍受鼓舞,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那時,陳超書記曾精闢地闡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一真理,激勵大家面對當下困難,迎接美好的未來。

(陳超著作《人生之路》)

記得也是在風雨操場,全院師生還聆聽了中文系老師的《紅岩》讀書報告會,報告極其精彩,反響強烈。紅色書籍鼓舞了中國幾代人,也深深教育了師院廣大師生。

風雨操場,一個簡樸的室內體育場,它的名字和在它裡面經歷的悠悠歲月卻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那一代學人永遠不會忘記,一個高校黨委書記在國家困難的日子裡與他的學生風雨同舟,作為精神支柱,帶領我們所經歷的風雨歲月及我們所走過的風雨人生。風雨操場,連同詩聖杜甫的名句“風雨不動安如山”,成為幾代師院人的共同記憶。

20世紀90年代初,陳超(右)與朱江在南京西康路寓所合影。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三年經濟困難逐步度過。大體從1962年開始,經濟逐步復蘇,生活逐漸好轉。此後,校園又恢復了更加旺盛的活力。體育課正常了,體育活動開展了,體育運動會召開了,各項賽事舉行了。印象最深的是師院所舉行的一次全院拔河比賽,這是一場力與美的比拼。層層選拔的經過已經淡忘,只記得師院大廚房隊與數學系學生隊的巔峰對決。大廚房隊的師傅相當於我們的叔叔輩,由於常年辛勞,煉就了他們壯碩的身軀,加上他們豪爽開朗的性格,優質的服務,讓我們學生喜歡。這些壯漢,力大無比,對於決賽,信心滿滿。數學系學生為讀書人,雖是全系挑選出的精兵強將,也讓我們捏一把汗。那天決賽,不說人山人海,也當是各部門各系科師生傾巢而出,觀看這盛況空前的賽事。一開始,大廚房隊優勢明顯,但數學系隊齊心協力,沉著應戰,結果反敗為勝。精於計算、巧用合力的數學系隊最終摘得桂冠,大學生戰勝了大力士,成為一時的美談。

(陳超散文、雜文集《燦若流霞》)

陳超書記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不是本人本文能夠盡述的。這裡還可略記一二。印象很深的是他曾在我們中文系64屆甲大班隨堂連續聽過王善業教授的漢語課。自然,這不是上對下的教學檢查,而是學習求教。一位黨委書記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精神品質,由此可見一斑。他曾創作長篇小說《淮河兩岸》,描寫當年新四軍所進行的湖上的鬥爭。他還曾對中文系愛好創作的同學指點迷津,這在高校的黨委書記中,當是鳳毛麟角。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不可多得的党的好幹部,當“文革”的狂瀾驟起,在那個盛夏,他被極左思潮衝昏頭腦的造反派頭頭揪鬥,戴上高帽,遊街示眾,甚至將黑墨水往他嘴裡灌,造成了他的休克。當時,師院善良的師生印發《告革命同胞書》,揭露造反派頭頭“武鬥陳超”時,在社會上激起了多麼強烈的反響。隨後,楊壽等鄉鎮農民群起擁來聲援,那是一幅多麼驚心動魄的景象!啊,民意不可侮,正直善良的人們引用“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表達心中的憤懣,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像陳超書記這樣高水準有魄力有修養的領導,應該說是不多見的。

前面寫到清華大學黃金一代,劉冰先生在文章中這樣詮釋這一概念:“有人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革’前培養的清華學生是清華的‘黃金一代’。”因為“剛好避開了一頭一尾的大躍進和‘文革’。”實際上這一時段,也是新中國建國以後國民經濟和生產建設蒸蒸日上的最好的一段時期,處在這一時段的高等學校和廣大師生,也是幸運的。

此時,揚州師範學院正迎來建校以來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段,揚州師院按照既定的培養目標,培育了大有作為的一屆屆畢業生,成為服務江蘇省內外中等學校的骨幹力量。那時引以為豪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揚州師院和全國師範院校一道,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作者吳渤,系揚州師院中文系1964屆畢業生,曾任揚州師範學校教務處主任,已退休。)

”今天,誰也不敢想像,當年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作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竟是如此的營養狀況。對比清華,伙食搞得好一些的高等學校的學生,應該是幸運的。

(陳超曾創作長篇小說《淮河兩岸》)

以陳超書記為首的師範學院領導,不僅僅對學生在生活上關懷備至,陪伴大家度過經濟困難時期,更在政治上引領開導,鼓舞鬥志,迎難而上。當時學生生活區西南方建有一座風雨操場,實際為室內體育場。其特色是全部為竹架構,毛竹作骨架,四周多層級看臺,全部用竹片鋪設,上面用茅草蓋屋頂,雨天作室內操場,集會作學校禮堂。

我們在那裡上過室內體育課,開展過體育活動,觀摩過省級乒乓球隊表演賽,還有其他文體活動。但印象最深的還是陳超書記對全院師生所作的激動人心、鼓舞鬥志的報告。每一場報告,操場地面和四周看臺全院師生員工集中一起,滿滿當當,聆聽陳超書記動人的演講。很多校友都會回憶在揚州師院求學的幾年裡,最難忘的是陳超書記給我們做的一次次報告和風雨操場內響起的一陣陣經久不息的掌聲。陳超書記做報告有稿卻不念稿,常常是興之所至,妙語連珠,神采飛揚,鞭辟入裡又極富文采。聽了他的報告,全院師生不僅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啟發,還倍受鼓舞,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那時,陳超書記曾精闢地闡述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這一真理,激勵大家面對當下困難,迎接美好的未來。

(陳超著作《人生之路》)

記得也是在風雨操場,全院師生還聆聽了中文系老師的《紅岩》讀書報告會,報告極其精彩,反響強烈。紅色書籍鼓舞了中國幾代人,也深深教育了師院廣大師生。

風雨操場,一個簡樸的室內體育場,它的名字和在它裡面經歷的悠悠歲月卻讓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那一代學人永遠不會忘記,一個高校黨委書記在國家困難的日子裡與他的學生風雨同舟,作為精神支柱,帶領我們所經歷的風雨歲月及我們所走過的風雨人生。風雨操場,連同詩聖杜甫的名句“風雨不動安如山”,成為幾代師院人的共同記憶。

20世紀90年代初,陳超(右)與朱江在南京西康路寓所合影。

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三年經濟困難逐步度過。大體從1962年開始,經濟逐步復蘇,生活逐漸好轉。此後,校園又恢復了更加旺盛的活力。體育課正常了,體育活動開展了,體育運動會召開了,各項賽事舉行了。印象最深的是師院所舉行的一次全院拔河比賽,這是一場力與美的比拼。層層選拔的經過已經淡忘,只記得師院大廚房隊與數學系學生隊的巔峰對決。大廚房隊的師傅相當於我們的叔叔輩,由於常年辛勞,煉就了他們壯碩的身軀,加上他們豪爽開朗的性格,優質的服務,讓我們學生喜歡。這些壯漢,力大無比,對於決賽,信心滿滿。數學系學生為讀書人,雖是全系挑選出的精兵強將,也讓我們捏一把汗。那天決賽,不說人山人海,也當是各部門各系科師生傾巢而出,觀看這盛況空前的賽事。一開始,大廚房隊優勢明顯,但數學系隊齊心協力,沉著應戰,結果反敗為勝。精於計算、巧用合力的數學系隊最終摘得桂冠,大學生戰勝了大力士,成為一時的美談。

(陳超散文、雜文集《燦若流霞》)

陳超書記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不是本人本文能夠盡述的。這裡還可略記一二。印象很深的是他曾在我們中文系64屆甲大班隨堂連續聽過王善業教授的漢語課。自然,這不是上對下的教學檢查,而是學習求教。一位黨委書記禮賢下士、虛懷若谷的精神品質,由此可見一斑。他曾創作長篇小說《淮河兩岸》,描寫當年新四軍所進行的湖上的鬥爭。他還曾對中文系愛好創作的同學指點迷津,這在高校的黨委書記中,當是鳳毛麟角。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不可多得的党的好幹部,當“文革”的狂瀾驟起,在那個盛夏,他被極左思潮衝昏頭腦的造反派頭頭揪鬥,戴上高帽,遊街示眾,甚至將黑墨水往他嘴裡灌,造成了他的休克。當時,師院善良的師生印發《告革命同胞書》,揭露造反派頭頭“武鬥陳超”時,在社會上激起了多麼強烈的反響。隨後,楊壽等鄉鎮農民群起擁來聲援,那是一幅多麼驚心動魄的景象!啊,民意不可侮,正直善良的人們引用“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表達心中的憤懣,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像陳超書記這樣高水準有魄力有修養的領導,應該說是不多見的。

前面寫到清華大學黃金一代,劉冰先生在文章中這樣詮釋這一概念:“有人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文革’前培養的清華學生是清華的‘黃金一代’。”因為“剛好避開了一頭一尾的大躍進和‘文革’。”實際上這一時段,也是新中國建國以後國民經濟和生產建設蒸蒸日上的最好的一段時期,處在這一時段的高等學校和廣大師生,也是幸運的。

此時,揚州師範學院正迎來建校以來的鼎盛時代,這一時段,揚州師院按照既定的培養目標,培育了大有作為的一屆屆畢業生,成為服務江蘇省內外中等學校的骨幹力量。那時引以為豪的“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揚州師院和全國師範院校一道,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偉大事業中,作出了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作者吳渤,系揚州師院中文系1964屆畢業生,曾任揚州師範學校教務處主任,已退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