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重磅推介│這份地圖的故事值得讓福清人驕傲!

置縣于唐代盛世的福清

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

早在唐代, 福清即開闢了通往今越南的航線;南宋, 福清開闢了通往今越南、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的航線;元代福清至東北亞、東南亞的航線已相對成熟;晚清, 福清已有通向東南亞、東北亞和美國、加拿大、英國、古巴的航線, 並開通了福州至東南亞的班輪。

福清是中國海絲古厝保存最多、也是中國海絲古村保存最多且最完整的城市之一。

今天, 小晚就以地圖配重要遺存簡介的方式, 介紹部分福清海絲文化重要遺存, 一起先來看看海口鎮保存的海絲遺存。

1

入海處:

唐渡口·宋龍江橋·宋龍江塔

△海口古渡。

海口古渡興于唐代, 宋朝已十分繁華。 因渡興旺, 北宋置鎮。 北宋政和三年(1113), 為方便中外客商, 由太平寺僧惠鄙、守恩等倡議, 在海口龍江下游, 建造龍江橋, 至北宋宣和六年(1124)建成。 現為福建省保存結構最完整的一座宋橋, 也是福清最長的一座古代石樑橋。 同時建造的鎮橋塔, 成為往返世界商船的航標。

△海口龍江橋及龍江塔。

海口古渡在南宋成為大港, 人口稠密, 商業繁榮, 有“小杭州”之美稱。 民謠曰, “海口田園不及頃, 五百遊魚(指大船)守水口”“海口好大厝, 小鳥飛不過”, 等等。

2

前村:

明通江門·明老街

△通向古渡的明代海口通江門。

海口民城位於前村, 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 開設五座城門。 北門“鎮安”, 匾額“喬岳鐘靈”;南門“擢桂”, 匾額“浴日天香”;東門“通江”, 匾額“澄江如練”;西門“起龍”, 匾額“風雲會合”;西北門“嘉猷”, 匾額“勢壯輔車”。 萬曆年間, 曾修葺過四次。 1938年, 國民政府拆除了城牆。 目前, 僅保存通江門。 通江門歷史上長期是民城內百姓出國經商創業的必經之地, 也長期是海內外商船船民、商人進出居住、營商的必經之門。

通江門外保存有一條古厝連綿的老街,

因海口古渡這裡曾經十分繁華, 為福清沿海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3

龍山:

唐瑞峰寺·宋瑞峰塔

△海口瑞峰寺。

瑞峰寺位於龍山之巔, 始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間(874-879), 原為妙貞觀, 宋元豐元年(1078)改觀為寺, 始名“瑞峰寺”。 傳說, 當年從海口上岸的印度商人曾來此上香, 外國僧人也曾駐錫於此。明代著名禪師、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隱元禪師曾親臨瑞峰寺。

瑞峰塔位於瑞峰寺後,宋代始建,明萬曆十二年(1584)重修。八角七層石塔,1914年倒塌。現存石構塔基、金剛柱和少量浮雕人物的石構件。

4

海口村:

明天峰塔

△天峰塔

天峰塔位於海口村龜山頂,明萬曆元年(1573)由戶部侍郎林正亨榮歸故里拜祖而建,為八角七層實心石塔,高7.5米,每層塔壁設佛龕,龕內雕佛像。須彌座雕有花卉、動物、衛士圖案。在當地,捐資建塔造福百姓航行為大善之舉,深受海口百姓之愛,兵民念其功德,在瑞岩建祠紀念。建塔、修塔善行在海口代代相傳。

天峰塔在明清兩季曾長期作為海內外商船的導航航標之一。1997年,又有華僑捐資重修天峰塔。

5

牛宅村:

宋瑞岩寺·元彌勒石雕造像

△瑞岩寺。

位於牛宅村的瑞岩寺和彌勒石雕造像,自古就是福清人闖蕩世界、走出國門前的祈福之地,有海外客商自海口古渡上岸,也前往瑞岩山訪古。

瑞岩寺位於瑞岩山南側,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由團欒居士所建。寺西彌勒石雕造像,始鑿於元至正元年(1341),至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高6.8米、寬8.9米,由整塊花崗岩就地琢成,為全國最大的立體石刻彌勒佛像。

△瑞岩山彌勒石雕造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瑞岩山間遍佈怪岩奇洞,一步一景,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三十七奇景。山頂石岩,史載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稱“可通海”。山間留下了大量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

福清也是古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重要駐泊地、補給地,至今還留下“造船嶼”等一批古代造船基地遺跡,被稱為“海絲路上閃耀千年的一顆明星”。

小晚繼續介紹部分福清海絲歷史文化遺存。

1

東張鎮石坑村、嶺下村:

宋東張窯

△東張窯口外保存的古窯瓷品。

福清是唐宋時期東南沿海瓷器重要產地,東張窯是其代表。

東張窯燒造年代為北宋中期至元代中晚期,其中以南宋最盛。《中國史綱要》記載,南宋時期為福建四大名窯之一,所產瓷器與建窯齊名,為福建東南沿海最大的一處黑釉瓷燒造窯廠,也是宋元時期福建沿海地區最大外銷窯口,還是日本文獻所載“幅州盞(即福州盞)”主要原產地。在廣東沿海發現的“南海一號”沉船上,就有東張窯生產的碗、盞等瓷器。元明以降,沿海實行海禁,福清瓷外銷受挫,以及盛行于宋代的鬥茶風俗逐漸易為泡茶,無論宮廷和民間都盛行白瓷,東張窯漸次消亡。

△東張窯址。

東張宋窯遺址是福清市東張鎮石坑村厝後山和嶺下村宮後山兩處相連遺址的總稱。嶺下窯位於東張鎮嶺下村嶺下宮的後側,分佈在連綿的幾座山頭上,包括十餘處窯址;石坑窯位於香山村石坑自然村周邊數座山頭上,現已探明窯址十餘處,分佈在約10000平方米的山坡上。

2

東張鎮嶺下村:

宋萬安書院

△萬安書院。

位於嶺下村的東張宋窯旁保存有宋代萬安書院,元代易名萬安學社,是宋元時期東張瓷商與窯工子女讀書的學校,曾祀孔子。據說,開窯前窯工先沐手敬祀孔夫子,請之保佑成功。

3

陽下街道溪頭村:

自宋至清連綿紅磚古厝群

△溪頭村古厝連綿。

陽下街道溪頭村,自宋開始村裡人即沿著海上絲路到世界各地經商,清朝達到高峰,村中保存著20多座自南宋到清朝的海絲古厝。

△溪頭村古厝保存完好。

4

城頭鎮五龍村:

宋五龍橋·五龍橋塔

△五龍橋及五龍橋塔。

位於城頭鎮五龍村的五龍橋,自宋治平年間始為福清人下南洋要道之一。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的五龍橋與五龍橋塔至今保存完好。五龍橋面石板上鐫刻“治平四年建造”字樣,橋長22.3米、寬2.92米,兩墩三孔,橋墩呈單面舟形,用石板平鋪為梁,最大石板長5.64米、寬0.3米、厚約0.5米,現仍然保存完好。橋邊的五龍橋塔屬於鎮妖壓邪的風水塔,為七層八角實心石塔,塔高6.7米,最上層鐫刻“治平四年建造”字樣,底層雕刻佛像,覆蓮狀須彌座,葫蘆塔刹。

5

東張鎮大路尾村:

清例侯俄侯祖廳

△例侯俄侯祖廳。

三百年海商世家古宅——例侯俄侯祖廳,位於東張鎮大路尾村,為海商王氏家族所建所居所修,清康熙年間始建,至雍正元年(1723)全部建成。由例侯祖廳和俄侯祖廳組成,平行排列,房屋結構均為兩進雙護廊組成,全長110米,擁有90多間房、1000多平方米的大埕。門頭牆用專門燒制的紅磚砌築,俄侯祖廳前廳的燈杠繪有兩條青龍繞梁,龍尾分別是“白鶴戲麒麟”與“麒麟逗烏龜”兩組吉祥圖案。

6

陽下街道北西亭村:

清陳氏華僑古厝群

△陳氏華僑古厝群。

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的子弟,於清朝合力營建的陳氏南洋華僑古民居群,位於北西亭村,由十幾座穿鬥式硬山頂結構的古厝組成,總建築面積達數千平方米。陳氏古民居群柱礎、駝峰多雕有人物、花鳥、幾何圖形等吉祥圖案,木制門扇上刻著的“漁、樵、耕、讀”等鏤空裝飾圖案,山牆門廊裡到處飾有磚雕、石雕和木雕,柱子底部或鑿以龍首獸頭或飾以連珠枝葉,窗櫺欄杆或做梅蘭瓶竹或為藍釉葫蘆,精美雕飾,相當部分是鎦金的。

繁榮和悠久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歷史,為福清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作為千年古邑,福清還有“文獻名邦”“中華夢鄉”之稱譽。

你心中福清是什麼樣子?

那一句話能體現福清城市形象?

哪個logo最能代表福清?

徵集令

即日起,福清市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福清城市形象宣傳標識(Logo)、吉祥物和城市形象宣傳口號。

徵集內容

1.福清市城市形象宣傳標識(Logo);

2.福清市城市形象吉祥物;

3.福清市城市形象宣傳口號。

徵集範圍

面向海內外,不限單位或個人。

徵集時間

即日起—5月31日。

聯繫電話:0591-83762717 ,連絡人:陳女士

具體徵集規則、投稿方式、獎項設置、評選辦法等,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外國僧人也曾駐錫於此。明代著名禪師、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隱元禪師曾親臨瑞峰寺。

瑞峰塔位於瑞峰寺後,宋代始建,明萬曆十二年(1584)重修。八角七層石塔,1914年倒塌。現存石構塔基、金剛柱和少量浮雕人物的石構件。

4

海口村:

明天峰塔

△天峰塔

天峰塔位於海口村龜山頂,明萬曆元年(1573)由戶部侍郎林正亨榮歸故里拜祖而建,為八角七層實心石塔,高7.5米,每層塔壁設佛龕,龕內雕佛像。須彌座雕有花卉、動物、衛士圖案。在當地,捐資建塔造福百姓航行為大善之舉,深受海口百姓之愛,兵民念其功德,在瑞岩建祠紀念。建塔、修塔善行在海口代代相傳。

天峰塔在明清兩季曾長期作為海內外商船的導航航標之一。1997年,又有華僑捐資重修天峰塔。

5

牛宅村:

宋瑞岩寺·元彌勒石雕造像

△瑞岩寺。

位於牛宅村的瑞岩寺和彌勒石雕造像,自古就是福清人闖蕩世界、走出國門前的祈福之地,有海外客商自海口古渡上岸,也前往瑞岩山訪古。

瑞岩寺位於瑞岩山南側,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由團欒居士所建。寺西彌勒石雕造像,始鑿於元至正元年(1341),至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高6.8米、寬8.9米,由整塊花崗岩就地琢成,為全國最大的立體石刻彌勒佛像。

△瑞岩山彌勒石雕造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瑞岩山間遍佈怪岩奇洞,一步一景,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三十七奇景。山頂石岩,史載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稱“可通海”。山間留下了大量歷代名人的摩崖石刻。

福清也是古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重要駐泊地、補給地,至今還留下“造船嶼”等一批古代造船基地遺跡,被稱為“海絲路上閃耀千年的一顆明星”。

小晚繼續介紹部分福清海絲歷史文化遺存。

1

東張鎮石坑村、嶺下村:

宋東張窯

△東張窯口外保存的古窯瓷品。

福清是唐宋時期東南沿海瓷器重要產地,東張窯是其代表。

東張窯燒造年代為北宋中期至元代中晚期,其中以南宋最盛。《中國史綱要》記載,南宋時期為福建四大名窯之一,所產瓷器與建窯齊名,為福建東南沿海最大的一處黑釉瓷燒造窯廠,也是宋元時期福建沿海地區最大外銷窯口,還是日本文獻所載“幅州盞(即福州盞)”主要原產地。在廣東沿海發現的“南海一號”沉船上,就有東張窯生產的碗、盞等瓷器。元明以降,沿海實行海禁,福清瓷外銷受挫,以及盛行于宋代的鬥茶風俗逐漸易為泡茶,無論宮廷和民間都盛行白瓷,東張窯漸次消亡。

△東張窯址。

東張宋窯遺址是福清市東張鎮石坑村厝後山和嶺下村宮後山兩處相連遺址的總稱。嶺下窯位於東張鎮嶺下村嶺下宮的後側,分佈在連綿的幾座山頭上,包括十餘處窯址;石坑窯位於香山村石坑自然村周邊數座山頭上,現已探明窯址十餘處,分佈在約10000平方米的山坡上。

2

東張鎮嶺下村:

宋萬安書院

△萬安書院。

位於嶺下村的東張宋窯旁保存有宋代萬安書院,元代易名萬安學社,是宋元時期東張瓷商與窯工子女讀書的學校,曾祀孔子。據說,開窯前窯工先沐手敬祀孔夫子,請之保佑成功。

3

陽下街道溪頭村:

自宋至清連綿紅磚古厝群

△溪頭村古厝連綿。

陽下街道溪頭村,自宋開始村裡人即沿著海上絲路到世界各地經商,清朝達到高峰,村中保存著20多座自南宋到清朝的海絲古厝。

△溪頭村古厝保存完好。

4

城頭鎮五龍村:

宋五龍橋·五龍橋塔

△五龍橋及五龍橋塔。

位於城頭鎮五龍村的五龍橋,自宋治平年間始為福清人下南洋要道之一。建于宋治平四年(1067)的五龍橋與五龍橋塔至今保存完好。五龍橋面石板上鐫刻“治平四年建造”字樣,橋長22.3米、寬2.92米,兩墩三孔,橋墩呈單面舟形,用石板平鋪為梁,最大石板長5.64米、寬0.3米、厚約0.5米,現仍然保存完好。橋邊的五龍橋塔屬於鎮妖壓邪的風水塔,為七層八角實心石塔,塔高6.7米,最上層鐫刻“治平四年建造”字樣,底層雕刻佛像,覆蓮狀須彌座,葫蘆塔刹。

5

東張鎮大路尾村:

清例侯俄侯祖廳

△例侯俄侯祖廳。

三百年海商世家古宅——例侯俄侯祖廳,位於東張鎮大路尾村,為海商王氏家族所建所居所修,清康熙年間始建,至雍正元年(1723)全部建成。由例侯祖廳和俄侯祖廳組成,平行排列,房屋結構均為兩進雙護廊組成,全長110米,擁有90多間房、1000多平方米的大埕。門頭牆用專門燒制的紅磚砌築,俄侯祖廳前廳的燈杠繪有兩條青龍繞梁,龍尾分別是“白鶴戲麒麟”與“麒麟逗烏龜”兩組吉祥圖案。

6

陽下街道北西亭村:

清陳氏華僑古厝群

△陳氏華僑古厝群。

由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洋的子弟,於清朝合力營建的陳氏南洋華僑古民居群,位於北西亭村,由十幾座穿鬥式硬山頂結構的古厝組成,總建築面積達數千平方米。陳氏古民居群柱礎、駝峰多雕有人物、花鳥、幾何圖形等吉祥圖案,木制門扇上刻著的“漁、樵、耕、讀”等鏤空裝飾圖案,山牆門廊裡到處飾有磚雕、石雕和木雕,柱子底部或鑿以龍首獸頭或飾以連珠枝葉,窗櫺欄杆或做梅蘭瓶竹或為藍釉葫蘆,精美雕飾,相當部分是鎦金的。

繁榮和悠久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歷史,為福清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作為千年古邑,福清還有“文獻名邦”“中華夢鄉”之稱譽。

你心中福清是什麼樣子?

那一句話能體現福清城市形象?

哪個logo最能代表福清?

徵集令

即日起,福清市面向海內外,公開徵集福清城市形象宣傳標識(Logo)、吉祥物和城市形象宣傳口號。

徵集內容

1.福清市城市形象宣傳標識(Logo);

2.福清市城市形象吉祥物;

3.福清市城市形象宣傳口號。

徵集範圍

面向海內外,不限單位或個人。

徵集時間

即日起—5月31日。

聯繫電話:0591-83762717 ,連絡人:陳女士

具體徵集規則、投稿方式、獎項設置、評選辦法等,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