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抗戰中國產機槍!至少生產了6000挺,500米內,可將目標一槍斃命

圖為正在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進行射擊的日軍士兵

抗戰時期的中國, 由於工業水準低下導致軍隊的武器裝備更是落後。

但即使如此, 中國軍隊仍然生產了至少6000挺機槍, 這些機槍在500米內都可以將目標一槍斃命, 今天就來盤點, 揭曉抗戰時期的中國到底裝備了哪些中國產的機槍。 不得不提到的分別是日本的十一年式、瑞典的KE7、捷克ZB-26等著3種武器, 因為它們在抗日戰爭中都有著很大的貢獻。 尤其是最後一種機槍, 它是日軍官兵大呼害怕的一種武器裝備, 它就是捷克ZB-26機槍。

十一年式輕機槍, 有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歪把子。 因為為了讓射手貼腮瞄準, 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托向右彎曲, 所以就獲得了歪把子這個名字。 抗戰開始前, 中國曾仿製了數百挺十一年式, 不過戰爭爆發後, 十一年式的主要來源就是戰場繳獲了。 雖然十一年式很笨重,

射速慢, 漏斗供彈結構需要長期保養, 不過其射擊精度很高(相對於輕機槍), 還是被中國軍隊大量使用。

圖為使用KE7輕機槍的中國士兵

瑞士的KE7輕機槍, 看起來和現代突擊步槍有幾分相似。 1919年該槍首次出現在一戰戰場上。 由於其結構簡單, 動作可靠, 一般的小作坊都可以進行生產。

在進口到中國後, 被大量軍閥進行仿製, 作為支援火力使用。 而抗戰中, KE7是中國產量第二的輕機槍。

法國的紹沙輕機槍, 同樣在一戰中就被協約國使用。 但是採用了有著大弧度和大側面切口彈匣的紹沙輕機槍, 在泥濘的戰壕內常常打不了幾發就會發生擊發故障, 幾乎可以說是最不可靠的輕機槍了。 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抗戰中, 金陵兵工廠曾試著進行了少量仿製, 不過後來也沒有多少投入戰場。

圖為正在臥姿使用ZB-26進行射擊的中國士兵

說到產量, 第一名就是ZB-26輕機槍,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式。 這種1927年問世, 由捷克生產的槍械, 仿佛就是為當時中國軍隊量身打造的一樣。 採用20發彈匣而不是彈鏈供彈, 不至於讓槍彈不足的中國軍隊陷入彈藥短缺的困境;帶握把的快拆式槍管讓射手可以在短短十幾秒內, 換上一根新槍管繼續射擊。 射擊精度和威力也頗高, 熟練的射手可以將500m內的目標一槍斃命。

和KE7輕機槍一樣, ZB-26的結構很簡單, 這對在戰亂中,

工業生產受到衝擊的中國更為重要。 在後方較為安全的地區, 各大兵工廠加班加點的生產捷克式, 這些輕機槍在前線, 可以輕鬆壓制日軍的十一年式輕機槍。 日軍如有繳獲ZB-26, 大多會留下來自用。 ZB-26在中國一直被用到上世紀80年代, 為了適應蘇系武器彈藥, 留存的ZB-26都進行了改造, 來適應AK系列的30發彎彈匣和7.62x39mm步槍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