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人|80歲“赤子之心”依舊,我的老師鄭克魯先生……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鄭克魯教授從事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和教學迄今已整整一個甲子, 在學界和社會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他大弟子的眼中, 八十歲的老師“水深流靜”, 是師範楷模和標杆。

原文:《學高為師, 身正為范》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 朱振武

我是鄭克魯先生的第一個博士, 也是他的第一屆博士後。 有人可能會說, 博士和博士後不會是同一個導師, 但我就是同一個導師,

因為鄭先生當初在蘇州大學帶博士, 我是他的第一個博士;後來鄭先生攜手從蘇州大學調過來的孫景堯老師, 幫助上海師大申請到了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點, 並隨後建立了博士後流動站。 鄭先生作為博士後流動站負責人, 招的第一批博士後就是我和鐘鳴校長, 所以我就有幸成了鄭先生的兩個第一。 在“《鄭克魯文集》發佈會暨鄭先生學術與翻譯思想研討會”上, 作為鄭先生的兩個第一, 也作為上師大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帶頭人, 我說了幾個關鍵字, 那就是門第、境界、聲望和心態四個詞。

門第

鄭先生的門第是顯赫的門第。 他是《盛世危言》的作者、晚清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先生的嫡孫, 其祖產澳門大屋現在仍是澳門的標誌性文化景觀。

名門望族對一個人教育和薰陶的重要性毋庸贅言, 而且, 一個人的本科出身可能比博士出身更加重要。 鄭先生本科是北大, 接下來是社科院, 然後是法國。 鄭先生說到自己時用的是“我讀本科的時候”這樣的話, 從中能看出其謙卑與隨和。 鄭先生雖然幾個門第都很高, 但從來都很低調。 他總是說我是上師大的人, 很少說我是北大的, 或者說是社科院的人。 鄭先生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 大家都十分羡慕, 但是我們從未看到或聽到鄭先生炫耀其出身。 鄭先生說得上是“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也堪稱“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因為只有達到相當高的高度的人才能看淡這些多數人都會引以為傲的東西。
“會當淩絕頂, 一覽眾山小”!鄭先生從未被浮榮所羈絆, 從未被世俗的物質利益所誘惑, 從未覬覦任何高位或任何顯職, 所以才成就了今天我們所景仰的大翻譯家和大學者。

境界

鄭先生的境界是崇高的境界。

他在外國文學翻譯界和研究界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他的低調也是大家公認的。 我讀書時曾經檢索過《外國文學研究》這份重要的雜誌, 發現鄭先生的文章是一篇接一篇。 鄭先生在外國文學研究方面的著作是一部接一部, 部部都十分厚重, 語言平實, 資料扎實, 填補空白, 言人未言。 他從不故弄玄虛, 從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從不擺弄新詞套話, 從不堆砌批評術語, 從不膜拜西人外人的什麼所謂理論, 從不嚇唬青年學者或普通讀者。 鄭先生的學術文章是輕車熟路, 駕輕就熟, 看似信手拈來, 實則是深入淺出。 淺出的前提是深入。 鄭先生之所以能夠深入淺出, 是因為他對研究物件早已了然於胸, 早已觀察思考得非常深刻透徹, 所以他才能用淺顯明白的話語把深刻複雜的思想和深刻的意蘊表達出來。

鄭先生的翻譯思想在他評論傅雷的翻譯時表達得比較充分。其譯文平實質樸,而非浮華誇飾;他一向摒棄所謂的翻譯理論,而是儘量忠實源語的句式和句法等語言特徵,充分發掘其字裡行間的意義、意境、語氣、基調、意蘊和節奏等文學要素,合理運用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後取得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藝術效果。有一次我翻譯幾首詩,找了好幾本字典,都找不到那幾個詞的釋義。於是我去找鄭先生。他迅速看完這幾首小詩後,告訴我這幾個詞一般字典上是查不到的,並指出我那幾個詞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說著便把打印紙墊在膝蓋上,把這幾首小詩直接翻譯成漢語。鄭先生的現場譯文形意兼備,長短、韻律、步、格、意向、意境等各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令我汗顏。

鄭先生的文學評論正好與之一脈相承,也總是平實穩重,從不聒噪浮誇,而是句句落到實處,從實證出發,用一手材料說話,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難的,這個境界可以說是我們許多翻譯家和外國文學學者的“中國夢”。做博士學位論文的時候,我問鄭先生我應該注意什麼,鄭先生只說了八個字:“寧深勿廣,忌大而全”。我牢牢記在心裡,並落實到具體寫作和研究中,非常受益。此後我指導碩士生、博士生時,都讓他們記住這八個字,並認真談我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鄭先生平時的話不多,但字字珠璣,比如這八個字,就影響了我到現在。

聲望

鄭先生的聲望是遠播的聲望。1994年秋,我作為新華社的兼職記者,約了同門師妹尹曉東到鄭先生延安中路的家裡給他做專訪。當時鄭先生跟我們談了一個多鐘頭,我們作了詳細的記錄,整理好後發在新華社的一家雜誌上面,題目就是:“取精用弘,以點帶面”。現在想到這次採訪,我還覺得十分榮幸。記得2000年春天,鄭先生帶我們去武漢、深圳、廣州等地,做一些調研和宣傳,也就是跑博點。鄭克魯老師和孫景堯老師當時是兩老帶兩小,兩小,是我和一起讀博的陳義海。我們所到之處,都受到很高的禮遇。每次孫景堯老師做介紹的時候,都說:“這位是鄭克魯教授”。不論在哪裡,不論在場的專家有多麼資深、有多麼年長,大家都肅然起敬,由坐改立,眼中立即生出恭敬和仰慕之情,紛紛表達各自的敬重之情。我當時感到很自豪,原來我的老師的聲望比我想像得還要高。

心態

鄭先生的心態是平和的心態。他在文苑樓14樓的辦公室裡,以及後來在光啟樓11樓的辦公室裡,每天都是從早到晚,除非出去講學或者有別的活動需要外出,就在那裡,翻譯他的書,做他的研究,清茶一杯,青燈一盞,這種心態是常人所缺少的。英文有一句話:Still water runs deep。我們有時候翻譯成“靜水流深”,或“大智若愚”,都是對的。鄭先生早已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但他反而不聲不響,像流水一樣,是越深聲音越小,說得上是“水深流靜”。鄭先生在文學翻譯、外國文學研究和教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們難以企及的。鄭先生的名字是上師大的一個符號,也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界和教學領域的一個符號,他讓我們聯想、敬重並願意親近這種符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其中的“師”和“範”兩個字是對鄭先生的恰當總結。

“一杯清水一盞燈,縱橫譯壇大半生。三十八卷神鬼泣,四千萬字眾生驚。才曉名邸是克魯,又悉望族乃觀應。但能文心托明月,何曾冷淡似野僧!”這兩日,我寫了這首小詩,題贈恩師鄭克魯先生,以此表達我對先生的敬意及其崇高境界的嚮往。

鄭先生70壽辰時,我曾寫了一副祝壽對聯:

上聯:德為世重自逾古稀之年惟行惟文惟譯三千歲月多樹人

下聯:壽以人尊何止耄耋者界乃本乃碩乃博七十賢人盡鐘書

橫批:山高水長

今又逢先生80壽辰,我再獻上一副對聯:

上聯:華夏譯神交流東海西海一甲子

下聯:文壇山鬥奉獻南學北學五十春

祝願敬愛的鄭克魯先生赤子之心常在,學術之樹常青,生命之樹不老!

今日

關注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所以他才能用淺顯明白的話語把深刻複雜的思想和深刻的意蘊表達出來。

鄭先生的翻譯思想在他評論傅雷的翻譯時表達得比較充分。其譯文平實質樸,而非浮華誇飾;他一向摒棄所謂的翻譯理論,而是儘量忠實源語的句式和句法等語言特徵,充分發掘其字裡行間的意義、意境、語氣、基調、意蘊和節奏等文學要素,合理運用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最後取得了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藝術效果。有一次我翻譯幾首詩,找了好幾本字典,都找不到那幾個詞的釋義。於是我去找鄭先生。他迅速看完這幾首小詩後,告訴我這幾個詞一般字典上是查不到的,並指出我那幾個詞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說著便把打印紙墊在膝蓋上,把這幾首小詩直接翻譯成漢語。鄭先生的現場譯文形意兼備,長短、韻律、步、格、意向、意境等各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這令我汗顏。

鄭先生的文學評論正好與之一脈相承,也總是平實穩重,從不聒噪浮誇,而是句句落到實處,從實證出發,用一手材料說話,循循善誘,以理服人。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難的,這個境界可以說是我們許多翻譯家和外國文學學者的“中國夢”。做博士學位論文的時候,我問鄭先生我應該注意什麼,鄭先生只說了八個字:“寧深勿廣,忌大而全”。我牢牢記在心裡,並落實到具體寫作和研究中,非常受益。此後我指導碩士生、博士生時,都讓他們記住這八個字,並認真談我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鄭先生平時的話不多,但字字珠璣,比如這八個字,就影響了我到現在。

聲望

鄭先生的聲望是遠播的聲望。1994年秋,我作為新華社的兼職記者,約了同門師妹尹曉東到鄭先生延安中路的家裡給他做專訪。當時鄭先生跟我們談了一個多鐘頭,我們作了詳細的記錄,整理好後發在新華社的一家雜誌上面,題目就是:“取精用弘,以點帶面”。現在想到這次採訪,我還覺得十分榮幸。記得2000年春天,鄭先生帶我們去武漢、深圳、廣州等地,做一些調研和宣傳,也就是跑博點。鄭克魯老師和孫景堯老師當時是兩老帶兩小,兩小,是我和一起讀博的陳義海。我們所到之處,都受到很高的禮遇。每次孫景堯老師做介紹的時候,都說:“這位是鄭克魯教授”。不論在哪裡,不論在場的專家有多麼資深、有多麼年長,大家都肅然起敬,由坐改立,眼中立即生出恭敬和仰慕之情,紛紛表達各自的敬重之情。我當時感到很自豪,原來我的老師的聲望比我想像得還要高。

心態

鄭先生的心態是平和的心態。他在文苑樓14樓的辦公室裡,以及後來在光啟樓11樓的辦公室裡,每天都是從早到晚,除非出去講學或者有別的活動需要外出,就在那裡,翻譯他的書,做他的研究,清茶一杯,青燈一盞,這種心態是常人所缺少的。英文有一句話:Still water runs deep。我們有時候翻譯成“靜水流深”,或“大智若愚”,都是對的。鄭先生早已達到了這樣的高度,但他反而不聲不響,像流水一樣,是越深聲音越小,說得上是“水深流靜”。鄭先生在文學翻譯、外國文學研究和教學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們難以企及的。鄭先生的名字是上師大的一個符號,也是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界和教學領域的一個符號,他讓我們聯想、敬重並願意親近這種符號。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其中的“師”和“範”兩個字是對鄭先生的恰當總結。

“一杯清水一盞燈,縱橫譯壇大半生。三十八卷神鬼泣,四千萬字眾生驚。才曉名邸是克魯,又悉望族乃觀應。但能文心托明月,何曾冷淡似野僧!”這兩日,我寫了這首小詩,題贈恩師鄭克魯先生,以此表達我對先生的敬意及其崇高境界的嚮往。

鄭先生70壽辰時,我曾寫了一副祝壽對聯:

上聯:德為世重自逾古稀之年惟行惟文惟譯三千歲月多樹人

下聯:壽以人尊何止耄耋者界乃本乃碩乃博七十賢人盡鐘書

橫批:山高水長

今又逢先生80壽辰,我再獻上一副對聯:

上聯:華夏譯神交流東海西海一甲子

下聯:文壇山鬥奉獻南學北學五十春

祝願敬愛的鄭克魯先生赤子之心常在,學術之樹常青,生命之樹不老!

今日

關注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