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大數據緣何變身"殺熟"幫兇 更"懂你"才更"傷你"

“殺熟”套路 程 碩作 新華社發

常言說得好:物以稀為貴, 人以熟為寶。 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 社會上出現一些專門拿熟人下手謀取利益的行為,

即“殺熟”。 互聯網也不能倖免。 不知不覺中, 本該造福於民的大資料技術, 成了部分互聯網企業“殺熟”宰客的幫兇。

“殺熟”不“殺生”

近日, 有網友爆料在某網購平臺上遭遇“殺熟”的堵心事:“之前為了省運費和享受折扣, 一直都是年年花錢充會員, 結果昨天跟同事一起買紙巾的時候發現, 同一款紙巾, 同事(非會員)手機上顯示原價49.9元、特價39.9元, 而我的手機則顯示原價49.9元、會員價44.9元……”

據瞭解, 此類“殺熟”的網路平臺消費涉及打車、購票、訂房等。 它們之所以“一殺即得”, 是因為它們掌握了消費者的大資料, 知道從哪裡下手。 對陌生人, 因為無此便利, 只得先放過一馬, “殺熟”不“殺生”。

大資料“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 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這一現象已持續多年。 有資料顯示, 國外一些網站早就有大資料“殺熟”的現象。 近日有媒體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51.3%的受訪者遇到過互聯網企業利用大資料“殺熟”的情況。

“懂你”才“傷你”

有網友調侃:“優秀的互聯網企業, 都會使用大資料;而大資料的功能之一就是殺熟。 ”技術是個中性詞, 但由技術的濫用而引發的道德、法律問題需要社會各界正視。

大資料讓電商更“懂你”, 也更容易“傷你”。 比如, 電商通過對顧客的碎片資料進行分析, 為消費者畫像, 進而精准提供服務。 這對於買賣雙方都有一定的益處。 但是, 當大資料的運用過界, 侵犯到消費者隱私並且以此謀取不正當利益時,

卻不能以“精准行銷”作為遮羞布。

知名經濟學者、財經評論家郭凡禮認為, 大資料“殺熟”反映了在大資料時代, 科技公司通過技術和網路壟斷地位, 對消費者形成資訊孤島。

“大資料殺熟暴露出大資料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非對稱以及不透明。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說。 他表示, 同一平臺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了不同的價格, 這種大資料“殺熟”已屬於違法行為, 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 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有可能還涉嫌價格欺詐。 大資料是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提升使用者體驗。 通過大資料進行違背道德的操作, 是一個平臺的悲哀。

“殺熟”要“刹住”

以犧牲老用戶的利益來獲得新用戶的好感,

吸引新用戶, 是大部分“殺熟”企業的出發點。 但是當新用戶轉變成老用戶, “殺熟”的刀子也會迎面割來, 而消費者則淪為了一茬又一茬待收割的韭菜。 長遠來看, 無異於殺雞取卵。

“大資料只是商業工具的一種。 君子愛數, 用之有道。 ”易觀首席技術官郭煒說, 單純通過流量壟斷、資訊不對稱, 利用大資料來獲得不義之財的商家勢必會在市場競爭中被逐步淘汰。

有業內人士建議, 當前, 消費者儘量將自己的消費行為碎片化。 這樣某個單一平臺通過大資料看到你的畫像就是不完整的, 被“殺熟”的幾率會低一些。

在曹磊看來, 消除“殺熟”現象還是要依靠企業的自覺以及政府的管控, 畢竟資料掌握在平臺手中,

對於資料的處理方式外人不得而知, 只能通過政策法規加以規範, 對於違規者進行嚴厲打擊, 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

那麼業內應該如何規範定價?曹磊進一步表示, 定價要體現公平公正, 對於特殊的價格也要進行公開的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