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人民的名義》周梅森,現實版的陳岩石

上一次, 燃起全民觀劇潮的還是《琅琊榜》

時隔兩年, 又一霸屏劇作誕生:《人民的名義》

沒有流量“小鮮肉”, 幾乎零宣發,

口碑卻一路飆紅:“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

中國電視劇2017年最大的驚喜、豆瓣評分8.6

“達康書記”的表情包橫行全網

豆瓣上, 有網友為這部劇惡意打了一星, 原因不過是《人民的名義》劇名聽起來太過主旋律。

這部爆款電視劇背後, 是一部30萬字的同名小說。 作者周梅森, 被稱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

周梅森曾用兩年時間完成小說, 先改編成話劇, 後又改寫成60萬字的同名電視劇本, 共計100萬字。

他說, 這是他寫得最為酣暢淋漓的一部小說、最好的一部作品。

在《人民的名義》等系列政治小說創作的背後, 周梅森就像劇中的陳岩石一樣,

有股不服輸的老憤青氣。

◈ ◈ ◈

丨《人民的名義》空前的尺度丨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開篇即來重磅。

現實中受賄兩億多元的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 被當做原型放在了故事開頭, 與此同時, 京州市一個貪腐副市長逃往美國, 這是送給新上任的省委書記沙瑞金的“大禮”……

這部“史上尺度最大的反腐劇”的誕生, 並不是一路順利的。

2014年的10月,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范子文與周梅森對談。 他提出創作一部反腐題材電視劇的想法, 希望周梅森執筆劇本。

可現實卻是——反腐題材因種種原因從國產劇的一個重要類型變得銷聲匿跡。

但周梅森堅信反腐題材能重見天日, 並投入到這一創作中。 “任何一個政權對腐敗都不可能無限制容忍下去, 腐敗傷害的不僅僅是執政者本身, 它對一個國家、民族的整體文化傳統和素質也都是毀滅性的打擊。 ”

為了保險起見, 范子文徵詢了時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李京盛的意見, 得到的答案是:從沒說過不能做,

也沒有任何相關檔禁止做, 問題是誰來做, 怎麼做。 至於由周梅森來做, 李司長很放心, “他寫的東西沒問題”。

當中, 中紀委的支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015年6月, 一次座談會, 中紀委宣傳部調研組希望最高檢影視中心加強反腐題材影視劇的創作和生產。 大意是:“反腐搞到現在了,一部像樣的電視劇都沒有,這個東西要引起重視啊,要抓啊。”

2015年7月,劇本創作專家研討會,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翟泰豐批評了周梅森的創作尺度,“壞人只寫到一個公安廳長,十八大後倒掉這麼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

所以,我們得以看到《人民的名義》空前的尺度:觸及了副國級領導幹部的貪腐,突破了反腐小說以往“寫到副省部級為止”的“紅線”。

周梅森毫不諱言,製作《人民的名義》,“實際上是理所當然的”。

丨不准播電視劇,不得有周梅森的報導丨

周梅森被譽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發表於1995年。

但他的創作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最初,周梅森以新歷史主義小說登上文壇,深受評論界好評。1990年代後期,他卻轉向了主旋律作品的創作。

為什麼由熟悉的歷史小說轉到主旋律的政治小說呢?

1994年,周梅森返鄉,此時家鄉正集資修路,源于閉塞,老百姓對修路的意義並不能深切理解,因此怨聲載道,甚至有人告主要領導的狀。

一個偶然機會,周梅森和那位領導談了話。

“這次談話,使我認識到改革的艱難……不僅改變了我對官員的看法,也改變了我的文學道路……接著,我就接到領導邀請,到市委掛職,當了一段時間秘書長”。

雖為作家,但為了做喜歡的事,不必為稻粱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周梅森便“下海”了。他先赴深圳,再跑到上海,與朋友做房地產開發;後來,股市進入中國,他又做起了證券投資。

掛職及從商的經歷,對周梅森觸動很大。

他開始思考:當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一步步走向邊緣化的時候,是繼續恪守個人化寫作,還是投入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生活中去?

經過這番考慮,周梅森的創作出現了轉變,更多地關注現實。

1995年,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出版。出版之後,就引發了一場“對號入座”的大爭論。

據周梅森說,當時有40多個廳局級幹部聯名告他,3個宣傳部長提出要修改小說,新華社還發了內參。

面對刁難,周梅森氣憤、口硬:“讓我改我也不會改,改了反而心虛,他們可以去起訴,禁我的書,不許出了,法院判我就執行,法院不判,我就不執行。”他就像劇中的陳岩石一樣,有著股不服輸的老憤青氣。

接下來就是“封殺”:不准播電視劇,不得有周梅森的報導。

1998年,《人間正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在當時產生極大的轟動。曾“封殺”他的人口徑一轉,說出的卻是“事實證明,我們抓這部作品抓對了”。

這種反差讓周梅森陷入思考,他更加深刻地瞭解了官場。

這場風波還促使周梅森在接下來的創作中,以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觀察社會。“選擇的題材,必須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從宏觀上發現問題,這樣我在下筆的時候就得相當慎重,不能把自己偏激的情緒帶到書中”。

從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發表開始,他的《中國製造》、《絕對權力》、《至高利益》、《國家公訴》、《我主沉浮》等作品相繼被創作出,這些作品均描繪暴風驟雨式的反腐倡廉鬥爭,為讀者喜愛,為同行所稱道。

丨“給各級官員樹立一個標杆”丨

高產也引來的非議。有人說,周梅森這樣寫下去,每年寫一部,是不是批量生產?

周梅森說過,他的朋友上至省部級,下到基層的官員,在與很多官員把盞時,會講述他們在官場上的悲歡;擔任過市政府的副秘書長,瞭解政府組織的運作形式,這也為他創作政治小說打下基礎;能夠把腐敗案件中的經濟犯罪寫得真切,則與他早年下海經商密切相關。

如今,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的藝術顧問,周梅森的執筆也得到了檢察系統的大力支持。

從《國家公訴》到《人民的名義》,周梅森都被允許前往南京浦口監獄,與真實的落馬貪官及檢察院的幹部進行會談,借此讓作品得以充實;每當有官員落馬,周梅森都會持續追蹤,除了對官員的從政履歷和貪腐經過進行研究,還會詳細瞭解他們的成長背景。

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一線調查為周梅森提供了持續創作與貼切創作的可能。因此,他筆下的官場真實客觀。

他敢於直書腐敗:層層遞進,弄清楚腐化的誘因、過程,是什麼突破了他們貪婪的心理防線,人性。

他不採用官場小說的慣用模式,覺得不真實、不生活化:從來不相信一把手就會沒有問題,“還是根據生活本身的規律,盡可能還原生活本身,而且生活本身沒有模式”。

雖然真實,但周梅森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肯定進步的前提下談問題。他有著熟練的、把握政治題材範圍的書寫尺度,也十分篤信自己的拿捏。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寫作的立足點,“你是真的像某些官員所擔心的,在製造動亂、給政府和社會添亂,還是希望咱們的社會、國家變得越來越好,真心實意地支持反腐,這個立足點非常重要。如果立足點站對了,再加上政策放寬,這類作品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

有了這樣一個立足點,下筆就會有一個度:雖然還存在問題,但作品必須給人以力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必須出現理想人物、理想人格。

周梅森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給各級官員樹立一個標杆,告訴他們真正的好官是怎樣的。

丨“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人民的歸人民。”丨

周梅森的作家身份之外,還有一個知名老股民、股票大戶的身份。

他的名字和財經界聯繫在一起,要追溯到2005年。就是記入中國證券史的那三封著名公開信:《作家周梅森致全國流通股股東的一封公開信》、《周梅森致非流通大股東並國資部門的公開信》、《周梅森致管理層的公開信》。

2005年,中國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這年10月,一家名為“金豐投資”的上市公司啟動股改,提出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10送3.2股,以獲取全流通資格。

當時,周梅森持股約70.25萬股,是金豐投資的第一大流通股股東。他對這個股改方案十分不滿。他覺得:對價應該在10送4股,最起碼也要在3.8股以上。

最終,公司公告卻是股權對價依然維持在10送3.2股。周梅森強烈呼籲中小散戶團結起來,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否決大股東的股改方案。

於是,就有了這三封著名公開信。周梅森還引用了《聖經.新約》裡的一句話:“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人民的歸人民。”

目的達到,金豐投資由此成為全面股改開始後唯一一家因中小流通股東維權被否決的上市公司。

周梅森是江蘇股民中首批大戶之一,股海沉浮十幾年。 他說,“我的稿費從來不存銀行,我這邊拿到稿費,那邊就去投資。”儘管炒股,但周梅森始終認為那是副業。

“寫作是我終身的事業,炒股那是我的興趣。也就是我們趕上了這麼一個時代,我想一個聰明人都不會錯過吧”。

◈ ◈ ◈

周梅森和他的《人民的名義》無疑打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

“潛心八年,六易其稿”。這場勝仗也本屬於他。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lsjzhr)

大意是:“反腐搞到現在了,一部像樣的電視劇都沒有,這個東西要引起重視啊,要抓啊。”

2015年7月,劇本創作專家研討會,中宣部原副部長、中國作協原黨組書記翟泰豐批評了周梅森的創作尺度,“壞人只寫到一個公安廳長,十八大後倒掉這麼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

所以,我們得以看到《人民的名義》空前的尺度:觸及了副國級領導幹部的貪腐,突破了反腐小說以往“寫到副省部級為止”的“紅線”。

周梅森毫不諱言,製作《人民的名義》,“實際上是理所當然的”。

丨不准播電視劇,不得有周梅森的報導丨

周梅森被譽為“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發表於1995年。

但他的創作最早要追溯到1983年,最初,周梅森以新歷史主義小說登上文壇,深受評論界好評。1990年代後期,他卻轉向了主旋律作品的創作。

為什麼由熟悉的歷史小說轉到主旋律的政治小說呢?

1994年,周梅森返鄉,此時家鄉正集資修路,源于閉塞,老百姓對修路的意義並不能深切理解,因此怨聲載道,甚至有人告主要領導的狀。

一個偶然機會,周梅森和那位領導談了話。

“這次談話,使我認識到改革的艱難……不僅改變了我對官員的看法,也改變了我的文學道路……接著,我就接到領導邀請,到市委掛職,當了一段時間秘書長”。

雖為作家,但為了做喜歡的事,不必為稻粱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周梅森便“下海”了。他先赴深圳,再跑到上海,與朋友做房地產開發;後來,股市進入中國,他又做起了證券投資。

掛職及從商的經歷,對周梅森觸動很大。

他開始思考:當文學失去轟動效應,一步步走向邊緣化的時候,是繼續恪守個人化寫作,還是投入不斷發生深刻變化的生活中去?

經過這番考慮,周梅森的創作出現了轉變,更多地關注現實。

1995年,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出版。出版之後,就引發了一場“對號入座”的大爭論。

據周梅森說,當時有40多個廳局級幹部聯名告他,3個宣傳部長提出要修改小說,新華社還發了內參。

面對刁難,周梅森氣憤、口硬:“讓我改我也不會改,改了反而心虛,他們可以去起訴,禁我的書,不許出了,法院判我就執行,法院不判,我就不執行。”他就像劇中的陳岩石一樣,有著股不服輸的老憤青氣。

接下來就是“封殺”:不准播電視劇,不得有周梅森的報導。

1998年,《人間正道》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在當時產生極大的轟動。曾“封殺”他的人口徑一轉,說出的卻是“事實證明,我們抓這部作品抓對了”。

這種反差讓周梅森陷入思考,他更加深刻地瞭解了官場。

這場風波還促使周梅森在接下來的創作中,以更全面、更廣闊的視角觀察社會。“選擇的題材,必須是站在國家和民族的立場上,從宏觀上發現問題,這樣我在下筆的時候就得相當慎重,不能把自己偏激的情緒帶到書中”。

從第一部政治小說《人間正道》發表開始,他的《中國製造》、《絕對權力》、《至高利益》、《國家公訴》、《我主沉浮》等作品相繼被創作出,這些作品均描繪暴風驟雨式的反腐倡廉鬥爭,為讀者喜愛,為同行所稱道。

丨“給各級官員樹立一個標杆”丨

高產也引來的非議。有人說,周梅森這樣寫下去,每年寫一部,是不是批量生產?

周梅森說過,他的朋友上至省部級,下到基層的官員,在與很多官員把盞時,會講述他們在官場上的悲歡;擔任過市政府的副秘書長,瞭解政府組織的運作形式,這也為他創作政治小說打下基礎;能夠把腐敗案件中的經濟犯罪寫得真切,則與他早年下海經商密切相關。

如今,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的藝術顧問,周梅森的執筆也得到了檢察系統的大力支持。

從《國家公訴》到《人民的名義》,周梅森都被允許前往南京浦口監獄,與真實的落馬貪官及檢察院的幹部進行會談,借此讓作品得以充實;每當有官員落馬,周梅森都會持續追蹤,除了對官員的從政履歷和貪腐經過進行研究,還會詳細瞭解他們的成長背景。

豐富的生活體驗和一線調查為周梅森提供了持續創作與貼切創作的可能。因此,他筆下的官場真實客觀。

他敢於直書腐敗:層層遞進,弄清楚腐化的誘因、過程,是什麼突破了他們貪婪的心理防線,人性。

他不採用官場小說的慣用模式,覺得不真實、不生活化:從來不相信一把手就會沒有問題,“還是根據生活本身的規律,盡可能還原生活本身,而且生活本身沒有模式”。

雖然真實,但周梅森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肯定進步的前提下談問題。他有著熟練的、把握政治題材範圍的書寫尺度,也十分篤信自己的拿捏。

在他看來,最重要的還是作者寫作的立足點,“你是真的像某些官員所擔心的,在製造動亂、給政府和社會添亂,還是希望咱們的社會、國家變得越來越好,真心實意地支持反腐,這個立足點非常重要。如果立足點站對了,再加上政策放寬,這類作品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

有了這樣一個立足點,下筆就會有一個度:雖然還存在問題,但作品必須給人以力量,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必須出現理想人物、理想人格。

周梅森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給各級官員樹立一個標杆,告訴他們真正的好官是怎樣的。

丨“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人民的歸人民。”丨

周梅森的作家身份之外,還有一個知名老股民、股票大戶的身份。

他的名字和財經界聯繫在一起,要追溯到2005年。就是記入中國證券史的那三封著名公開信:《作家周梅森致全國流通股股東的一封公開信》、《周梅森致非流通大股東並國資部門的公開信》、《周梅森致管理層的公開信》。

2005年,中國正式啟動股權分置改革。這年10月,一家名為“金豐投資”的上市公司啟動股改,提出非流通股東向流通股東10送3.2股,以獲取全流通資格。

當時,周梅森持股約70.25萬股,是金豐投資的第一大流通股股東。他對這個股改方案十分不滿。他覺得:對價應該在10送4股,最起碼也要在3.8股以上。

最終,公司公告卻是股權對價依然維持在10送3.2股。周梅森強烈呼籲中小散戶團結起來,在股東大會上投票否決大股東的股改方案。

於是,就有了這三封著名公開信。周梅森還引用了《聖經.新約》裡的一句話:“讓凱撒的歸凱撒,讓人民的歸人民。”

目的達到,金豐投資由此成為全面股改開始後唯一一家因中小流通股東維權被否決的上市公司。

周梅森是江蘇股民中首批大戶之一,股海沉浮十幾年。 他說,“我的稿費從來不存銀行,我這邊拿到稿費,那邊就去投資。”儘管炒股,但周梅森始終認為那是副業。

“寫作是我終身的事業,炒股那是我的興趣。也就是我們趕上了這麼一個時代,我想一個聰明人都不會錯過吧”。

◈ ◈ ◈

周梅森和他的《人民的名義》無疑打了一場漂亮的大勝仗。

“潛心八年,六易其稿”。這場勝仗也本屬於他。

圖片源自網路公開資料

(lsjzhr)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