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又要放榜了,談談央美考題難度幾宗最

央美官網上的成績查詢通知

導讀:隨著各大美院的陸續放榜, 今年的藝考終告一段落, 考題難度的刷新成為近期熱門話題,

其中央美不負眾望, 再次脫穎而出, 考生對於考題難度的抱怨不絕於耳。 雖說央美的招生數量並不低, 但相對龐大的考生群體, 錄取率可謂是越來越低, 這就意味著考央美難度也越來越高。 在今年, 央美中國畫學院共計招生45人, 造型學院招生120人, 設計院院招生150人, 建築學院招生80人, 城市設計學院招生300人, 人文學院和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共計招生80人。 所有的學院全部加在一起也僅僅招生800餘人, 而2018年報考央美藝考的人數高達44000餘人, 錄取率僅僅為2.02%, 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 錄取率甚至達到了百分之一, 用百裡挑一來形容央美藝考一點都不過分。 但熟悉這幾年央美考題的都知道, 百裡挑一不算難的, 最難的是屢屢虐人的考題,
有人甚至開玩笑, 連往年最不會“作妖”的國畫學院也開始虐考生了(說的是要求考生自己創作詠春七絕一首)。 在藝考改革的路上, 有人驚歎央美又向前邁進了幾百米。 下面讓我們來回顧下2018年的央美藝考, 以歡迎突破重重難關的新生們和鼓勵即將奮戰2019的考生們。

關於2018年的央美藝考, 副院長蘇新平說到, 如果說前三年更多注重的是面對“應試”問題, 央美各院系還在摸索中謹慎前行的話, 那麼今年的改革可以說各院系在組織工作的嚴謹性以及試題內涵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整體又邁出了一步。

各專業所出的試題既考慮了本專業特點, 又強調了創造性內涵。 比如造型學院的考題, 除素描和色彩做出小調整外, 創作試題與往年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 從試題題目就可讀出不同內涵。 同樣是傳統繪畫專業的中國畫學院, 在保留專業必考的內容之外, 今年首次增加了詩歌的創作。 而實驗藝術專業在強調傳統藝術與當代性語言轉換的同時, 更加重視學生思辨能力和想像力的考查,

“剪紙的手”和“誰將與人作伴”兩個考題都足以說明這一點。 作為應用學科的建築學院今年也有了不小的調整, 在重視專業能力的前提下, 加強了人文藝術內涵的考查, 從“梵古的房間”和“漂浮”兩個考題不難解讀出其中用心。 藝術設計專業繼續發揮著他們勤於思考、敢於為先的個性, 從“幸福指數”一題可以看出命題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 而城市設計專業也有著不同凡響的變化, 考題“動態延伸”和“未來已來”折射其中的機智和維度, 與往年相比顯然邁出一大步。 美術學專業的考題也有變化, “從讀書到看畫”一題不難看到在強調理論和知識考查的同時, 對理論聯繫實踐以及思辨能力的考核給予了足夠的重視。
“我是策展人”一題是藝術管理專業所出試題, 相對美術學而言, 藝術管理專業更注重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解決的問題的能力。

設計專業:“虐”你沒商量!用考題測試你的“幸福指數”?

從“棒棒糖”到今年的“幸福指數”, 要求考生根據閱讀報告, 對“幸福指數”作形象化呈現,央美設計專業的考題從來都是“虐”之最。因為每年都會出讓人意想不到的題目,今年的考試題目更加抽象,據說不少考生看完題目完全都是蒙的,根本無從表現。來聽聽看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是怎麼說的。

宋協偉:“關鍵是你用什麼邏輯思維狀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你認為往年有一定‘具象’的東西,我只能說你們還是在我給你們的限定當中完成一個任務。如果認為今年是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話,我認為更多的是對具象抽象的理解偏差。我們一般會認為,幸福是一個比較‘虛’的詞,像生命、愛情諸如此類的詞,感覺比較虛,但始終纏繞在人類成長、發展的過程當中,或者是生命體驗當中。我們很難用某一個東西來確定它,幸福、愛情也好,生命也罷,你很難用物理學的角度來確定它,所以你們覺得這個是比較難。考題‘幸福指數’是寄予一個全球科學性的報告,有廣義的普遍性意義的存在,而不是說哪個地區,哪個人,哪個單位,哪一種類型的人的現象,毫無疑問這個廣義的東西引導著考生個人自身,內外求索這樣一個旅程。特別強調的是構築一個理想性的幸福模型,為什麼要用圖表來做呢?因為我發現藝考沒有人考圖表的,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圖表是在視覺設計或者是視覺藝術當中最邏輯化、最科學性、最理性的東西,所以就是說,我們沒有人把圖表看得特別的重要性。可是你要知道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大資料的時代,前不久寒假我在美國MIT談合作,26個科研小組我談了8個組,沒有一個組不跟我提資料的。我們發現,今天任何一個專業的人更多的還是在考慮專業自身的發展,這個出發點是有問題的。因為你考慮專業自身發展的時候,你一定強調專業的存在性,但我們從MIT可以看到,MIT所謂的實驗室沒有任何專業,正因為沒有任何專業形成了多專業合力研究,原因是研究的所有的終極目的都不能傳統專業來解釋,一定是一個多專業的問題。我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專業背景,到今天工作,這個專業一直纏繞在我們身上,這是束縛。如果你明白今天的世界走向的時候,這個走向我指的不僅僅是一個大學學科的問題,而是由科學和技術引發了對全球的經濟規律、規則的變化,包括產品和生產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非常凸顯的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所說的圖表在平面設計裡可能更多的是用資訊設計的角度來理解的,如果要用一個邏輯學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看的是一個邏輯跟系統的關係,這是一個綜合知識構成人的一個表達能力;我們說你的成熟表達能力有沒有邏輯,表達完不完整,是不是能夠概念性把重要的主題詞、關鍵性、核心提煉出來,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幸福指數’我們考核的是邏輯想像力,我們關注的是社會熱點的感知和洞察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衡量社會基本標準應該是幸福而不是貨幣,其實這個考題裡的每一句話都映射著專業在這裡面顯得很不重要了,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人的整體能力和素質,對國家的發展,對人類的發展、對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發展當中,中國的國民在利益當中,你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改革開放30年大家是不是都在賺錢?我們所有人都在爭取利益,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來談幸福指數實際上是一個有親和力的。”

實驗藝術:誰將與人作伴?腦洞大開!

想像力、創新、活力,也是今年實驗藝術學院的考題關鍵字。在命題創作部分,以一部獲獎的恐怖短篇小說展開,內容只有一句話:“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這時我聽到了敲門聲。”考題要求考生發揮想像、設想這個故事發生的前因和情景,並續寫這個故事,用一張或一組畫面將故事描繪出來。來聽聽看,教師鄔建安怎麼說?

鄔建安:“實驗藝術是美院比較年輕的專業,今年是獨立招生的第四年,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情況,其實應試的培訓總是在揣測我們究竟想要出一種什麼樣的類型或者是什麼樣趨勢的這樣的一種考題,當應試他們的工作成果出來之後常常會讓我們的判斷出現一些模糊和動搖,不是特別清楚,到底哪些人可能是能力更出色、更有天分,所以我們的考題總是試圖創造出來一些新鮮的內容,讓這種博弈關係變得健康。今年我們加進來一個跟科幻文學相關的元素,今天不管是時尚文化,還是前沿的學術領域,最核心的一些話題就是關於人在將來究竟會變成什麼?人究竟在將來會以哪種方式存在下去?我們會和什麼東西一起存在這個星球上?

所以我們的命題創作是“誰與人作伴?”基於一個英國出產的一個很短的科幻小說,只有一句話,就是當世界上只剩最後一個人的時候,他突然聽見了敲門的聲音,這本小說就完了。它只給了你這麼一個情境,你得想像他究竟是因為什麼獨處在了這個世界上,然後續寫這篇故事。通過閱卷,我們還是非常的受感動,因為我們確實從裡邊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天分的學生,很讓人出乎意料的想像力。評分最高的學生裡,你能看到他們的閱讀量,能夠看到他們興趣的廣泛程度,還能夠看到他們的膽識。因為這個考試只是三個小時,三個小時時間裡面敢把他的狂想故事處理清楚、清晰,這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還有很大的壓力跟思想負擔;關於你做出來的故事是不是老師們能夠喜歡,這個其實對考生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但是我們喜歡這種挑戰、冒險的感覺,學生也要對這種冒險的感受上癮,這個時候他進入到學校時才有更多的自由度。

我分享考生裡兩篇非常棒的卷子。第一個故事說世界上剩的最後的一個人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我們這種常規意義上的物理世界裡的三維的人,他是一個文學當中的角色。但是他像我們一樣這麼活著,所以他既是一個人,同時他又是一個被人寫作的,被寫作者決定命運的那麼一個文學角色。有一天這個人意識到了他的一切行為,做的一切事情、一切的動作,其實都是被人決定的時候,他產生了一種絕望,而這種絕望激發了憤怒,所以他希望殺掉所有決定他命運的那些寫作者們,於是他就一個一個地去找他們。他發現他的命運被世界上所有人決定的,那些人都在寫著他下一步將要做什麼,而他下一步的行為,下一步的決定確實和那個人寫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了無數的文本,這些文本都寫著他將要去做什麼,下一秒鐘要做什麼這樣的東西,所以他打開殺戒,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殺掉了,最後剩他一個,實際上已經再沒有人了,他認為他找到了自己,那麼自己的行為就是自己決定的。但這個時候他聽到了敲門的聲音,敲門的聲音是這個考生在寫他的最後的故事……就是實際上這個故事最後轉回來了,這個考生在考場裡邊寫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我覺得相當有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把它變成一個短的科幻調研,變成一個戲劇,可能都會非常吸引人。

另外一個故事也很有趣,他說地球因為環境惡化,全人類都選擇了休眠,就是等著地球的環境自我恢復,然後人們再從那個沉睡艙中醒來,享受那個自然環境得到恢復的新的世界。而在沉睡艙中的人們他們會進入一個共同的夢境,在這個夢境當中他們依然生活在一起,但是當這個自然環境恢復之後,沉睡艙中的人們一個一個的醒來,當一個人醒來的時候,夢裡的他就從那個夢中的世界消失了,所以他說這個世界上剩的最後一個人,實際上是最後一個被喚醒的人。其他的人都已經醒來回到那個真實世界了,所以他發現他的世界裡沒有人,只剩他一個人,這個時候他聽到了敲門聲,他聽到的敲門聲事實上是喚醒他的人在敲他的那個沉睡艙,於是他醒來了,回到了這個世界。這兩個故事我覺得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你能夠看出學生的那種想像,而且學生在文學處理上面這種能力以及他們在科幻世界裡邊的那種大膽。通過這樣的考試你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側面看到他們是怎麼思考這些問題,他們是怎麼想像這些問題,他們是積極的?消極的?樂觀的?悲觀的?這些東西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測試,所以我們今年的考試,我覺得是特別興奮的。

藝術管理:考生角色扮演——“策展人”,I want you!

藝術學理論專業今年的考題也讓人大吃一驚,就是考生在考場上貢獻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策展經驗。據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透露,600多份卷子當中,95分以上的就十幾份卷子。來聽聽看,余丁院長怎麼說?

余丁:“這次的分數拉的比較開,我們差不多分了幾個檔:60-70、70-80、80-90,90-95,最高到98,每5分有一個檔,基本上600多份卷子在80分以上的只占到了30%。這個專業的本科招生是藝術管理,去年教育部剛剛批准設立的專業。以前招藝術管理是用別的方式招,今年是第一次用藝術管理的本科專業代碼招收這個專業,所以今年出題和考試方式跟去年、前年都不大相同。因為凸顯藝術管理專業的特點,這個專業畢業以後都是在藝術機構做管理工作的,特別是做策劃,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設置。考生在考場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策展人,題目就叫‘我是策展人’,我們給出30個最重要的中外美術作品,考生在當中去選擇作品,這個是作為一個藝術管理者的一個任務,你對作品要能夠進行分類、選擇,在裡面選7件分類,來做一個展覽,一個虛擬的展覽。這7件作品提了5個題目的要求:第一,要選7件作品對它進行排序;第二,要擬一個展覽的題目,可以有主標題、副標題;第三,要為這個展覽寫一篇300字的前言;第四,這七件作品都有作品的資訊,為了讓觀眾能夠理解作品,要有一個不到50字的作品說明,其實這個說明放到題裡邊就是考學生對於作品的認識,其實是鑒賞的題目,但是換了一個角度;第五,作為策展人對觀眾要講一句話。

其實就是把美術鑒賞換了一種方式,角色扮演的方式。又考基本功,對於作品的認識和選擇能力又考學生的日常修養,一般的卷子對作品說明就會平鋪直敘講作品怎麼怎麼回事,誰誰誰畫的,但是好的卷子會圍繞主題來闡釋這個作品。比如說可能有一份卷子是講女性的肖像,他就會圍繞女性的問題來對作品進行說明,這個是考他們的綜合能力。在整個結果來看,好的卷子基本上是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美術史論的基本功很強。有一份高分的卷子能夠把美術鑒賞之外的畫論,寫生珍禽圖這樣的東西結合在裡面,說明他有大量的閱讀,對美術史、美術作品的認識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課本上,有大量的閱讀,這樣的卷子有不少。第二是他對於展覽的主題的這樣的一個分類。這個方面有一些有特點的題目,比如說在這些卷子裡面談到藝術作品當中的國家概念這樣的策展的主題都有。另外一個是考生的基本能力,因為我們這次考試,沒有給大家草稿紙,你在設定答卷的時候需要經過非常周密的思考,把這五個題目之間的關係邏輯串聯起來,這是一種能力,而不光是選7件作品,還要把所有的5道題的東西串起來。而且要讀懂題,因為有的考生可能讀不懂題,比如作品資訊的標籤就是50個字,有的人可能寫到200字、300字,那等於是沒有讀懂題。作為一個展覽來說,標籤不可能有那麼多字,很多人為了表現自己對這個作品很熟悉會寫很多字,其實我要求就是50個字,把這個作品讓觀眾看懂、說清楚,這是一種能力。很多好的卷子都是讀題的卷子,切題切的很准。

其中有一份98分的卷子,卷子乾乾淨淨,七件作品先列出來,一個主標題,一個副標題,一份前言,絕對不超過50個字的一個作品標籤的表述,最後給觀眾一句話,顯示了他在美術領域裡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他的能力,這份卷子裡邊一個錯別字沒有,一個標點符號錯誤都沒有,乾乾淨淨,上面連一個墨團都沒有,這就是我們要的人。通過這種方式,其實跟以往考美術填空題的方式完全不一樣,真的分出了能力的高下,對我們第一次招收藝術管理本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從這個卷子當中是能夠真正看到這個專業所需要的人的能力。

書法專業:不是李白?那靠邊~

都知道央美設計專業的考題刁鑽,但連往年最不會“作妖”的國畫學院也開始“虐”考生了,今年的中國畫學院書法創作考場同樣哀歎聲一片,試題一改往年以書寫古詩為內容,首次增加了詩歌創作,要求考生自作詠春七絕一首。

去年杭州的中國美院將古詩詞引入考題,要求考生根據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這首詩完成一幅主題畫創作。當時很多考生未解其意,考試中依然生硬照搬平時練熟的山水畫套路,結果能貼合整首詩意境的佳作不多。今年央美可謂更進一步,直接讓考生自作古體詩。中國畫學院的李老師說,學書法的學生,國學的基礎是有的。但是要真學會作詩,還要有一套的基礎去做,要懂格律、韻律。“詩詞是中國最美的創作文字語言,恰恰這麼多年很多人都不重視,更不重視詩詞的創作,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從學校沒有推廣起來,從社會上的很多書法展覽上也沒有推廣起來。書法展覽一看全是抄唐詩宋詞,前人的句子,沒有一個是出自作者自己心中的,確實現在書法都下功夫寫得很好,但最後都變成了抄書匠。這次考生裡頭有幾個寫的還是真不錯,只是稍微有點兒小毛病,如果真是考進來稍微調整一點問題都沒有,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但是落差肯定也有,因為是頭一回,考生可能平時準備也沒往這方面準備,臨考也會都蒙了。好的學生都是靠他平時的積累,恰恰是考出了真實水準。現在社會上也開了很多書法班,以後我們有個對國學的一個訓練,比如說做對聯、對仗,做詩這種情況,加強這方面國學的課程準備,其實也是一個好事情。”

招生改革,下一次我們不會那麼“溫柔”了?

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說一開始第一年的“棒棒糖”還只是在“溫柔”的改革,那麼往後只會在改革這條路上勇敢的“虐”下去?結果,今年的考題你們也都看到了。最後我們來聽聽看央美副院長蘇新平怎麼說?

蘇新平說,從2018年學科專業所給出的試題可以看出,今年的試題不再局限於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查,明顯增大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中央美院招生改革已是第四個年頭了,四年裡不斷地細化招生規則,改進招生方法,尤其是命題環節不斷調整和規範,成效尤為凸顯。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在保障考試安全的前提下,努力體現考試試題的學術內涵,讓考試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真才實學。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今天的收穫也只是階段性的成果,後面的路還很長而且更艱巨。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國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中央美院的招生改革需要進一步走向深入,比如未來考題是否公開?是否仍在全國各地設立考點?能否採取函報的初試方式?初審通過後集中進行複試?以及能否增加口試環節?等等。都需要我們認真深入地進行探討。如果能夠實現上述改革目標,那麼不僅能讓我們對每一位考生的考查變得更加準確和全面,而且會給那些真正熱愛藝術、遵循藝術規律學習的考生脫穎而出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招生改革仍在路上,今後的改革之路是漫長而艱巨的。當然改革需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我們有信心、有能力通過不斷地與時俱進,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標,同時也希望通過改革摸索出一條真正符合今天和未來中央美院人才選拔的招生之路。”

如何形成和考前培訓健康的博弈關係?

在蘇新平看來,考試改革絕不是要難倒學生,而是通過準確和全面考查,給那些真正熱愛藝術、遵循藝術規律學習的學子脫穎而出的機會。通過這幾年的考題改革,蘇新平表示,“我們並不反對考前教育培訓,但一定反對背離藝術教育規律的應試教育,幾個月速成的考前班不能再有市場,考題的變化就是要甩開這種應試模式。”

在以往,其他院校大多都是以默寫靜物,肖像為主,造成了許多考前培訓機構掌握了這個規律,總結出一套“作弊的手法”。比如,考國美靜物要畫的豔麗,考央美靜物要畫的厚重。男、女模特多練習畫四分之三側,老人考的較多等等。考前培訓會要求你反復的背這幾個姿勢,幾個畫法,經過幾個月的考前突擊,掌握好這個模式,考美院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但這些經驗慢慢失效,起碼在應對央美的考試是如此。北京一家有著考前培訓十幾年經驗的肖先生向雅昌藝術網透露,央美這幾年的考題改革的確讓很多培訓班措手不及,近兩年很多培訓班甚至會引導考生優先考慮擇考其他院校,原因在於央美各專業的考題都針對性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以往素描色彩的基礎教學,還有讓這些考前培訓摸不著頭腦的命題創作。

“有能力的學生本身基本功就扎實,在文化各方面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我們還是會鼓勵選擇備考央美,而且他們也有這個自信。除了基本功的訓練之外,我們定期會頭腦風暴,自己出一些和想像力開發有關的題目訓練學生,這些題目可以是和未來有關,也可以是和科技有關,這就需要關注到當下的國際新聞動態,科技的發展趨勢什麼的。我們現在也會針對央美的改革列出相應的美術書籍,鼓勵學生在平時多做準備和訓練,包括定時組織觀看當下的藝術展覽,關注藝術最新的新聞資訊。每年考題都在變,比如是不是還得加強對時事和新聞的關注,我們也是在適應當中。”肖先生說到。

對“幸福指數”作形象化呈現,央美設計專業的考題從來都是“虐”之最。因為每年都會出讓人意想不到的題目,今年的考試題目更加抽象,據說不少考生看完題目完全都是蒙的,根本無從表現。來聽聽看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是怎麼說的。

宋協偉:“關鍵是你用什麼邏輯思維狀態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你認為往年有一定‘具象’的東西,我只能說你們還是在我給你們的限定當中完成一個任務。如果認為今年是一個相對比較‘抽象’的話,我認為更多的是對具象抽象的理解偏差。我們一般會認為,幸福是一個比較‘虛’的詞,像生命、愛情諸如此類的詞,感覺比較虛,但始終纏繞在人類成長、發展的過程當中,或者是生命體驗當中。我們很難用某一個東西來確定它,幸福、愛情也好,生命也罷,你很難用物理學的角度來確定它,所以你們覺得這個是比較難。考題‘幸福指數’是寄予一個全球科學性的報告,有廣義的普遍性意義的存在,而不是說哪個地區,哪個人,哪個單位,哪一種類型的人的現象,毫無疑問這個廣義的東西引導著考生個人自身,內外求索這樣一個旅程。特別強調的是構築一個理想性的幸福模型,為什麼要用圖表來做呢?因為我發現藝考沒有人考圖表的,但嚴格意義上來說,圖表是在視覺設計或者是視覺藝術當中最邏輯化、最科學性、最理性的東西,所以就是說,我們沒有人把圖表看得特別的重要性。可是你要知道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大資料的時代,前不久寒假我在美國MIT談合作,26個科研小組我談了8個組,沒有一個組不跟我提資料的。我們發現,今天任何一個專業的人更多的還是在考慮專業自身的發展,這個出發點是有問題的。因為你考慮專業自身發展的時候,你一定強調專業的存在性,但我們從MIT可以看到,MIT所謂的實驗室沒有任何專業,正因為沒有任何專業形成了多專業合力研究,原因是研究的所有的終極目的都不能傳統專業來解釋,一定是一個多專業的問題。我們從小到大受的教育,專業背景,到今天工作,這個專業一直纏繞在我們身上,這是束縛。如果你明白今天的世界走向的時候,這個走向我指的不僅僅是一個大學學科的問題,而是由科學和技術引發了對全球的經濟規律、規則的變化,包括產品和生產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非常凸顯的擺在我們的面前。我們所說的圖表在平面設計裡可能更多的是用資訊設計的角度來理解的,如果要用一個邏輯學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看的是一個邏輯跟系統的關係,這是一個綜合知識構成人的一個表達能力;我們說你的成熟表達能力有沒有邏輯,表達完不完整,是不是能夠概念性把重要的主題詞、關鍵性、核心提煉出來,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幸福指數’我們考核的是邏輯想像力,我們關注的是社會熱點的感知和洞察能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衡量社會基本標準應該是幸福而不是貨幣,其實這個考題裡的每一句話都映射著專業在這裡面顯得很不重要了,我們需要瞭解一個人的整體能力和素質,對國家的發展,對人類的發展、對科技的發展,尤其是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的發展當中,中國的國民在利益當中,你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改革開放30年大家是不是都在賺錢?我們所有人都在爭取利益,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對我們中學生來說,來談幸福指數實際上是一個有親和力的。”

實驗藝術:誰將與人作伴?腦洞大開!

想像力、創新、活力,也是今年實驗藝術學院的考題關鍵字。在命題創作部分,以一部獲獎的恐怖短篇小說展開,內容只有一句話:“世界上只剩下我一個人,這時我聽到了敲門聲。”考題要求考生發揮想像、設想這個故事發生的前因和情景,並續寫這個故事,用一張或一組畫面將故事描繪出來。來聽聽看,教師鄔建安怎麼說?

鄔建安:“實驗藝術是美院比較年輕的專業,今年是獨立招生的第四年,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情況,其實應試的培訓總是在揣測我們究竟想要出一種什麼樣的類型或者是什麼樣趨勢的這樣的一種考題,當應試他們的工作成果出來之後常常會讓我們的判斷出現一些模糊和動搖,不是特別清楚,到底哪些人可能是能力更出色、更有天分,所以我們的考題總是試圖創造出來一些新鮮的內容,讓這種博弈關係變得健康。今年我們加進來一個跟科幻文學相關的元素,今天不管是時尚文化,還是前沿的學術領域,最核心的一些話題就是關於人在將來究竟會變成什麼?人究竟在將來會以哪種方式存在下去?我們會和什麼東西一起存在這個星球上?

所以我們的命題創作是“誰與人作伴?”基於一個英國出產的一個很短的科幻小說,只有一句話,就是當世界上只剩最後一個人的時候,他突然聽見了敲門的聲音,這本小說就完了。它只給了你這麼一個情境,你得想像他究竟是因為什麼獨處在了這個世界上,然後續寫這篇故事。通過閱卷,我們還是非常的受感動,因為我們確實從裡邊發現了一些非常有天分的學生,很讓人出乎意料的想像力。評分最高的學生裡,你能看到他們的閱讀量,能夠看到他們興趣的廣泛程度,還能夠看到他們的膽識。因為這個考試只是三個小時,三個小時時間裡面敢把他的狂想故事處理清楚、清晰,這個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還有很大的壓力跟思想負擔;關於你做出來的故事是不是老師們能夠喜歡,這個其實對考生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挑戰,但是我們喜歡這種挑戰、冒險的感覺,學生也要對這種冒險的感受上癮,這個時候他進入到學校時才有更多的自由度。

我分享考生裡兩篇非常棒的卷子。第一個故事說世界上剩的最後的一個人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我們這種常規意義上的物理世界裡的三維的人,他是一個文學當中的角色。但是他像我們一樣這麼活著,所以他既是一個人,同時他又是一個被人寫作的,被寫作者決定命運的那麼一個文學角色。有一天這個人意識到了他的一切行為,做的一切事情、一切的動作,其實都是被人決定的時候,他產生了一種絕望,而這種絕望激發了憤怒,所以他希望殺掉所有決定他命運的那些寫作者們,於是他就一個一個地去找他們。他發現他的命運被世界上所有人決定的,那些人都在寫著他下一步將要做什麼,而他下一步的行為,下一步的決定確實和那個人寫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他在這個世界上看到了無數的文本,這些文本都寫著他將要去做什麼,下一秒鐘要做什麼這樣的東西,所以他打開殺戒,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殺掉了,最後剩他一個,實際上已經再沒有人了,他認為他找到了自己,那麼自己的行為就是自己決定的。但這個時候他聽到了敲門的聲音,敲門的聲音是這個考生在寫他的最後的故事……就是實際上這個故事最後轉回來了,這個考生在考場裡邊寫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我覺得相當有趣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我們把它變成一個短的科幻調研,變成一個戲劇,可能都會非常吸引人。

另外一個故事也很有趣,他說地球因為環境惡化,全人類都選擇了休眠,就是等著地球的環境自我恢復,然後人們再從那個沉睡艙中醒來,享受那個自然環境得到恢復的新的世界。而在沉睡艙中的人們他們會進入一個共同的夢境,在這個夢境當中他們依然生活在一起,但是當這個自然環境恢復之後,沉睡艙中的人們一個一個的醒來,當一個人醒來的時候,夢裡的他就從那個夢中的世界消失了,所以他說這個世界上剩的最後一個人,實際上是最後一個被喚醒的人。其他的人都已經醒來回到那個真實世界了,所以他發現他的世界裡沒有人,只剩他一個人,這個時候他聽到了敲門聲,他聽到的敲門聲事實上是喚醒他的人在敲他的那個沉睡艙,於是他醒來了,回到了這個世界。這兩個故事我覺得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你能夠看出學生的那種想像,而且學生在文學處理上面這種能力以及他們在科幻世界裡邊的那種大膽。通過這樣的考試你能夠從一個小小的側面看到他們是怎麼思考這些問題,他們是怎麼想像這些問題,他們是積極的?消極的?樂觀的?悲觀的?這些東西其實是非常有意義的一種測試,所以我們今年的考試,我覺得是特別興奮的。

藝術管理:考生角色扮演——“策展人”,I want you!

藝術學理論專業今年的考題也讓人大吃一驚,就是考生在考場上貢獻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策展經驗。據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余丁透露,600多份卷子當中,95分以上的就十幾份卷子。來聽聽看,余丁院長怎麼說?

余丁:“這次的分數拉的比較開,我們差不多分了幾個檔:60-70、70-80、80-90,90-95,最高到98,每5分有一個檔,基本上600多份卷子在80分以上的只占到了30%。這個專業的本科招生是藝術管理,去年教育部剛剛批准設立的專業。以前招藝術管理是用別的方式招,今年是第一次用藝術管理的本科專業代碼招收這個專業,所以今年出題和考試方式跟去年、前年都不大相同。因為凸顯藝術管理專業的特點,這個專業畢業以後都是在藝術機構做管理工作的,特別是做策劃,所以今年我們做了一個角色扮演的設置。考生在考場把自己當成是一個策展人,題目就叫‘我是策展人’,我們給出30個最重要的中外美術作品,考生在當中去選擇作品,這個是作為一個藝術管理者的一個任務,你對作品要能夠進行分類、選擇,在裡面選7件分類,來做一個展覽,一個虛擬的展覽。這7件作品提了5個題目的要求:第一,要選7件作品對它進行排序;第二,要擬一個展覽的題目,可以有主標題、副標題;第三,要為這個展覽寫一篇300字的前言;第四,這七件作品都有作品的資訊,為了讓觀眾能夠理解作品,要有一個不到50字的作品說明,其實這個說明放到題裡邊就是考學生對於作品的認識,其實是鑒賞的題目,但是換了一個角度;第五,作為策展人對觀眾要講一句話。

其實就是把美術鑒賞換了一種方式,角色扮演的方式。又考基本功,對於作品的認識和選擇能力又考學生的日常修養,一般的卷子對作品說明就會平鋪直敘講作品怎麼怎麼回事,誰誰誰畫的,但是好的卷子會圍繞主題來闡釋這個作品。比如說可能有一份卷子是講女性的肖像,他就會圍繞女性的問題來對作品進行說明,這個是考他們的綜合能力。在整個結果來看,好的卷子基本上是有三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是美術史論的基本功很強。有一份高分的卷子能夠把美術鑒賞之外的畫論,寫生珍禽圖這樣的東西結合在裡面,說明他有大量的閱讀,對美術史、美術作品的認識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課本上,有大量的閱讀,這樣的卷子有不少。第二是他對於展覽的主題的這樣的一個分類。這個方面有一些有特點的題目,比如說在這些卷子裡面談到藝術作品當中的國家概念這樣的策展的主題都有。另外一個是考生的基本能力,因為我們這次考試,沒有給大家草稿紙,你在設定答卷的時候需要經過非常周密的思考,把這五個題目之間的關係邏輯串聯起來,這是一種能力,而不光是選7件作品,還要把所有的5道題的東西串起來。而且要讀懂題,因為有的考生可能讀不懂題,比如作品資訊的標籤就是50個字,有的人可能寫到200字、300字,那等於是沒有讀懂題。作為一個展覽來說,標籤不可能有那麼多字,很多人為了表現自己對這個作品很熟悉會寫很多字,其實我要求就是50個字,把這個作品讓觀眾看懂、說清楚,這是一種能力。很多好的卷子都是讀題的卷子,切題切的很准。

其中有一份98分的卷子,卷子乾乾淨淨,七件作品先列出來,一個主標題,一個副標題,一份前言,絕對不超過50個字的一個作品標籤的表述,最後給觀眾一句話,顯示了他在美術領域裡的基本功,更重要的是顯示了他的能力,這份卷子裡邊一個錯別字沒有,一個標點符號錯誤都沒有,乾乾淨淨,上面連一個墨團都沒有,這就是我們要的人。通過這種方式,其實跟以往考美術填空題的方式完全不一樣,真的分出了能力的高下,對我們第一次招收藝術管理本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從這個卷子當中是能夠真正看到這個專業所需要的人的能力。

書法專業:不是李白?那靠邊~

都知道央美設計專業的考題刁鑽,但連往年最不會“作妖”的國畫學院也開始“虐”考生了,今年的中國畫學院書法創作考場同樣哀歎聲一片,試題一改往年以書寫古詩為內容,首次增加了詩歌創作,要求考生自作詠春七絕一首。

去年杭州的中國美院將古詩詞引入考題,要求考生根據唐代詩人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這首詩完成一幅主題畫創作。當時很多考生未解其意,考試中依然生硬照搬平時練熟的山水畫套路,結果能貼合整首詩意境的佳作不多。今年央美可謂更進一步,直接讓考生自作古體詩。中國畫學院的李老師說,學書法的學生,國學的基礎是有的。但是要真學會作詩,還要有一套的基礎去做,要懂格律、韻律。“詩詞是中國最美的創作文字語言,恰恰這麼多年很多人都不重視,更不重視詩詞的創作,其實這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從學校沒有推廣起來,從社會上的很多書法展覽上也沒有推廣起來。書法展覽一看全是抄唐詩宋詞,前人的句子,沒有一個是出自作者自己心中的,確實現在書法都下功夫寫得很好,但最後都變成了抄書匠。這次考生裡頭有幾個寫的還是真不錯,只是稍微有點兒小毛病,如果真是考進來稍微調整一點問題都沒有,也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但是落差肯定也有,因為是頭一回,考生可能平時準備也沒往這方面準備,臨考也會都蒙了。好的學生都是靠他平時的積累,恰恰是考出了真實水準。現在社會上也開了很多書法班,以後我們有個對國學的一個訓練,比如說做對聯、對仗,做詩這種情況,加強這方面國學的課程準備,其實也是一個好事情。”

招生改革,下一次我們不會那麼“溫柔”了?

設計學院院長宋協偉說一開始第一年的“棒棒糖”還只是在“溫柔”的改革,那麼往後只會在改革這條路上勇敢的“虐”下去?結果,今年的考題你們也都看到了。最後我們來聽聽看央美副院長蘇新平怎麼說?

蘇新平說,從2018年學科專業所給出的試題可以看出,今年的試題不再局限於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考查,明顯增大了對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中央美院招生改革已是第四個年頭了,四年裡不斷地細化招生規則,改進招生方法,尤其是命題環節不斷調整和規範,成效尤為凸顯。改革的目的首先是在保障考試安全的前提下,努力體現考試試題的學術內涵,讓考試真正考查出考生的真才實學。在改革取得成效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改革是一項長期工作,今天的收穫也只是階段性的成果,後面的路還很長而且更艱巨。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國家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中央美院的招生改革需要進一步走向深入,比如未來考題是否公開?是否仍在全國各地設立考點?能否採取函報的初試方式?初審通過後集中進行複試?以及能否增加口試環節?等等。都需要我們認真深入地進行探討。如果能夠實現上述改革目標,那麼不僅能讓我們對每一位考生的考查變得更加準確和全面,而且會給那些真正熱愛藝術、遵循藝術規律學習的考生脫穎而出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招生改革仍在路上,今後的改革之路是漫長而艱巨的。當然改革需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我們有信心、有能力通過不斷地與時俱進,努力實現我們的目標,同時也希望通過改革摸索出一條真正符合今天和未來中央美院人才選拔的招生之路。”

如何形成和考前培訓健康的博弈關係?

在蘇新平看來,考試改革絕不是要難倒學生,而是通過準確和全面考查,給那些真正熱愛藝術、遵循藝術規律學習的學子脫穎而出的機會。通過這幾年的考題改革,蘇新平表示,“我們並不反對考前教育培訓,但一定反對背離藝術教育規律的應試教育,幾個月速成的考前班不能再有市場,考題的變化就是要甩開這種應試模式。”

在以往,其他院校大多都是以默寫靜物,肖像為主,造成了許多考前培訓機構掌握了這個規律,總結出一套“作弊的手法”。比如,考國美靜物要畫的豔麗,考央美靜物要畫的厚重。男、女模特多練習畫四分之三側,老人考的較多等等。考前培訓會要求你反復的背這幾個姿勢,幾個畫法,經過幾個月的考前突擊,掌握好這個模式,考美院並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

但這些經驗慢慢失效,起碼在應對央美的考試是如此。北京一家有著考前培訓十幾年經驗的肖先生向雅昌藝術網透露,央美這幾年的考題改革的確讓很多培訓班措手不及,近兩年很多培訓班甚至會引導考生優先考慮擇考其他院校,原因在於央美各專業的考題都針對性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了以往素描色彩的基礎教學,還有讓這些考前培訓摸不著頭腦的命題創作。

“有能力的學生本身基本功就扎實,在文化各方面知識儲備豐富的學生我們還是會鼓勵選擇備考央美,而且他們也有這個自信。除了基本功的訓練之外,我們定期會頭腦風暴,自己出一些和想像力開發有關的題目訓練學生,這些題目可以是和未來有關,也可以是和科技有關,這就需要關注到當下的國際新聞動態,科技的發展趨勢什麼的。我們現在也會針對央美的改革列出相應的美術書籍,鼓勵學生在平時多做準備和訓練,包括定時組織觀看當下的藝術展覽,關注藝術最新的新聞資訊。每年考題都在變,比如是不是還得加強對時事和新聞的關注,我們也是在適應當中。”肖先生說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