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燒腦的哲學問題,能把一個說明白都算是哲學家(上)

在喬斯坦·賈德的小說《紙牌的秘密》中, 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在一座荒島上, 生活著52個人(紅桃、梅花、方塊、黑桃各13人)。 這些人自以為生活地很快活, 但其實他們並不真實存在, 只是流落到這個荒島上的水手想像出來的人物, 不過他們自己從來不會意識到到這一點, 直到小丑的出現。 小丑總是問些奇怪的問題, 搞得人心惶惶, 人們想回歸到以前平靜的生活, 於是決定殺死小丑。 這部小說裡的小丑在現實世界中就是哲學家。

一個簡簡單單的問題, 哲學家總喜歡尋根問底, 就像小孩子不斷地問為什麼一樣,

惹得天怒人怨。 不過哲學家的問題的確讓人難以回答, 如果你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去思考哲學家的問題, 就會發現太燒腦了……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這本書彙集了哲學史上100個燒腦問題, 有的很不靠譜, 沒啥意思, 有的至今無解, 本文在這100個裡精選10個, 大傢伙一起探討探討……

一 瞬間轉移

科幻電影《星際迷航》裡有一種可以瞬間傳送的裝置, 它的工作原理我不太明白, 好像是把人分解成分子狀態, 傳送後再組合起來。 暫且認為有這麼一項技術, 它可以把人掃描後分解, 再以光速傳播到目的地後合成, 那麼問題來了:被傳送後的這個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

有人認為是, 因為雖然有分解合成的過程, 但整個過程前後, 這個人的意識狀態、人格心理、記憶等並沒有發生變化, 所以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人。 有人認為不是, 他們認為最開始的人在分解的過程中死掉了, 後來出現的人是“複製人”, 就像複製檔一樣, 被複製的檔雖然跟原件一樣, 但它不是原件。

這個過程還可以類比搭積木的故事, 一個小朋友花了一上午的時間拼城堡, 拼完後就睡覺去了, 這期間另外一個小朋友給他拆了, 後來覺得不妥, 又照著原樣拼回去了, 請問後來這個小朋友拼的城堡跟第一個小朋友拼的城堡是不是同一個城堡?如果那個城堡放在那兒從來沒動過,

我們都知道那是同一個城堡, 但經過這樣一個拆開又重新拼搭的過程, 我相信很難有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那還是同一個城堡。

這個問題無聊嗎?非也, 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 上升到哲學高度, 就可以一舉解決宗教裡的大難題:如果人死後可以上天堂,

那麼上天堂的人是誰?大家都知道, 人死了身體就腐爛了, 但在宗教裡, 無論是影視劇、小說, 還是各種神跡, 都有人死而復生或者升天的故事, 或許是法力無邊的上帝又讓已經分解的身軀重新整合回來了, 不過經過這樣一個分解重組的過程, 復活的那個人還是原來的人嗎?

二 艱難的決定

很多場景下, 理性都會告訴人, 去做非理性的事情反而更理性, 在這樣情境下的行為究竟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一般來講,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理性, 做事前總要經過一番“算計”, 最後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做選擇, 聽聽我們的口號就知道了:“理性消費”、“性價比最高”、“貨比三家”。 但理性是萬能的嗎?書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哥們餓了想吃飯,左邊一家飯店,右邊一家飯店,兩家飯店供應的飯菜一樣,價格也一樣,跟他的距離也一樣,這哥們根據理性做選擇,好像沒有足夠的理由使得他去這一家不去那一家,隨便選一個吧?不行,理性的人怎麼能隨便選呢?扔硬幣吧?不行,理性的人難道會靠扔硬幣做決定嗎?結果他站在兩家飯店的中間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時候,理性告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決定,雖然“按照喜好做決定”是不理性的行為,但這又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那麼整個過程是理性的嗎?

三 紐康悖論

馬克面前放著兩隻箱子,一隻敞開,他看見裡面放著一千美元,另一隻封閉,不知道裡面放著什麼東西,一位看起來神神叨叨的人告訴馬克,你可以隨便選一隻箱子拿走,或者兩個都拿走,如果你選擇兩個都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裡將什麼都沒有,如果你選擇只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那麼箱子裡會有一百萬美元,但他很負責任地告訴馬克:“我已經提前預料到你會怎麼選,並根據你的選擇提前在封閉的箱子裡放了一百萬或者什麼都沒放。”馬克想了片刻,決定賭一把,只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但等等,他已經看到了那只敞開的箱子裡放了一千美元,為什麼不一起拿走呢?但再等等,如果這位預言師已經預料到馬克要拿走兩個,那麼如他所言,封閉的箱子裡將空無一物,所以不應該兩隻都拿走,但再再等等,那只封閉的箱子看起來並沒有任何機關,如果裡面有錢,那麼不管馬克作何選擇,錢都不會憑空消失,為何不把兩隻箱子都拿走呢?馬克陷入沉思……

這是哲學上一個很有名的悖論,稱為紐康悖論,換做是你,你將如何抉擇呢?

四 生前遺囑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叫魏武子,他非常寵愛一位妃子,並告誡兒子:“有一天我若死了,你一定要把她再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跟兒子講:“我死之後,你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魏武子死後,他兒子把這位寵妃嫁給了別人,有人指責他不聽從父親的臨終遺言,他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昏亂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這則小故事很有意義,但到了哲學家那裡,味道就變了,他會問:人可以為未來的自己做決定嗎?比方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可以愛一個人到天荒地老,於是許諾愛老婆一輩子,但過了幾年,他又有了新歡,對於背棄諾言的行為,他這麼解釋:“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立下了一個很重的承諾,這個承諾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但人的想法總是會變的,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當年的我,所謂的諾言只能對當年的我有效,所以另娶新歡不算是背棄諾言。”

當人承諾一件事時,他總是在替未來的自己做決定,但當未來的他處於一個新環境時,應該遵守以前的諾言嗎?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五 道德困境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條法律,凡有人能把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出來,回國後可以報銷贖金,子貢有次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由於家裡有錢,子貢歸國後沒有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孔子認為子貢這樣做把贖人這件事的道德標準拔高了,因而是不對的,但哲學家會問: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就是對的嗎?對於子貢來講,他是經商的好手,家裡有的是錢,他贖回魯國人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回來報銷的事,但如果因此引起別人的反感就認為他應該接受國家的補償金,是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道德綁架呢?比方說慈善捐款,人們都傾向於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捐點,為什麼沒人認為那些多捐了的人拔高了道德標準呢?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幫助別人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他還算不算道德?比如《鄉村愛情》裡的王長貴,為了幫助別人,家裡家外的東西變賣一空,他做好事的程度已經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這種善行值不值得推廣?

未完待續……

一位哥們餓了想吃飯,左邊一家飯店,右邊一家飯店,兩家飯店供應的飯菜一樣,價格也一樣,跟他的距離也一樣,這哥們根據理性做選擇,好像沒有足夠的理由使得他去這一家不去那一家,隨便選一個吧?不行,理性的人怎麼能隨便選呢?扔硬幣吧?不行,理性的人難道會靠扔硬幣做決定嗎?結果他站在兩家飯店的中間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時候,理性告訴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決定,雖然“按照喜好做決定”是不理性的行為,但這又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那麼整個過程是理性的嗎?

三 紐康悖論

馬克面前放著兩隻箱子,一隻敞開,他看見裡面放著一千美元,另一隻封閉,不知道裡面放著什麼東西,一位看起來神神叨叨的人告訴馬克,你可以隨便選一隻箱子拿走,或者兩個都拿走,如果你選擇兩個都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裡將什麼都沒有,如果你選擇只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那麼箱子裡會有一百萬美元,但他很負責任地告訴馬克:“我已經提前預料到你會怎麼選,並根據你的選擇提前在封閉的箱子裡放了一百萬或者什麼都沒放。”馬克想了片刻,決定賭一把,只拿走那只封閉的箱子,但等等,他已經看到了那只敞開的箱子裡放了一千美元,為什麼不一起拿走呢?但再等等,如果這位預言師已經預料到馬克要拿走兩個,那麼如他所言,封閉的箱子裡將空無一物,所以不應該兩隻都拿走,但再再等等,那只封閉的箱子看起來並沒有任何機關,如果裡面有錢,那麼不管馬克作何選擇,錢都不會憑空消失,為何不把兩隻箱子都拿走呢?馬克陷入沉思……

這是哲學上一個很有名的悖論,稱為紐康悖論,換做是你,你將如何抉擇呢?

四 生前遺囑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大夫叫魏武子,他非常寵愛一位妃子,並告誡兒子:“有一天我若死了,你一定要把她再嫁出去。”後來魏武子病重,又跟兒子講:“我死之後,你一定要讓她為我殉葬。”魏武子死後,他兒子把這位寵妃嫁給了別人,有人指責他不聽從父親的臨終遺言,他說:“人在病重的時候,神智昏亂不清,我嫁此女,是依據父親神智清醒時的吩咐。”

這則小故事很有意義,但到了哲學家那裡,味道就變了,他會問:人可以為未來的自己做決定嗎?比方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可以愛一個人到天荒地老,於是許諾愛老婆一輩子,但過了幾年,他又有了新歡,對於背棄諾言的行為,他這麼解釋:“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立下了一個很重的承諾,這個承諾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但人的想法總是會變的,現在的我已經不是當年的我,所謂的諾言只能對當年的我有效,所以另娶新歡不算是背棄諾言。”

當人承諾一件事時,他總是在替未來的自己做決定,但當未來的他處於一個新環境時,應該遵守以前的諾言嗎?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五 道德困境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條法律,凡有人能把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出來,回國後可以報銷贖金,子貢有次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由於家裡有錢,子貢歸國後沒有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孔子知道後批評他說:“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孔子認為子貢這樣做把贖人這件事的道德標準拔高了,因而是不對的,但哲學家會問:接受國家的補償金就是對的嗎?對於子貢來講,他是經商的好手,家裡有的是錢,他贖回魯國人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回來報銷的事,但如果因此引起別人的反感就認為他應該接受國家的補償金,是不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道德綁架呢?比方說慈善捐款,人們都傾向於認為有錢的人應該多捐點,為什麼沒人認為那些多捐了的人拔高了道德標準呢?

道德的本質是什麼?如果一個人幫助別人到了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他還算不算道德?比如《鄉村愛情》裡的王長貴,為了幫助別人,家裡家外的東西變賣一空,他做好事的程度已經遠遠超出自己的能力,這種善行值不值得推廣?

未完待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