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藏沙拉寺喇嘛辯經的精彩瞬間(圖)

辯經指按照因明學體系的邏輯推理方式, 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 藏語稱“村尼作巴”, 意為“法相”, 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

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 最早源于赤松德贊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

辯經這種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 西元792年, 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寂護(就是建桑耶寺的那兩個人)等高僧, 入藏宏法。

當時在西藏也有不少漢僧, 領頭的叫大乘和尚這兩派本著“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則, 擺開了一場論戰擂臺, 誓要一見高低。 結果漢僧不敵印僧, 敗下陣來。 落敗的原因, 倒不是因為漢傳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勁, 而是因為兩家修煉的重點各有不同。 漢僧習煉禪宗, 講究的是頓悟, 是心領神會。 這種注重性靈和感性思維的方法, 敵不過擅長邏輯思維的印度佛教。 這次打擂, 史稱“拉薩論爭”, 並由此開創了藏傳佛教辯經的先河。

辯經為西藏三大寺佛學的最大特色, 辯經者由較優秀僧人擔任, 其方式各寺不同, 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

①對辯。 藏語稱“作朗”。 辯者二人, 其中一方提問, 另一方回答, 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 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②立宗辯。 藏語稱“當賈狹”。 辯者無人數限制, 立宗人自立一說, 待人辯駁, 多坐於地上, 只可回答不可反問;問難者稱“達賽當堪”, 即“試問真意者”, 不斷提出問題, 有時一人提問, 有時數人提問, 被提問者無反問機會。 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 也可鼓掌助威, 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 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凡當答者被問倒時, 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倒臺,

辯者要除下黃帽, 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 我們常會見到有時在辯論時, 世俗上的人會兜圈顧左右而言他, 令人忘了本來辯論的主題。 在佛法辯論上, 辯者則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種可能之一, 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 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 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 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 單單觀看問者那種近乎電視節目中飾演律師的演員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及有如京劇「造手」般的辯經手勢, 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廣願法會上, 應考僧人必須一個人與多位長老同時辯論, 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學位(相當於一級榮譽之「博士」銜頭)。

以下是西藏沙拉寺院喇嘛辯論經文的精彩瞬間,放在這裡曬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