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華裔科學家到底有多牛?為中國做貢獻的有多少?

近日新聞, 華裔科學家胡文輝宣佈利用基因程式設計技術可以有效剔除小白鼠器官組織中的愛滋病病毒, 標誌著人類在治療愛滋病病毒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華裔科學家又在國際科學舞臺上取得輝煌的成就。 (注:小白鼠被人源化即移植了人類骨髓、肝臟、胸腺組織或細胞的免疫缺陷小白鼠, 其感染和潛伏愛滋病病毒的方式與人類一致。 )

該基因療法是利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 植入到小白鼠體內, 這把基因剪刀就可以自動剔除組織中的病毒, 但是不會殺健康正常的組織細胞, 目前採用此方法可以有效消滅愛滋病毒, 雖然不能完全一舉遷滅, 卻能取得顯著療效, 與抗病毒藥物共同治理其療效會更佳。

感謝科學家們的辛苦研究, 為了人類的健康貢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我們也非常自豪。 同時作為一名中華兒女, 華裔科學家不斷取得科學成就, 說明中華民族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研發能力是超群的, 還有哪些對世界科學有卓越貢獻的華裔科學家?他們對祖國做了何種貢獻?

1、李政道, 蘇州人, 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7年, 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發現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5年宣導成立中國博士後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1986年創立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 近年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

李政道研究領域十分廣闊,

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常矚目, 雖然入籍美國, 仍然心牽祖國, 為祖國的科學、教育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2、楊振寧,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 ,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楊振寧科研主要成果在於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 曾與李振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 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 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楊振寧在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 卻於2015年4月1日放棄美國國籍後加入中國國籍, 回國後楊振寧積極推動科研中心的建設, 先後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 為國家科研的發展、引進人才、培養新生代人才做出了很高的貢獻。

3、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洛侖茲獎。

丁肇中是世界聞名的實驗物理學家,主要成就有發現反氘核、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J粒子、膠子噴注、確定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領導AMS組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

丁肇中雖然入籍美國,但為中國的高能物理發展親力親為,促進了中國物理學家和國際物理學界合作接軌,同時還培養出一大批實驗物理科研人才,還為中國航太事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胡錦濤曾對他說過:“你的實驗已經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國來。”可見其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4、李遠哲,臺灣新竹人,著名美籍華裔化學家,在其位入籍美國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遠哲的主要成就在於化學動態學的研究,設計“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使人們在分子水準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多次回臺灣主持學術演講、參加學術會議,但其是一名涉政的科學家,曾有幫助陳水扁獲選,政治立場不為國人所接受。

5、朱棣文,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出生于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主要成就在於最尖端的鐳射致冷捕捉技術和原子冷卻技術研究,曾子斯坦福大學實驗室製造出了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減速了原子的運動速度,開創了用鐳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從而被譽為“能抓住原子的人”,並憑藉此項技術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還牽頭在斯坦福大學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個Bio-X實驗室(世界上最先進的Bio-X實驗室),為培養科學人才做了重要貢獻。朱棣文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參加國內學術會議,為促進中美科學界的合作做出了不少努力。

科技有國界,而科學無國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所有的科學研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造福人類,造福社會。世界的每個角落還有更多無名英雄忍受寂寞,苦做研究,為人類的福祉和自己的夢想而奉獻自己的青春,讓我們為科學家致敬。

3、丁肇中,祖籍山東日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洛侖茲獎。

丁肇中是世界聞名的實驗物理學家,主要成就有發現反氘核、第4種誇克的束縛態—J粒子、膠子噴注、確定中微子種類的數目只有三代、領導AMS組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

丁肇中雖然入籍美國,但為中國的高能物理發展親力親為,促進了中國物理學家和國際物理學界合作接軌,同時還培養出一大批實驗物理科研人才,還為中國航太事業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胡錦濤曾對他說過:“你的實驗已經在天上了,希望你常回國來。”可見其對中國科學的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4、李遠哲,臺灣新竹人,著名美籍華裔化學家,在其位入籍美國前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李遠哲的主要成就在於化學動態學的研究,設計“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使人們在分子水準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多次回臺灣主持學術演講、參加學術會議,但其是一名涉政的科學家,曾有幫助陳水扁獲選,政治立場不為國人所接受。

5、朱棣文,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出生于聖路易斯,美國第12任能源部部長,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文主要成就在於最尖端的鐳射致冷捕捉技術和原子冷卻技術研究,曾子斯坦福大學實驗室製造出了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減速了原子的運動速度,開創了用鐳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從而被譽為“能抓住原子的人”,並憑藉此項技術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同時他還牽頭在斯坦福大學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個Bio-X實驗室(世界上最先進的Bio-X實驗室),為培養科學人才做了重要貢獻。朱棣文1998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經常參加國內學術會議,為促進中美科學界的合作做出了不少努力。

科技有國界,而科學無國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所有的科學研發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造福人類,造福社會。世界的每個角落還有更多無名英雄忍受寂寞,苦做研究,為人類的福祉和自己的夢想而奉獻自己的青春,讓我們為科學家致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