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到隨州旅遊看雨中的牡丹 別有一番韻味

——惟我獨俊原創圖文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4月13日, 隨州的小雨淅淅瀝瀝時斷時續地下個不停, 已經計畫好到隨縣尚市鎮神農牡丹穀看牡丹的行程在小雨的間隙成行了。

在十多天前, 第二節尚市鎮神農牡丹節開幕的前夕, 小編去探訪過一次, 那時神農牡丹穀牡丹園的牡丹剛剛次第開放, 又人不是很多, 加上當天太陽大, 氣溫高, 牡丹花在烈日的炙烤下都耷拉著頭, 所以有點小遺憾。


4月十日牡丹節正式開幕的時候, 因為時間關係就沒有去成, 聽同事回來介紹說, 當時牡丹園裡的牡丹競相開放, 各種顏色的牡丹爭奇鬥豔, 非常迷人, 說得把人的心都勾去了。

於是, 就相約13日再赴牡丹穀, 去一睹國色天香的牡丹之芳容。 可是天公又不作美, 竟然下起了雨。 “也許雨中的牡丹會別有一番韻味呢。 ”同去的朋友見我感到遺憾, 於是這樣安慰我。

我們是十點半從市區出發的, 到達牡丹穀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小時過後了, 正是吃午飯的時間。 大家把車一次停放在牡丹谷遊客服務中心, 來到寬敞明亮的大廳裡面——找到早已預定好的房間, 開始這次觀花的第一個節目, 吃飯。

吃完飯後, 好像老天特別地照顧我們, 剛才還在下個不停的雨停了下來, 這正好給了我們進園觀賞牡丹的機會。 大家在領隊的帶領下, 來到牡丹園。

走進牡丹園,看到眼前的景象還是令我有些失望:那些盛開的牡丹花經受不住雨水的敲打和寒風的肆虐,不少牡丹花的花瓣已經跌落在地上了,這真是花開有意,落雨無情啊。

再看看那些花瓣,幾乎找不到一瓣舒展開的——雖然上面有攝影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水珠,但這些花型的確讓人不敢恭維,找了半天,竟然沒有找到一朵能夠拍照的牡丹花。

同來的人有不少人仍然興趣盎然,能夠集中這麼多品種的牡丹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在我們隨州。他們顧不上牡丹園裡面的泥濘,紛紛或站或蹲,在牡丹花叢的擺著各種姿勢拍照。

“雖然這些牡丹不適合拍近景,但拍遠景效果還是不錯的。”友人們這樣說。但我的心思不是大境,而是我最終愛的特寫鏡頭。於是,就遠離了他們,一個人去找適合拍近景的牡丹花。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在眾多的牡丹花裡找到了幾朵花瓣舒展的稍開一點的牡丹,這在這樣的天氣裡還是非常難得的。於是,我把相機的鏡頭對準了它們。

即便如此,牡丹花仍然是美麗的,那一顆顆的水珠依附在花瓣上,似露水、如珍珠,那種欲落還黏的畫面讓你不忍離去,無時不刻抓住攝影者,還有觀賞者的心。於是,便有了這樣一種收穫,一種雨中看牡丹的收穫,一種天公不作美有弄拙成巧的收穫,不是麼?

記得宋朝的蘇軾寫過一首《雨中牡丹三首》,詩是這樣寫的:

其一

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

時於花上見,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

黃昏更蕭瑟,頭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

午景發穠麗,一笑當及時。

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後日東風起。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蘇軾的這首《雨中看牡丹》寫牡丹的香,卻別開生面,作者採取擬人手法,寫牡丹經雨一洗,面龐就如紅粉點水一樣,晶瑩透亮,分外鮮豔,暗淡的香氣從白牡丹的肌膚中慢慢生出來。前一個“洗”字,似見嬌女卸妝,後一個“暗”字,描繪牡丹暗香浮動,如絲如縷,繞花三匝,方使聞覺,既沁人心脾,又不事張揚,一字之妙,使牡丹的芳香躍然紙上。這場“霧雨”在空中是看不見的,“映空疑有無”,但可以在花上看到,因為它“走皪明珠”、“洗紅粉”、“生雪膚”,這時花香未被霧雨幽閉,反而暗香襲來,只是斜雨微風中的牡丹有些不堪重負,花冠也嬌羞地垂下了頭,使蘇軾產生一種“頭重欲相扶”的憐惜。詩人在觀賞雨中之花的同時想到了明日雨止後的情景。

我等很難理解蘇軾當時的心境,不過,在雨中去欣賞牡丹那絕對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走進牡丹園,看到眼前的景象還是令我有些失望:那些盛開的牡丹花經受不住雨水的敲打和寒風的肆虐,不少牡丹花的花瓣已經跌落在地上了,這真是花開有意,落雨無情啊。

再看看那些花瓣,幾乎找不到一瓣舒展開的——雖然上面有攝影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水珠,但這些花型的確讓人不敢恭維,找了半天,竟然沒有找到一朵能夠拍照的牡丹花。

同來的人有不少人仍然興趣盎然,能夠集中這麼多品種的牡丹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尤其是在我們隨州。他們顧不上牡丹園裡面的泥濘,紛紛或站或蹲,在牡丹花叢的擺著各種姿勢拍照。

“雖然這些牡丹不適合拍近景,但拍遠景效果還是不錯的。”友人們這樣說。但我的心思不是大境,而是我最終愛的特寫鏡頭。於是,就遠離了他們,一個人去找適合拍近景的牡丹花。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在眾多的牡丹花裡找到了幾朵花瓣舒展的稍開一點的牡丹,這在這樣的天氣裡還是非常難得的。於是,我把相機的鏡頭對準了它們。

即便如此,牡丹花仍然是美麗的,那一顆顆的水珠依附在花瓣上,似露水、如珍珠,那種欲落還黏的畫面讓你不忍離去,無時不刻抓住攝影者,還有觀賞者的心。於是,便有了這樣一種收穫,一種雨中看牡丹的收穫,一種天公不作美有弄拙成巧的收穫,不是麼?

記得宋朝的蘇軾寫過一首《雨中牡丹三首》,詩是這樣寫的:

其一

霧雨不成點,映空疑有無。

時於花上見,的皪走明珠。

秀色洗紅粉,暗香生雪膚。

黃昏更蕭瑟,頭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當止,晨光在松枝。

清寒入花骨,肅肅初自持。

午景發穠麗,一笑當及時。

依然暮還斂,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後日東風起。

酒醒何所見,金粉抱青子。

千花與百草,共盡無妍鄙。

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

蘇軾的這首《雨中看牡丹》寫牡丹的香,卻別開生面,作者採取擬人手法,寫牡丹經雨一洗,面龐就如紅粉點水一樣,晶瑩透亮,分外鮮豔,暗淡的香氣從白牡丹的肌膚中慢慢生出來。前一個“洗”字,似見嬌女卸妝,後一個“暗”字,描繪牡丹暗香浮動,如絲如縷,繞花三匝,方使聞覺,既沁人心脾,又不事張揚,一字之妙,使牡丹的芳香躍然紙上。這場“霧雨”在空中是看不見的,“映空疑有無”,但可以在花上看到,因為它“走皪明珠”、“洗紅粉”、“生雪膚”,這時花香未被霧雨幽閉,反而暗香襲來,只是斜雨微風中的牡丹有些不堪重負,花冠也嬌羞地垂下了頭,使蘇軾產生一種“頭重欲相扶”的憐惜。詩人在觀賞雨中之花的同時想到了明日雨止後的情景。

我等很難理解蘇軾當時的心境,不過,在雨中去欣賞牡丹那絕對是別有一番韻味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