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華西醫院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髕骨假體植入術

4月13日, 天府早報記者在華西醫院獲悉, 繼2015年10月華西醫院成功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保留膝關節脛骨幹金屬骨小梁假體重建術”後, 4月2日, 醫院骨科屠重棋教授團隊再次成功完成世界首例3D列印髕骨假體的植入術。

截至目前, 屠重棋教授及其團隊已經完成50餘例3D列印金屬假體的植入, 例如半腕關節金屬假體、半骨盆假體、距骨假體、跟骨假體、脛骨幹假體、全尺骨假體等治療腫瘤性骨缺損。 術後隨訪可見假體—骨介面已有骨長入, 實現生物界面整合, 手術效果達到預期。 這意味著華西醫院3D列印技術在骨腫瘤關節與假體在設計、製造及置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準。

據瞭解, 髕骨具有保護膝關節, 避免股四頭肌腱對股骨髁軟骨面摩擦的功能, 有傳遞股四頭肌的力量, 參與構成伸膝裝置功能;有維持膝關節在半蹲位的穩定性, 防止膝關節過度內收、外展和伸屈活動的功能,

以及有車鏈作用, 增加膝關節回轉能力的功能。 且形態複雜, 上寬下尖, 前面粗糙, 後面為關節面, 厚薄不一, 與股骨髕面相關節, 形成髕面。 因此, 3D列印髕骨最難的部分, 是對髕骨的測量, 包括最大高、最大寬、最大厚、髕骨關節面高、髕骨內關節面寬、髕骨外關節面寬等數據。

54歲患者胥某, 2年前患髕骨骨巨細胞瘤於外院行腫瘤刮除植骨術後, 現復發後於華西醫院就診。 屠教授告訴記者, “這個病人實際牽扯出四個問題。 一個問題就是要掌握的問題, 就是肌肉要和她骨頭金屬裡頭要長到一起。 ”第二個問題是形態設計, 匹配性很關鍵。 “第三個是關節面問題, 列印出來的要非常光滑, 這樣摩擦係數才會很低, 軟骨壽命也就更長。 ”最後一個手術技巧問題, 縫合也很關鍵, 不然會移位, 要達到平和的狀態。

屠重棋教授團隊前期對健側髕骨解剖資料的測量, 反向生成健側髕骨模型, 電腦輔助設計不斷優化, 並將股四頭肌肌肉止點、髕韌帶起點等充分考慮進去, 形成最終的3D列印模型,

完成“量體裁衣”特製。 屠教授說, “我們知道髕骨這個膝蓋骨的骨頭很小, 但這個瘤子呢很大, 又是一個低度惡性的, 它長得很大。 ”以前醫生不做重建, 把瘤子切出來再縫合就很大一個缺損。 “以前的病人幾乎要拄拐杖走路, 雙拐或者單拐。 ”現在做了這個重建, “花4到6周的時間, 它就長好了, 就可以下來走路了。 她以後可以丟掉拐杖走路, 甚至和正常人無疑, 輕度勞作都沒問題。 ”

“我現在非常開心, 很感謝醫生。 ”胥某激動地告訴記者:“一開始就覺得膝蓋疼, 一直以為是關節炎, 就沒當回事。 ”當時胥某並不知道之後會發展到手術這一步, “醫生說我這是‘孤兒病’, 髕骨發生腫瘤幾率很低的,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遇到了屠醫生真的好幸運。 ”

屠重棋教授表示, “隨著患者對精准治療要求的不斷提高, 傳統標準化假體無法滿足患者不同類型缺損的重建要求, 常因為假體重建不匹配導致功能障礙。 ”3D 列印技術在生物醫用領域雖然剛剛起步, 但已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有利於骨與軟組織貼附與整合, 能夠實現術前設計、假體製備與假體植入的有效結合,將是今後骨腫瘤關節假體發展的方向。

天府早報記者 趙霞 實習生 李偲

能夠實現術前設計、假體製備與假體植入的有效結合,將是今後骨腫瘤關節假體發展的方向。

天府早報記者 趙霞 實習生 李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