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0篇文章看美團8年打法

作者:Tara

微信公眾號:Taraaa (ID:Tarasayhi)

編輯:妮子小菇涼

這篇文章其實源自白鴉課程的作業:畫美團的系統全域圖。 為了完成作業, 我看了美團官網上媒體報導一欄的文章, 目前共 31頁, 每頁看了 5 篇左右, 再加上搜索競爭對手的文章, 一共看了 200 多篇。 把美團從上線到現在的路線梳理了一遍, 發現那個經歷過千團大戰的美團的一步步戰略真是精彩啊, 完全可以拍一出年度大戲。 另外結合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一、從開創到千團大戰

2010.3-2011.10

隨著 Groupon 的成功, 國內追隨者們紛紛在 2010 年的 3 月上線了第一批團購網站。 大都先開在北京,

再向其他城市擴展。 那個時候的團購, 沿襲了 Groupon 的模式, 一天團一個商品。

一開始, 把手網以極快的速度成了行業第一。

從2010年3月18日成立至今, 把手註冊用戶數量已經突破300萬, 月均訪問量突破3000萬, 開通服務城市超過100座, 2010年交易額接近10億元, 並且仍以每月100%的速度成長。 在不到1年的時間, 把手網......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團購網站。

引自 2011.11 創業邦 《把手網為何這樣“紅”》 把手網創始人吳波信奉“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迅速開城、拿融資、招人。 想在極短時間拿下市場份額, 融資上市, 坐穩老大。 而同一時間的美團, 沒有選擇這樣激進的打法。 (當然他們那時也沒拿到什麼錢。 )在把手網開到100 城的 2010 年 6月, 美團還只開了不到10個城市。 後來, 資本一度瘋狂,

上演了千團大戰。

在知名投資機構凱鵬華盈裡…的馬征…描述剛開始的時候, 投資機構還會關注創始人背景, 管理經驗等硬性條件, 後來變成了“很多後進來的投資人大家根本不看, 基本上一聽團購這個事, 看看你這個人長的還可以, 就把錢放進去了, 然後我們意識到不能再等了。 ”

引自 2018.3.23 36kr 《中國生活O2O十五年沉浮錄, 何處是歸途?》

團購同質化嚴重, 吳波選擇砸廣告樹立品牌。 2010 年 12 月, 把手網拿到 B 輪 5000 萬美金投資。 在那一年11月左右開始, 把手網投放了北京、上海的地鐵廣告並開啟了團購網的廣告大戰。 當時, 高朋網、滿座網、人人網(當時還是大佬)旗下糯米網都進行了大量廣告投放。 2011 年 4 月, 把手網拿到 C 輪 1 .1 億美金投資。 緊接著就簽下葛優代言投放了一批廣告。

可見當時吳波拿到投資就投廣告。 美團也曾動搖過。 當時有消息說廣告預算 1 億多。 不過最終沒有選擇打廣告。 2011 年 10 月底, 把手網赴美 IPO 失敗。 這件事給了國內團購的投資者很大的打擊, 緊接著又是資本寒潮(原因不具體探究了, 據說那幾年上市的中概股都跌破了發行價, 中概股不被看好。 ), 很多團購網站(是的, 還是 PC 為主的時代)在此時紛紛倒閉。 到了 2011 年 12 月左右, 團購頭部剩 3 強:把手、美團、窩窩團。 月銷售額過 2 億, 所謂“2 億俱樂部”。 這一階段有兩點我覺得很有意思。 1、說好的“唯快不破”呢? 這不是幾乎被奉為互聯網成功鐵律的嗎? 在千團大戰中, 關於美團為什麼活下來了, 文章們的觀點都差不多, 包括不打廣告有錢過寒冬、重視技術提高運營效率、重視使用者推出很多服務政策等都和“快”不沾邊,
是在修煉內功。 其實我覺得, 吳波的這套思維並沒有什麼問題, 如果不是 IPO 失敗, 團購的格局可能會被改寫。 雖然最終也會暴露內功不足的問題, 但可能也還有時間去解決。 但是我們在運用“唯快不破”戰略的時候, 也應該注意這個業務的本質是什麼, 是適合百米衝刺的打法, 還是馬拉松還是其他呢?如果是馬拉松, 那麼在有求快思維的同時也要注意修煉好內功, 尤其在你沒法背靠各種爸爸, 很有錢可以讓你隨便玩的情況下。 就像白鴉在團購剛出來時說的一樣:

這一模式銷售的主要是服務類產品, 國內市場地域廣闊, 每一個城市消費特徵和市場資源的差異性,

決定了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非標準化, 這就必然無法快速複製商業模式, 快速擴大市場佔有率。

引自 2010.4.8 新浪網 《王興:創業是為了預知未來》

2、外部如此瘋狂的情況下, 王興是怎麼做到保持自己的節奏的? 大眾點評的張濤說過

大眾點評前兩輪融資都是幾百萬美元, 一直沒有錢。 第三輪融了 1 億美元, 突然看到這麼多錢, 就一下子覺得公司這麼強大了, 很牛逼.......

有錢或是沒錢都是一種壓力。 沒錢也就算了, 有錢時的壓力來自公司內部。 我們覺得公司有錢後, 發現把手網在投廣告, 糯米網投得也很凶, 商戶認可他們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精打細算, 1 億人民幣就這樣出去了。 我們還算是一個穩健的公司, 當時都這樣做了, 所以,我覺得錢多真害人。

引自 2016.11.9 36kr 《大眾點評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查了一下,大眾點評第一次融資 1 億美元是在 2011 年 4 月,此時確實是團購鋪天蓋地打廣告的時候。 前文提到,王興也曾動搖過,曾放消息說廣告預算1億多。但最終沒有迷失,也一定是頂住了內部外部的重重壓力。在大家都在燒錢砸廣告,認為這是一個快速搶佔市場的遊戲時,他可以看清楚這個業務的關鍵點在哪裡並按自己的節奏繼續開城、做服務。 無論外界怎麼瘋狂偏離本質,保持對事物本質的判斷,走一條短期看不到成效且孤獨的路。有時候,尤其是對馬拉松式的業務真的很重要。 梳理了一下美團、把手拿到融資的時間點和做的事情,可以看一下他們拿到錢都做了什麼,有錢和沒錢的時候打法是怎麼樣的。

二、 從團購巨頭到超級平臺

2011.10-2015.10

2012 年 2 月,美團推出貓眼電影(當時叫美團電影)。3月,月銷售額率先過 3 億。8 月,月銷售額過 5.8 億,成為行業第一。9月,當時頭部是五強,除了前面提到的 3 個,還有點評、糯米網。 2013 年,佈局酒店團購。5月開拓三四線城市。2013 年,美團的電影票占了團購電影票 50% 的市場,酒店團購占市場的 70%。 2014 年,佈局外賣。5 月,拿到 C 輪 3 億美金投資。6 月重金投放廣告。當時大概占了團購 55% 的市場。 2015 年 1月,拿到 D 輪 7 億美金融資。10 月,和行業第二的點評合併。從此真正坐穩了團購老大。 這個階段我感興趣的是: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麼殺出重圍?

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麼?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麼又做廣告了?

為什麼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麼重點不是開城了?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麼殺出重圍?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 年還有 3 個“2 億俱樂部”,從 2012 年 3 月起,美團銷售額保持了好幾個月的快速增長,並最終成為第一。 這個階段的文章裡沒有太多的業務策略或產品策略,但我們看到 2011 年底的時候, 原阿裡 B2B 副總裁幹嘉偉任 COO 了,他幫美團建立了一支地推鐵軍。 可能主要原因是這個。 1、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麼?

有一篇2014年的文章說,當時餐飲行業的規模大概是萬億,婚慶是 8000億,酒店和 ktv 差不多是3000億,電影是百億規模。 那為什麼在選擇垂直行業的時候,美團先選了規模較小的電影,而不去選婚慶、ktv 呢? 對此,美團二把手王慧文是這麼說的:

這是很關鍵但很難一句話回答徹底的問題。有兩個宏觀標準,這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不會發生大變化,另一個是這個行業消費者或者商家是不是對現狀滿意?如果前者的回答是yes,後者是no的話,就有試的空間。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用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 這個回答確實太宏觀了一點....所以猜測他們認為婚慶和 ktv 在短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吧... 2、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麼又做廣告了? 廣告在什麼時機打、怎麼打,還是很有講究的。千團大戰時,王興沒有大規模砸錢做線下廣告,而是專注於做了線上的精准的投放。(當然,主要也是因為當時沒錢...)初期沒有急著樹立品牌,而是重點做了口碑行銷。事實上,當時團購還是新鮮事物,彼時大打廣告也相當於幫競爭對手教育了用戶。 而到了 2014 年,雖然市場佔有率 55%,但是剛剛做成老大,要和第二梯隊拉開差距呀!(當然也是因為拿到錢了.....)

目前,美團網市場份額已達到55%,9000萬使用者,70%交易來自移動,行業格局已經明朗,在這一時機進行品牌強化成為其市場行銷方面的重要策略。產品加品牌,兩方面同時發力,可以進一步甩開大眾點評、糯米,擴大競爭優勢。

引自 2014.5.21 donews 《美團已露王者氣:是時候砸廣告了!》

3、為什麼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麼重點不是開城了?

這題不會阿,求大神解答...

三、 超級平臺之後

2015.10 - 至今

2016 年 1 月,美團外賣占外賣市場份額32.3%。2月,成立家裝事業部。4 月, 貓眼電影成獨立公司。 2017 年 2 月,在南京推出美團打車。4 月,推出美團旅行。 2017 年 12 月,組織架構調整。事業群分為: 新到店事業群:到店餐飲、餐飲生態、到店綜合支付等。 大零售事業群:外賣、生鮮等。 出行事業部 原來的酒店旅遊事業群 2018 年 3 月,在上海推出美團打車。 太彪悍了,我只有一個問題: 1、美團為什麼啥都做,且都能做好? 王慧文是這麼說的:

越來越聚焦的趨勢導致已經被佔領的市場後進者很難進入,但是 超級平臺有個好處,可以不斷在上面增加品類 。 美團點評雖然只有七年的歷史,從團購起家又做了電影票、酒旅、外賣等很多品類,但已經做到了中國市場的數一數二的 超級服務平臺服務。 互聯網最大的成本是獲客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這兩個因素的固定成本很高,可變成本很低,有非常強大的規模效應。所以平臺要麼做大,要麼出局不是危言聳聽的事。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用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_搜狐汽車》

四、關於產品策略的思考

梳理完了美團傳,主要看了它的業務戰略,再來聊聊產品策略。 1、每天只推出一款產品的場景,為什麼在團購剛興起時可以,現在不行了呢? 這個引申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我們什麼時候需要適當給使用者限制,什麼時候給他選擇的自由?就像在 2010 年11月左右,有些人曾嘗試這樣的模式:用戶提出需求讓商家定制商品成團。為什麼不行呢? 我暫時沒有很好的答案,感覺可以單開一篇文章寫寫~ 2、我們什麼時候談用戶粘性? 把手網剛推出時,走的是 groupon + foursquare 的模式。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後者,當時很火的簽到應用。吳波對自己的這一發明頗為得意。認為團購的用戶沒有粘性,而簽到可以很好地粘住用戶。 先不說簽到是否真的能增強粘性。一般我們總覺得一個功能能讓用戶更有粘性就是好的。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使用者粘性優先順序也沒那麼高。 首先 ,看產品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團購提供的是低價和便利。用戶不容易有粘性,只要有更便宜方便的(或者乾脆就是更便宜的)產品,使用者可能就走了。其次,看業務所在的階段。團購初期,重要的還是使用者規模,使用者粘性沒那麼重要。 再有就是短期粘性和長期粘性的問題。 短期還是看價格,簽到之類有趣的行為刺激不如價格有效。而看長期粘性,還是基本的服務、易用性等。 最後,再來幾枚橫炮,看互聯網史總是猝不及防一波年代感:

放眼望去,工位上盡是80後的面孔,年輕得一塌糊塗。

本文來自互聯網er的早讀課,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所以,我覺得錢多真害人。

引自 2016.11.9 36kr 《大眾點評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查了一下,大眾點評第一次融資 1 億美元是在 2011 年 4 月,此時確實是團購鋪天蓋地打廣告的時候。 前文提到,王興也曾動搖過,曾放消息說廣告預算1億多。但最終沒有迷失,也一定是頂住了內部外部的重重壓力。在大家都在燒錢砸廣告,認為這是一個快速搶佔市場的遊戲時,他可以看清楚這個業務的關鍵點在哪裡並按自己的節奏繼續開城、做服務。 無論外界怎麼瘋狂偏離本質,保持對事物本質的判斷,走一條短期看不到成效且孤獨的路。有時候,尤其是對馬拉松式的業務真的很重要。 梳理了一下美團、把手拿到融資的時間點和做的事情,可以看一下他們拿到錢都做了什麼,有錢和沒錢的時候打法是怎麼樣的。

二、 從團購巨頭到超級平臺

2011.10-2015.10

2012 年 2 月,美團推出貓眼電影(當時叫美團電影)。3月,月銷售額率先過 3 億。8 月,月銷售額過 5.8 億,成為行業第一。9月,當時頭部是五強,除了前面提到的 3 個,還有點評、糯米網。 2013 年,佈局酒店團購。5月開拓三四線城市。2013 年,美團的電影票占了團購電影票 50% 的市場,酒店團購占市場的 70%。 2014 年,佈局外賣。5 月,拿到 C 輪 3 億美金投資。6 月重金投放廣告。當時大概占了團購 55% 的市場。 2015 年 1月,拿到 D 輪 7 億美金融資。10 月,和行業第二的點評合併。從此真正坐穩了團購老大。 這個階段我感興趣的是: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麼殺出重圍?

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麼?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麼又做廣告了?

為什麼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麼重點不是開城了?

剩 3 甲的時候美團做了什麼殺出重圍? 從圖中可以看出,2011 年還有 3 個“2 億俱樂部”,從 2012 年 3 月起,美團銷售額保持了好幾個月的快速增長,並最終成為第一。 這個階段的文章裡沒有太多的業務策略或產品策略,但我們看到 2011 年底的時候, 原阿裡 B2B 副總裁幹嘉偉任 COO 了,他幫美團建立了一支地推鐵軍。 可能主要原因是這個。 1、選擇垂直行業的標準是什麼?

有一篇2014年的文章說,當時餐飲行業的規模大概是萬億,婚慶是 8000億,酒店和 ktv 差不多是3000億,電影是百億規模。 那為什麼在選擇垂直行業的時候,美團先選了規模較小的電影,而不去選婚慶、ktv 呢? 對此,美團二把手王慧文是這麼說的:

這是很關鍵但很難一句話回答徹底的問題。有兩個宏觀標準,這個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會不會發生大變化,另一個是這個行業消費者或者商家是不是對現狀滿意?如果前者的回答是yes,後者是no的話,就有試的空間。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用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 這個回答確實太宏觀了一點....所以猜測他們認為婚慶和 ktv 在短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吧... 2、 2014 年市占率 55%,不是已經贏了嗎,為什麼又做廣告了? 廣告在什麼時機打、怎麼打,還是很有講究的。千團大戰時,王興沒有大規模砸錢做線下廣告,而是專注於做了線上的精准的投放。(當然,主要也是因為當時沒錢...)初期沒有急著樹立品牌,而是重點做了口碑行銷。事實上,當時團購還是新鮮事物,彼時大打廣告也相當於幫競爭對手教育了用戶。 而到了 2014 年,雖然市場佔有率 55%,但是剛剛做成老大,要和第二梯隊拉開差距呀!(當然也是因為拿到錢了.....)

目前,美團網市場份額已達到55%,9000萬使用者,70%交易來自移動,行業格局已經明朗,在這一時機進行品牌強化成為其市場行銷方面的重要策略。產品加品牌,兩方面同時發力,可以進一步甩開大眾點評、糯米,擴大競爭優勢。

引自 2014.5.21 donews 《美團已露王者氣:是時候砸廣告了!》

3、為什麼 2013 年的時候是做垂直業務的時機?為什麼重點不是開城了?

這題不會阿,求大神解答...

三、 超級平臺之後

2015.10 - 至今

2016 年 1 月,美團外賣占外賣市場份額32.3%。2月,成立家裝事業部。4 月, 貓眼電影成獨立公司。 2017 年 2 月,在南京推出美團打車。4 月,推出美團旅行。 2017 年 12 月,組織架構調整。事業群分為: 新到店事業群:到店餐飲、餐飲生態、到店綜合支付等。 大零售事業群:外賣、生鮮等。 出行事業部 原來的酒店旅遊事業群 2018 年 3 月,在上海推出美團打車。 太彪悍了,我只有一個問題: 1、美團為什麼啥都做,且都能做好? 王慧文是這麼說的:

越來越聚焦的趨勢導致已經被佔領的市場後進者很難進入,但是 超級平臺有個好處,可以不斷在上面增加品類 。 美團點評雖然只有七年的歷史,從團購起家又做了電影票、酒旅、外賣等很多品類,但已經做到了中國市場的數一數二的 超級服務平臺服務。 互聯網最大的成本是獲客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這兩個因素的固定成本很高,可變成本很低,有非常強大的規模效應。所以平臺要麼做大,要麼出局不是危言聳聽的事。

引自 2017.11.18 搜狐網 《美團點評新增共用汽車 資本市場解讀超級平臺價值_搜狐汽車》

四、關於產品策略的思考

梳理完了美團傳,主要看了它的業務戰略,再來聊聊產品策略。 1、每天只推出一款產品的場景,為什麼在團購剛興起時可以,現在不行了呢? 這個引申出來的問題其實是:我們什麼時候需要適當給使用者限制,什麼時候給他選擇的自由?就像在 2010 年11月左右,有些人曾嘗試這樣的模式:用戶提出需求讓商家定制商品成團。為什麼不行呢? 我暫時沒有很好的答案,感覺可以單開一篇文章寫寫~ 2、我們什麼時候談用戶粘性? 把手網剛推出時,走的是 groupon + foursquare 的模式。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後者,當時很火的簽到應用。吳波對自己的這一發明頗為得意。認為團購的用戶沒有粘性,而簽到可以很好地粘住用戶。 先不說簽到是否真的能增強粘性。一般我們總覺得一個功能能讓用戶更有粘性就是好的。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使用者粘性優先順序也沒那麼高。 首先 ,看產品提供的價值是什麼。 團購提供的是低價和便利。用戶不容易有粘性,只要有更便宜方便的(或者乾脆就是更便宜的)產品,使用者可能就走了。其次,看業務所在的階段。團購初期,重要的還是使用者規模,使用者粘性沒那麼重要。 再有就是短期粘性和長期粘性的問題。 短期還是看價格,簽到之類有趣的行為刺激不如價格有效。而看長期粘性,還是基本的服務、易用性等。 最後,再來幾枚橫炮,看互聯網史總是猝不及防一波年代感:

放眼望去,工位上盡是80後的面孔,年輕得一塌糊塗。

本文來自互聯網er的早讀課,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