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的難與不難?一起來看南繁人怎麼說

近日,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 同袁隆平等農業技術專家一起, 沿著田埂走進“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展示田, 察看水稻長勢, 瞭解超級雜交稻的產量、口感和推廣情況。

作為全國優良種子的搖籃, 南繁基地建設日益得到國家重視, 其建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顆顆金種子背後是沉甸甸的辛勞與付出, 中國鄉村之聲記者探訪南繁基地瞭解到, 南繁基地的發展竟然被這兩個最主要問題制約?一起接著往下看。

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面臨兩大問題

一個是留人, 另一個是用地

育種是個技術活兒, 也是個辛苦活兒, 時時考驗著人的體力、耐力和判斷力。 來自北京的育種專家曾慶魁表示, 用十年磨一劍形容南繁育種工作, 一點不為過。

北京育種專家曾慶魁:當一個新的品種完全培育出來再走向它的生命高峰, 一般得十幾年, 所以一個育種家一輩子都可能出不來幾個成果。 從科研的角度上, 育種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精品, 他必須要有一種鐵杵磨成針的耐心, 沒有這一點很難成功的。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廣記者劉璐採訪育種專家曾慶魁

60年南繁育種, 潤物細無聲地滋潤著中華國土和數以億萬的農民。 但隨著三亞眾多知名的旅遊休閒度假勝地的建立, 這裡的地價、房價也不斷看漲, 旅遊房地產和農業不可避免地面臨“爭地”問題, 南繁育種基地的用地矛盾逐漸顯現。

北京育種專家曾慶魁:從我們育種的角度來說,

我們不怕辛苦, 我們最怕是什麼?你看我們這個基地, 原來這邊是300多畝, 現在就剩50畝了, 我們最怕這個土地面積不穩定。

如果想南繁育種能夠繼續加代培育, 育種人也要“加代”, 需要後繼有人。 湖南省農作物種子南繁中心主任研究員譚新躍認為,

要使南繁科研育制種基地成為“中國飯碗”最堅實的底座, 就要使南繁成為培養, 並能留住農業、科技管理人員的沃土和搖籃。

湖南省農作物種子南繁中心主任研究員譚新躍:現在我們國家在育種這一塊基礎條件還是比較差, 可能最艱苦的地方你們還沒有去過。 我感覺到, 育種還是靠人, 現在育種界有一種說法就是優秀的人才都留不住。 我覺得要想留住人才, 需要解決兩個方面問題, 一個是加強硬體建設。 硬體就是要保證育種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條件, 也就是吃住行;另一個是包括現在的通訊網路建設。

穩定的土地、配套的生活設施, 是每一個南繁人翹首以盼的剛需科研條件。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 對南繁的基地建設和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至此南繁基地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省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曲環認為,南繁育種核心區和保護區的建立是此次土地建設正規化的關鍵。

海南省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曲環:把南繁科研的基地進行保護,按照永久的基本農田進行特殊的保護。在規劃裡涉及到三亞總共規劃建10萬畝的南繁科研育種的保護區,把做南繁科研育種的基地,引導到保護區裡面去。而且在這個特殊政策裡面,還有一個更特殊的政策,剛才講10萬畝的保護區裡面,它有一些是屬於核心區,核心區是什麼概念?就是有些品種已經長期開展繁育的土地,我們就把它列為核心區。

如今的南繁已經成為民族種業培育優新品種、鍛煉人才、助推產業的重要陣地,育種專家曾慶魁的一段話讓人信心滿滿,也頗耐人尋味。

北京育種專家曾慶魁:其實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來到我們這裡,我比較讚賞這些學子們,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們可以守得住,還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繼續生活,我就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把他們留下來,他們是未來的希望。

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

用科技創新帶領中國種業走出去

如何守好南繁寶庫?海南省給出了堅定的答案: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範圍。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林景山表示,南繁育種保護區、核心區的建立,好似永久的基本農田紅線,對科研用地的用途進行管制,確保了南繁用地的穩定性。這樣大大解決了科研人員的後勤保障問題,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林景山:我們新建的核心區一共是六塊基地,我們就給配套了六塊建設用地,一共是745畝。原來很多南繁單位的後勤保障用房都是存在違規的,有些甚至是違章建築需要拆除。那麼現在我們在新建的核心區配套了六塊建設用地,就意味著這六塊配套建設用地作為你的後勤保障基地,保證你的用地是合法的。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表示,南繁吸引著全國各地頂尖農業專家的同時,也在為當地農業注入源源活水。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加強我們海南自身品種的更新。有些品種(外地)還沒出,只要實行好,我們就可以推了。第二、利用南繁人背後的資源給我們服務。比如我們找專家做最現代化的迴圈農業,馬上要啟動一個5萬噸有機肥廠的建設項目。

柯用春指出,南繁人創造出的技術,讓農業走出高效、資源節約的新路子,更為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加了砝碼。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南繁的品種帶動作用。我們實行了優良品種,幫助貧困戶彎道超車。我舉個例子,我們南繁的青瓜品種在市面上,要比其他地方的品種貴三毛錢,那一畝田就要多賺2000到3000元。

第二、南繁的技術帶動作用。在生產方面,本地種植戶的技術相對比較落後,因為有南繁人帶來全國最新的技術,通過我們的載體為本地種植戶進行培訓,提升當地的種植技術。舉個簡單例子,利用我們南繁技術種植的瓜菜、豇豆,每節只需要15公分,而別人正常種植的時候,每節要30公分,那用南繁技術種植的蔬菜產量就會猛烈地增長20%-30%。

南繁基地,讓人們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在種業,這一農業科研的最尖端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片“光熱聖地”的貢獻與價值。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南繁扮演了國家良種更新的重要基地。它每年培育了大量的良種是走向全國,包括我們最近的水稻。

第二、對於我們全國良種供應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前大家都聽到有假種子,但是現在很少聽到,是因為他在夏天的時候制完種,冬天拿到我們海南進行種子品質鑒定,種子純度不夠的就不能賣了,所以保證了我們的種業安全。

第三、全國各地的資源和資訊都在南繁進行交流,為國內農業技術的創新和交流提供了一個舞臺。在我們這邊不僅是可以尋找還可以選技術,更好的通過我們這邊的展示再帶到全國各地。

種子是一切作物的根本,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國家安全,都建立在一個個小小的種子之上。宏觀來看,種業的強弱也直接關係到我們國家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各國都在爭搶種業領域的制高點。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南繁正積極推動我國種業走出去,科技成果造福多國人民和土地。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積極地推動南繁走出去。第一、我們舉辦國際水稻論壇,把東南亞國家的科研人員請過來,大家進行相互交流;

第二、我們打造一個為其他國家提供農業科技培訓的基地;

第三、引進和培育一些自己的企業走出去。

資料圖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央廣記者:劉璐、吳媚苗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劉璐 // 責編:李沛 // 監製:曹暢

對南繁的基地建設和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至此南繁基地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海南省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曲環認為,南繁育種核心區和保護區的建立是此次土地建設正規化的關鍵。

海南省三亞市農業局副局長曲環:把南繁科研的基地進行保護,按照永久的基本農田進行特殊的保護。在規劃裡涉及到三亞總共規劃建10萬畝的南繁科研育種的保護區,把做南繁科研育種的基地,引導到保護區裡面去。而且在這個特殊政策裡面,還有一個更特殊的政策,剛才講10萬畝的保護區裡面,它有一些是屬於核心區,核心區是什麼概念?就是有些品種已經長期開展繁育的土地,我們就把它列為核心區。

如今的南繁已經成為民族種業培育優新品種、鍛煉人才、助推產業的重要陣地,育種專家曾慶魁的一段話讓人信心滿滿,也頗耐人尋味。

北京育種專家曾慶魁:其實很多大學生、研究生來到我們這裡,我比較讚賞這些學子們,在物欲橫流的時代,他們可以守得住,還能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繼續生活,我就希望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條件,把他們留下來,他們是未來的希望。

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

用科技創新帶領中國種業走出去

如何守好南繁寶庫?海南省給出了堅定的答案:劃定26.8萬畝南繁科研育種保護區和5.3萬畝核心區,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範圍。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林景山表示,南繁育種保護區、核心區的建立,好似永久的基本農田紅線,對科研用地的用途進行管制,確保了南繁用地的穩定性。這樣大大解決了科研人員的後勤保障問題,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

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長林景山:我們新建的核心區一共是六塊基地,我們就給配套了六塊建設用地,一共是745畝。原來很多南繁單位的後勤保障用房都是存在違規的,有些甚至是違章建築需要拆除。那麼現在我們在新建的核心區配套了六塊建設用地,就意味著這六塊配套建設用地作為你的後勤保障基地,保證你的用地是合法的。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表示,南繁吸引著全國各地頂尖農業專家的同時,也在為當地農業注入源源活水。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加強我們海南自身品種的更新。有些品種(外地)還沒出,只要實行好,我們就可以推了。第二、利用南繁人背後的資源給我們服務。比如我們找專家做最現代化的迴圈農業,馬上要啟動一個5萬噸有機肥廠的建設項目。

柯用春指出,南繁人創造出的技術,讓農業走出高效、資源節約的新路子,更為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加了砝碼。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南繁的品種帶動作用。我們實行了優良品種,幫助貧困戶彎道超車。我舉個例子,我們南繁的青瓜品種在市面上,要比其他地方的品種貴三毛錢,那一畝田就要多賺2000到3000元。

第二、南繁的技術帶動作用。在生產方面,本地種植戶的技術相對比較落後,因為有南繁人帶來全國最新的技術,通過我們的載體為本地種植戶進行培訓,提升當地的種植技術。舉個簡單例子,利用我們南繁技術種植的瓜菜、豇豆,每節只需要15公分,而別人正常種植的時候,每節要30公分,那用南繁技術種植的蔬菜產量就會猛烈地增長20%-30%。

南繁基地,讓人們感受到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在種業,這一農業科研的最尖端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片“光熱聖地”的貢獻與價值。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第一、南繁扮演了國家良種更新的重要基地。它每年培育了大量的良種是走向全國,包括我們最近的水稻。

第二、對於我們全國良種供應的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前大家都聽到有假種子,但是現在很少聽到,是因為他在夏天的時候制完種,冬天拿到我們海南進行種子品質鑒定,種子純度不夠的就不能賣了,所以保證了我們的種業安全。

第三、全國各地的資源和資訊都在南繁進行交流,為國內農業技術的創新和交流提供了一個舞臺。在我們這邊不僅是可以尋找還可以選技術,更好的通過我們這邊的展示再帶到全國各地。

種子是一切作物的根本,食品安全、糧食安全、國家安全,都建立在一個個小小的種子之上。宏觀來看,種業的強弱也直接關係到我們國家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各國都在爭搶種業領域的制高點。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南繁正積極推動我國種業走出去,科技成果造福多國人民和土地。

三亞南繁研究院院長柯用春:一帶一路倡議,我們積極地推動南繁走出去。第一、我們舉辦國際水稻論壇,把東南亞國家的科研人員請過來,大家進行相互交流;

第二、我們打造一個為其他國家提供農業科技培訓的基地;

第三、引進和培育一些自己的企業走出去。

資料圖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央廣記者:劉璐、吳媚苗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劉璐 // 責編:李沛 // 監製:曹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