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歲半就腿腳殘疾,也不能擋住他前行的腳步

44歲的金世全一歲半的時候右腿就落下了殘疾, 這讓他童年的生活過得很不如意, 被欺負、嘲笑, 都是常事。 長大後, 找工作成為了最大的難題, 由於殘疾, 他只能在工地打打雜。 縱然如此, 他也沒有放棄生活, 通過自己的努力, 他學到了一門編籐椅的手藝, 並靠著這門手藝, 脫貧致富, 成為了馬鞍街道農村殘疾人扶貧藤編基地負責人。 同時, 他還幫助了8位貧困戶脫離貧窮, 雖然腿腳不便, 但在前行的路上, 他卻走在了很多人的前面。

禍不單行 一家三人患殘疾

1974年, 金世全出生在李渡鎮馬鞍社區(現潘華社區)一個農村家庭, 家裡雖然清貧, 但一家人的生活也算過得充實。 可是好景不長, 在金世全九個月大的時候, 他的母親不慎失明。 當時附近一戶人家辦酒席, 他的母親去幫忙做菜, 結果被不明物體卡入了眼睛裡, 本來剛卡進去的時候就讓旁邊的人“吹了一下”,

他母親也覺得沒有什麼大問題了, 就沒有在意。 結果第二天起來, 眼睛就看不清了, 這可急壞了一家人, 立馬就去醫院檢查。 由於當時的醫療水準和社會條件等的限制, 他的母親還是“瞎了”, 這給家裡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屋漏偏逢連夜雨, 在金世全的母親失明大半年以後, 一歲半的金世全感冒發燒了。 他的哥哥就把他背到醫院去治療, 結果打針以後, 他的右腿就開始站不起來了, 最終落下一個二級肢體殘疾。 打從金世全記事起, 他就是一個“跛子”, 這給他的童年留下了不少的陰影。 被附近的小朋友嘲笑, 被同學欺負, 被老師“另眼相看”……

隨著時間的流逝, 父親的年紀也越來越大, 在金世全三十多歲的時候, 父親開始聽不清,

並伴隨著耳鳴。 而後, 父親的聽力越來越差, 到最後成為了一個“聾子”。

天不欺人 愛情事業雙豐收

右腿的殘疾, 給金世全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導致了金世全在初中畢業以後, 一直沒有外出找工作, 閒置在家。 那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 百廢俱興,

金世全覺得自己不能一直這樣消沉下去, 必須要學活養活自己。 1996年, 二十出頭的金世全, 跟著朋友一起上了工地打雜(擰灰桶), “當時自己也沒有什麼手藝, 腿腳又不方面, 只有去做一些打雜的事情”, 金世全略顯無奈“當時的工資一天也就五、六塊錢, 又累, 又不掙錢。 ”

在打雜期間, 金世全就發現日子不能就這樣漫無目的的過下去, 必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要有一個可以養活自己的手藝。 於是, 在工地幹了一年多以後, 金世全離開工地, 到涪陵城內一家編籐椅的作坊學習編籐椅, 農忙的時候就在家幫忙幹農活。

期間, 通過朋友介紹, 金世全認識了現在的妻子簡庭英。 兩人見面後, 相互都有點好感。 “之前朋友就說清楚了他的腳有點問題,

剛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除了是跛子以外, 都還挺好的。 ”簡庭英在閒聊中說:“從第一次交流中, 我能感覺到他是一個有想法且願意去努力的人。 ”隨後兩人交往了一段時間。 拜師五年後, 金世全終於學成出師, 而他和簡庭英的感情也越來越好, 出師不就, 兩位新人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那時,涪陵的經濟發展水準還很一般,籐椅的市場銷路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並沒有著急開始用這個手藝掙錢,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他走出了重慶,在浙江、天津等地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社會知識(銷售技巧),也算是給自己開個眼界。

都說三十而立,2005年的時候,三十出頭的金世全回到馬鞍,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編籐椅,這一編就是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去年我的籐椅賣出去了以前多把,毛收入有20萬元左右,刨去材料費和人工成本,收入能有10萬左右。”金世全坐在凳子上一邊編籐椅一邊說:“媳婦老是說我們應該做一下產業升級,剛好去年動了手術,腿腳稍微靈便了一點,我準備去成都看一下,買一個機床,進行辦機械化加工,同時也可以提升一下產品檔次。”

投桃報李 “跛子企業家”回饋社會

2006年,當時的李渡街道成立了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主要以加工藤編工藝品為主,當時的金世全就是基地的負責人。初建的那幾年,地基的營收狀況並不是特別好,好在區殘聯和當時的李渡街道(現為馬鞍街道)從政策和資金等多方面為金世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幫助金世全撐過了困難時期。

到2012年,基地擴遷,2014、2015、2016年,殘疾人藤編基地建設在區殘聯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街道殘聯的幫助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思路,積極拓展銷售管道,金世全藤編基地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基地免費為30余名殘疾人開展就業培訓和提供就業崗位,藤編基地長期安置殘疾人就業11人,季節性安置殘疾人務工7人;為相鄰鄉鎮、街道的23余名殘疾人提供藤編工藝品技術指導和培訓,帶動了李渡街道、白勝鎮、仁義鄉等一些殘疾人就業;2012年至今,金世全幫助周邊殘疾人8戶,為殘疾人張傑等提供技術幫助,扶持他開辦自己藤編工藝品加工室,實現年收入2萬元,使其家庭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

2016年的時候,區殘聯的工作人員找到金世全,希望他可以把他的補助名額讓出來,因為還有更多的貧困殘疾人更需要幫助。金世全二話不說,就將名額讓了出來,並表示,自己以後也將在能力範圍內幫助更多的貧困人口。“我自己也是窮過來的人,早些年,家裡母親失明,就父親一個人撐住這個家,很多次飯都吃不飽,我太瞭解窮的感受,很感謝那個時候給過我們幫助的各位領導和好心人,每一次的幫助會給我們從新努力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金世全說:“現在我有點能力了,我會在能力範圍內去幫助更多的人,及時不能讓他們走出貧窮的境地,起碼也要把這份信心和勇氣傳遞下去。”

那時,涪陵的經濟發展水準還很一般,籐椅的市場銷路也不是很好,因此他並沒有著急開始用這個手藝掙錢,在妻子的支持和鼓勵下,他走出了重慶,在浙江、天津等地一邊打工一邊學習社會知識(銷售技巧),也算是給自己開個眼界。

都說三十而立,2005年的時候,三十出頭的金世全回到馬鞍,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編籐椅,這一編就是十三年,一直到今天。“去年我的籐椅賣出去了以前多把,毛收入有20萬元左右,刨去材料費和人工成本,收入能有10萬左右。”金世全坐在凳子上一邊編籐椅一邊說:“媳婦老是說我們應該做一下產業升級,剛好去年動了手術,腿腳稍微靈便了一點,我準備去成都看一下,買一個機床,進行辦機械化加工,同時也可以提升一下產品檔次。”

投桃報李 “跛子企業家”回饋社會

2006年,當時的李渡街道成立了農村殘疾人扶貧基地,主要以加工藤編工藝品為主,當時的金世全就是基地的負責人。初建的那幾年,地基的營收狀況並不是特別好,好在區殘聯和當時的李渡街道(現為馬鞍街道)從政策和資金等多方面為金世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幫助金世全撐過了困難時期。

到2012年,基地擴遷,2014、2015、2016年,殘疾人藤編基地建設在區殘聯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在街道殘聯的幫助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思路,積極拓展銷售管道,金世全藤編基地建設工作成效顯著。基地免費為30余名殘疾人開展就業培訓和提供就業崗位,藤編基地長期安置殘疾人就業11人,季節性安置殘疾人務工7人;為相鄰鄉鎮、街道的23余名殘疾人提供藤編工藝品技術指導和培訓,帶動了李渡街道、白勝鎮、仁義鄉等一些殘疾人就業;2012年至今,金世全幫助周邊殘疾人8戶,為殘疾人張傑等提供技術幫助,扶持他開辦自己藤編工藝品加工室,實現年收入2萬元,使其家庭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

2016年的時候,區殘聯的工作人員找到金世全,希望他可以把他的補助名額讓出來,因為還有更多的貧困殘疾人更需要幫助。金世全二話不說,就將名額讓了出來,並表示,自己以後也將在能力範圍內幫助更多的貧困人口。“我自己也是窮過來的人,早些年,家裡母親失明,就父親一個人撐住這個家,很多次飯都吃不飽,我太瞭解窮的感受,很感謝那個時候給過我們幫助的各位領導和好心人,每一次的幫助會給我們從新努力下去的信心和勇氣。”金世全說:“現在我有點能力了,我會在能力範圍內去幫助更多的人,及時不能讓他們走出貧窮的境地,起碼也要把這份信心和勇氣傳遞下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