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安貞醫院心內科醫生趙全明:用心搭起“心”的橋樑

2018年4月18日訊, 手術室內, 醫療器械正不斷發出“嘀、嘀”聲。 這裡正在進行著一台心臟支架手術。 手術臺前, 密密麻麻地佈滿了各種管線, 這些線的另一端連接著電腦顯示幕, 螢幕上顯示的是患者跳動著的、熾熱的心臟。 身穿重達三十餘斤鉛服的趙全明額頭已經微微沁出汗。 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顯示幕和手上的儀器上, 他和助手默契地配合著, 嫺熟的手法令人“目不暇接”。

趙全明(右)在手術中。

趙全明是安貞醫院心內科二十一病區的科主任。 這個病區是心內科的一個特色科室, 主攻支架、搭橋等手術。 從醫三十餘年, 趙全明幫助無數患者拯救了心臟。 患者和醫者, 絕望和希望, 命懸一線和竭盡全力, 從“心”開始, 是他肩上的責任和擔當。

這個大夫說的我們聽得懂

在趙全明的患者眼中, 58歲的趙大夫給人留下的印象是溫文爾雅, 說話不急不躁。 技術上乘,

所以慕名而來的人也多。 難能可貴的是, 他有耐心向病人解釋清楚病情, 而且是用最接地氣的語言。 “比如, 有病人問我, 他的早搏是不是冠心病引起的?我會這樣解釋, 早搏就像電線系統出毛病, 冠心病就像水管系統出問題, 雖然都在一個樓上, 但是兩者沒有任何聯繫。 什麼時候有聯繫了——樓爆破的時候。 ”生動的語言, 既解釋清楚了病理, 也緩解了病人的焦躁情緒。 患者們說:“這個大夫的話我們聽得懂。 ”

趙全明一周中有三天都要待在手術室, 其餘時間忙著出門診和特需門診。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逐年增多, 21病區的25張床位, 平均每張床位每週的更換率至少兩次。 周轉快, 也就意味著接診的患者更多。 有個來自保定的18歲患者, 身形消瘦。

最近一個多月, 他經常感到胸疼, 勞累的時候疼得尤其厲害。 在當地看了好幾回, 都沒有診斷出他心臟有問題。 找到趙全明的時候, 心電圖結果顯示, 小夥兒曾經出現過心肌梗死, 這種血管堵塞, 30分鐘心肌就能造成壞死。 幸運的是, 人體的自融功能, 令堵塞的部位又通暢起來, 小夥兒因此才沒有發生猝死。 在趙全明的主刀下, 小夥兒得到了及時救治。

這世間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醫院, 是見證生死瞬間、體味生命的沉重與脆弱最多的地方。 在這裡, 最殘酷的是, 人想救命, 但命不由人。 前天上午, 一個女孩的哭聲打破了診室的平靜。 來看病的是一位49歲的父親, 旁邊站著一個20歲出頭的女兒。 父親患有心臟病, 心臟肥大變形, 經常被人戲謔的那句“心咋這麼大”,

到了他這裡全是落寞的悲劇。

“心臟瓣膜就像門一樣, 門大得關不上, 結果很嚴重。 血液倒流, 惡性循環。 ”檢查結果也很是讓趙全明吃驚:正常男人的左心室有55毫米大小, 這個父親居然達到了80毫米;射血分數, 指的是心臟每次收縮把血打出去的量, 正常人是70%, 而他只有30%。

“只有三五年的存活時間。 ”聽完趙全明的話, 女兒站在旁邊一直淚流滿面。 父親的神情黯然, 眼神裡沒了光, 身形稍稍晃了晃。 但他沒崩潰, 堅強地聽著醫囑。 其實, 說不說實情, 這個時候, 對趙全明來說, 也是兩難的抉擇。 他選擇了如實告知。 因為畢竟病了許久, 這位父親如果心裡有數, “他還有身後的一些事情需要處理”。

從醫三十餘年, 趙全明見過無數次患者和家屬悲痛欲絕的場景,

他常常感到惋惜, 因而也心生惻隱。 “七八年前, 一位當醫生的父親, 卻讓22歲的女兒錯過了治療時機。 ”趙全明說, 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 病只有到了發作的時候才需要治療, 但往往到那時已無可挽回。 這位年輕的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臟病, 房間隔缺損, 通俗的說, 就是房間隔部位有一個漏洞。 這個漏洞造成血液無效迴圈, 增加了肺循環的負擔, 最後導致女孩肺動脈高壓, 肺部小血管全部纖維化。 這種情況下, 如果手術, 女孩根本下不了手術臺。

可悲的是, 她的父親是外地一位基層醫院的普外科大夫, 由於水準的欠缺, 他固守己見地認為女兒“沒什麼大問題”, 以致她錯過了手術的最佳時期。 趙全明為女孩選擇的是保守治療。兩年後,女孩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面對患者醫病更要醫心

這幾年,讓趙全明感到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找他看病的人中,不都是急重症患者。一個做會計工作的女士專門掛了趙全明的特需門診。她經常睡不著覺,在單位,每天下午血壓就高,壓力特別大。一個70多歲老人,稍感不適,就來找趙全明看病。熟絡了以後,趙全明問她,您是不是平時自己住?老人點點頭,子女們工作都忙,不和自己住在一起。趙全明很清楚,她怕有一天自己死在家裡。這種老齡化帶來的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現象級。

中年男子上來就問:“趙大夫,您知道我為什麼來找您看病麼?”趙全明也是一愣。原來,男子曾陪一個朋友來他這裡看病,朋友不聽醫囑不願住院,結果眼睜睜地死在自己面前,嚇得他也跑來做檢查。像神經末梢一樣,所有的社會壓力,最後演變成疾病,彙聚到了醫院。趙全明說,他希望在治癒人心的同時,也能修復人心,他願與患者之間搭起一座座心的橋樑。

趙全明為女孩選擇的是保守治療。兩年後,女孩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面對患者醫病更要醫心

這幾年,讓趙全明感到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找他看病的人中,不都是急重症患者。一個做會計工作的女士專門掛了趙全明的特需門診。她經常睡不著覺,在單位,每天下午血壓就高,壓力特別大。一個70多歲老人,稍感不適,就來找趙全明看病。熟絡了以後,趙全明問她,您是不是平時自己住?老人點點頭,子女們工作都忙,不和自己住在一起。趙全明很清楚,她怕有一天自己死在家裡。這種老齡化帶來的焦慮,已經成為一種現象級。

中年男子上來就問:“趙大夫,您知道我為什麼來找您看病麼?”趙全明也是一愣。原來,男子曾陪一個朋友來他這裡看病,朋友不聽醫囑不願住院,結果眼睜睜地死在自己面前,嚇得他也跑來做檢查。像神經末梢一樣,所有的社會壓力,最後演變成疾病,彙聚到了醫院。趙全明說,他希望在治癒人心的同時,也能修復人心,他願與患者之間搭起一座座心的橋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