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和《北京女子圖鑒》相比,真實的北漂是什麼樣?你北漂是為了什麼

導語:

這兩天稍微看了眼《北京女子圖鑒》, 越看越生氣, 女主角陳可依在這部劇裡一共被安排了"11位男友" , 女主自身的條件和奮鬥過程卻被弱化。

在北京待了很多年, 身邊小有成就的女性沒有一個是靠男性走上的開掛道路, 想問問在北京打拼的你們, 你們瞭解的真實的北京女性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呢?

網友一:

說起北漂, 特別是妹子肯定不是和劇中那樣, 可能某些人是吧, 但是就普通女孩來說肯定不是的。 我認識的一個小姐姐, 88年的, 去年還沒結婚, 今年就不知了, 她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北漂女孩。

她來自安徽的小地方,

家裡有個殘疾的哥哥, 而她媽媽也是蠻多病痛的, 她真的是一個人撐起一個家。 本科時讀的美術設計, 畢業以後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 中途準備換工作的時候, 公司給加了工資, 現在應該有1萬多快2萬工資了吧。

她白天在廣告公司做設計, 晚上就接私單, 一個logo800塊, 一個戶外廣告設計稿就幾千左右, 一個星期幾乎有幾天需要熬夜。 然後除了做設計, 有時還做一些簡單的類似淘寶達人的兼職。

再後來和她聊天, 才知道, 她在北京買了一套房子, 才70平方, 也要幾百萬, 還是很郊區。 之前她就跟我說, 她以後是要買車買房的。 那時就感覺這個女的真的很努力, 而且有時還聽說她媽媽住院做手術就要4萬塊, 她那次就說一下子就給她了,

自己沒什麼錢用了。

她也不靠男人, 這些年就自己踏踏實實的過來了, 每個月3000-4000的房貸, 然後自己租房子, 每天上班運動排行榜都看到要走1萬步左右。

其實如果我是她身邊的人, 知道她的故事, 或許能寫出一部比《北京女子圖鑒》更真實的劇本, 這才是真的《北京女子圖鑒》。

像她這樣的女孩子, 其實北京很多, 幾乎群像都是這樣的, 而不是和劇中那樣, 去哪裡都靠男人, 要什麼都是靠一時的運氣, 和旁人的優待。

網友二:

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裡》說, “假如你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 那麼你此後一生中不論去到哪裡她都與你同在, 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 巴黎換成北京, 就是大多數姑娘的整個青春。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 很多姑娘看《北京女子圖鑒》會忍不住濕了眼眶。

我想大部分女孩都想過靠男人, 也都有過虛榮心, 希望有個男人可以幫助他實現一切。

一個女孩子, 單槍匹馬闖北京有多難?女主人公拖著行李住到老鄉佳佳的家裡, 沒有想到, 多年前就來北京的佳佳,

外表看起來時髦又洋氣, 卻租住在半地下室, 花800塊買一隻假的Gucci, 為了一條裙子可以對男人處心積慮撒謊+撒嬌。

然後她借佳佳認識了吳總, 被吳總帶著去見識北京的高端飯局, 體貼地幫她挑蟹肉, 開車門, 她的眼睛在一隻漂亮杯子上多停留了幾秒, 飯局結束馬上就收到那個杯子作為禮物。

當她心動地以為愛情來臨的時候, 吳總往自己襯衫上噴白酒, 大方地承認“老婆管得緊”。 原來她只是老男人飯局上的一道點心。

後來的她, 交了一個多金男友, 穿一千多塊的bra, 背幾萬塊的包。

可是我敢肯定, 女孩子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才會明白男人是靠不住的。

想要在北京真正活得好, 你必須徹底斷掉依靠男人的念頭, 因為你為此付出的時間機會和試錯成本,

可能比自己去踏實奮鬥多得多。

就像女主說的, “在北京, 除了你自己, 誰也不知道誰幾斤幾兩。 ”

網友三:

朋友時常會跟我說, 好些前年, 他在夜色中看著北京的萬家燈火, 心裡想, 什麼時候, 能在這個城市裡有一間自己的房。

那時, 我們都剛來北京不久, 我住在賓館的半地下室裡, 對一切都充滿新鮮感, 還沒顧上想房子的事兒。 十幾二十年過去, 按戶籍算, 我早就北京人了。

其實很早, 我就想著要逃離家鄉, 而且早早地, 就為自己選定了職業:記者。

因為目標很明確, 所以, 每個假期, 我都在新聞單位實習。 然後實習的時候, 報社的領導建議我讀研。

讀研是一個緩衝, 讓我確認以後的去向。 去北京, 去那家新聞系學生心中的理想大報。 信心就是這樣,在一點點的成功中慢慢培養起來。兩年後,我再次以實習生的身份,開始在心儀的報社實習。

後來我留在了北京,進了想進的報社,開始“北京人”的生活。

沒有房子,租住在單位對面賓館的半下室裡。後來,和人合租了一套房。那時候年輕,基本沒想過買房之類的現實生活;那時候的媒體,也還算不錯的工作,能養活自己,不會顛沛流離。

再再後來,基本比較順利,按班就搬地走到現在。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斷地學習,絕對沒有依靠任何人,特別是男性。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那故事一定不像《北京女子圖鑒》那樣,都是依靠男人。這個世界,最可靠的其實是自己,沒有人能陪你幫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

我承認,靠男人實現夢想也是一種本事,可我缺少這種能力,我也不想靠這種本事給自己的贏得自己的人生。

網友四:

我不是女性,但確實生活在北京,身邊也見過太多的北京女子的樣子。

首先,抱著很高的期待想看這部劇。但是還是與想像有些差距的 。

有些很真實的情節,比如陳可剛來北京時經歷的所有,相信每一個北漂都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

但是也有很不真實的情節,女主就好像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一樣,身邊不斷的遇到貴人相助。

只看完六集,光女主身邊的男生就換了四個。每一個都能在人脈,找工作,加薪等地方幫到自己。

然而現實是什麼呢?在這座閃光的城市,並不缺漂亮女生,智商高情商高長得又好看的我們辦公室都有好幾個。

北京更多的女性也並沒有那麼多的他們外來支援,有的只是他們自己,(當然不排除走捷徑的)他們必須單槍匹馬的在這個城市殺出一條路,大家也都知道的水準,自己都只是普通人,不是白富美, 也沒有那麼多遇到白馬王子的時候。

也沒有那麼多女生買得起lv包,買的起北京的房子,也不會活得多麼精緻。有個漂亮的小姐姐連臉都沒洗就敢來上班,你知道嗎?(因為加班太晚了)大家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

人生從來沒有捷徑。你想要的,自己去闖出來,“那雙可以去參加舞會的水晶鞋,既然全城的女孩都在搶穿,那我不如自己掙錢買一雙,或許能到達得更快。

網友五:

前兩年,就有報告顯示,51.9%的北漂選擇留在北京,其中在京居住超過3年的人口佔據30.5%。而本科以上學歷、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位居“北漂”榜首。

“回家可以過的更好,你為什麼選擇留下?”這是北漂問卷調查中曾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道社會話題。

而答案,也五花八門。青年人說“因為夢想”,中年人答“為了生計”。但不管怎樣,選擇了北京,就意味著也選擇了野心和夢想。

在這裡,或許你也曾是《北京女子圖鑒》裡的陳可:是不甘心趨於平淡、獨自一人前往大城市的北漂一員;是初入職場時會說“期望薪資6000”的愣頭青年(注:2008年北京月平均工資在3700左右);是獨自一人流落街頭、無地可去的窮畢業生;是職場中“站錯隊”、被領導刁難的新職員.......

鏡像人生,可以說是《北京女子圖鑒》目前“走紅”網路的重要原因。編劇通過塑造陳可隻身一人來京打拼來映射當下一批北漂青年,通過“現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欣喜的是,《北京女子圖鑒》做到了現實,它沒有像以往都市劇般只聚焦“談情說愛”;但遺憾的是,隔靴搔癢的“陳可北漂”並不能代表一眾北漂青年!

其實,關於北漂,小編覺得可以把焦點放在初來乍到的找房、找房過程中的黑仲介、上下班擠地鐵的擁擠、合租房裡的百態人生、職場中的處世之道......這些似乎才是北漂一族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幾個男人”、“幾個貴人”相助,人生就走上巔峰的順風順水。

網友六:

藝術畢竟會高於生活、略誇張于現實,其實真正的北漂無外乎就是生活的柴米油鹽和工作的酸甜苦辣。

無論是北漂還是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我見過的無非兩種類型,家庭或經濟條件的好與壞決定他們的事業和生活。

現實中條件好的到了一線城市,租房不需要翻來覆去的找,因為他們有經濟條件,然後再依靠關係進入不錯的公司,然後是過著人在異鄉的工作生活,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大城市裡還是能學到人情世故、社會冷暖,離開了家庭的他們自由度更高了而已。

而另一部分一般都是從三四線城市來到這裡的,這些人大都是競爭力不強,人脈關係又幾乎沒有,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努力想在這個城市站穩,可人事的應酬加上生活的所迫讓他們根本沒時間去談理想。

他們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省吃儉用,期待著努力後的升職加薪,這些人才是最現實的,因為他們是這座大城市的螺絲釘,大多數永遠不會成為榔頭。

如果你想在北京紮根,如果遇不到貴人,那就只能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去打拼和堅持,最後要麼看懂一切選擇逃離,要麼獲得成功,一輩子留在那裡。

歡迎關注《職場江湖一碗湯》,給你講述和分享更多的職場江湖故事和乾貨。如果覺得有用,也可以收藏,轉發給更多人哦!

信心就是這樣,在一點點的成功中慢慢培養起來。兩年後,我再次以實習生的身份,開始在心儀的報社實習。

後來我留在了北京,進了想進的報社,開始“北京人”的生活。

沒有房子,租住在單位對面賓館的半下室裡。後來,和人合租了一套房。那時候年輕,基本沒想過買房之類的現實生活;那時候的媒體,也還算不錯的工作,能養活自己,不會顛沛流離。

再再後來,基本比較順利,按班就搬地走到現在。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不斷地學習,絕對沒有依靠任何人,特別是男性。

每個生活在北京的人,尤其是女性,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那故事一定不像《北京女子圖鑒》那樣,都是依靠男人。這個世界,最可靠的其實是自己,沒有人能陪你幫你一輩子,除了你自己。

我承認,靠男人實現夢想也是一種本事,可我缺少這種能力,我也不想靠這種本事給自己的贏得自己的人生。

網友四:

我不是女性,但確實生活在北京,身邊也見過太多的北京女子的樣子。

首先,抱著很高的期待想看這部劇。但是還是與想像有些差距的 。

有些很真實的情節,比如陳可剛來北京時經歷的所有,相信每一個北漂都看到了自己當初的影子。

但是也有很不真實的情節,女主就好像上輩子拯救了銀河系一樣,身邊不斷的遇到貴人相助。

只看完六集,光女主身邊的男生就換了四個。每一個都能在人脈,找工作,加薪等地方幫到自己。

然而現實是什麼呢?在這座閃光的城市,並不缺漂亮女生,智商高情商高長得又好看的我們辦公室都有好幾個。

北京更多的女性也並沒有那麼多的他們外來支援,有的只是他們自己,(當然不排除走捷徑的)他們必須單槍匹馬的在這個城市殺出一條路,大家也都知道的水準,自己都只是普通人,不是白富美, 也沒有那麼多遇到白馬王子的時候。

也沒有那麼多女生買得起lv包,買的起北京的房子,也不會活得多麼精緻。有個漂亮的小姐姐連臉都沒洗就敢來上班,你知道嗎?(因為加班太晚了)大家都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

人生從來沒有捷徑。你想要的,自己去闖出來,“那雙可以去參加舞會的水晶鞋,既然全城的女孩都在搶穿,那我不如自己掙錢買一雙,或許能到達得更快。

網友五:

前兩年,就有報告顯示,51.9%的北漂選擇留在北京,其中在京居住超過3年的人口佔據30.5%。而本科以上學歷、初入社會的青年人位居“北漂”榜首。

“回家可以過的更好,你為什麼選擇留下?”這是北漂問卷調查中曾出現頻率最高的一道社會話題。

而答案,也五花八門。青年人說“因為夢想”,中年人答“為了生計”。但不管怎樣,選擇了北京,就意味著也選擇了野心和夢想。

在這裡,或許你也曾是《北京女子圖鑒》裡的陳可:是不甘心趨於平淡、獨自一人前往大城市的北漂一員;是初入職場時會說“期望薪資6000”的愣頭青年(注:2008年北京月平均工資在3700左右);是獨自一人流落街頭、無地可去的窮畢業生;是職場中“站錯隊”、被領導刁難的新職員.......

鏡像人生,可以說是《北京女子圖鑒》目前“走紅”網路的重要原因。編劇通過塑造陳可隻身一人來京打拼來映射當下一批北漂青年,通過“現實”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欣喜的是,《北京女子圖鑒》做到了現實,它沒有像以往都市劇般只聚焦“談情說愛”;但遺憾的是,隔靴搔癢的“陳可北漂”並不能代表一眾北漂青年!

其實,關於北漂,小編覺得可以把焦點放在初來乍到的找房、找房過程中的黑仲介、上下班擠地鐵的擁擠、合租房裡的百態人生、職場中的處世之道......這些似乎才是北漂一族的真實經歷,而不是“幾個男人”、“幾個貴人”相助,人生就走上巔峰的順風順水。

網友六:

藝術畢竟會高於生活、略誇張于現實,其實真正的北漂無外乎就是生活的柴米油鹽和工作的酸甜苦辣。

無論是北漂還是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我見過的無非兩種類型,家庭或經濟條件的好與壞決定他們的事業和生活。

現實中條件好的到了一線城市,租房不需要翻來覆去的找,因為他們有經濟條件,然後再依靠關係進入不錯的公司,然後是過著人在異鄉的工作生活,其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大城市裡還是能學到人情世故、社會冷暖,離開了家庭的他們自由度更高了而已。

而另一部分一般都是從三四線城市來到這裡的,這些人大都是競爭力不強,人脈關係又幾乎沒有,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努力想在這個城市站穩,可人事的應酬加上生活的所迫讓他們根本沒時間去談理想。

他們只是每天按部就班的省吃儉用,期待著努力後的升職加薪,這些人才是最現實的,因為他們是這座大城市的螺絲釘,大多數永遠不會成為榔頭。

如果你想在北京紮根,如果遇不到貴人,那就只能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力去打拼和堅持,最後要麼看懂一切選擇逃離,要麼獲得成功,一輩子留在那裡。

歡迎關注《職場江湖一碗湯》,給你講述和分享更多的職場江湖故事和乾貨。如果覺得有用,也可以收藏,轉發給更多人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